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我怎样画工笔花鸟画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848581 上传时间:2017-05-18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3.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我怎样画工笔花鸟画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精编]我怎样画工笔花鸟画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精编]我怎样画工笔花鸟画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精编]我怎样画工笔花鸟画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精编]我怎样画工笔花鸟画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我怎样画工笔花鸟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我怎样画工笔花鸟画(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一部分 我怎样画工笔花鸟画第一章我学习工笔花鸟画,是从 1935 年起始的,至今才二十多年。在这以前,曾从民间画师学习过养花养虫鸟、制染料。还曾学画过山水画和写意的花鸟画。虽都是些”依样画葫芦“,很少创作,但在运笔用墨以及养花养虫鸟上,确为我学习工笔花鸟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那位教我制颜料的老师,他是位不大出名的民间画师,他循循善诱地使我观察体验了花草虫鱼的生活,使我懂得了绘画工具的制作和使用,那时我才 23 岁。这本书是专就 1935 年以后,既是我从 46 岁学习工笔花鸟画起,到目前为止,把我在这二十多年中实践的经验,毫无保留地记录下来,作为研究工笔花鸟画地一种参考资料。知识,限于

2、我的水平,错误的地方不仅不能免,可能还很多,这就唯有要求读者给予批评和指导,免得我自误误人。一、学习花鸟画的意义自古以来。人们对花鸟画的要求是“活色生香” ,对禽鸟画的要求是“活泼可爱” 。花鸟画要它尽态极妍、神形兼备,也要它鸟语花香、跃然纸上,本来人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和自然景物分不开的。青山绿水、碧草红花、好鸟时鸣,助人情趣,有的采入歌谣,有的编成小唱,自惜就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一不诗经就是最好的花鸟画题材。画家们把人们喜爱的花鸟禽虫搜入笔端,塑造成更加美好的形象,不能说不是对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贡献。它是给人怡人心神的无声的诗,它可以养性,可以抒情,可以解忧,可以破闷,更可以使人领会到发荣滋长、

3、生动活泼,促人以进取之情。画菊使人有傲霜之感,画竹使人发劲节之思,画松树使人知凌风傲雪,万古长青的精神,这和画黄鹂、戴胜于农时有关,一样是花鸟画传统的精神。民族绘画的花鸟画传统是写生的,是符合于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的创作方法,是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研究生活,从而熟悉生活,通过丰富的想象,大胆地夸张,用精简提炼的笔墨,描写瞬间的动态- 包括风晴雨露的花卉在内,它似乎不应该被认为是“静物画” 花鸟画家们所以能够把花鸟瞬息万变的动态捕捉住,是与画家对生活的热爱、熟悉和观察研究分不开的。加上他们丰富的想象,熟练的写生,对于瞬间事物,闭目如在眼前,下笔如在腕底,很自然地创作出又真实、又概括、又生动、又传

4、神的作品。这作品完全可以做到玉树临风,莺簧百啭,成为动的花鸟画独特的风格,被世界所公认,这是值得我们所骄傲的。尽管我们的花鸟画家不是在有花有鸟的现场去创作,更不是用标本来创作,而是在室内创作的。花鸟画这一写生的优良传统,对于我们学习花鸟画的,不仅是要继承,还必须要向前发扬光大,使得标志着我们新时代独特风格的花鸟画,更加光辉灿烂地丰富世界民族绘画的宝库。二、中国花鸟画是怎样发展下来的关于中国花鸟画发展的一些社会、历史、经济等因素,限于我的水平,我只从花鸟画这个角度谈谈它的表面现象。谈到我国花鸟画的现实主义传统-写生传统就首先应从象形文字的创造谈起。当然,彩陶就更早了。我们仅从殷代的甲骨和商周的青

5、铜器上所见到的象形文字(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由于传写版刻还恐有讹误,不去征引。 )已可以看出创造文字者是用现实主义写实的创作方法来塑造形象,使得这一具体形象简单概括、特征鲜明,使人一望而知:羊是羊,马是马,长鼻子的是象。我们祖先通过精确的观察、细密的分析、仔细的比较、大胆地概括,创造成为象形文字-单一的绘画,就今日所见到的,起码也有三千多年以上的历史,这是首先值得我们骄傲的。鸟兽才木之名,在商周时代已经在民间歌谣-中大量地出现了. 同时,商代的青铜器花纹上劳动人民已经塑造了凤的形象.此后简单的花朵生动的禽鸟,我们从铜器、陶器、玉器、漆器、砖、瓦以及壁画上都可以见到活生生简练概括的形象.在东晋顾恺

6、之(月 345-406 年)传世的,在日盈月满 那一段里,他画了两只朱红色的长尾鸟,一只惊非回望,一只伸颈欲飞,非常生动,在流传至今的卷轴画上,这要算是最早的了-当然长沙楚墓出土的更在前(见北京历史博物馆印行的 十二).自东晋经南北朝到隋唐(公元 4、5 、6、7 世纪),中国绘画汲取外来文化,营养自己,更加多元化。那时在文献上已有一些花鸟画家出现。同时民间画家的遗迹,在壁画上、2墓葬砖瓦碑碣上、建筑物上、日常生活的器物上,我们都可以看到丰富、生动活泼的花鸟画和花鸟图案画,直到它完全发育成为单一的绘画-花鸟卷轴画。唐代(公元 618-907 年)的花鸟画家,仅据宣和画谱 (书成于公元 1120

7、 年)的记载,只有八人。书上对薛稷画鹤,说他是写生,不但是形神姿态如生,而且一望就知道鹤的雌雄和鹤种的南北,所以李白和杜甫都写诗来称赞他。现在流传到域外赵佶的六鹤图 ,很有可能是沿袭了薛稷的画风传下来的。书上说到边鸾,那时新罗国送来一只孔雀给皇帝(唐德宗李适) ,这孔雀善于舞蹈,皇帝就命令边鸾画它,画成,真的仿佛孔雀按着音乐的节奏,婆娑起舞。又说,萧悦画竹,被当时诗人白居易看见了,作诗题他画竹说:“举头忽见不是画,低耳倾听疑有声。 ”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民族花鸟画的传统,是抓住对象一刹那的动态把它表现出来,这和把画花(包括画竹)画鸟认为是静物画恰恰相反。 宣和画谱又说,郭乾晖善画鹞,他

8、常住郊外。养禽鸟玩弄,偶然心有所得,当即用笔作画,画成,格律老劲,曲尽物性之妙。上面岁仅是些文献上的记载,但我们看一下故宫博物院陈列的簪花仕女图里所画的花和鹤,尽管画家不是画花鸟的专家,也可以看出他相当的生动活泼了。在这时期里,民间的花鸟画更加发达。在壁画上、器物上、雕刻上,都显示出繁荣富丽、生动活泼的作风,比前代更加丰富多彩。五代到北宋末(公元 907-1127 年) ,花鸟画继承唐代的写生传统更加发扬光大,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各式各样的形式,可以说花鸟画到了北宋末期,已经达到了光辉灿烂盛极一时的时期。这时的花鸟画主张写生,主张师造化,主张从生活中塑造有高韵的形象,尽可能地避开工巧。在设色的鲜华

9、柔婉以外,主要的要健全写生形象的气骨,反对在写生当中为了“曲尽共态” ,造成工致细巧,失掉了笔墨的高韵,在设色的时候,如果流于轻薄,致使气势骨力不够,那就变成了软弱无力(见宣和画谱 、 花鸟叙论 ) 。同时,在李 所作的画品中,批判了花鸟画只注意描写局部的形似和细密,而失掉了全局整体的气势和精神,还批判了“物物雕琢:的不当,而要求在画面的造型上要”妙造自然“,凡是这些,可以看出所要求花鸟画家的不是摄影照相,不是直接照抄事物的真象,而是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集中地加以提炼,有选择地加以概括,因此才主张师造化,塑造有高韵、有骨气的形象,反对工致细巧,物物雕琢而失掉了整体的精神。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

10、花鸟画- 仅就花鸟画来说,是要求“形神兼备” ,有“高韵”有“气骨” ,“妙造自然”的花鸟画,它是周密不苟“师造化”的结果。我们试从故宫博物院绘画馆所陈列的花鸟画来看,话筌的写生珍禽图 ,翎与毛的塑造,有显然的区分,毛柔软、翎刚硬的感觉,一开卷就可以接触到,昆虫的腿爪也显示了这一点,更不用说它的生动活泼。崔白的寒雀图卷 ,赵佶的芙蓉锦鸡图 枇杷山鸟图 ,梁师闵的芦汀密雪图等等都是形神兼备,有高韵、有气骨,妙造自然的花鸟画。尽管在创作的表现方法上,他们个人所强调的并不相同,但这正显示出他们各自不同的风格。很显然,当时指导性的理论,影响和刺激了创作(包括民间的) 。同时,更加扩张了画院的组织,设立

11、了“翰林图画院” 。在崇宁三年(公元 1104 年)宣布:天下画家以不模仿古人,而物的情态形色,俱若自然,笔韵高简的为工。并用出题考试的方法,考试民间画家(如用“踏花归去马蹄香” 、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自横”这类古诗的名句作题目,考画一幅画) 。在画院(“翰林图画院”的简称,院里穿出来的画又叫院画或院体画。 )中设立了“待诏” 、 “袛候” 、 “画学正” 、 “学生”等官阶,以表示对绘画技术的区别。鲁迅先生在论“就形式的采用” 一文中说:“宋的画院,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 ”(且介亭杂文第 24 页)我们看宋代的画院,正是有它特出的优点,但也有它的缺点,特别是颓废的萎靡不

12、振的东西。在这时文人画渐兴,像米芾(赵佶时他作书画两学博士)那样的“文人” ,在他所著的画史 、 画评 、 待访录 、 宝晋斋集 、 英光集里竟对从古以来画翎毛的一概加以否定,说成了“欠雅” 。南宋(公元 1127-1279 年)时期,花鸟画岁仍继承这北宋末期的花鸟画的传统而有所发展,但发展的深度不够大,继承的成分比较多。例如:李迪,他是学习徐熙和崔白的,由他又传到他的儿子李德茂和那时的画院(故宫博物院陈列他的骏犬图和雏鸡图 ) 。李安忠是学黄筌、黄居寀的,他又传到他的儿子李瑛。林椿和宋纯他是学赵昌的,林椿也传给了他的儿子(故宫博物院陈列着林椿的果实来禽图 ) 。当然,像故宫博物院绘画馆所陈列

13、的双鸳鸯图 (故宫博物3院有印本) 、 枇杷绣眼图 、 出水芙蓉图等等都是这一时期周密不苟,被人喜爱的作品。这时还有马远和马麟父子的花鸟画,如故宫博物院陈列出来的马远的梅石溪凫图 ,马麟的层叠冰诮图 ,马远用他创造性的画山水的方法写梅写溪,描写鸟凫在水里的动态,马麟用刚健的笔法描写白梅的冷香,他们都富于创造性,特别是在构图方面,一个为群凫创造优美的环境,一个只在一角画出梅花,大部分空白,更使人觉得冷艳芬芳。此外,还有兼工带写的一派,这是起源于北宋的,如:苏轼、赵佶的画竹,只用浓淡墨一笔画成,不用勾勒,这和所传徐崇嗣只用颜色敷染成为没骨画花是同有创造性发展的,还有梁揩和僧人法常,梁揩的作品如绘画

14、馆的秋柳双鸭图;法常号牧溪,他的作品,日本保存有很多幅,最著名的如松藤八哥 、 竹鹤图等。与此同时,有杨无咎的墨梅,赵孟坚的墨兰和白描水仙,他们都是从兼工带写发展下来的,最后发展成为文人画。两宋(北宋南宋)花鸟画,是继承并发扬了唐代绘画的优良传统,强调了花鸟画的能动性-气韵生动。同时,还要求做到形神兼备,妙造自然。 红蓼白鹅是静(鹅)中有动(红蓼枝叶) ,崔白的双喜图 、 竹鸥 ,赵佶的芙蓉锦鸡图 , 枇杷山鸟 ,梁师闵的芦汀密雪 ,李迪的雏鸡 ,马远的梅石溪凫 ,张茂的双鸳鸯 ,林椿的果实来禽图 ,梁揩的秋柳双鸦 ,以及绘画馆中宋人的那些单页画如红蓼水禽 , 枇杷绣羽 , 群鱼戏藻 、 出水

15、芙蓉等图,不但使人听到鸟语,闻到花香,并且一朵花瓣,一片叶子,一堆丛草,一片清溪,都使人感觉它们在动,是和主题思想内容很和谐地在动,这个动态,是从生活中体验出来的,差不多是抓住了对象千万份之一秒的动态,通过丰富的想象,千锤百炼地把它集中地提炼出来。同时,他们还从自己不同的角度,从使用笔墨,使用色彩等手法,创造成为自己的风格,使它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他们这造诣适于养花木、养禽鸟草虫和在田野林木观察的辛勤劳动分不开的。花鸟画是有情节性有诗意的动的绘画。文人水墨画,如画竹、画兰、画禽鸟等,也讲究风情雨露,也讲究飞鸣食宿,他们更是强调了这一点,这也就是在“六法”中首先要求作家要做到“气韵生动”的这一优

16、良传统。不过,在北宋,传统的发扬和风格的创造比较多,在南宋,传统的继承比较多,传统的发扬,风格的创造比较少。由于北宋时期的画家,仅一部分入了画院,这也许是在绘画上继承和因袭成分较多的原因之一吧。在院外的文人画,在南宋末期逐渐发展成为主流,直到元朝,这并不时偶然的。元朝(公元 1206-1368 年)的花鸟画,在花鸟画家来说,已经感到寥寥无几。赵孟俯(子昂)的枯木竹石图 、 幽篁戴胜图是他充分发挥了笔墨的作用的。像陈琳的野凫图 、王渊的幽篁鹁鸽图 、张守忠的桃花山鸟图 (都在域外)等,他们都是水膜和白描相结合,兼工带写的作品。在这时期应特别提到的是画竹和画梅,李珩、柯久思和王冕的作品,如故宫绘画馆所陈列的四清图) 、 设色双勾竹图 、 墨竹图 、 墨梅图 、 三君子图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