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行为与经济机制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915122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行为与经济机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企业行为与经济机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企业行为与经济机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企业行为与经济机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企业行为与经济机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行为与经济机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行为与经济机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企业行为与经济机制兼谈作为企业 行为合理化条件的国家所有制的改革 马建堂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在很大程度上是自觉地运用市场机制,通过经济机体的自我组织过程实现社会劳动与其它资源的有效配置。所以,一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有计划运行的制度环境(如国家对企业的管理方式)基本确定以后,对作为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实现形式的经济机制的研究,就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社会生产机体是一个具有内在构造和一定联结方式的系统。系统诸要素之间不仅具有内在的有机联系,而且在一定联结方式组成的系统中具有特定的功能,如主体要素的生产功能、交换功能、反馈功能,控制要素的指示功能、调节功能,运转要素的联结功能。正是系统内诸要素的

2、相互联系和在联结过程中实现的功能耦合,使得社会经济机体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性质。系统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在相互影响中实现着的功能自动耦合链条就是经济机制。经济机制就其产生过程来看,可分为自然的经济机制和人为的经济机制。所谓自然的经济机制,这里强调的是它产生的自然性、非人工性。如价格供求机制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自然的经济机制。所谓人为的经济机制,并非否认这种经济机制的客观性,而是强调它的产生是在经济系统内在运行机制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由人们主动设计出来的。如西方国家用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调节机制就基本上是一种人为的经济机制。由于人们对经济系统内在规律认识的不断加强,现代经济机制在某种程度上都带上

3、人为的印记。社会经济机体不仅是诸要素借一定联结方式结成的系统,更为重要的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人,社会生产过程是由人发动、控制并由人来进行的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从而经济机制也是人(生产者与消费者)根据一定的信息,不断调整自己的行动,以实现特定目的的行为过程。所以,社会经济机体的内在运行机制,从其运行主体人的角度来说就是人的行为机制,是由人的行为媒介着的要素联系和由人的行为发动着的要素功能耦合过程。在经济生活中,人是生产者、消费者和管理者的统一,所以,人的经济行为包括以下三个类型:生产者行为、消费者行为和管理者行为。当前,社会主义经济运行需要着力研究的是生产者行为,即作为社会主义经济机体基

4、本生产单位的企业行为。企业是国民经济有机体的细胞,企业生产与流通构成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企业之间产品、资金、能源和信息的流动与传递交融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客观运动。企业的再生产活动,从运动过程角度看,就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而从有目的的活动角度看,也就是企业为实现自己既定目的的特定行为。从这个意义说,经济运行机制是企业为适应经济运行环境的变动(如价格、税收、利率和计划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行为,以尽快实现其目的的过程。以市场运行机制为例,市场调节机制就其作为经济机制而言,实质就是价格与供给、需求的相互关系和价格指示功能、调节功能的耦合过程。价格的变动是经济机体运动的信号。作为反馈,经济系统中的

5、供给与需求在一定时间内作出相应的变动,以求得供给与需求的均衡。而市场调节作为行为过程,就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从其特定利益出发,对价格信号作出连续反应的过程。离开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行为与购买行为的变动,价格调节的功能耦合链条就要中断。总之,不仅任何经济过程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而且任何经济调节机制也是人对一定行为信号的反馈过程。离开人、尤其是生产者行为机制的研究,经济机制的研究就会丧失活生生的内容,对经济机制的利用也会因生产者不行为而无效。 二 西方经济学者对市场机制的研究包含着对厂商和消费者行为机制的分析。西方的经济行为研究可分为正统分析与制度分析两大流派。正统的行为分析开始于斯密的“经济人

6、”假定。这种行为分析假定厂商的行为是使自己的收益最大,消费者的行为则是在既定收入下使自己的消费需要得到最大满足,并假定厂商和消费者都是合理的行为。这种建立在经济人假定上的行为可抽象为一般的可确认的关系,用数学公式将正统行为分析学派的行为表示如下:Xd=a0+apMui=MujXs=0+pMR=MCXd=Xs Xd、Xs分别为某一商品的需求量与供给量;p是商品价格;MR、0、0、是由经济过程决定的参数。可以说,整个资产阶级正统经济学的分析,包括政府干预政策的制订,都是建立在这种经济人合理行为假定上的。市场机制运行过程也就是厂商与消费者在价格信号指导下,调整其供给与需求的行为过程。随着资本主义从自

7、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的转变,以自由竞争为核心的传统市场运行机制发生了变化,如价格的变动不一定引起供给的反应(如高价和人为的稀缺并存)。与此相应,厂商行为也在某种程度上发生变异。企业行为这一转变,在理论上的表现就是作为正统行为分析“异端”的制度学派行为分析的出现。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制度学派的贝利(Berle)、米恩斯(Means)和艾尔斯(Ayres)等人从财产结构的影响角度分析了公司行为的变化,认为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在公司内的分离以及这一分离在管理机构上的表现使得公司行为变异,即经营者的目标不再是最大利润,而是公司的稳定与发展。显然,这一理论是凡勃仑反企业盈利行为理论的继续。加尔布雷思在他

8、的新工业国中将这种行为分析作了系统的发挥。他从生产的主要要素转变为科学技术出发(据称主要生产要素的转化链是劳动资本科技),认为资本主义公司中的权力结构发生了相应变化,技术结构阶层成为新工业国中的决策者。由于他们的收入主要是薪水与奖金,而非股息,由他们决策的行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了变化:(1)生产行为:不是追求最大利润而是以有限利润为目标,谋求企业的稳定与增长;(2)积累行为:尽量依赖企业内部积累,减少对银行的依赖;(3)分配行为;倾向于减少股息、红利的份额,提高未分配收入的比重;(4)交换行为:不是消费者主权,而是力图实现生产者主权。显然,企业行为这一变异不能不影响市场机制的作用。如生产行为与

9、积累行为这一改变在某种程度上减弱了企业对价格变动与利率变动的感受强度和反馈速度。价格提高,垄断企业为保持人为的稀缺,并不一定增加供给。这种情况在易于形成垄断的矿产业更明显;利率降低,企业也不一定增加对贷款的需求,利率提高也不一定能够抑制企业投资规模,因为企业对银行的依赖程度降低,更多的靠内部积累。这就使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的作用受到影响,从而通过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变动调控经济活动的机制运转不良。这样,传统的市场运行机制就会因企业行为的改变而部分失效,市场经济实现功能自我耦合的链条就会中断。西方学者对企业行为的分析固然局限于表面现象,掩盖厂商行为的本质是不断无偿占有他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但也要看到,

10、他们的分析也证实了经济机制与企业行为是不可分割的。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自由竞争这一生产发展、资源分配的机制是资本家不断追逐剩余价值这一内在冲动的外在表现。 三 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机体的公有制基础既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内在机制与行为机制的不可分割性,也不会排除市场调节机制在社会主义经济运动中的重要作用。但是,按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运行机制来调节经济,必须具备一个前提,这就是社会主义企业,尤其是全民企业,必须有一个合理的行为。所谓社会主义企业的合理行为是指在经济上符合商品生产者性质的规范化的企业生产与经营活动。合理的生产行为应是对生产信号(价格变动和一定条

11、件下予以保留的计划指令)作出迅速反应,并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优化的要素配置使企业收入最大化。合理的分配行为应是合理分配企业净收入,保持适当的且逐渐增加的积累,防止消费基金的膨胀。合理的积累行为,指具有强烈的增殖欲望,并尽量利用自身的积累,合理摆布内部积累与借贷积累的关系。合理的交换行为指质、价相符,具有强烈的商誉感。概括地讲,迅速的信号感受和强烈的增殖欲望是企业行为合理与否的根本标志。合理的企业行为是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内在机制调节经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必要条件。譬如,发挥市场机制调节生产的作用,要求企业对价格、利率及税收的变动作出迅速反应。如果企

12、业或者因没有独立的利益而不作反应,或者因缺少相应的权力而不能作出反应,那么,价格等信号的变动就不能带来企业生产品种计划和生产数量计划的改变,价格信号变动与资源配置改善之间的传导链条就会因企业行为的呆滞而中断。确立与有计划商品经济相适应的合理企业行为,要求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与商品生产者相适应的微观领域的独立经营权力,如生产资料的选购权、生产计划的制订权、产品价格的确定权、产品的销售权、用人的自主权等等。这些权力的大小、范围虽因国家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与产品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一般说来,企业应具有独立地从事产、供、销活动的相应权力。这是适应价格信号的变化而在生产上作出反应的基本条件。缺乏这一

13、条件,市场机制、经济杠杆就谈不上发挥调节作用。具备这些权力,尤其是生产计划权和价格调整权,企业才能作出反馈行为。2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应具有自身的经济利益。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运行问题的大论战中,米塞斯认为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存在,社会主义不存在合理的经济行为,从而否认社会主义经济中合理配置资源的可能。当时米塞斯是从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市场生产资料价格资源合理配置的角度,即经济计算、比较的角度来论证他的观点的,而没有注意到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与合理的经济行为之间的联系。兰格虽然认为通过中央计划当局的不断试错过程来模拟市场行为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第一次提出了中央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14、的问题,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中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由于他同样忽视了相对独立的企业利益是企业合理行为的基础,从而他的模式中决定企业行为的两条规则,即(1)必须选择平均成本最小的要素组合,(2)按照边际成本等于价格来决定生产规模,却是无法实现的。不能想象在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收入与生产资料的有效使用无关,与企业的经营效果没有联系的条件下,企业会按照市场规则去决定生产要素的组合和生产的规模。这样的市场规则只能是具有自身利益的商品生产者的行为规则。3企业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利益结构。这是人们认识得最晚,从而研究得非常不够的一个条件。虽然南斯拉夫经济改革出现的消费膨胀与信贷膨胀并存已经隐含着这一问题,

15、我国理论界只是在1984年底的总需求膨胀冲击下,才对这个问题有所认识。我国现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企业的扩权与对企业相对独立经济利益的承认,使企业的生产行为由完成国家的计划转变为实现最大利润。但是,由于国家直接分配消费基金的体制下形成的利益结构并没有因扩权让利而作相应调整,结果,当微观放活,企业具有相应分配权力时,由于企业本身不存在一个调节利润与工资、积累与消费的利益均衡机制,由于在企业内部决策者的利益与职工利益的合一,和企业外部国家利益与职工利益的矛盾,使得企业决策者倾向于尽快增加职工的现期收入,而忽视企业不断积累的需要。企业分配行为的这种变异带来了1984年底消费基金的膨胀。消费基金的膨胀与

16、信贷投资膨胀的合一形成了远离均衡的过大“吸力”状态。在总需求膨胀的拉动下,价格上涨,使得价格的表价职能扭曲,价格严重背离价值,也因价格体系的混乱,而丧失了调节功能。价格要真实反映成本变化、稀缺程度和需求状况,必须存在一个总体上比较宽松的经济环境,即总量基本均衡的状态。只有在这时,价格的变动才能准确反映生产条件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化。在市场全面紧张的情况下,既没有充分的资源以增加供给,也因与价格轮番上涨的工资上涨而无法发挥其调节需求的作用。这时,市场调节机制因企业分配行为的不合理而紊乱。所以,要想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确立一个优化的企业利益结构,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四 在体制转换过程中实现企业行为的合理化,需要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在企业外部创造一个有效的竞争环境,通过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形成一个市场自我选择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