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4787096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2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唐诗五首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必修三:唐诗五首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必修三:唐诗五首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必修三:唐诗五首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必修三:唐诗五首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三:唐诗五首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唐诗五首教学设计(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唐诗五首 一、山居秋暝 二、从军行 三、石头城 四、锦瑟 五、登高 六、古典诗歌鉴赏的内容和能力要求 七、如何快速读懂一首诗?,山居秋暝 一、朗读诗歌(正音、节奏准确) 二、写了什么?为何而写? 题目 作者(写作背景、名篇) 注解 题材(流派) 意象 意境 关键词(含抒发感情的词句、表示意愿的词) 主旨 三、如何写?,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准确,鉴赏音韵美 首联: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平 仄 仄 平 颔联: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仄 平 平 仄 颈联: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平 仄 仄 平 尾联: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仄 平 平 仄,qiu

2、,liu,liu,首联两句平仄相反,颔联两句平仄相反,颈联两句平仄相反,尾联两句平仄相反,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平仄相同,出句,对句,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平仄相同,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平仄相同,题目 山 居 秋 暝 山中的居所 暝:注解:P112晚 秋天的晚上 山村晚景图 这是一首描写秋天山村(自然风光+山民生活)的诗歌。 自然风光如何? 山民生活如何? 作者借此表达什么? 题材:山水田园诗,作者:王维 1、以40岁为界,诗歌分前后两个时期: (1)前期: 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政治抱负,热情,开朗,雄心勃勃。 政治诗和边塞游侠诗,洋溢着青春朝气和理想光芒,(2)后期 先后隐居于终南山和辋川别墅 写

3、了大量山水田园诗。 喜绘画,诗歌中充满禅机和佛老思想,称其为“诗佛”。 2、成就最高的是山水田园诗 (1)苏轼赞他“品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品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2)或壮丽雄阔,或清幽恬澹 (3)善于运用自然而又准确、精练、富于特征性的语言塑造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1、写作背景: 此诗大概是后半生隐居辋川别墅时写。 2、早年奉使出塞,写有边塞诗 观猎使至塞上等,意气慷慨,情思壮大。 3、安史之乱后,两京沦陷,被叛军俘获,被迫接受伪职。两京收复后,以陷贼官论罪。后为尚书右丞。 4、晚年隐居蓝田辋川,以禅悟诗,故有“诗佛”之称。,1、渭城曲 渭

4、城朝雨邑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银筝夜久殷勤弄, 心怯空房不忍归! 2、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5、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注解 P112 这首诗寄寓了诗人对理想中归隐生活的追求 随意春风歇,王孙自可留 任凭春天的

5、花草凋零,(秋景也很好,)王孙自可留居山中 留:留居(揭示主旨的关键词) 表明诗人的意愿:留在山中居所,山中居所就是他隐居的所在地 我已经隐居。我爱隐居的生活。,题材(流派) 山水田园诗 一、起源和发展 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晋陶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 二、山水田园诗的主旨 1、主要内容: 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 2、言情言志 热爱大自然或山村生活 向往追求隐居生活或热爱隐居生活的安逸恬淡) 寄情山水: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而宁愿隐身山林,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意象(划出意象,韵译诗句) 一、首联 1、韵译:

6、幽静的山中刚下了一场秋雨,傍晚的天气已显出秋天的凉意。 2、分析内容 主要内容: 交代了时间 、地点、季节、天气 概括画面: 空山秋雨图 联系颈、尾两联,思考:为什么是空山(幽静、空旷之善)? 客观原因: 山中树木茂密遮掩了人们的活动痕迹,人迹罕至 主观原因: 雨后山村的寂静空旷,无人(无达官贵人)、无声(无尘世喧嚣),诗人感觉这里如同世外桃源,抒发诗人归隐的情怀。寄寓了心境之空明:四大皆空。暗寓归隐之意。,二、颔联 1、韵译: 皎洁的月光照亮松林,清澈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2、概括画面 第句:明月松林图;第句:明月清泉图(清泉印月图) 3、意象 松林:挺拔刚毅的植物:明月、清泉:高洁的象征 象征

7、着高洁的情操 4、描写景物的方法 绘形绘声绘色,描绘自然之美:明净清幽宁静 第3句:静态描写、光、视觉描写 第4句:动态描写、色、听觉 5、为何倒装句? 押韵;反映生活的真实; 突出景物的特点:空静; 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三、颈联 1、韵译: 竹林深处传来一阵嬉闹的笑语声,那是洗衣的妇女们结伴归去;莲叶摇动,渔船返航顺水而下。 2、概括画面 第5句:浣洗晚归图; 第6句:月夜采莲图 3、意象 竹:坚强、有韧性 莲:爱,出淤泥而不染 体现其宁静淡泊之志向、高洁的情怀 4、描写景物的方法 以动衬静,以喧衬静,描绘生活之美: 纯朴自然、勤劳善良、和平安乐、盎然生机 突出山居的“空”,

8、四、尾联 1、韵译: 任凭春天的花草凋零,(秋景也很好:有明净清幽宁静的自然美,还有纯朴自然、勤劳善良、和平安乐、盎然生机的生活美),王孙自可留居山中 2、含义 雨后空山王孙可留 (清淡宁静)(淡泊出世) 王孙:身居显赫之位却愿意留在山间归隐之意 化用、用典的方式,表明归隐的决心,安于隐居生活、深化了主旨,意境 1、景物的特点: 有景有人、有声有色、有静有动、和谐完美、清新明丽 空、静 2、意境: 空明宁静又生机勃勃 3、感情基调: 喜,关键词(抒发感情的词句或表示意愿的词) 一、直接抒情表意的词句 1、“空” 实指描绘了山村的寂静空旷(归隐原因:自然之美和生活之美 虚指:心境之空明:四大皆空

9、。暗寓归隐之意 2、“留” 与“空” 呼应,迷恋山中生活,官居高位却淡泊名利、远离尘世、洁身自好。暗寓了诗人的隐逸之情或安于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归隐的愿望:留居 二、间接抒情表意的词句 首联、颔联、颈联 三、本诗抒情方式 前三联:借景抒情;第四联:用典抒情、卒章显志,主旨: 1、写出了山中秋雨过后黄昏的迷人景色; 2、表现了诗人对清净幽美的山居自然环境的倾心和留恋, 3、透露出他对尘世喧嚣、对官场污浊生活的厌恶和回避, 4、表达其隐居山林、闲适自适的心境。 注解: 寄寓了诗人对理想中归隐生活的的追求,借景抒情 一、角度: 从高到低、从远到近(明月到清泉) 二、动静相衬: 静景:雨后初晴图、

10、明月松林图、清泉印月图 动景:浣洗晚归图、月夜采莲图 有静有动,动静结合,生机盎然:以“喧”来反衬“静”,这种以动写静的写法,更衬出山林的“空”和“静”。 三、绘形绘声绘色: 描绘了幽静压制的山间月夜图 颔联: 光、视觉:“照”写出松林里叶子上珠水晶莹的景象: 听觉、声音:“流”写出水石相击的声音。 青松:松树的颜色“青” 颈联: 声音、听觉:听见竹林中的喧声而不见其人(静); 视觉:只见到莲动而不见行船。,颔颈联对仗: 词性相同;结构相应;意思相对;平仄相反 颔联: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仄 平 平 仄 颈联: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平 仄 仄 平,这首诗最能体现王维

11、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1、首联点明了季节(秋)、时间(晚)、地点(空山)、天气(新雨后),为画面定好了基本色调和轮廓 2、颔联颈联对景物进行了描写,色彩清淡、视听相兼、动静相衬,俯仰结合,具备了画的各种要素,具有画的特点。 色彩清淡:明月、清泉、山石、松树、绿竹、莲叶,色调清新淡雅,纯净高洁。这也正是诗人着意营造的意境。 动静结合:诗的中间两联写景,除第一句为静态外,其余三句均为动态。而为了突出这种动态,诗人刻意突出“竹暄”、“莲动”这两个动态感强的词,而且把“清泉石上流”的“流”这个谓语动词放在句末来强调,增加了画面的动感。 有色有声:“有色”前文已谈过。 “有声:于诗中再现了空山雨后的

12、美妙声响:泉水淙淙,莲动沙沙,行舟划水声,浣女喧笑声,而这种种声响,仿佛一支抒情的夜曲,不仅没有破坏画面的宁静,反而更加衬托出这种静。 3、写出了山间居民的日常生活图景,既画意盎然,又洋溢着诗人陶然其中的怡悦之情,诗情画意融为一体。,一、从军行 题目 作者 题材(流派) 意象 主旨 意境 关键词(抒发感情的词句) 主旨,二、从军行 题目 从军行 乐府旧题 题材:边塞诗,作者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唐代著名诗人 为后人所赞誉的诗歌:边塞军旅、宫怨、闺情及送别之作深厚婉丽、风神摇曳。,主旨: 1、着力描写了西北边塞将士的艰险生活, 2、表现了他们不除外患不返家园的坚强决心。 3、或身经百

13、战的将士誓扫边尘,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 风格特点: 豪情壮志、格调悲壮、充满英雄主义气概,题材(流派) 1、内容 描写边塞征战生活的诗歌 2、边塞诗的主旨 家人思念戍边的亲友 戍边将士的乡愁,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 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渴望建功立业(杨炯“宁为白夫长,胜作一书生”)、 赞颂将士保家卫国、英勇作战 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 连年征战的残酷或者控诉战争的痛苦 反映帝王黜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 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 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 风格:豪放旷达;雄壮悲慨;委婉清丽,一、第一句 1、韵译: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

14、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或“青海湖连绵不断的乌云遮暗了祁连雪山”(教参) 青海:我国最大的内陆湖 雪山:祁连山,在青海东北;一说青海南有积石山,称雪山 长云:天空大片的阴云。 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组合在一个画面之中,旨在形容战区地域之广阔,从而气象浑忙、含蕴丰富的展现了西北戍边将士的生活和战斗的典型环境。 暗: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遮蔽、掩映,使暗环境渲染,以色传情,用暗色弱光来渲染边塞的冷落苍凉萧杀。 2、概括内容 写出边塞的荒凉艰苦。写景壮阔悲凉。,二、第二句 1、韵译: “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或“眺望远远的古城正是

15、那春风不到的玉门关”“孤城戍守,四望荒凉,遥望来路上玉关屹立,而思乡之情因之倍增。”(教参) 孤城:玉门关(甘肃敦煌西北),玉门关是关隘,筑在边境险要的地方,用以防御敌人进攻,所以给人孤零零的感觉。他自古为出入西域的要道,汉武帝曾遣使者把守,不准西征将士擅入。玉门关成为远戍将士思乡盼归的情怀所寄。 倒装句:遥望孤城玉门 提及青海和玉门关的原因:唐代有两强敌,一北方吐蕃,“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一是西方突厥,“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的重任,总结前两句 1、前两句景中寓情: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 2、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三、分析第三句 1、韵译 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磨穿了铁甲衣衫。 2、特色 *情感坚定深沉 *突出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雄壮有力。 3、此句概括力极强 黄沙、百战、金甲 写出环境之恶劣:边地之荒凉。“黄沙”突出了西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