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鹏山说《孔子》鲁司国寇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903511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鲍鹏山说《孔子》鲁司国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鲍鹏山说《孔子》鲁司国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鲍鹏山说《孔子》鲁司国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鲍鹏山说《孔子》鲁司国寇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鲍鹏山说《孔子》鲁司国寇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鲍鹏山说《孔子》鲁司国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鲍鹏山说《孔子》鲁司国寇(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7鲍鹏山说孔子鲁国司寇 鲍鹏山:说孔子 第七章 鲁国司寇上一讲我们讲到了孔子在中都做一个地方小官,做得非常成功,当地的面貌焕然一新,鲁定公也非常的高兴。于是在鲁定公10年,孔子就升任大司空的副职小司空。当时担任大司空的是三桓之一的孟孙氏。大司空是大夫,小司空属下大夫。司空亦作司工,掌管水土之事,诸如营城起邑,疏浚沟洫等一切水土功课。郊祀时,还负责扫除、乐器等。孔子为小司空后,把鲁国的土地分为山林、川泽、丘陵、高原、平地,根据其不同土地属性,指导百姓种植和渔牧,他的工作再次得到鲁国政府的肯定,不久他就升任为大司寇,掌管司法刑狱事务。司寇这个词很有意思,司是管理的意思,寇是强盗,专门掌管强盗,所以

2、就是司法部长,国家的最高司法长官,位同卿大夫。一个非贵族出身的人擢升卿大夫,在当时是不多见的。显然孔子靠了他个人的能力,靠着他个人的威望,靠着他的巨大的德行,获得了鲁国的国君以及三桓的信任。据相关的一些记载,孔子做了大司寇以后,鲁国的一些贵族对此并不满意,因为他们觉得,一个普通的士竟然做到这么高的级别,他们不高兴,他们觉得这是对他们特权的一种侵犯。所以他们编了一首歌在那里唱:麛裘而韠,投之无戾;韠之麛裘,投之无邮(尤)。麛裘而韠,意思是鹿皮的上衣配上一个蔽膝。问题是,蔽膝是上朝时候穿的朝服,是正规场合下穿的朝服,而鹿皮的上衣是普通的,一般人穿的。也就是说上朝时候的朝服,配上日常时候穿的很普通的

3、服装,这是不般配的。既然不般配,那我们就把他抛弃了,没有关系,把他抛弃吧。这首歌讽刺孔子的身份,和他今天所得到的地位和权力是不相称的,那一帮贵族要抛弃他,要排挤他。这是贵族对于孔子做大司寇当时的一种反应。可见,孔子做大司寇,第一,不容易,第二,鲁定公也是有决心的,三桓对他也是很信任的。当然,关键是孔子本人在他做中都宰和小司空的时候,他的政绩,确实让人对他有信任。孔子始用于鲁,鲁人鷖(yi,语气词)诵(讽诵)之曰:“麛(mi,小鹿)裘而韠(bi,朝服),投之无戾;韠之麛裘,投之无邮(尤)。”用三年,男子行乎途右,女子行乎途左,财物之遗者,民莫之举,大智之用,固难逾也。(吕氏春秋先识览第四乐成)这

4、是贵族阶层,在普通老百姓那有什么反应呢?当时鲁国有这么几个人,一个是羊贩子,叫沈犹氏,他大清早把羊喂饱了喝足了,赶到市场上卖,把羊吃的草和喝的水都当成羊肉在卖了,常年如此,所以是一个奸商。还有个叫公慎氏的人,家道不修,他的妻子很淫乱,很放荡,在当时也是人所皆知的一个丑闻,但是这个公慎氏就是不管。还有一个叫慎溃氏,平时也是胡作非为,违法乱纪。除了这个三个代表性的人物以外,还有一些牛马的贩子,也是随意地抬高售价,鲁国当时的国都,曲阜城里面就有这么一些人。这种情况说明,第一,鲁国的治安不好;第二,鲁国当时的民风也不是很好。但这些人得知孔子当上最高司法官后,都十分紧张,因为他们知道孔子是位讲究道德、坚

5、持原则的人,任中都宰时还在整顿治安方面下过一番工夫,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所以他们都收敛了自己的行为。沈犹氏不敢在出售羊的当天早上把羊肚子灌满,公慎氏同他老婆打了离婚,慎溃氏赶紧离开鲁国,牛马贩子也不敢乱涨价。孔子上任并没有通过刑法的手段,仅用自己的威望便让整个的社会风气面貌一新。(见荀子儒效,新序杂事)据孔子家语好生记载,在做大司寇的时候,每一件案子,孔子都非常慎重来处理,考虑得非常周到,为了不出现差错,他总是和他的下属和同事们一起认真地讨论案情,然后鼓励大家提出处理的方案,听取他们的处理意见,然后择善而从。这体现了孔子慎刑的思想,很谨慎地对待刑罚。因为孔子认识到,大多数人的犯罪,都是被生活

6、所迫,被统治阶级逼的,跟国家的政治有关,跟社会的整体不公有关。孔子为鲁司寇,断狱讼皆进众议者而问之,曰:“子以为奚若?某以为何若?”皆曰云云如是,然后夫子曰:“当从某子几是”(孔子家语好生)所以孔子虽然官居司寇,但是他并不喜欢把人民都看成寇,即便是那些犯了法的人,他觉得他们本质上也都是善良的百姓。所以他曾经有一句话很有名的话,他说治理国家: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如果对民众用政策去引导他,然后用刑罚去整顿他们,虽然能使他们暂时幸免罪过,但是他们还是没有羞耻之心。反之,若用道德去引导,用礼节去整顿,人民就“有耻且格”,他们不但会有羞耻之心,而且还

7、会自觉地走正路。在他做司寇的时候,他的一些做法,对中国的几千年的法律制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比如说,他对案件的审理处理非常慎重,我们刚才讲他“慎刑”,这种慎重不仅仅是他仁爱的表现,而且在具体的做法上,他倾向于用调解的方式,而不是随便的诉诸法律。长期以来,我国法院采取调解方式处理民事、经济纠纷,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调解主导型民事审判方式,这种方式在国内深入人心,在国外,被称为“东方经验” ,这是中国的特色。这一东方经验,无疑应该追溯到孔子,追溯到公元前500年鲁国的那一个司法部长的法律实践!这个司法部长就是孔子。 所以,孔子对于案件,他尽量地主张“无讼”。 荀子宥坐和孔子家语记载:曾经有一个案件,父亲

8、告儿子,说这个儿子不孝,父子相互诉讼,搞得很严重。但是孔子把这个案件放到一边,不去判它,放了好几个月,当然在这几个月里面,孔子可能做了这父子俩人的调解工作。最终父亲表示撤诉。孔子说行啊,你撤诉了,我们就不立案了,这个事情就这样结了。很多人对此都不理解。当时鲁国的执政季桓子就很不高兴,他找到孔子说,你这个司法部长当的有问题啊,我们现在就是要通过这种典型的案例,来告诉老百姓,你一定要孝顺,你不孝顺国家要惩罚你的,有这个典型案例你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反而让这个案子不了了之呢?按说我们要抓住这个案件大作文章,然后在全国形成一个风气和示范,给所有不孝子女一个震慑,这不是很好的一个做法吗?孔子解释说,如果一

9、个国家的当政者,自己的道德品质不高,动不动就去杀老百姓,这是不符合公理,也是不符合道义的。如果一个国家的当政者,平时没有好好地教育人民去孝顺父母,等到他们不孝顺的时候,你再把他给杀了,这就相当于把一个无辜的人给杀了,我孔子不做这样的事。这就是“无讼”,这就是调解。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听其狱,是杀不辜。(孔子家语始诛引荀子宥坐)所以孔子有一句很有名的话,他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论语颜渊)如果仅仅是去审理案件,我和别人不是一样吗?我的理想是要让天下没有诉讼啊!这个鲁国的大司寇,他的理想里,是一个国家没有刑律,没有监狱,不需要什么人来司寇因为,假如一个国家充满仁爱,假

10、如统治阶级都能同情人民,哪里会有寇呢?寇,原来都是良民,是不良的统治与统治者把善良的百姓逼成寇的呵!因此他的理想,不是去做一个好的法官,而是做一个好的导师,他要引导人民有仁德,讲信用,从而彻底地消除诉讼。在孔子家语五刑解里,讲到了孔子的“无讼”的观点。什么叫做五刑?五种针对常见的五种罪行的刑法:盗窃、不孝、犯上、斗殴和男女淫乱。有一天。孔子的弟子冉求问老师说:老师啊,我听说古代的三皇五帝从来不用这五刑,真有这回事吗?孔子说:圣人之设防,贵其不犯也,制五刑而不用,所以为至治也。圣人制定法律,不是要通过这个法律惩罚人民,而是有了这个法律以后,让老百姓有所畏惧,不去犯法,而不用法律去惩罚老百姓。用不

11、着用法律去惩罚老百姓,这样天下就治好了。所以虽然有关于盗窃的罪行,有这样相关的法律,但是从来用不着,为什么呢?因为假如我们政治好了,老百姓不需要去偷窃。虽然有关于惩治不孝的法律,但是也从来用不上,为什么呢?因为通过我们的教育,老百姓都很孝顺,没有人不孝。虽然有惩罚犯上作乱这样的相关的刑法,但是也从来用不上,因为没有人起来造反,不愿意起来造反。虽然有相关的人与人之间斗殴伤害的法律,但是这个法律也从来用不着,因为人与人之间都很和睦,大家没有这么尖锐的冲突,不会发生这么严重的刑事案件,所以这种法律也用不着。虽然有相关的惩治男女淫乱的法律,但是通过教育,如果一个国家的秩序,整个道德风气都很好,那么也没

12、有人犯淫乱之罪,所以这种法律也用不上。那么,孔子最后的结论是什么呢?制订刑法,目的不是惩罚人,而是警告人。这所有的相关的法律,如果没有地方用得着,那恰恰说明这个国家是好的。孔子还说,我们在制订法律的时候,一定要明白所有犯罪行为的发生,都有它的根源。这个根源就是社会整体的政治状况,它的根源在统治阶级那里,所以,我们如果不从统治阶级那里找根源,我们永远也无法彻底地解决社会治安问题。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张问他说,老师啊,我要准备出去做官,你给我一点教导,我在从政的时候我要注意哪几个方面?孔子说,你如果要从政的话,你一定要注意避免四种恶政,有四种恶政你一定要避免。在孔子给子张提出来的、让他小心避免的

13、四种恶政里面,有三种都跟法律有关,哪三种呢?他讲: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论语尧曰)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作为一个执政官,对人民不加以教育、引导,等到人民犯了罪,再加以杀戮,这叫暴虐;人民已经在往邪路上走了,你不告诫他们,不警告他们,等着他把犯下罪行以后,再把他逮起来加以惩罚,这是残暴;很晚才下令制止故意等待人民触犯律条,这叫做贼。(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论语尧曰)后来孟子也讲到过类似的话,他把类似的陷害人民的政治形象地称之为“罔民”设置陷阱,对人民张网以待。“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14、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孟子梁惠王上)我们总结一下孔子的无讼思想,它包含三层的含义。第一层含义,对具体的案件,尽量用调解的方法解决,而不要诉诸法律。这样做既能减少成本,又能节省法律资源,还能最大限度地弥补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抹平创伤,所以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第二层含义,统治者首先自己要做得正,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尽量避免官逼民反。所以孔子曾经对季康子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第三层含义就是对人民进行道德教化,使其不犯罪。他尤其反对用严刑峻法去镇压人民,用严刑峻法去镇压人民,这是孔子尤其深恶痛绝的。

15、在汉书刑法志上引述了孔子这样的话:今之听狱者,求所以杀之。古之听狱者,求所以生之。他说,现在整个的司法界有一种很坏的习惯,在审理案件,面对一个被告的时候,他的趋向是要找出你的罪行,然后想办法把你给杀了,这是一个很糟糕的做法。古代的司法制度在审理案件,面对一个被告的时候,面对一个犯罪的嫌疑人的时候,法官是尽量找出能够赦免他的理由,然后赦免他。实际上古人不一定是这样做的,但是他自己是这样做的。据孔子家语好生记载,他在晚年曾经和鲁哀公有过一次对话,阐述好生的道理。鲁哀公问孔子,孔先生啊,那个古代的圣君舜,他平时戴什么帽子?孔子没有搭理他。鲁哀公说,我有问题向你请教,你竟然不理我,这是为什么呢?孔子正色告诉他,因为我觉得你这个问题是一个没有意义的问题,像舜这样的圣明天子,他有很多值得你应该去了解,有很多值得你学习的地方,你都不管,你却问他戴什么帽子,所以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你。鲁哀公很尴尬,又说,那你告诉我,舜到底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去学习?孔子告诉他,舜在做天子的时候,他的政治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两个字:好生。好就是喜欢,生就是生命,他喜欢让老百姓活着,而厌恶什么呢?恶杀。“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