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试以英美新批评解读《欢乐》和《印象》两首诗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847783 上传时间:2017-05-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试以英美新批评解读《欢乐》和《印象》两首诗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精编]试以英美新批评解读《欢乐》和《印象》两首诗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精编]试以英美新批评解读《欢乐》和《印象》两首诗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精编]试以英美新批评解读《欢乐》和《印象》两首诗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精编]试以英美新批评解读《欢乐》和《印象》两首诗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试以英美新批评解读《欢乐》和《印象》两首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试以英美新批评解读《欢乐》和《印象》两首诗(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种新鲜的解读方式试以英美新批评解读欢乐和印象两首诗英美新批评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英国,至三十年代在美国形成,四五十年代在美国达到鼎盛状态。 “新批评”因兰色姆于 1941 年出版的新批评一书而得名。新批评不同于实证主义批评和浪漫主义批评:实证主义批评注重作家个人生平和心理,社会历史和政治等方面因素对文学的影响;浪漫主义批评强调研究作家主观情感、天才、想象等,批评家将自己的个人经验和情感态度带到文学批评中;而新批评则极力凸显对文学本文的本体研究,因此新批评也被称为“本文批评” 、 “本体论批评” 。新批评提倡一种文本 “细读法” ,并创造出了一系列批评范畴来维系他们的批评体系和实践,这些范

2、畴包括复义、张力、悖论、反讽、隐喻、象征等。本文将尝试用新批评的这种文本细读法和一系列相关范畴对何其芳的欢乐和戴望舒的印象两首诗进行一种新鲜的、不同于传统批评方法的解读。一、 对欢乐的解读欢乐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 像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 欢乐是什么声音?像一声芦笛? 还是从簌簌的松声到潺潺的流水? 是不是可握住的,如温情的手? 可看见的,如亮着爱怜的眼光? 会不会使心灵微微地颤抖, 或者静静地流泪,如同悲伤? 欢乐是怎样来的?从什么地方? 萤火虫一样飞在朦胧的树阴? 香气一样散自蔷薇的花瓣上? 它来时脚上响不响着铃声? 对于欢乐我的心是盲人的目, 但它是不是可爱的,如我的忧郁?燕卜荪给

3、复义下的定义是:“任何语义上的差别,不论如何细微,只要它使同一句话有可能引起不同的反应” , 【1】 就会造成语言复义现象的产生。单读这首诗的题目,便发现了其中的复义现象。题名为“欢乐” ,既可能是描写对欢乐的认识、感受,又可能是向我们介绍什么是欢乐,或欢乐是什么,既可能是向我们讲述一件让人欢乐的事情或对往昔的一件令人欢乐的事情的回忆,也可能是想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创造欢乐或把握欢乐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出发,就会通过题目对文章产生不同的阅读期待和预想。不过,也许正是作者对“欢乐”也不了解,所以才命了这个题目。接下来读完全诗后,首先发现这首诗的

4、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疑问句的方式,全诗共 14 行,竟用了 15 个问号,对“欢乐”的一连串发问正是暗示了“我”对“欢乐”的不能把握,就如诗的最末一节写到的“对于欢乐我的心是盲人的目”,至此便可以知晓:“我”虽命题“欢乐”,但自己对于“欢乐”却如同个盲人,作者并不能在诗中告诉我们有关“欢乐”的确切信息,读者阅读前的期待与读后的巨大反差形成了一种张力,艺术的美也便在这矛盾所构成的张力中显现。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感受来写对于“欢乐”的感受:“欢乐是什么颜色?”,“欢乐是什么声音?”,“是不是可握的”,“欢乐是怎样来的?从什么地方?”,将“欢乐”这一抽象的概念与具体可感的视觉、听觉、触觉放

5、在一起,这种陌生化的表达方式同样产生了一种张力的效果,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意义。布鲁克斯说:“诗的语言是悖论语言。” 【2】 悖论是诗歌创作时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悖论方法在诗歌创作中的具体运用表现为对文学语言进行反常处理,将逻辑上不相干或者语义上相互矛盾的语言组合在一起,使其在相互碰撞和对抗中产生丰富和复杂的含义。诗的第一节问“欢乐是什么颜色?”时说“像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白色和红色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色彩;接下来的“芦笛”与“松声”和“流水”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将这些相互矛盾的词语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丰富的诗歌意蕴。但这首诗更大的悖论在后面的描写中,说“欢乐”“如同悲伤”、“如我的忧郁”,“欢乐

6、”与“悲伤”和“忧郁”是完全矛盾、意义上完全相反的词语,通过这种悖论使诗篇显示出张力的魅力,从而使作者赋予作品的思想具有一种令人着迷的深度。“欢乐”可以使心灵“静静的流泪”,这依旧是一种矛盾的反常处理。欢乐通常是指人精神愉悦时的一种感受,是应该让人微笑的,而这里却让人“流泪”;“忧郁”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消极、抑郁的精神状态,是给人及其心灵带来痛苦和折磨的感受,但竟用“可爱”来修饰,认为给人带来痛苦的忧郁是可爱的。以上的这两种矛盾的结合同样是悖论,正是这些悖论的存在,才丰富了诗歌的含义,也让读者对这些词语有了不同以往的另一番新鲜的感受和领悟。“如同悲伤”和“如同我的忧郁”采用了隐喻的方法。隐喻的特

7、点是通过类比的方法使人在意念中观照两种事物,用诉之感官的意象去暗示无法理解而诉之感官的意象,从而使人的心灵向感官投射。把“欢乐”等同于“悲伤”时,因为它们都具有“使心灵微微的颤抖”,“或者静静的流泪”的特质,也就是说,他们都可以引起人的感情波动,可以让人感动;把“欢乐”等同于“我的忧郁”时,因为他们都是“可爱”的。这种比喻强调类比事物之间的矛盾性和异质性,用比喻作为连接的纽扣,将它们扣在一起,是比喻更有力量。新批评认为相互比喻的两个事物之间的距离越远越好,如果他们之间的联系完全违背逻辑,含义就更丰富了。诗中还有一处比喻即将“我”心中对于“欢乐”的感受比喻成“盲人的目”,也就是说“我”的心就像盲

8、人的目一样,是感受不到“欢乐”的。在诗歌的表达技巧上,和悖论一样经常使用的手法是反讽。新批评认为诗的语言就是反讽的语言。在何其芳的这首诗中,“我”首先是站在全知的立场上将诗题命为“欢乐”,接下来却以一连串的问句揭露出了“我”实际上对于“欢乐”是无知的。“我”既不知道“欢乐是什么颜色?”,也不知道“欢乐是什么声音?”,不知道“欢乐”“是不是可握的”,“可看见的”,也不知道欢乐“会不会使心灵微微的颤抖”,“或者静静的流泪” ,“我”还不知道“欢乐是怎样来的?从什么地方?” ,“它来时脚上响不响着铃声?”这一连串的疑问恰恰显示了“我”的无知,于是将前面的全知视角彻底击垮。其次,当“我”从视觉、听觉、

9、触觉等对“欢乐”发问时,是相信“欢乐”是可以被感知到的,但最后一节又以一句“对于欢乐我的心是盲人的目”暗示出“我”是感觉不到“欢乐”的。明明自己是感觉不到“欢乐”的,却又站在相信“欢乐”是可以感知的立场上对“欢乐”进行提问和想象式描述,反讽效果便由此生动的展现出来了。最后,在前面的描述中明明已经暗示了“我”对于“欢乐”的无知和不能感受,但“我”却又认为“欢乐”是“可爱”的。“我”爱上的是一个自己不知道、不了解,对于它的存在与否都不能感知的事物,由此产生的反讽是多么的可笑和令人深思。二、 对印象的解读印象是飘落深谷去的幽微的铃声吧,是航到烟水去的小小的渔船吧,如果是青色的珍珠;它已坠到古井的暗水

10、里。林梢闪着的颓唐的残阳,它轻轻地敛去了跟着脸上浅浅的微笑。从一个寂寞的地方起来的,迢遥的,寂寞的呜咽,又徐徐回到寂寞的地方,寂寞地。这首诗的一个首要的特点也是它的复义性,全诗一共出现了五个意象:铃声、渔船、珍珠、残阳、呜咽。虽然诗命名为“印象” ,但整首诗都未出现对“印象”的陈述,而只是写了这五个意象,由此便可以得出至少以下两种解释:其一,这五个意象便是印象的内容,虽然题为“印象” ,写的却是留在印象中的各种事物及印象中各类事物最显著的特点,如铃声是幽微的,渔船是小小的,珍珠是青色的,残阳是颓唐的,呜咽是寂寞的;其二,是想用这五个意象来比喻“印象” ,这五个意象都是具体可感的,他们的存在可以

11、通过视觉、听觉而证明,于是,便用这种形象的事物来比喻主观的、抽象的“印象” ,他们和“印象”一样都具有空幽宁静、含蓄朦胧、孤单寂寞的特点。除了这两种解释外,也许还有其他的理解。这种复义性虽然使诗变得捉摸不定、难以理解,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丰富了诗的内涵,使整首诗更显深刻。这种复义现象也表现在最后一节的“寂寞”上。这里的“寂寞”修饰了三个不同的事物:一个是“寂寞的地方” ,一个是“寂寞的呜咽” ,还有一个是“回到”的方式是“寂寞地” 。于是,这一节对于“呜咽”的描写可以表述为:从一个寂寞的地方起来的迢遥的、寂寞的呜咽又寂寞地徐徐回到寂寞的地方。用“寂寞”串联起一个回环的结构,呜咽的起而又回,寂寞的

12、无法挣脱就这样别致而新颖的表现了出来。在诗歌的二、三两节都运用了倒序的手法第二节的二、三两行的正常顺序是:它跟着脸上浅浅的微笑轻轻地敛去了。第三节的最末一行语序调整好了应该是:又寂寞地徐徐回到寂寞的地方。这样的将语序错置的方法可以造成阅读上的陌生化,从而产生一种张力,使诗歌更显艺术价值。这种张力在诗歌中还表现为通感的运用,如第一、二两行写到铃声是“飘落“深谷去的,将声音这一无形的东西用“飘落”这一可视性的动作来形容,把视觉与听觉相联通,张力也就从这种陌生的搭配中表现出来了。张力在诗歌中更主要的表现为将相互矛盾或意义相反的词并置,如第三节写到“颓唐”的残阳时,却说它跟着浅浅的“微笑” “轻轻地”

13、敛去了。 “微笑”和“轻轻地”是多么温和而优美的词语,诗中竟将它们和“颓唐”这样不和谐的因素放在一起,在这种矛盾的并置中尽显张力的风采。这首诗第一节共六行写了三个意象,而第二、三节分别为三行且各写一个意象,句子由短到长,意象由清晰到破败、迷茫,于是在阅读时应注意语调的变化,由轻快到舒缓到失意,通过语调的变化可以感受到“印象”的难以捉摸、把握和它的易消易散,随着五个意象逐渐走向暗淡、朦胧和迢远、寂寞, “印象”也渐渐变淡了,进而淡化了内容而使“印象”也不再存在了。这首诗主要通过运用复义、张力、隐喻等技巧,将无形的、抽象的“印象”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并通过语调的变化而更具有美学价值。注释:【1】燕卜荪 含混七型 见赵毅衡“新批评”文集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 第 344 页【2】布鲁克斯 悖论语言 见赵毅衡“新批评”文集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 第 354 页参考文献:1、邱运华主编 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第二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52、马新国主编 西方文论史修订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53、朱立元 李钧主编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54、戴望舒 戴望舒诗全集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1989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课程论文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班级:08 级现当代文学姓名:梁 金 凤学号:21081405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