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扬州玉器与漆器的发展史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811891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2.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扬州玉器与漆器的发展史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扬州玉器与漆器的发展史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扬州玉器与漆器的发展史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扬州玉器与漆器的发展史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扬州玉器与漆器的发展史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扬州玉器与漆器的发展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扬州玉器与漆器的发展史(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扬州玉器与漆器的发展史学生:陈洋(江苏大学艺术学院工业设计0901班,学号3091801017)摘要:扬州玉器和扬州漆器是扬州工艺的两朵奇葩。扬州是我国古代和现代玉器的主要产区,琢玉工艺源远流长。扬州玉雕制作工艺在几千年的传承中,保持扬州传统文化的地方特色,擅长运用阴线刻,深、浅浮雕,立体圆雕,镂空雕等多种技法融于一体,形成了“浑厚、圆润、儒雅、灵秀、精巧”的基本特征,以及“秀丽典雅、玲珑剔透”的艺术特色,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著称于世。早在2300多年前,扬州漆器就已发端。而通过这些出土漆器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的漆器在造型、髹饰技法等方面水平较高。传承千百年的扬州漆器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

2、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在全国漆器行业中举足轻重。她兼具北派漆器的雄浑和南方漆器的精细。关键词:玉器;漆器;发展史1扬州玉器的发展历程扬州的琢玉工艺源远流长,古籍书经禹贡篇便有“雍州贡琳琅”、“扬州贡瑶琨”的记述,把扬州琢玉史追溯到4000年前的夏代。虽然禹贡篇中所指的扬州,当时地域宽广,为“天下九州”之州琢玉工艺所在地不一定在现代扬州地区内,但其历史渊源是可以证明的。1977年在扬州蜀冈尾闾,发现新石器时代后期氏族公共墓葬60多处,有石斧、石锛、玉璧、玉琮等器物,说明早在4000年前的夏代,先民们就在这里生产生活,有了玉石琢磨的活动。 解放后在扬州境内发现和清理的百余座汉墓中,出土玉器数以百

3、计,达数十个品种。唐代扬州琢玉,在手工业兴盛中有新的发展,贵族豪门用玉件装饰楼阁,所谓“雕栏玉户”。唐僖宗时,盐铁史高骈在扬州建有“御楼”,用金玉制作蟠龙蹙凤数十万件,装饰其中。高骈还将多年搜刮的扬州玉器珠宝数万件献给朝廷。唐代民间以玉器为佩、饰品亦渐开风气。宋代扬州玉器已向陈设品发展,花鸟、炉瓶等品种日益丰富,造型、琢磨艺术水平大为提高。清乾隆时,扬州琢玉进入全盛时期,清宫中重达千斤、万斤的近10件大玉山,多半为扬州琢制,其中重逾万斤被称为“玉器之王”的大禹治水图玉山,成为稀世之宝而名闻遐迩。 1.1汉代汉代扬州的琢玉工艺,随着经济和政治的变化,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49年以后,扬州出土的

4、汉代文物较多。从出土的玉器中,可知扬州玉器到了汉代,由小件发展到中件,从一般的装饰品玉镯、玉环发展至观赏的玉蝶、玉璧、辟邪等。1980年在扬州西北高邮湖西的天山一号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玉瑗、王璧计三块,体积不一。大的直经为218厘米,正反两面均雕刻旋纹,为浅刻玉器,刻工精致,图纹典雅。玉瑗的直径为13.4厘米,雕刻图案亦为旋纹,它的雕刻风格很具地方特色。此墓是西汉武帝之子刘胥的墓葬。刘胥曾被封为广王,在位64年。这批玉器的出土,充分提供了扬州玉器在汉代的雕刻水平和发展情况。 1.2唐代唐代,由于千里运河的开凿、通航,位于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扬州便成了国内南北交通的咽喉要道,也自然成为当时我国对外

5、贸易的主要港埠之一。其经济繁荣,百业兴旺,历史上曾有“江推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的记载。唐代的扬州琢玉,在当时手工业兴盛中有新的发展。一方面,贵族豪门用之于装饰楼阁建筑炫耀门庭,所谓“雕栏玉户”者是也。另一方面,在民间以小件玉器作为佩饰用品亦渐开风气,同时扬州玉器和琢玉技艺也陆续对外交流。天宝十二年(753年),大明寺高憎鉴真从扬州东渡日本传教,就带有玉作、画师、雕檀、刺绣等185人之多,可见唐代扬州琢玉之盛。 1.3宋、元、明代宋、元、明时代,扬州玉器已向陈列品方面发展,花鸟、炉瓶等品种日见丰富,琢玉中的镂空、圆雕技法亦始于宋代。据清代人谢坤记述:他曾在场州康山江氏家,亲眼见过宋代扬州制

6、作的玲珑玉塔。他在春草堂集著作中描写道:“宋制玲珑玉塔,塔玉雪白,绝无所谓饭绺瑕疵。高七寸。作七级,其制六面,面面有栏塔顶有连环小索,系诸顶层六角,绝不紊乱,所言鬼斧神工莫能过是。”从这段生动的描绘中可以看到扬州玉器的镂空雕技巧及链条制作技巧,有很大的进展。元代,扬州玉器除了陈设用品愈见功夫外,当时的艺人已经开始应用天然子为材料,制作“山子雕” 。 1.4元代现扬州博物馆藏有一件传为元末时的山子雕,是用白玉制作,表现类如“竹林七贤”故事题材,人物山林刻划简炼,简中有繁。可视为扬州山子雕的初期作品。明代扬州玉器开始形成典雅秀丽的风格。扬州博物馆内保藏的明代中期制品六角莲花玉壶、蟠螭白玉杯等,造型

7、优美,琢工精细,见者无不称道。至明代后期,扬州玉器的“山子雕”品种已格调一新,工艺技巧较前大为精进,给后来扬州制作大型玉山在繁难的技巧上做了准备。 1.5清代扬州琢玉工艺发展到清代中叶,可以说诸品齐备,艺术水平空前提高,尤其是乾隆年间进入全盛时期,扬州成为全国玉材的主要集散地和玉器主产制作中心之一。两淮盐政除在建隆寺没有玉局,大量承划清朝宫廷各种大型陈设玉器外,每年还按岁例向朝廷进贡大量玉器。如:有名的白玉如意,用和田羊脂玉琢制,玉料洁白无瑕,凝腻如脂,造型精致典雅,被定为“扬州八贡”之一,每年都要大批送缴宫廷,供皇宫内院陈设或作为对臣下进行奖赏的“御品”。 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清宫中重

8、达千斤、万斤的近十件大型玉器多半出于扬州琢玉艺人之手。由此可见清代扬州琢玉技巧和艺术水平之高,生产规模和作业能力之大,能工巧匠之多,实是前所未有。这些大型玉器的制作,成器后所表现出的庄重、质朴、浑厚的特色与扬州中、小件玉器典雅秀丽的特色成为鲜明的对照,这对以后扬州玉器兼有“南秀北雄”艺术风格有着很大的影响。1 1.6现代进入20世纪50年代,扬州琢玉业开始复兴,成为现代中国玉器的主要产区。无论从品种门类上,还是技术实力上,在全国同行业中都名列前茅,多次荣获国家质量奖的金、银杯和珍品奖。现在,扬州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3名,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及工艺美术名人15名,高级工艺美术师等专业技术人员72名。

9、几十年来,扬州玉器精品迭出,优秀作品层出不穷,保留了传统玉器圆润浑朴的风格,并以典雅灵秀见长,无愧为现代中国玉器的优秀代表。 今天的扬州玉器,全面继承和发展了传统优良技艺。艺师们设计制作了大批造型优美、琢工精致的玉器,艺术水平仍居僵前列,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扬州玉器分炉瓶、人物、花鸟、走兽、仿古、山子雕6个类别,品种齐全,花色繁多。70年代初琢制的白玉宝塔炉,在全国玉器评比中一鸣惊人,1981年在东京、名古屋专柜展出,受到日本各界人士高度赞赏。1986年琢成的白玉五行塔,主塔七级八面,高105厘米、宽32厘米,以8根玉链、440圈链条从四方连接四塔,构成群体,是古往今来玉塔中的一件罕见之

10、佳作;同年琢制完成的聚珍图碧玉山,通高120厘米、宽90厘米,重达1000多公斤,以著名石刻为题材,集乐山大佛、大足石佛、龙门大佛和云冈石佛于一体,构成深邃幽秘的福地仙境。展出时,引起轰动,首都新闻界纷纷发布消息,并给予高度评价,香港报纸称这件碧玉山是继中国清代乾隆年间制成的大型玉器大禹治水图之后二百年来仅见的玉器珍品,它充分反映了中国玉石雕刻技艺的新水平。1989年运用薄胎工艺琢成的青玉百寿如意,1990年运用山子雕工艺琢成的白玉山大千佛国图,均荣获国家金杯。上述5件玉器,经国家评定为珍品,现收藏在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宝馆内。2扬州漆器的历史发展扬州漆器起源于战国,兴旺于秦汉,鼎盛于明清,发展于

11、当代,已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扬州是我国木胎漆器的发源地,也是全国漆器的重点产区。2006年,扬州漆器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 据史书记载,扬州漆器在战国时期就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较高的制作工艺水平。国家博物馆收藏了大量战国时期扬州的漆器。1967年,扬州邗江西湖乡战国墓葬中出土的漆器圆盘(现陈列于扬州博物馆),直径40公分,以木制卷胚作内胎,髹朱红漆,用黑漆彩绘云水飞禽纹样,色彩鲜艳,画面清晰,很能体现当时较高的制作工艺水平。2.1历代漆器的发展扬州漆器为中国传统的特种工艺品,它历史悠久,品种齐全,技艺精湛,风格独特,蜚声中外。早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扬州漆器髹饰技艺就已开始出现

12、,从出土实物可以看出,当时漆器的造型和髹饰技法已有较高水平。隋唐时期,扬州漆器工艺格外精致,金属镶嵌产品日益增多。到了汉代,漆器被广泛用于许多领域,造型和装饰手法更为精美多变。明清两代为扬州漆器的兴盛时期,除了彩绘和雕漆外,平磨螺钿、骨石镶嵌、百宝镶嵌等新工艺亦有所展。传统的扬州漆器,是在精致髹漆的基础上,选用翡翠、玛瑙、珊瑚、碧玉、白玉、象牙、紫檀、云母、夜光螺及金银等八百种名贵材料制作而成。漆器装饰纹样大量摹刻扬州八怪等名人书画,更提高了扬州漆器的艺术欣赏价值。乾隆年间,扬州出现多条以生产漆器命名的街巷,漆器产量和品种均达到历史最高峰。现代扬州漆器制作工艺有点螺、雕漆、雕漆嵌玉、刻漆、平磨

13、螺钿、彩绘、骨石镶嵌、楠木雕漆砂砚、磨漆画制作九大门类,品种齐全,技艺精巧,绚丽多彩,格调清新,极富东方神韵。扬州市郊出土的汉代漆器不下万件,以彩绘漆器居多,器型繁多,图纹丰富。唐代扬州的脱胎干漆、金银平脱、螺钿镶嵌等工艺技法已相当成熟,漆器被列为24种贡品之一。2 1.1汉代扬州漆器的代表作汉代扬州漆器的代表作:三足奁和七子盒 汉代漆器生产不仅规模大、范围广、品种多,而且技艺精湛、水平高超。三足奁高约24厘米,口径24厘米,上端和下端为菱形几何图案,彩绘工艺非常工整,色彩晶莹光洁。中部为彩绘的主体,饰以云水图,画面简洁有力。中间使用复线,线条流畅层次分明,构成一幅生动宜人的图案。三足奁摆布疏

14、密得宜,顶端使用银箔贴成柿蒂,足部均绘兽面纹,装饰趣味很浓。七子盒(又叫七子奁)为汉代妇女盛梳妆用品的用具。一个大盒(称作母盒),七个小盒(称作子盒),但盒型不一:有方型、长方形、圆形、椭圆形、马蹄形等,放在方盒中大小合契,尺寸非常准确。漆面罩长约40厘米,高约30厘米,宽约25厘米,是作为陪葬用品,罩在死者头部以护安全的。画面以十分流畅的云纹为主体,云纹中鸟兽活跃其间。该作品采用彩绘和金银平脱相结合的装饰工艺,比较独特。2.1.2唐代漆器唐代扬州漆器是贡品和出口的抢手货 唐代扬州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发达城市和重要对外港埠,为东南沿海的都会,常住外国人就达数千。经济繁荣,巧匠云集,手工业相当发达,

15、彩绘、剔红(雕漆)、夹紵脱胎和金银脱等漆器制作愈益精细,螺钿镶嵌工艺亦具有很高水平。漆器被列为扬州二十四种贡品之一。唐天宝十二年(753),扬州大明寺主持鉴真东渡日本,携带物品中有漆盒、漆盘等漆器几十件。1980年回国巡展的鉴真大师宝像,就是唐代漆器工艺中的夹紵胎塑像,供奉在日本奈良唐招提寺。该像高84厘米,因以真人为模型制作,所以造型与真人非常相似,线条也非常简练 。扬州漆器技艺对日本、韩国、朝鲜等东方国家的髹漆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唐代,镶嵌工艺十分流行。白居易的素瓶谣诗中写道“尔不见当今甲第与王宫,织成布障银屏风,缀珠陷钿贴云母,五金七宝镶玲珑。” 。2.1.3宋元漆器新产品 宋元两代,

16、扬州漆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雕工艺水平有所提高,由最初的剔红发展为剔黄、剔绿、剔彩等多种手法。宋代扬州的髹漆雕刻艺术有代表性的记载为漆制弓臂。据江都县志记载:“宋开宝乙亥至宣和辛丑,先后一百四十七年,贮弓挺直,宛然如新,而胶漆不脱,可谓异矣,此良弓也。”元代出现了“软螺钿”这一新的工艺品种,选用的螺钿片逐渐向薄而透明的方向发展,如黄大成髹饰录中有所谓“壳片古者厚而今者渐薄也”。软螺钿的出现,使得漆器的品种更加丰富多彩。扬州软螺钿工艺的出现,代表着镶嵌技艺的极大提高,同时也为明代精湛的点螺漆器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2.1.4明代漆器集大成的明清漆器 明清两代,扬州漆器发展到鼎盛时期,成为全国漆器的制作中心,漆器作坊林立,品种繁多,规模庞大。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漆器作坊近四十家。用漆器命名的街巷即有“漆货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