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16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040642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2016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江西省2016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江西省2016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江西省2016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江西省2016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2016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2016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江一中20152016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三历史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有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吃醋”一词源于隋唐嘉话的一个典故:唐太宗赐给官员任瓌两名宫女,任瓌之妻柳氏坚决拒之,唐太宗遂召柳氏觐见,让宫女端来一杯醋,谎称毒酒,威胁柳氏若不接受皇命就将之赐死,柳氏毫不犹豫的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唐太宗也无可奈何。柳氏这样做主要表明了()A唐代社会风气开放 B唐太宗开明专制C唐代社会经济繁荣 D唐市民文化熏染2在古代中国,人口多少往往是一个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该表可以说明() 历代长江流域人

2、口密度比较表(人/平方公里) 上游 中游 下游 西汉 153 101 136 东汉 160 142 124 唐代 1399 981 1587 北宋 214 138 236 南宋 272 148 227 明代 111 242 936 清代 656 1328 3268 根据侯家驹中国古代经济史等改编 A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B长江流域的发展是先西部后东部C明朝时期我国经济全面衰落 D我国政治重心南移的过程3东汉王符在潜夫论浮侈写道:“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伪巧,充盈都邑,治本者少,浮食者众。浮末者什于农夫,虚伪游手者什于浮末天下百郡千县,市邑数万,类皆如此。”从中我们得到

3、的历史信息是() 批评东汉后期舍本逐末的社会现象 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商业发展的情况 东汉虽有抑商法令,但经商的人不少 是当时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真实反映A B C D4据史载,自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下诏“州县以下皆立孔庙”开始,先后出现上千座孔庙。宋代孔庙礼仪进一步升格,宋真宗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后又改为“至圣文宣王”,使孔庙完全脱离家庙而正式融入国家祭祀的官庙系统,对孔子的纪念亦由弟子的自发活动升格为国家仪式。这表明()A儒家思想逐渐发展完善 B宋代理学提升了儒学地位C儒学独尊地位开始强化 D儒学的正统地位不断加强5公元前2世纪的罗马,行政长官必须根据当事人的陈述记录原告的请求

4、、请求的原因、法官的任命及判决的要旨等并形成一定程式的书状,后边有行政长官附加的事项。法官则要检查书状中所提出的事实,倾听双方的证词,审查双方的证据,并依据书状内容判断是否作出判决。据此可以推断当时的罗马()A行政权力干涉司法事务 B法官审理案件重视证据C司法审查程序较为严格 D法律注重保护当事人利益6公元3世纪初,罗马各行省的社会关系日益接近首都的社会关系。居民逐渐分裂为三个由极复杂的成分凑成的阶级(或集团):富人、没有财产的自由人、广大的群众奴隶。“前两个阶级对于国家即对于皇帝来说,几乎同奴隶对于奴隶主一样没有权利。”从法律角度看,这反映出()A罗马法不能有效维护富人利益 B罗马法是专制统

5、治工具的本质C公民法的适用地域得到了扩展 D罗马法消弭了帝国内部的矛盾7据史料记载,从商朝开始,平民一日吃两餐,分别在早上79时和下午1519时。然而到了宋朝,开封市民入夜后会再吃一餐,由此形成一日三餐的习俗。推动这种变化的直接因素是()A农业的发展,粮食产量的增加 B理学的形成,满足市民的欲望C坊市制突破,城市经济的繁荣 D对外交流频繁,受西方的影响8成书于唐代的道教经典玉清经中说元始天尊讲十戒,第一戒不违戾父母师长,第二戒不杀生,第三戒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这反映了()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道教地位上升C道教深受理学影响 D佛教开始传入中国9. 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

6、工商企业;1905年,清廷下令“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0年,清廷下诏将筹备立宪之九年期限缩短之五年;1911年,设立责任内阁,阁员共13人,汉人占4人,满人中皇族又占7人。清末“新政”的上述措施产生的影响是()A确立了宪法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B巩固了满族贵族的政治统治C践行了百日维新的一些主张 D民族资产阶级得以进入政权核心10.下表是抗战时期,中日双方报刊上登载的部分战役中日方伤亡情况的统计数据战役名称中方统计日方统计平型关战役歼灭日军1000余人亡167人,伤94人武汉会战毙伤日军20万余人自身伤亡3万余人,因病减员67万余人徐州会战毙伤日军5万

7、余人伤亡3.2万余人百团大战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俘日军280余人、伪军18万余人亡302人,伤1719人,皇协军(伪军)伤亡失踪1202人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八路军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B国共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C西方的统计数据比较可信 D双方开展激烈的宣传攻势1120世纪30年代,在中共领导下的苏区百姓可能不知道“苏维埃政府”这个拗口的外来词语的原意,但并不妨碍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这个词语,他们将“苏维埃政府”称为“埃政府”,这个“埃”在客家话中就是“我”的意思,“埃政府”也就成为“我们的政府”。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中共学习苏联经验得到了民众支持 B苏

8、区的土地革命解放了农民C苏区人民热烈拥护苏维埃政府领导 D红色政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12孟德斯鸠在罗马盛衰原因论中说:“没有比在法律的借口下和装出公正的姿态时所做出的事情更加残酷的暴政了。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说不幸的人们正是在他们得救的跳板上被溺死的。”在此,孟德斯鸠认为()A法律并非万能 B法律有阶级性 C法律地位至上 D司法必须公正13毛泽东说:“作为观念形成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以下类型的文学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理性王国的建立催生了浪漫主义作品B.现实主义作品反映了工业革命后社会矛盾的尖锐C.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社会变化产生了现代主义D.在苏联卫国

9、战争的背景下,诞生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4.苏(俄)联某领导人指出:“一条是资本主义道路,就是用在农业中培植资本主义的方法使农业成为大农业另一条是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农业中培植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任何第三条道路都是没有而且不可能有的”这一论断()A是对苏联国情的准确概括 B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要求C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D不利于苏联农业经济长期发展1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下列法律中与之最接近的是()A权利法案 B美利坚合众国宪法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德意志

10、帝国宪法16历史学家蒂图 李维说: “除了那些因犯罪而受罚的人外,任何仍在接受惩罚的人均不应受到捆缚或监禁,所欠的钱款应当用债务人的财产而不是躯体来偿”。对于债务的刑罚,当时的古罗马法律()A以调节公民间财产纠纷为首要目的 B以成文法的形式规定债务的刑罚准则C趋于主张财产执行取代人身执行 D规定未获赔偿的债权人在期限外不可追债17清末民初“国学”兴起,国学大师刘师培认为“西人社会之学可以考中国造字之原”,又以中土文字的涵义证实西方社会学的观察。引用西方自希腊、罗马以至近代哲学、宗教、学术的种种观念,来阐明中国的经子诸学“合于西儒”。王国维主张将中国原有经、史、子、文四部分别纳入哲学、史学、文学

11、、心理学、伦理学等等西方的分科系统之内。这表明他们() A复兴国学以抵制西方文化侵略 B对中国文化持全盘否定态度C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型 D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传统文化18张建华教授所著红色风暴之谜载:1927年苏联政府在经济管理方面加大了行政干预和国家计划的力度。工业方面越来越广泛地控制新建企业的审批权,某些商品的出厂价格也由国家控制。农业方面实行农产品合同预购制,1928年两次用行政命令强制收购农村余粮。这表明当时苏联政府()A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的一些做法C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D加大力度推进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19牛顿在其原理序言中阐述了他探讨自然

12、现象的方法:“从运动现象来研究自然力,而后从这些力去论证其他现象。”自原理问世300以来,我们已经见证了牛顿研究方法的罕见的成功。这说明牛顿的方法与理论()A可适用于解释和预见部分自然现象 B体现出实验与数学计算结合的特征C在实践中被证明它的实际价值有限 D足以解释自然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20在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中,社会公正这一概念始终包含着两重含义,彼此相辅相成:一是机会的平等,即制度的平等问题;二是国家保护人的转移支付,即再分配作用问题。下列对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A“机会的平等”是用来防止人们跌入贫困的深渊B“保护人的转移支付”是用来保障人们经济安全C福利制度有利于提高人们工作

13、积极性,增加国家财政收入D国家福利就是保障人们就业和收入,维护社会公正21.从兴中会、同盟会创立时的“驱除鞑虏”,到民国初肇时的“五族共和”,再到国民革命时的“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发展轨迹是()A. 从反对帝国主义到民族自强自立 B. 从立足汉族本位到追求中华独立C. 从暴力革命手段到和平主义思想 D. 从反满兴汉目标到联合满族人民22.现代化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历史学家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与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进程。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之处是()A促使人类自立、自觉、自信意识的形成 B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C使宗教宽容主张被广泛接受 D确保了代议制的逐步建立23有文章指出,在历史上曾起过抗拒西方入侵作用的“传统的民族主义”到戊戌前后已成为挽救民族危亡的障碍。而当时出现的一种重要思想理论则起到了“打破传统民族主义障碍,使近代民族主义观念得以重新确定”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