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品质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973832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品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品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品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品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品质(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摘要:网络时代的到来开辟了大学生生活的新空间,社会运行越来越多地与网络紧密结合在一起,而网络发展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同时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网络在以其迅捷的速度、生动的形式和浩瀚的容量向大学生传递信息与知识的同时,也将网络文化的垃圾带入了他们的视野。特别是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会的主体,其网络行为道德与否不仅关系到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关系到网络社会的安全和秩序。为此,高校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以增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并强化其网络自律行为。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成因;有效途径一、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成因(一)网络虚拟社区诱发不受道德约束的言行由于

2、网络传播具有匿名性,为一些人传播不负责任的信息,甚至进行人身攻击提供了便利条件。大学生由于心理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往往道德辨别力较差、道德意志力不强,自制力较差,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和抗诱惑能力较弱,在五光十色的网络文化面前很难固守良知、把握方向。(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弱化,使大学生出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现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内容和形式都存在与时代脱轨的状况,大学校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走过场、形式主义现象严重尤其在如何进行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上出现问题,道德教育只强调抽象的道德原则,而不太重视人格的培育。当代大学生中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也就是说他们知道应该怎样做,但是实际上

3、却没有那样做,知与行分离。大学生的伦理价值观和道德行为一旦缺乏有效的控制、约束和引导,就会产生扭曲的道德人格。(三)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变化,促使社会群体(包括大学生群体)道德观与价值观的嬗变首先,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剧,新的社会现象、社会冲突的涌现,整个社会心态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置身于校园的大学生在商品经济大潮的不断冲击下,心态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大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与社会的现实需要之间形成一定的差距,也使不少大学生在走入社会和适应社会方面面临更多的困难和障碍。大学生脆弱的心理难以适应社会冲击所带来的困惑与阵痛,于是产生了许多的心理困惑与障碍,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浮躁化、世俗化甚至庸俗化的言行

4、。其次,部分大学生对目前的社会风气不满意,在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基本发展方向有较高评价的同时,对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贫富差距加重、与存在的诸多问题表现出了较强的忧虑和不满倾向,都影响到网络道德规范的形成。再次,面对就业政策的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尚未产生根本的转变。大多数同学感到好的工作越来越难找,大学生的高期望值与现实工作条件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不少大学生工作前后普遍有一种失落感,为了平衡这种失落感,很多人投向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越来越多的人习惯把网络当成消遣对象,无节制的上网,使一些同学主体性逐渐丧失。个体理性的弱化,甚至沦为工具客体的危险。二、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大学

5、生的道德选择能力 网络社会是一个无中心的资源共享、多元价值共存的社会,各种道德的非道德的不道德的信息充斥网络空间,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上的传统的道德规范由于不适应网络运行的新环境而受到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冲击,使其约束力明显下降而形同虚设。人的道德的发展有一个从无律到他律最后发展到自律的过程。在网络中他律因素已经不存在或很少存在,主体必须具有自律精神才能做出道德行为。对于学校德育而言,网络社会的影响是一个现实的客观存在。学校德育只能对多元信息的选择和接受环节进行调控,以形成学校德育对象本身的鉴赏、批判能力,培养青年大学生自律精神,提高网络道德素质,加强网络道德自律,自觉趋利避害(二)培养大学生信息

6、素养 学习者应具备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学生应该具有迅速有效地发现并把握对自己学习有价值的信息的意识,并把这些信息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来的意识。提高青年学生对网络文化信息的判断力,是减少校园网络文化消极影响的根本措施。学校应重视网络知识培训,提高学生使用网络的水平,提高他们利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抵御信息污染的能力,使其在有限的时间内接收到更多、更新、更有用的信息,达到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培养美德的目的。(三)形成健全的网络人格 心理学家认为,大学生之所以上网成瘾,是由于大学生自我发育不成熟,人格不健全。教师和社会心理工作者必须转变传统的心理教育观念和模式,应当给

7、学生“网民”提供“影响”、“选择”、“服务”和“引导”,而不是提供“说服”、“说教”或“灌输”,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心理生活为中心,促进“网络人”的人格现代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应当立足于培养学生现代化的、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网络社会人格”。(四)营造绿色网络环境 营造大学生绿色网络学习生活环境。要采取积极的引导对策,从思想上给予正确的教育引导,提高学生自身的免疫力,帮助他们自觉抵御不良的信息侵袭。可以精心设计网上活动,为学生提供发挥潜能、开展创造性学习的舞台;可以用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信息感染学生,提倡读书、上网相结合的正确学习方式,使网上学习成为读书学习的延伸和升华;也可以及时组织对当前社会

8、热点问题的网上讨论,积极引导学生过健康有益的网上生活。(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化与陶冶作用一所学校的优秀校园文化,使学校综合实力的体现。与网络文化相比,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的道德教化与理想人格形成中,仍有其一定的优势。校园文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对其进行审美熏陶和技能培养,而网络文化的规范性较为薄弱。校园文化集中体现全体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其长期形成的传统风气,可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而网络文化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充满着各种矛盾,对学生的影响是积极与消极并存。校园文化具有有限的开放性,能够帮助学生在文化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环境中理解、体现、保护、增强、促进和传播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以及国际文化和历史

9、文化,而网络文化是全开放的,容易导致信息泛滥,使学生良莠难辨。校园文化的这些教育优势,能够抑制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给予学生较完整的道德观念,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能够对网络文化有所选择。(六)大力推行广泛而丰富多彩的社会道德实践活动特别要建立大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公益劳动的制度,鼓励大学生为社区服务、为社会服务。这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能满足大学生强烈的自主、成才和自我表现的心理需要,有利于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形成。同时,广泛的社会道德实践,有助于青年学生积累社会经验,提高认识水平和审美能力,促进思想的成熟,从而增强其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如积极尝试网络教育和服

10、务功能的综合配套,开通网上校长信箱,与学生对话;各级团学组织都设立网页,使学生生活信息、学生工作信息、毕业生就业信息上网,方便学生;支持和指导学生网民建立自己的网站;支持学生建立倡导有效利用网络的学生社团,不仅在校内开展活动,而且还走出校外,服务附近社区网络化建设。(七)整治和优化社会环境人是社会环境的创造者,同时又是社会环境的产物,这对矛盾的运动推动着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道德人格的培育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整治和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家庭成长环境。家庭教育对道德人格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永久性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在不知不觉影响子女的成长。唯有父母真正担当起育人的职责,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实施正当的

11、家庭教育,并身体力行,子女的道德人格才能健康发展。第二,社会舆论环境。在培育健全的道德人格时,正确的社会舆论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大学生,不仅引导他们建构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而且引导他们建构理想的道德人格,其中最根本的是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树立终身为社会奉献的信念。正确的舆论还应当惩恶扬善,即通过舆论鞭挞社会中存在的丑恶现象及观念,褒扬社会中的公正、正义的现象及观念。第三,学校育人环境。学校德育应重新定位,向生活世界回归,即让学校德育从抽象化、空洞化、形式化的说教中走出来,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需要,关注、指导和引导青年的网络学习生活,帮助大学生走出道德失范的误区。参考文献:1张文杰,姜素兰网络发展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1998,122吕耀怀构建数字化生存的伦理空间N光明日,2000-08-013徐迎晓网络伦理和社会伦理之双重标准EBOL中华伦理学网4叶松庆.真切帮助大学生提升道德价值观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4):33-34.5檀传宝.网络环境与青少年德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18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