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兰亭集序》对生命的思考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798540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7.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索《兰亭集序》对生命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探索《兰亭集序》对生命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探索《兰亭集序》对生命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索《兰亭集序》对生命的思考(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探索兰亭集序对生命的思考四川省南溪县第一中学校高中部语文组王 伟 (邮编:644100 电话:13458828345)兰亭集序在书法艺术上是神品,在散文创作上也是精品。其中所蕴含的对生命的许多思考,很值得我们一一梳理。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先将文章的内容大致概括一下。第一段极写兰亭聚会之“乐”真可谓人生四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俱备。第二段极写人生之“痛”:一痛“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二痛“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第三段极写人生之“悲”:一悲当代人“一死生”“齐彭殇”的荒谬,二悲面对生死的问题“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谁也摆脱不了生死的纠缠。一、理解1、作者为什么会由眼前的极“乐”而

2、产生人生之悲痛感? 所谓兴尽悲来、乐极生悲,乃人之常情。当处于“极乐”之时,自然会产生留住快乐的想法,而越是想要留住快乐,越会产生快乐时光飞逝,转眼之间,已为陈迹的无奈之感,并进而生发出人生苦短,终期于尽的悲痛之情。2、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传达的是一种人生的消极情怀吗?我认为,作者在本文中传达出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情怀。首先,如果我们只从字面上去理解,在第二段中作者确实只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无奈和悲痛,快乐是如此之短暂,人生是如是之悲凉。但这种人生的悲凉感不正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无限留恋吗?这与那种看破红尘、看淡生死的人生观相比,是何其积极啊!如果一个人连人生的悲凉感都感受不到了,这不就是麻木、心死的表

3、现吗?所以,从作者感受到人生的悲凉感里,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作者对人生的热爱和留恋,特别是对快乐人生的执着和渴望。其次,第三段里有两个字引起了我们注意。一个“固”字: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个“固”字,明确地表明作者坚信不移的观点:“一死生” “齐彭殇”是极端错误的。一个“故”字:“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面对人生的无奈和悲痛,作者并没有无所作为,而是“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让“后之览者”“有感于斯文”。可见作者并未陷入两晋时期文人普遍崇尚的“人生虚无,清静无为”的泥潭中,而是对当时的玄学思想给予了根本的反驳和批判,表达出了

4、一种面对人生短暂而积极有为的思想。3、作者为什么在篇首极写兰亭聚会之“乐”?作者在篇首极写兰亭聚会之乐,除了为下文书写生死感慨作铺垫之外,我认为,其实更传达出了王羲之对生命的快乐的执着的追求。而这种快乐又不是一种肤浅的游山玩水之乐,而更多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快乐:生前过高雅的生活,死后为后人留点什么。二、结论1、生命是短暂的,生的结局都只有一个死亡,谁也无法改变。这是人生的无奈和悲哀。2、面对短暂而必然走向死亡的生命,如何“生”,我们是可以选择的。面对人生的短暂和无奈,历史上常生发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积极入世和消极避世。哪种思想更值得我们借鉴不言而喻,这也是我们中国古代两大哲学思想(儒家和道家

5、)对文人影响的结果。但总的来说,积极入世的思想一直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很多仁人志士纵然生平并不得志,但因为浸入骨髓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位卑未敢忘忧国”,我认为,这一思想在世界文明史上无疑值得大书特书,在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尤其应该发扬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而不能碌碌无为,虚度一生。3、生命的意义在于“快乐”,而这种快乐绝不是一种付肤浅的、简单的肌肤器官的个人享乐,而是一种高雅的、有所作为的快乐。而且最高层次的快乐是让别人因自己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王羲之在兰亭聚会后欣然接受了写序的任务,除了他当时作为会稽太守这一“资格”外,我认为,在他的身上有着历史上伟人都具备的共同的东西:能为

6、他人、为社会做点什么。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总结兰亭集序中所传达出来的对生命的意义的思考:生命的意义在于快乐,而快乐则源于有所作为。三、感悟1、既然死亡无人可以避免,那么我们就尽量少去思考这些无法改变的现实。2、既然“如何生”是可以选择的,我们就应该把精力用于如何更好地生上。3、不要推却责任,不要总想着少做事,而应该尽量多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才能说明一个人活着还有点用,也才能让你感到内心的充实,而这种充实感往往就意味着幸福和快乐,这才是人生意义的源泉。2010年2月2日于四川南溪本文作者简历: 王伟,男,1969年生,1991年7月毕业于重庆师范学院(现重庆师范大学),文学学士。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宜宾市骨干教师,一直工作在高中语文教学第一线,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报、语文月刊等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十余篇。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