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课堂走形式.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5021669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莫让课堂走形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莫让课堂走形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莫让课堂走形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莫让课堂走形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莫让课堂走形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莫让课堂走形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莫让课堂走形式.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莫 让 课 堂 走 形 式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给我们每一个教师带来了全新的理论和巨大的挑战,促进了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但是在这种转变中出现了盲目模仿、只求形式的现象。例如有人认为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只要让学生自学了、合作了、讨论了、探究了就万事大吉了,实际上这只触及了新课改的一角,只学到了新课改的形式没有领悟其内容和精神实质。那么新课改下应怎样进行语文教学呢?下面我们就结合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内容,浅谈一下对这一问题的看法:首先、从三维目标出发,进行语文教学。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此我们一看就懂,关键是怎样才能一用就“灵”。我们认为要做

2、到一用就灵,就必须深入理解三维目标的精神。我们先从知识与能力谈起,能力可简单的概括为学习知识的能力、融会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由此可见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知识也就无所谓能力,能力是知识的升华,没有能力知识也就失去了归宿。因此,语文课堂应是知识与能力交融的课堂,两者缺一不可。我们暂且抛开这些理论,回到我们实际的语文课上来具体谈谈这一问题。在新授课时,很多老师都忽略了字词教学,这就失去了一块很大的宝藏。我们在新授课时,一般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并结合语境解释词义,完成以上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正楷或行揩书写一遍生字词。这样就把默读能力、理解能力、书写能力与字词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

3、了,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这样看来字词教学真是一块宝藏,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来。除了字词教学外,我们还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文体抓住有价值的知识,并融入一定的能力,进行教学。例如七年级语文版教科书下册第一单元是借物抒情的文章,因此我们要抓的知识是物的特征,要融入的能力应是怎样领悟事物所寄寓的感情以及如何理解和运用作者各有千秋的写作手法。第二单元是传记,要抓的知识应是人物的主要人生经历,要融入的能力应是能概括人物的经历以及如何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并加以学习运用,以提高自己的做人准则。第三单元是童话,要抓的知识应是富有童趣的语言、曲折动人的故事以及丰富、深刻、富有哲理的主题,这些知识对初中生来说不难理

4、解,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神奇的童话殿堂,激活学生内心深处的童真、童趣,以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第四单元是诗歌,要抓的知识是现代诗的基本特点,要融入的能力应是欣赏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联想、想象能力。第五单元是说明文,要抓的知识应是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抓住特征进行说明以及准确、简明的语言,客观、科学的内容等。要融入的能力就是观察能力以及说明表达能力。第六、七单元是古文单元,要抓的知识当然是实词的意义及用法和一些基本的文言常识,要融入的能力应是鉴赏力,也就是运用所学文言知识进行课外阅读、赏析的能力。由上可知,每一单元都有要学习的知识,都有要着力培养的能力,那么,如何有效地

5、把知识与能力融合在一起呢?这就需要三维目标的第二个目标过程与方法。过程就是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总结知识的过程,一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得力的方法做指导。我们结合具体课例谈谈这个问题,例如第一课石榴,在处理完字词后,可让学生略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石榴的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语句,然后合作交流略读成果,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又能让学生把握课文重点,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好了伏笔。然后,让学生朗读写石榴特征的语句,在此要强调必须读出自己对文章的独特理解,也就是让学生把对文章的理解转化成声音,再通过声音去激发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这样学生反复地朗读中,逐渐加深了对文章的理

6、解,进一步领会了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自主学习、能合作探究,学生发言很积极,课堂气氛很活跃。老师只是对学生的发言稍加点拨,很多问题学生都能独立解决。在此基础上,我们又让学生选取校园中的任何一种花草树木,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写一两段话,学生也能很快写好,写得各有千秋。再如第八课少年爱因斯坦,在处理字词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略读课文,找出爱因斯坦与众不同的特点,再让学生精读这些特征,并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学生通过略读、精读、合作探究,概括起来也就不那么难了,因此学生发言很积极,概括的也很精练,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对爱因斯坦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此时,要抓住时机升华这种认识,转化为指导自己人

7、生之路的左右铭。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特点,谈谈自己的优势和缺点以及如何改正。这样一节课,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还提高了人生觉悟。以上我们只谈了三维目标的前两个目标,下面我们再结合具体课例谈谈语文课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例如第二课海燕,学生很难体会离乡之愁,因此,我们必须创设一定情境,让学生先对乡愁有所感悟,具体怎样创设呢?我们可以在学习课文前播放故乡的云这首歌,先让学生谈听歌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朗读余光中的乡愁进一步体会乡愁之情。结合对歌与诗的理解,学生才能充分理解作者寄寓在海燕身上的深深思乡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才能得到落实。再如十二课蟋蟀在时报广场这篇文章,需要学

8、习的内容很多,但有两点必须重点学习,那就是文中两句很有哲理的话“可是切斯特认为没有什么东西比得上自由。”和“他告诉切斯特,才能是宝贵的东西,决不能让它白白浪费掉。”我们可以以这两句话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热爱自由、珍重才能的积极人生观。其次,本着“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进行语文教学。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很早就提出“教材无非是例子”的理论,“用教材教”正是这一理论的体现,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贯彻这一理论呢?下面我们就结合具体课文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例如第六课毛泽东的少年时代,如果只是让学生学习毛泽东的少年生活经历,学习视野只限于教材,这样学生对毛泽东的认识也只能是片

9、面的。因此,要想让学生对毛泽东有个深刻的认识,还要让学生再进一步学习最能反映毛泽东风采的“毛泽东诗词”,为此,我们在教学时,把毛泽东各个时期的代表诗词有机地融合在其中,例如“人生自信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等,让学生从中进一步感悟毛泽东的伟大,以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描绘宏伟人生画卷。这样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再如苏州园林,我们不能让学生学完这一课只知道用了几种说明方法,哪种说明顺序等,还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说明事物,根据课文反映的设计思想设计自己的花园,这就是“用教材教”。最后,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不同于老师的认识

10、规律,因此,我们在教学时总是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计教学。例如骆驼寻宝记,文章内容通俗易懂,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往往比较肤浅,如果老师直接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学生,学生也很难接受。因此,必须找一个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作了这样的教学设计: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成语,然后,让学生根据语境解释词义,再让学生用正楷写一遍。然后,老师要重点强调三个成语:一个是第一段中的“跃跃欲试”,一个是第十六段中的“正直无私”,一个是第十七段中的“养尊处优”。这三个成语是本课教学的切入点和教学线索,下面可根据三个成语展开教学,因为“跃跃欲试”是对各种动物寻宝路上表现的高度概括,可以此成

11、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第二段到第十段的内容;“正直无私”是对骆驼寻宝动机的最好解释,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第十五段的内容;“养尊处优”是其它动物不能得宝的根本原因,可教育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当然用“正直无私”去概括骆驼的形象还很不够,在此,可引导学生精读第十一段到第十四段的内容,并用成语概括骆驼的高贵精神。这样一节课,就能做到长文短讲,就能把浅易的内容变成深刻的启示。到此,课还不能结束,还必须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思想感情。因此,我们又设计了补全对话的环节:沙漠中,一棵沙枣正顽强的伸展着枝条,毒辣的阳光露着狰狞面孔炙烤着它,沙子疯狂地踢打着它,但它没有退缩,枝条更加坚硬挺

12、直了。风儿同情地跑到它身边说:“沙枣老弟,这儿简直不是人待的地方,快让你的子孙随我到水草丰美的平原去吧!那儿土地肥沃,鲜花随处飘香,鸟儿整天为人们歌唱!”沙枣看了看风儿,坚定地摇了摇头说:“ ”风儿没趣地逃走了,一粒种子正破土而出!学生补全对话的过程也是心灵洗礼的过程。这样上课就能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目标、合作学习有问题、探究学习有成果,学生才能爱学语文、乐学语文,语文才能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综上所述,评价一堂语文课不能只看其形式与花样,而应看学生活起来了吗,教材拓开来了吗,目标明确不明确、具体不具体。总之,一句话要让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

13、he special rectification work. 2, enhance political concentration.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lways adhere to the correct political line, political stand, political orientation, political road, and constantly enhance political acumen and political discernment, firm road confidence, theoretical confidence And confidence in the system.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theory of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