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医学思维:第一章计沙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947010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未来医学思维:第一章计沙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未来医学思维:第一章计沙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未来医学思维:第一章计沙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未来医学思维:第一章计沙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未来医学思维:第一章计沙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未来医学思维:第一章计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未来医学思维:第一章计沙(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未来医学思维计沙著前 言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世界上只有两种基本的物质形态:一种是由电子、原子、分子等基本粒子构成的实物粒子形态;另一种就是“场”,包括引力场、电场、磁场、电磁波、可见光等。任何一种生命形式应该是以实物粒子为载体的时空结构和以“场”为载体的衍生结构的高度统一体,并遵循生命定律 本书共分三个部分,前两部分以生命定律为基本指导思想,全新地论述了人体生命系统的结构和生命现象的规律,提出了疾病的新概念及疾病病因、诊断、治疗的新理论。同时在生命定律指导下提出了高层次的中西医学结合概念,并对经络、气功及人体特异功能等一系列生命悬案作出了“简明而恰切”的解说。本书第三部分主要是以举例的方式介绍

2、了生命定律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谨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第一部分未来医学思维导读第一章 走向统一的中西医学第一节 不同思路下的中西医学一、中西医学不同思路的起源 中医学的理沦体系大约在春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一222年)时期已逐渐形成,反映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并成为基础理论的经典著作是内经。中医学把人体看成一个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把人和自然界一切事物都看成是阴阳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认为疾病的发展是阴阳失调,邪正斗争的过程。重视肌体的内因,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观点。所以治病就是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在诊断学上形成以“四诊”

3、为诊察方法,以“八纲”为辨证纲领,以“脏腑辨证”为基础进行临床辨证的理沦。在疾病的防治上,重视预防,主张“未病而治”、在具体治疗一卜,强调“辨证求凶”,“审因论治”,“治病求本”,并提出“标本缓急”、“虚实补泻”,因人、因地、因时施治等一系列治疗原则。西医起源和发展于近代400年的科学技术“分析时代”,为了深入研究事物,运用包括有分析方法、实验方法、数学办式、归纳方法等,把事物分解为其组成部分去认识。1543年维萨里人体的构造一书,吹响近代医学革命号角从此,西方医学以解剖学为基础,逐一弄清神经、循环、消化、泌尿、生殖等系统的结构,分别在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水平上建屯起以结构为核心的生理、病理

4、学说,强调疾病是结构的器质性改变,在临床上为列人体进行凋节和控制的诊断与治疗,也表现为以对人体的结构性、器质性内容的考察和凋节为中心环节。中医和西医分别运用着“系统论”与“还原论”两种不同的思路,是中医和西医能够在同一对象上分别气氛不同内容的十观条件。医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应用学科之一,其方法和理论的形成、发展,必然植根于其科学母体之中。西方科学的方法和理论贯穿着原子论的传统,原子论发发轫于古希腊的留基伯(约公元前500年前440年)与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460年前370年),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原子论试图对世上各种事物的特定形态及其多样性给出一个统一的、最终的解释。按照这

5、种思路了解事物及其变化,就要把事物的整体及其复杂现象加以彻底分解,直至找到最终的、不可再分的原子或自然最小量,这样在方法论上就形成了还原沦思路1。还原论思路成为两医最得力的办法论武器,认为: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生命的整体性能可以从它的组成部分的性能完全解释清楚;生命运动是由较低级的物理、化学运动组成的,可以把生命的高级运动还原为低级的运动来认识、生命和疾病的现象完成可以用物理、化学规律来解释清楚、对整体的认识应该从器官、组织、细胞,一直深入到分子和亚分子水平。 中医学的方法和理论贯穿着元气论的传统,元气学说始于战国,成于两汉,其丰富和发展延续至明清。其观点和方法显示出与西方的原子论和还原论截然不

6、同的特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气,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始基物质。“它是未成形质、连续无间的物质;它可以向有形质的、间断的物质转化;是有形质的、间断的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媒介。”事物的生生灭灭都是气的聚与散,整个世界是从混沌状态一步步演化出来的。按照这种观点,整个自然界和其中的任何事物,都是不可任意分割的整体。这种整体在气化活动中产生着又消逝着,是一种自生自灭的自己运动。因而认识的重点,放在事物的整体水平、功能活动、自我完成的机制。中医学由这样的科学母体孕育而生,其秉承中国科学传统,形成了一种朴素的系统论思路,堪称为现代系统论的雏形。 按现代系统论的观点,系统是由若下要素通过相互作用构成的具有确定性能

7、的整体。,由于要素与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系统论认为生命系统是自我产生、自我发展、自我完成的自组织行为的过程流。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正足遵循了这种系统规律,自发地把握了人的“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的特性,把注意的重点放在人的整体水平,把握了只存在于人的整体水平上的气、神、藏象、经络、证等。在考察和调节“人”、“人病”时,同样未把重点放在体内的诸要素上(如器官、细胞等),而是放在了阴阳、五行、正邪、天、人、运气等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上。主张治病求本、调和阴阳,推动机体自我调节以达愈病目的。二、中西医学的病因分析“还原论”主要是以实物为研究中心。“实

8、物”是指有静止质量的,由基本粒子组成的物质形态,它的存在是以间断的粒子形态为特点的,如太阳、地球、器官的空间结构,细胞的空间结构、分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这种思考方式又称为“实物中心论”。它的首要特点是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这些“实物”构成的,因而可以进行分解研究,事物的一切变化都是由构成它的“实物引起的,其原因应当从“实物”。寻找、这样,用还原的方法寻找“最终的”、“有决定性意义”的“实物粒子成为被普遍应用的思考方式,在西医学I:的应刚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证实了器官、组织、细胞、分予等住发病过程中的地位,并着重于从外部寻找致病的原冈,如细菌、病毒、物理因子、化学因子、不良刺激等,

9、也找到“因”和果之问的一对一关系,如1854年巴斯德(1822年1895年)发现_使啤酒变酸的乳酸杆菌,1882年科赫(1843年1910年)发现了肺结核杆菌和霍乱病菌,此后逐步探明了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特异性致病作用。分子医学也在蛋白质和核酸上发现了一系列过去没有弄清的发病根据,已知的3000多种遗传病陆续在分子水平上找到其发病机制。 中医学的病因病机学说是一种朴素而又典型的系统中心论。系统中心论要求如实地把研究对象理解为一个系统,按照系统的形式来进行考察和控制。要立足于人的整体,在不把人分割为各部而保持其完备的整体性的前提下,全面考察与“人病”有关的诸因素,要把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作为研究的重点

10、内容,要考虑要素与要素之间(如组织与组织间、器官与器官间的关系,要素与系统之间(如细胞与组织间、组织与器官间)的关系,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中医所真正关心的正是与人的健康有关的各种相互关系,把各种关系的失调理解为发病的原因或机制。如要素与要素之问的关系有:五脏相关、脏腑相关、五行相关等相关内容。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包括形神相关、藏象相关、经穴相关等内容;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包括天人相应、五运六气、正邪交争等内容,、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导致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功能的失调所造成。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到“正”、“邪”两个方面:“正”即“正气”,是指人体本身的功能活动,

11、表现为适应自然环境变化的调节功能,和对致病因素的防御能力;“邪”或称“邪气”,是泛指一切致病因素。致病的原因虽由于邪,但发病的关键在于正,如果人体正气旺盛,抵抗力强,则邪气不易侵犯,或虽有邪气侵袭,也不会发生疾痧,只有当人体正气相对虚弱,不足以抗御外邪时,邪气乘虚而入,才能发生疾病。疾病的发生与演变就是邪正斗争,互为消长进退的结果三、中西医学对疾病的诊断 在还原论思路的指导下,西医的诊断学说是将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以及特殊检查结果,根据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再经过综合、分析、推理对所获得的有关健康状态和疾病的本质作出判断。西医学的生理、病理、药理,按其主导性倾向,重点是放在人的要素质上,即器官

12、、组织、细胞、 分子等不同水平要素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上。诊断要求定 位于上述某要素上,“认为一切疾病都可以在器官、组织、 细胞、生物大分子上二找到形态结构的和生化代谢的特定变化,疾病在本质上是器质性的,功能异常源器质性改变”。 “目前所谓的功能性疾病,在医学科学发展的明天,都会查找到真正的器质性变化之处。功能性疾病性疾病的名称,总有一天会从我们的医学科学中完全消失”2。按照还原论的观点,特定的组织结构负载特定的机能,该组织结构的器质性改变,必然引起该组织结构的机能性变化,即“结构决定机 能”,功能性性疾病根源于器质性改变,是局部性病变引起的全身性病变。 在朴素的系统沦思路指导下,中医诊断学是

13、将人体看作一个个有机的整体、内脏的病变可从神色、形态及五官、四肢体表等各个方面反映出来,它包括有望、闻、问、切四个内容。即: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的情况;闻诊,足听病人的声音和闻其气味的变化;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或家属)了解疾病发生和发展经过,现在的症状及其它与疾病有关的情况;切诊,是切按病人脉搏和触按病人肌肤、腔腹、四肢以诊察病情的方法。中医学始终是以功能活动为基础,侧重点在机能状态,把生理、病理的研究放在功能方面。人是机能系统,一旦发生疾病,不管是否已经发展到器质性改变,都要从机能的改变上反映出症状和体征来、从外部机能状态的改变町以来认识和诊断疾病一,中医的“证”不同于西

14、医的“病”,就其本质属性来讲,是人的异常功能状态,各种辨证是对人机能改变情况的考察,如 八纲辨证中的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脏腑辨证中的心阴虚、心阳虚、心气虚、心血虚、心火亢盛、心血瘀阻、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血不足、肝阳上亢。心肾不交、肝脾不调、肝胃不和等等。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是先有整体后有部分,整体的性能决定部分的性能,如一个生命个体无论可以分解为多少个部分,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分化产生的。结构是生命个体自我更新、自我复制、自我调节等生命活动过程流的空间记录,即“功能决定结构”,结构的异常源于机能的异常,局部的病变是全身性病变在局部的爆发。四、中西医学对疾病的治疗 在治疗学上,中医

15、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作指导,建立在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基础上,以四诊收集得来的客观资料作依据,根据不同情况而制订出各种不同的治疗原则如治病求本、正治反治、标本缓急、扶正祛邪、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以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注重并遵循人体阴阳变化规律,天地阴阳变化规律以及人体的阴阳与天地阴阳之间的关系,自觉地凋养人体阴阳以应天地阴阳之变化。由于中医学坚持认为是全身性病变引起局部性病变,所以在治疗时以全身性调节为中心,以纠正全身性病变来消除局部性病变,必要时辅以局部性治疗。它注意的焦点不在特异性的病因和局部性定位性的器质性病理改变,而在于整个人的机能状态,是以人的整体性机能状态为调理对象。正如张景岳所说:

16、“盖人背,本也;证者,标也,、证随人见,成败所由。故当以人为先,因证次之”。3中医学足通过“治人”而达到治病的目的,始终把培植、增强、调动人的系统整体功能作为中心环节。中药方剂、针灸、气功等治疗功效,实际上都是通过调整人的整体功能状态来实现的。从中医这个朴素的系统论观点看来,细菌感染不是发病的原因而是结果。不管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等种种致病和治病因素,都是通过作为整体的人而发生作用的。从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三因制宜等基本治则到药治八法、针灸法、按摩法、气功导引法等具体治疗,都是在尊重和利用机体固有的调节防卫反应机制。 中药方剂也是沿着系统沦思路发展的,尽管沿用西药药理研究中药方剂,可部分地解决一些认识和应用问题。每一味中药实际上都是由若干有效成分组成的,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