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789219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6.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互补效应(complementary effect)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分别处于纯合显性或杂合显性状态时共同决定一种性状的发育;当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或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F2产生9:7的比例。2.积加效应(additive effect)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性状,单独存在时能分别表示相似的性状,两种基因均为隐性时又表现为另一种性状,F2产生9:6:1的比例。3.重叠效应(duplicate effect)两对或多对独立基因对表现型能产生相同的影响,F2产生15:1的比例。重叠作用也称重复作用,只要有一个显性重叠基因存在,该性状就能表现。重叠基因:表现相同作用的基

2、因。4.显性上位作用(epistatic dominance)上位性: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共同对一对性状发生作用,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遮盖作用;下位性:与上述情形相反,即后者被前者所遮盖。显性上位:起遮盖作用的基因是显性基因,F2的分离比例为12:3:1。5.隐性上位作用(epistatic recessiveness)在两对互作的基因中,其中一对隐性基因对另一对基因起上位性作用,F2的分离比例为9:3:4。此上位作用与显性作用不同,上位性作用发生于两对不同等位基因之间,而显性作用则发生于同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之间。6.抑制作用(inhibiting effect)显性抑制作用: 在

3、两对独立基因中,其中一对显性基因,本身并不控制性状的表现。但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抑制作用,称这对基因为显性抑制基因F2的分离比例为13:3。非等位基因间的作用2.1互补作用:不同对的两个基因相互作用,出现了新的性状。例如鸡冠形状的遗传 P 玫瑰冠 豌豆冠 RRpp rrPP F1 胡桃冠 RrPr F2 胡桃冠 玫瑰冠 豌豆冠 单冠 9R-P- 3R-pp 3rrP- lrrpp其遗传特点是:子代F1的性状不像任何一个亲本,而是一种新的类型。 F1自交得到的F2中,有四种类型,其比例为9331,子二代出现两种新的类型。(两个新性状之比为91)再例如香豌豆花色的遗传 P 白花 白花 CCrr c

4、cRR F1 红花CcRr F2 红花 白花 白花 白花 9C-R- 3C-rr 3ccR- 1ccrr 其遗传特点是:子代F1的性状不像任何一个亲本,而是一种新类型。子二代有两种表型、其比例为97(即新性状与亲本性状比为97)。2.2重叠作用:由两对基因控制一个单位性状,只要有显性基因存在表现为一种性状,当两对基因为隐性纯合时表现另一新性状,这种互作方式称重叠作用。这些具有相同效应的非等位基因称为重叠基因。 下面以荠菜果形遗传为例。 P 三角形 卵形 AABB aabb F1 三角形AaBb F2 三角形 三角形 三角形 卵形9A-B- 3A-bb 3aaB- 1aabb其遗传特点是:F1只

5、有一种表现型,F2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15:1.23修饰作用:有些基因可影响其他基因的表型效应,这些基因称修饰基因。据其作用,有加强其他基因的表型效应的称为强化基因;有减弱其他基因的表型效应的称为限制基因;有完全抑制其他基因的表型效应的称为抑制基因。下面以抑制基因为例家蚕茧色遗传。 P 显性白茧 黄茧 IIyy iiYY F1 白茧IiYy F2 白茧 白茧 黄茧 白茧 9I-Y- 3I-yy 3iiY- 1iiyy其遗传特点是:子一代表现为一个亲本的性状,子二代出现两种表型,其比例为133。24累加作用:两种显性基因单独存在时,能表现相同的性状。当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新性状。下面以南瓜

6、的果形遗传为例。P 扁盘形 长圆形 AABB aabbF1 扁盘形AaBb F2 扁盘形 圆球形 圆球形 长圆形9A-B- 3A-bb 3aaB- 1aabb其遗传特点是:F1的双杂合子自交,F2会出现新性状,性状分离比为9:6:1.25上位效应:某对等位基因的表现,受到另一对非等位基因的影响,随着后者的不同而不同,这种现象称上位效应。251隐性上位(家兔的毛色遗传) P 灰色 白色 CCGG ccgg F1 灰色CcGg F2 灰色 黑色 白色 白色 9C-G- 3C-gg 3ccG- 1ccgg其遗传特点是:一对等位基因(Cc)中隐性基因(c)可掩盖另一对非等位基因的显性(G)和隐性基因(g)的表现。F2有三种表型,其分离比为:9: 3: 4。2.5.2显性上位(燕麦外颖颜色的遗传) P 黑颖 黄颖 Bbyy bbYY F1 黑颖BbYy F2 黑颖 黑颖 黄颖 白颖 9B-Y- 3B-yy3bbY-1bbyy其遗传特点是:一对等位基因(Bb)中的显性基因(B)可掩盖另一对非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Y)和隐性基因(y)的表现。F2出现三种表型,其比值为12 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