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塘厦黄氏之帝高阳之苗裔远徙珠玑巷 莞黄姓之始祖开枝近百房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848531 上传时间:2017-05-1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760.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塘厦黄氏之帝高阳之苗裔远徙珠玑巷 莞黄姓之始祖开枝近百房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精编]塘厦黄氏之帝高阳之苗裔远徙珠玑巷 莞黄姓之始祖开枝近百房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精编]塘厦黄氏之帝高阳之苗裔远徙珠玑巷 莞黄姓之始祖开枝近百房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精编]塘厦黄氏之帝高阳之苗裔远徙珠玑巷 莞黄姓之始祖开枝近百房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精编]塘厦黄氏之帝高阳之苗裔远徙珠玑巷 莞黄姓之始祖开枝近百房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塘厦黄氏之帝高阳之苗裔远徙珠玑巷 莞黄姓之始祖开枝近百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塘厦黄氏之帝高阳之苗裔远徙珠玑巷 莞黄姓之始祖开枝近百房(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塘厦黄氏帝高阳之苗裔远徙珠玑巷 莞黄姓之始祖开枝近百房作者:郑子龙 原创 手机看新闻 全国订报 摘要:黄姓来源的说法众多,但最主要的有两种:一是源自远古嬴姓,五帝之一颛顼后裔分许多氏,其中之一为嬴氏,嬴氏又分 14 个分支,其中之一为黄姓;二是陆终次子南陆公受封于黄,建立黄国(今河南省潢川县),遂以国名为姓;陆终是黄帝儿子颛顼的后代。(南方都市报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塘厦石鼓的“爱保黄公祠”美轮美奂的屋顶。 “爱保黄公祠”大门。 “爱保黄公祠”的建筑细节。第廿五期 抚宗族之今昔 展东莞之史貌 源志 塘厦黄氏源自河南 黄姓来源的说法众多,但最主要的

2、有两种:一是源自远古嬴姓,五帝之一颛顼后裔分许多氏,其中之一为嬴氏,嬴氏又分14 个分支,其中之一为黄姓;二是陆终次子南陆公受封于黄,建立黄国(今河南省潢川县),遂以国名为姓;陆终是黄帝儿子颛顼的后代。所以就以上两点看,黄姓属于黄帝直系子孙。另外,黄姓源于少昊金天氏黄夷氏族之后以及改自他姓。从石鼓村志中记载的“我黄谱自黄帝始”、“令人远仰昔高阳”等一些句子,可知塘厦黄氏是颛顼后裔中的一支,源自河南。公元前648 年,此支黄姓族人被迫迁至湖北江夏一带,后又迁居福建。到了宋代,广东黄姓始祖黄居正自福建莆田迁至南雄珠玑巷,后黄希圣由珠玑巷入莞,塘厦黄氏是黄希圣长子黄守福的孙子黄子修的后代。 今志 石

3、鼓黄氏近 2000 人 宋元时,黄氏盛于闽粤。现今,黄姓是中国第七大姓氏,百家姓中排名第 96 位。广东黄氏人口占全国黄姓人口总数约 19%,是黄姓人口第一大省。东莞黄氏始祖黄希圣初居小铁岗(今企石铁岗),后居琥珀坑(今东坑黄屋村),其后代在莞邑大地上繁衍生息,繁衍九十六房,有琥珀坑房、茶山房、员头山房、大汾房、田坑房、黄家山房等,塘厦石鼓社区黄氏亦在其中,是黄希圣第四世孙黄景初和黄余积的后裔,现有人口近 2000 人。 姓氏之旅 “天下黄姓出江夏” 遵循黄氏入莞祖先的步伐,计划从初居的小铁岗(今企石镇铁岗),到后居住的琥珀坑(今东坑镇黄屋村),可惜寻找多时无法取得联系,只好到黄氏落脚的第三站

4、 塘厦。 黄氏来塘厦石鼓已经是元末明初的事情了。但石鼓村刚修好的“爱保黄公祠”的对联还是很明显地点出了他们黄氏的郡号:“绪传江夏光先祖,派衍田厦泽后人”。也即是说塘厦黄氏出自江夏郡,在现在的湖北辖内。这个地方早在周朝就被命名为沙羡,直到三国期间,孙权才将江夏郡改名为武昌郡。从战国以后,江夏一直是黄氏发展繁衍的中心。目前还保留着光耀海内外的黄氏宗祠,因此,又有“天下黄姓出江夏”之说。 不过江夏是黄氏壮大之郡,却不是黄姓出源之地。虽然在石鼓村的黄氏宗祠里,因为灵牌还没有做好,我无法看到什么,但从塘厦镇石鼓村志对族谱零星的记载中,还是可以获知黄氏得姓之地为河南。据传,五帝之一的颛顼是上古时期一部落的

5、首领,居住在帝丘(今河南濮阳东南)。他的后裔南陆公受封于黄,建立了黄国(今河南省潢川县),于是后人以国名为姓。 入粤始祖比入莞始祖小? 由于塘厦已经是黄氏入莞的第三站,因此,我在石鼓村无法找到有关黄氏入莞始祖黄希圣的痕迹了。在塘厦镇石鼓村志的零星记载中,宋朝时期,世居南雄的黄希圣随母宦游,见东莞风景优美,选择了定居。刚开始时,住在小铁岗,也就是如今企石镇铁岗;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搬到琥珀坑住,也即是如今东坑镇的黄屋村。在东坑镇住下来后,就不走了,死后还葬在了东坑镇的马坑黄屋岭贝园。据说,现在如果去那里,都还可以找到他的坟墓。 从河南到江夏,再从江夏到东莞,中间的路线似乎一下子跨得太长了。那就不

6、得不提到从福建莆田涵头街搬到南雄珠玑巷的黄居正了。然而也就在这里出现了问题。在塘厦镇石鼓村志的记载中,黄居正是广东黄氏始祖,他生了四个儿子,分别迁往新会、鹤山、顺德、天河等地方。他是宋淳熙二年(1175 年)的进士,出生于宋钦宗元年(1125 年)。但入莞始祖黄希圣却出生于政和乙末年(大约 1115 年),卒于南宋嘉泰年间(大约 1203 年)。从出生年月可推算出,入莞始祖黄希圣比广东黄氏始祖黄居正还大大约 10 岁。 假如村志中的记载是正确的话,显然这里面是有矛盾的。按正常理解,黄希圣是黄居正之后,没有理由后人年纪更大。在塘厦范围内,我寻找多时,但因为“文革”等原因,残缺不全的族谱也已经无法

7、解释。那就给人留下了猜测的空间:两者并不是同一支派。换一种说法就是,黄希圣并不是黄居正的后人,两人是不同支派迁来广东的。 再仔细查看村志可发现,黄居正后人并没有提及迁居东莞;另外,提到黄希圣是黄城之后,黄城为唐朝刑部尚书黄峭山三子,他的后人中有一支迁居广东梅县,再从梅县迁居南雄。这跟我在石鼓村听到村中老人所言有几分吻合:“我们祖先是从梅州迁往南雄再迁到东莞。”但一切仅是猜测而已。 黄希圣后人在塘厦石鼓立村 虽然无法确定黄希圣这一支入粤始祖是谁,但黄希圣是入莞始祖以及塘厦黄氏是他大儿子黄守福的孙子黄子修后人却是不争的事实。800 多年来,黄希圣的后代在莞邑大地上繁衍生息,宗枝繁茂,人数众多,分布

8、广范,竟然达到了九十六房之多。塘厦石鼓黄氏族人也归属其中。 明朝洪武年间,黄子修的三子黄余积从横沥镇田坑村搬到了石鼓的田厦村。据说建村时有 3000 多亩平坦洼蒲无人耕种,并且生满了田螺。当时村名就取自这个意思:田螺厦村。后来子孙认为村名不雅就改成“田寮厦村”,最后简称“田厦村”。跟黄余积一样,他的二哥黄景初也在洪武年间搬到了石鼓的莆尾村。村前也有 1000 多亩平坦荒埔,后来都变成了稻田。看来他们立村都挑中了土地宽广的地方。 其间有其他姓氏族人迁居过石鼓,比如田厦村右侧一处地方原来住有赖姓家族,不过大约在清朝光绪年间就迁出去了,没有迁走的赖氏村民后来入嗣改为姓黄;莆尾村后也有一条龚姓小村,也

9、是大约在清朝光绪年间迁居太平镇以打鱼为生,未迁居的龚姓后人全部入嗣为黄姓。经过 600 多年的发展,石鼓黄氏已经传到了 28 代。 后世忆访 “能确定的是黄希圣是黄氏入莞第一人” 受访人: 黄裕森,石鼓村志编纂者之一,78 岁 记者:很多姓氏的入莞始祖和广东始祖都是同一个人,你们黄氏也是这样吗? 黄裕森:我们黄氏应该不是。现在广东很多地方承认的始祖是黄居正,原来住在福建莆田,后因到广东做官而迁居南雄珠玑巷。但我们塘厦黄氏可能不是黄居正后人,不过这个说法没有证据确定。能确定的是黄希圣是黄氏入莞第一人。宋时,黄希圣随母由南雄珠玑巷宦游择居东莞,初居小铁岗(今企石铁岗),后居琥珀坑(今东坑黄屋村)。

10、根据莞城凤凰台街孝子祠记载,黄希圣后代在莞邑大地上繁衍生息,宗枝繁茂,迁居九十六房,塘厦黄氏就是其长子的孙子黄子修的后代。 记者:能介绍一下塘厦黄氏吗? 黄裕森:黄子修生有四子:黄复初、黄景初、黄余积以及黄嘉祥。这四兄弟都是从不同的地方迁居到塘厦地区,长子黄复初居桥陇村;次子黄景初于莆尾立村,为石鼓莆尾村始祖;三子黄余积在田厦村落脚,是石鼓田厦村的立村始祖;四子黄嘉祥居于石潭埔村。因此,他们被称为塘厦黄氏四房祖。现在,塘厦黄氏主要聚居在以上四个村落,其他村也有姓黄的,但人数不多,都是从这四个村分支出去的。我们田厦村是个纯黄姓的村落。(南方都市报 SouthernMetropolisDaily

11、Mark 南都网)记者:这里立村时也没外姓吗?一直都叫田厦村? 黄裕森:田厦村是在 635 年前立村的,现由石鼓社区管辖。先祖黄余积在明朝洪武三十三年(1370 年)从横沥田坑村迁此定居时,还真没有其他姓氏在这里居住。当时这里一片平坦的洼蒲因无人耕种而生满田螺,故取名为田螺厦村。后来,子孙认为这村名不雅,便改为“田寮厦村”,最后简称“田厦村”。不过其间有其他姓氏族人迁居此地过,比如田厦村右侧一处地方原来住有赖姓家族,不过大约在清朝光绪年间就欠出去了,没有迁走的赖氏村民后来入嗣改为姓黄;莆尾村后也有一条龚姓小村,也是大约在清朝光绪年间迁居太平镇以打鱼为生,未迁居的龚姓后人全部入嗣为黄姓。 记者:

12、现在你们还有族谱或者村志之类的资料吗? 黄裕森:老族谱、总族谱固然是没有了,“文化大革命”时早就烧毁殆尽了,现在这本手抄版的黄氏族谱浩昌祖家谱是我从二十多年前开始接手编撰的,编好至今也没几年。村志是在 1994 年开始编的,1999 年弄好。 记者:那你们修族谱、编村志的资料从何而来? 黄裕森:其实,为了找这些资料,我们还真花了不少心思。一直以来,我都对这些关于历史这方面的东西很感兴趣。这族谱是按在香港亲人那边找到的旧谱为基础依据,并且搜集东莞县志以及横沥、常平土塘、凤凰岗等地的黄氏族谱进行编写、校正、核对的。另外,我还专程到南雄珠玑巷、福建等很多地方寻根问祖,追宗溯源。村志的资料来源更多,除

13、以上提到的,还有根据东莞县凤凰台街孝子祠的记载,通过拜访老前辈,请教熟悉村史的新老干部,寻求有关部门的帮助,不断深入群众召开小型的座谈会等方式收集宝贵的方方面面的资料综合汇编。 记者:村里还有祠堂吗? 黄裕森:有。已经彻底重修了,修得很漂亮,用了 30 多万,前段时间才竣工。之前旧的那座是在明清时期兴建的,具体哪一年就不太清楚了,只知道在 1943 年重修过一次。 记者:你们石鼓和田厦的始祖是黄景初和黄余积,为什么祠堂这里写着“爱保黄公祠”? 黄裕森:黄爱保是余积公的第四世孙,对于祠堂为什么是他的,我们也没有根究,现在也没有资料记载了。目前就这座祠堂是黄氏最古老的祠堂了。 名人志 黄希圣黄氏入

14、莞始祖 黄希圣,号庆远。在塘厦石鼓村志的记载中,他生于政和乙末年(大约 1115 年),卒于南宋嘉泰年间(大约 1203 年),乃东莞黄族始祖。黄希圣是岭南名士,他有胆识,不近浮华,在南雄读书时,以澄清天下为己任。其襟怀旷达、品志幽然、天性笃孝、孺慕终身。 黄子修塘厦黄氏始祖 黄子修,乃黄希圣孙子十五郎儿子。妻子李氏生有四个儿子,分别叫黄复初、黄景初、黄余积、黄嘉祥。四兄弟先后迁居塘厦地区,故称为塘厦黄氏四房祖。他们的父亲黄子修就成了塘厦黄氏的始祖。 黄用元南明总兵 黄用元,字天是,性慷慨,喜好谈兵,曾徒步到福建。南明隆武朝(1645-1646 年)官都司,兼领西巡道中军事。后归东莞故里,正值

15、张家玉败走铁岗,遂募兵帮助张家玉夺回博罗。永历朝(1645-1659 年)任总兵,监督忠义、义正两营军务。 黄学伊明朝抚州通判 黄学伊是明朝嘉靖二十五年(1546 年)举人,中举后初任琼山县(今海南省内)教谕,后任江西抚州左堂、通判。在他倡议之下,东莞企石江边村兴建黄氏宗祠,保留至今。海瑞曾在该宗祠居住了一个多月。 黄照原明察秋毫的“黄青天” 黄照原,原名黄金榜,字伟猷,号旭斋。清嘉庆十三年(1808 年)举人,官湖北利川知县。任官期间,他安抚流民,捐资以补官帑不足,卖私屋以创建书院。其审理案件,明察秋毫,人称“黄青天”。卒于麻城知县任上。 黄友竹画虎出名人称“黄老虎” 黄友竹,清乾隆、嘉庆时

16、代人。其擅长画老虎,人称“黄老虎”。他画的二十八虎图,黄培芳曾写诗极力称赞。 黄般若四无恙斋主 黄般若,字波若,号曼千,别号“四无恙斋主”。少从叔父黄少梅学画,并受书画大师邓尔雅的影响,早期师法古人,后期师法自然。他曾担任探海灯三日刊主编;1926 年,他到全国各地游玩,与张大千等名家以书画论交;1940 年在香港参与筹办广东文物展览;抗战胜利后,任职于广东文献馆;1951 年,他在香港举办个人画展。黄般若一生创作中,不受古法约束,画风别开生面。广州美术馆藏有他画的香港夜色,另有水乡、归帆等画作留存于世。病逝于 1968 年,享年 67岁。 黄侠毅民国第一任东莞县长 黄侠毅(1885-1943),原名焰辉,号燮侯。毕业于东莞师范学堂,曾在莞城创办东莞旬刊,宣传革命。后又在石龙办“织染传习所”,同时开办“振武神社”、筹办“醒天梦新剧社”。1909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