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刀币2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85016162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64 大小:2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打印刀币2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打印刀币2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打印刀币2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打印刀币2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打印刀币2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打印刀币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打印刀币2(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贝币在我国远古时期,大约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因为生产力低下物质极不丰富,部落或家庭之间偶尔发生的交换活动也只是物易物,当时根本没有货币也不需要货币。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物质财富也相对丰富了,于是人们便把贝壳作为交换的中介物,贝是生长于浅海的贝类,它小巧玲珑,色彩鲜艳,坚固耐用,而成为原始居民喜爱的一种装饰品,由于它大小适中,方便携带,便于计数等特点,所以,天然贝就逐渐充当了成为商品交换过程的中介。贝币的计量单位是“朋”,“朋”的古字本义是指一串或两串相连的“贝”,后来逐渐演化成计量单位。”一般多认为两串五个的贝或两串十个的贝为“一朋”。随着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天然贝币渐渐出

2、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故在当时又出现了许多仿制贝币,有石贝、骨贝、蚌贝等,在商代晚期又出现了铜质货币,形制也仿海贝形式。刀币刀币是由生产工具的刀演变而成。流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燕、赵等国。种类很多,有齐刀、即墨刀、安阳刀、针首刀、尖首刀、圆首刀和明刀等。燕国刀币上多铸有一“明”字,故这种刀俗称明刀,较齐刀轻小,通高约1314厘米。明刀是战国刀币中发行数量最多的一种,出土较多的地区在今河北省、辽宁省、北京市和天津市一带。布币布币,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是中国古代货币,从青铜农具鎛演变而来演变而来的,最初的布币,保留着其作为工具的模样,留有装柄的的銎,原始而厚重,后来逐渐减轻,变薄,变小,币身完全

3、成为片状,便于铸造和携带。布币铸行的地区,主要是周朝的京畿之地,春秋的秦和三晋地区,战国的魏、赵、韩、燕等国,大体相当于现在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和山东、辽宁的一些地方。蚁鼻钱蚁鼻钱是江淮流域楚国流通的货币,是从仿制贝转化而来的。由于楚国的经济、文化比中原各国落后,镈、刀、纺轮的使用也较迟,铜铸币就沿用了仿制贝的形态。蚁鼻钱的形制,为椭圆形,正面突起,背面磨平,形状像贝但体积较小。钱面阴文多见为“紊”字;此文铭于钱面,看去似一蚂蚁歇于鼻尖,故俗称“蚁鼻钱”;也有释其钱小而喻为蚁鼻钱者。“咒”字贝,钱体与蚁鼻钱相同,“咒”字仿佛是一个鬼脸,所以被后人也称之为“鬼脸钱”。秦半两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

4、确定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废止了战国后期六国旧钱,在战国秦半两钱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秦半两”青铜币以“圆形方孔”为货币造型,方孔代表地方,外圆代表天圆,“圆形方孔”即象征着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这是一种普遍容易接受的观点。但也有人认为,圆形方孔是生产、加工的需要,是便于携带、流通和储藏的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的较为科学的制式)。青铜币上的“半两”二字为小篆文字,是由秦国著名的李斯所题写;它表示每枚重为当时的半两(即十二铢),故称“半两钱”。汉半两秦始皇死后不久,天下大乱,战争不绝,秦灭亡后,楚汉相争,对峙五

5、年,刘邦削平群雄,于公元前202年即汉皇帝位。汉初沿用了秦代的货币制度,虽然铜钱因连年战争、生产萎缩而不断减轻重量,但是仍然称作半两。汉半两钱前前后后铸行过几次。刘邦时的半两又称为“荚钱”或“榆荚半两”,这种钱法定重量为三铢(约2.1克)即秦半两的四分之一。吕雉亲政后鉴于钱币太重而不方便行用,钱轻了又有损于币制,于是在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铸行“八铢半两”。此钱行用不久,大多被商人私自熔化,改铸为小的榆荚钱牟利。高后六年不得不停铸而改行“五分钱”。“五分钱”实际重量只有2.4铢,仅是秦半两的五分之一,是汉初“荚钱”的再现。汉文帝前元五年(公元前175年)铸行“四铢半两”,简称“四铢钱”,其

6、直径为2.42.6厘米,重2.22.8克。汉五铢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开始进行了币制改革,改铸五铢钱。五铢钱的形制都有一定的规定,钱文“五铢”从此启用。五铢钱轻重适中,合乎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因而在汉武帝以后的西汉、东汉、蜀、魏、晋、南齐、梁、陈、北魏、隋均有过铸造,历时长达739年,是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时间最长最为成功的长寿钱。剪边五铢是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出现于东汉晚期,指边廓连同部分钱肉均錾切的五铢钱,钱文只剩一半,錾切的部分称为綖环五铢钱,呈环状。 “四出五铢”所谓“四出”,是指钱背从方孔的四角向外引出一道阳文直线到达外部,这可能是为了防止

7、锉磨钱背盗铜用的防范技术。东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铸的“四出五铢”比一般“东汉五铢”铸造得要好,钱的重量也要重一些。横遭汉灵帝宰割的广大穷苦百姓怨声载道,人们咒骂说“四出五铢”是“京师将破,天子下堂,四散而去”的征兆。王莽政权铸币王莽(公元前45公元23)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成员,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公元9年,王莽代汉建新,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王莽统治的末期,天下大乱,新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王莽在位十三年,共进行了四次币改革,铸行的铜质钱币先后有一刀平五千、契刀五百。六泉为小泉直一、幺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壮泉四十、大泉

8、五十。十布为小布一百、幺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壮布七百、第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黄千。以及货泉、布泉、货布共二十一品。一朝铸行的货币种类如此之多,为历代仅有。在新莽货币中除小泉直一、货泉、布泉、大泉五十、货布、大布黄千较多外,其余诸品都很少见,尤以中泉三十、壮泉四十更为稀少。三国三国(公元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分裂对峙时期,有曹魏(魏国)、蜀汉(蜀国)、东吴(吴国)三个政权。魏明帝曹叡嗣位后,于太和元年(227年)复行五铢钱。新钱形仿汉制五铢,遂称“魏五铢”。其径约2.5厘米,重3.4克左右。蜀汉偏处西南,又连年征战,财政困难,只好采用发行大

9、值虚币的办法来勉强维持。在大臣刘巴的建议下,刘备于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发行“直百钱”。直百钱有面文“直百五铢”和“直百”两种。在直百五铢后, 刘备汉中称帝时(221年)又铸太平百钱、定平一百等,与直百五铢等并行。此钱制作粗疏,大小不一。孙权称帝后,吴国于公元236年春铸造了“大泉五百”,与当时的五百个五铢钱等值,随后吴国又相继铸造了“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钱币面额越铸越大,物价则越贵,人民纷纷起来反对和抵制使用大钱。孙吴不得不于赤乌九年(公元246年)回收大钱。两晋西晋(265年316年)由晋武帝司马炎于265年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10、 东晋(316年420年),因少数民族内迁,建都洛阳的晋朝(西晋)亡国,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即位,即晋元帝,史称东晋。与北方的十六国并存。十六国李寿踞成都改大成国为汉,改元汉兴(338343年)并铸“汉兴”小钱,系我国钱币史上最早之年号钱。“汉兴”二字隶书,有直读、横读二种。东晋孝元帝时(公元317-322年),江南吴兴豪族沈充铸钱,文“五朱”,面有外郭,形制薄小,世称“沈充五铢”、“沈郎五铢”或“沈郎钱”。此钱在钱币史上颇负盛名,李贺诗云:“榆荚相催不知数,沈郎青钱夹城路”,描写“沈郎钱”既轻又小,如榆钱一样。南北朝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分裂时期,由公元

11、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所以称为南北朝。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宋、齐、梁、陈四朝;北朝(公元439年公元589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四铢钱始铸于南朝刘宋时期。据史书记载,430年(刘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七年)十月在建康设立钱署,铸行“四铢”钱。到454年(刘宋孝武帝刘骏孝建元年)又改铸“孝建四铢”钱,面文为“孝建”二字,背文为“四铢”二字,这是最早的集年号铢两文字于一身的铜钱。后来又省去“四铢”,仅存“孝建”二字。梁铁五铢铸行于南朝梁武帝萧衍普

12、通四年(公元523年)。铁“五铢”形体略小,背纹四出,是我国首次大批量铸造的铁钱。太货六铢铸于南朝陈宣帝太建十一年(公元579年),玉箸篆体匀称健美,舒展有力,面、背内外廓精整挺拔,制作精良。太货六铢尽管铸造精美,在当时却并不受欢迎。因其大小和旧五铢相仿,而朝廷规定新钱一枚要抵十枚五铢旧钱,于是引起人民不满,纷纷抵制。由于钱文上“六”字看上去很像一个人叉着腰,于是民间传出了“太货六铢钱,叉腰哭天子”的民谣。永安五铢为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永安二年(公元529)铸造。一般直径2.3厘米,重约3克,制作工整。周武帝宇文邕在保定元年(五六一年)所铸“布泉”、在建德三年(五七四年)所铸“五行大布”及静帝宇

13、文衍在大象元年(五七九年)所铸“永通万国”,它们形制美观,工艺精湛,以玉箸篆为钱文,显得格外华丽、豪放,艺术价值颇高,被后人称为北周三大美泉。常平五铢铸于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四年(553年),此钱是借用当时囤积粮食的仓库“常平仓”之名,以此铭钱,取流通不匮之意。隋隋朝(581年618年)北周大定元年(581年),北周静帝受禅帝位于大丞相、上柱国杨坚,改元开皇,建立隋朝。因为杨坚原为随国公,但“随”字的“辶”意思有忽走忽停不稳定之意,于是他便弃了“辶”,创了“隋”这个新字作为王朝之名。589年灭南朝陈,结束了中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隋五铢始铸于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又叫“开皇

14、五铢”,或称“置样五铢”。钱文“五铢”二字篆书, “五”字交笔有圆曲与斜直两种, “五”字近穿处有一道竖画。唐代(一)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首都。唐朝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至天祐四年(907年)梁王朱温篡位灭亡。唐共历经21位皇帝,共289年。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唐代开元通宝,“开元通宝”钱很多人都以为是唐玄宗李隆基铸造的年号钱,因为李隆基有个“开元”年号。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因为“开元通宝”钱是唐王朝开国皇帝高祖李渊始铸的,唐高祖武

15、德四年(公元621年),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最初的“开元通宝”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从此,中国的币制发展为通宝币制,成为唐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沿袭近1300年。一些开元通宝面背上的星纹、月文等,均为铸钱工匠所为,作为各个铸币炉的标记,传说中的月纹为杨贵妃甲痕,不足为信。唐代(二)“乾封泉宝”钱为唐高宗李治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铸,是唐代第一枚年号钱,铸时仅八个月。唐朝政府后来将其回笼销熔改铸开元通宝,这就是乾封泉宝存世不多的缘由。乾元重宝铸于唐肃宗乾元(公元758年)元年七月,以一枚当开元通宝十枚,后于乾元二年铸行乾元重宝重轮钱,钱背面外廓双层,故叫“重轮钱”,以一当开元

16、通宝五十文。这些虚值大钱导致物价飞涨,社会不稳定,代宗即位后,改为皆当一文使用。大历元宝铸于唐朝唐代宗李豫大历年间(公元766-779年),为西北地区地方铸币,中原比较少见,直径为2.3厘米,重约3克,制作粗陋,铜色昏浊,隶书“大历元宝”四字旋读,书体朴实有力。唐代(三)会昌开元:唐代中期,由于发生“安史之乱”,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唐王朝军费开支巨大,加之寺庙遍布,众多僧尼均依赖官府供给,财政负担沉重。至会昌年间,唐武宗为减轻财政负担,诏令废灭天下佛教,熔毁佛像等用以铸钱。淮南(今扬州)节度使李绅率先铸造进呈一种背面铸有“昌”字的“开元通宝”钱,以纪年号“会昌”。于是朝廷下令各地州郡仿效淮南的做法,铸造背面有纪地文字的开元钱。这些背面有纪地文字的“开元通宝”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