2012年中考语文复习分类检测训练(记叙文阅读二)(四川专用)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069915 上传时间:2019-03-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中考语文复习分类检测训练(记叙文阅读二)(四川专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2年中考语文复习分类检测训练(记叙文阅读二)(四川专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2年中考语文复习分类检测训练(记叙文阅读二)(四川专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2年中考语文复习分类检测训练(记叙文阅读二)(四川专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2年中考语文复习分类检测训练(记叙文阅读二)(四川专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年中考语文复习分类检测训练(记叙文阅读二)(四川专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中考语文复习分类检测训练(记叙文阅读二)(四川专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年中考语文复习分类检测训练(记叙文阅读二)(四川专用)E卷(一)阅读剽悍的十八岁,完成第 1517 题。(共15分)剽悍的十八岁曹春雷那年夏天的七月,是他一生都抹不去的黑色。高考前一天,父亲突患重病,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他毅然放弃了高考,还有什么能比父亲的命更重要呢?他穿梭在医院各科室之间,交钱、拿药、取化验单父亲终究还是离开了人世。从此以后,再没人为他和母亲遮风挡雨了。办完丧事,他想,自己必须成为一棵大树,来为母亲遮风挡雨。父亲留给娘俩的,不是财产,而是债务。父亲生前举债办了一家石粉厂,谁知厂子办起来后,产品严重滞销。他和母亲商量后,关闭了厂子,变卖了设备,连同家里积攒的钱,都用来偿

2、还了债务。但依然有八家没能还清。都是村里的乡亲,当初父亲借钱时,他们连老底儿都拿出来了,指望着父亲年底能给一些分红,可现在几个不眠之夜后,他告诉母亲,决定休学一年,出门打工挣钱还债。母亲长久不语,泪流满面。 临行前,他将自己高中的课本都装在包里。他要去的是一个叫紫川的地方。那里小煤窑比较多,村里好几个人在那里打工。那一年,他十八岁。辗转奔波之后,他站在了小煤窑前。第一次下井,他惊恐不已。巷道黢黑,周围时不时有矸石坠落的声音。采煤面上很嘈杂,有用木柱支护顸板的,有打眼放炮的,还有拉拖运煤的。队长安排他拉拖运煤,不是技术活,有力气就能干。拉拖,就是将绳子拴在用汽车外胎做成的筐上,套在肩上,用近乎爬

3、的原始方式往外运煤。运煤巷道只有半人高,根本不能直立。近一年里,他一直在巷道里拉拖。刚开始时,困扰他的是孤独、寂寞,还有累、疼。绳子紧紧地勒在后背上,磨得脊背火辣辣的疼。但他从没想过放弃。他总在盘算着,再干几天活,谁家的债就能还上了。这个念头,让他在黑暗中看到了光亮。他慢慢适应了,后背渐渐消肿,大概已磨出茧了。他在拉拖的时候思考着高中课本上的问题,消磨漫长的时光。闲暇时间,工友们打牌喝酒。而他,捧着高中课本写写画画。晚上,别人睡了,他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照着读书。他相信:总有一天,自己会站在大学校园里。这不是梦想。终于有一天,他真的坐在了宽敞明亮的大学教室里。打工的第二年,他还清了债务,还留有一部

4、分结余的钱。他参加了当年的高考,被顺利录取。大学毕业后,他在这个城市安了家,把母亲接到身边,一家人其乐融融。多年后,单位组织旅游,他又到了当初打工的地方。小煤窑已不复存在,被当地政府关停,建成了旅游区。站在曾经流过汗的地方,他透过时空,看到了当年在井下匍匐拉拖的自己。他感谢那段岁月,正是当初的匍匐,才让他褪去了青涩和稚嫩,学会了真正的站立,这样的十八岁,属于真正剽悍的男人。 (摘自2010年9月10日解放日报有删改)15.阅读-段,请将“他”这段经历的几个过程补充完整。(4分)辛苦打工坚持学习16.阅读段中画线句子,结合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慢慢适应”的内容和原因各有哪些?(4分) “慢慢适应”

5、的内容: “慢慢适应”的原因: 17.请结合文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作者除用行动描写外,还通过什么描写来逐步表现人物的“剽悍”性格的?(150字左右) (7分) 答: 参考答案:15.答案示例:放弃高考,承担责任(或照顾父亲);变卖设备,资不抵债(或偿债未清);决定休学,挣钱还债;还清债务,高考录取 评分:本题4分。每空1分。表达准确、规范即可得分。16.答案示例:内容:一是孤独和寂寞;二是累和疼原因:有“还债”这一坚定的信念;后背已消肿,磨出茧子。(本题应从心理和身体两方面思考作答) 评分:本题4分。每个要点各1分。17.答案示例:作者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逐步体现“他”的剽悍的。首先“他”的“为

6、母亲遮风挡雨”的心理,体现了他的敢于担当,“休学一年”“打工还债”凸显了他的果断与勇气。打工时靠“一定要还清债务”的“念头”挺过来了,最后以“他相信:总有一天,自己会站在大学校园里”的坚定信念实现理想,此刻,一个剽悍的男子汉形象跃然纸上。评分:本题7分。答出心理描写1分,举例与分析3分,体现“逐步”1分,语言表达2分。F卷(一)阅读天上的那件事,完成1518题。(共15分)天上的那件事对老北京来说,有两缕声音最让人魂牵梦萦:鸽哨与空竹。安静的年代,无论串胡同,还是伫立庭院,只要稍留神,耳朵里就会飘入它们。二者的音色又近乎姊妹:嗡嗡嘤嘤,如梦如幻,清越绵长不同的是,一个在高处疾掠,一个于低空回荡

7、。尤其鸽哨,乃皇城根最大牌的嗓子。鸽哨声声的年代,几乎每条胡同上空都有两三盘鸽子在飞,悦耳的哨声,时宏时细,忽远忽近,亦低亦昂,倏疾倏徐,它是北京的情趣,不知多少次把人的目光引向遥空 应该说,正是鸽和哨,排遣了天空的寂寞。如今没有了鸽哨,没有了这动静,京城的空气便仿佛睡着了,丢了魂儿北京的鸽哨难觅了,大家很少再集体仰望什么。天上的那件事那件最美妙的事,那些溜冰似的、滑着弧线的翅膀,那群雨点般的精灵,不见了。天寂寞了,云枯瘦了。即使晴空,因没有了翅膀和音符,也像白痴。奥运前夕,北京广播电台灌了一张CD听,北京的声音,2008秒。 雕刻市井之声,描画古都音容,这是个很童话的创意。据说最费周折的是录

8、鸽哨。起初难觅养鸽人,他们仿佛蒸发了,不知被高楼大厦撵到了何处。总算找到了一户,但环境太嘈杂,车水马龙,根本没法录。末了,幸运地遇上了酷爱驯鸽并擅长配哨的郑氏兄弟,可谁知又遇上了大麻烦:附近住着位高官,嫌闹腾,不让鸽子带哨上天我最早对鸽哨的印象来自电影,尤其在以北京、西安为背景的片子中,它几乎是故事开场的第一声,又总和钟鼓楼、四合院配一起。想必在导演看来,鸽哨亦是生活空间的必需元素吧。可令人遗憾的是,后来我才知道,影视里的鸽哨,其实是音效合成的,或者是口技。 视畜鸽听哨为至爱的王世襄老人曾言一笑话,说他看央视某节目片头:“升国旗,多么庄严,接着是壮丽山河、长城。随后从老远飞过来鸽子,等近了一看

9、,啊,怎么是那种叫落地王的西洋肉鸽啊!”老人钟爱的是中华观赏鸽。原来,担负鸽阵和佩哨任务的并非普通鸽子,而是观赏鸽。然而如今广场鸽、庆典鸽和媒体画面中的鸽子,多是无飞翔天赋的肉鸽,在养鸽人眼里,属“盘”不起来的阿斗,只能滥竽充数、鱼目混珠。年已九旬的世襄先生寄望北京奥运会上腾空而起的是中华观赏鸽,他亲书关于奥运会放飞观赏鸽的献议正式呈交奥组委。谁都明白,老人想借奥运东风,托一把摇摇欲坠的鸽文化。然而,奥运开幕那夜,老人未能如愿该放鸽了,“鸟巢”里升起的竟然不是翅膀,而是少女的纤纤玉手和声光烟幕那晚,我为老人黯然神伤。在京这些年,我只在东城和高碑店几片拆剩的平房区邂逅过鸽阵。不过,大概一两盘的样

10、子,飞得吃力,有些恍惚,很难配得上“翱翔”一词。这也怪不得它们,到处高楼大厦,犹如在石林中穿梭,怎敢不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其实,我不希望它们飞得更高、更远。背景的楼如雨后春笋,起得太快、太突兀,在空中找稳定的地标是件难事,鸽子会迷路的。 翅膀在流浪,有翅膀的人被放逐。如今,谁是天空的主人?尘埃、噪音、尾气、高楼、机翼?城市的飞鸟时代,真的落幕了?除了那件事,还有什么能让人突然驻足,对着天空久久着迷?还有什么能让我们从生活中停下,养成仰望的习惯?没了那件事,我们会不会变成一群只顾低头觅食、左刨右挖,在地上找东西的动物? 什么时候,京城的天上能随处可见鸽哨编队呢?(作者王开岭,原文有删改)【注】王

11、世襄,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曾编著北京鸽哨明代鸽经清宫鸽谱等书。15阅读全文,简要说出本文围绕“鸽哨”行文的思路。(每空须有“鸽哨”二字)(4分) 令人期待的鸽哨 16阅读-段,具体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正是鸽和哨,排遣了天空的寂寞”。(4分)答: 17本文-段,作者连用六个问句,从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再联系现实,说说这些情感带给你的思考。(不超过150字)(7分)参考答案:15.答案示例:魂牵梦萦的鸽哨;难以寻觅的鸽哨;令人遗憾的鸽哨;引人深思的鸽哨 (共4分,每空1分)16.答案示例:因为群鸽在天空中盘旋的形

12、态看起来很美:有着溜冰似的、滑着弧线的翅膀,像雨点般的精灵;鸽哨听起来很动听:嗡嗡嘤嘤,如梦如幻,清越绵长。鸽哨是北京的情趣,不知多少次把人的目光引向遥空(没有了鸽哨,没有了这动静,京城的空气便仿佛睡着了,丢了魂儿)(共4分,每个要点2分)17. 答案示例:复杂情感:对人们破坏环境的谴责,对飞鸟时代逝去的遗憾,对鸽哨的怀念,对人们只重物质追求的忧虑思考紧扣作者情感中的某一点作答。(共7分,情感3分,思考2分,联系实际1分,语言顺畅、表达清晰1分)G卷(一)阅读命运的驱使,完成第13-15题。(共15分)命运的驱使文化大革命到来之前,我才20多岁。我决心把一生的时光,都溶进调色盘里。那雨中的船、

13、枝上的鸟、泥土中的小花小草、薄暮冥冥中一张张模糊而有生气的脸,把我牢牢地固定在画架前,再也没有想到与它分开。然而,1966年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动乱就像从天而降的重锤,把我的世界砸得粉碎。于是,往日那些山光水色、鸟语花香,美梦一般流散了。一夜之间,千万人的命运发生骤变;千万个家庭演出了在书本里都不曾见过的怪诞离奇的悲剧。那时在海河边有个地方叫挂甲寺,经常会发现有投河自尽的人。有老者、有青年、有腰间捆着婴儿一同殉难的妇女。每当看到这些下狠心毁掉自己的人时,我的心都会颤栗,心想他们必有许多隐忍在心、难以抗拒的苦痛。于是我便不自觉地虚构起他们生前的故事。我平日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万千感受也都自然而然地向虚构的故事中聚拥而来。开始,我只是把这些故事讲给至亲好友们听。为了安全,我把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