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word论文】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体感诱发电位中央前成分的诊断价值【临床医学专业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8476290 上传时间:2017-09-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word论文】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体感诱发电位中央前成分的诊断价值【临床医学专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最新word论文】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体感诱发电位中央前成分的诊断价值【临床医学专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最新word论文】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体感诱发电位中央前成分的诊断价值【临床医学专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word论文】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体感诱发电位中央前成分的诊断价值【临床医学专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word论文】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体感诱发电位中央前成分的诊断价值【临床医学专业论文】(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体感诱发电位中央前成分的诊断价值作者:陈维 李大伟 姚敏 袁左鸣【关键词】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早期诊断价值;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中央前成分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LSEP)在大脑皮层中电生理的改变与相关疾病的诊断意义一直存有争议,总体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中央前成分由运动区起源,同运动及运动机制有关,与顶成分的起源不同,在皮层下脑病出现异常有一定的诊断价值1;另一种认为 SLSEP 顶部成分 N20P25 和中央前成分P22N30 复合波属共同起源,中央前成分 P22N30 没有特殊的诊断意义2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是老年多发病,属于一种以皮层下动脉硬化

2、为病理改变的血管性痴呆类型3;诊断上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敏感的、可靠地客观检测手段。目前针对临床表现给予头颅 CT 或 MRI 检测对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诊断并不困难,但是早期诊断仍然存在难度。本文拟研究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SLSEP 中央前成分的异常特征,探讨其病理机制及早期诊断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病例组 40 例,男 27 例,女 13 例,年龄 6074平均(62.767.61)岁;病程 12 年,病情稳定;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教材神经病学第 6 版制定的标准4 ,经临床表现、颅脑 CT 及 MRI 明确诊断。排除炎症性脑病、代谢性脑病、帕金森病和帕金森综合征以及合并脑梗

3、死的病例。对照组 40 例,为健康体检者,男 18 例,女 22 例,年龄 5570平均(60.145.86)岁。1.2 方法仪器采用丹麦 KEYPOING 肌电诱发电位仪。实验在半暗、电屏障检查室内进行,受试者取半卧位,清醒状态下检查。刺激条件:电刺激单侧腕部正中神经,刺激强度取运动阈值,刺激重复率为 2 Hz,波宽 0.2 ms。记录条件:电极位置为顶部 P3/P4,CZ 旁开 7 cm,向后 3 cm;中央前 C3/C4,CZ 旁开 5 cm,向前 2 cm;颈部电极置第 7 颈椎 CV。参考电极:双侧耳垂相连。记录带宽 102 000 Hz,叠加次数 500 次左右。1.3 分析指标顶

4、部成分 N20P25 峰潜伏期(PL)及 P14N20 峰间潜伏期(IPL);中央前成分 P22N30 峰 PL 及 P14N22 峰 IPL;顶成分峰-峰波幅 N20P25;中央前成分峰-峰波幅 P22N30;中央前成分峰-峰波幅/顶部成分峰-峰波幅(F/P 指数)。1.4 统计学分析应用 SPSS13.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资料数据以 xs 表示。22 结果2.1 病例组 SLSEP 中央前成分异常分布该组病例顶部成分 N20、P25 峰 PL 及波幅均在正常范围内,中央前成分异常 27 例(68%),其中 P22 峰 PL 延长 9 例(22%);P20N30 波形分化不良 17 例(4

5、2%),F/P 指数50%14 例(68%)。2.2 两组 PL 比较对照组与病例组颈部 N13,远场电位 P14、N18,顶部电位N20、P22 PL 及 P14N20 峰 PL 比较,无显著差异;中央前电位 P22 峰 PL 及P14P22 峰 IPL,病例组明显比对照组延长(P0.05)。见表 1。2.3 两组波幅比较病例组远场电位 P14、N18 及顶部电位 N20P25 波幅与对照组比较没有明显下降,而中央前电位 P22N30 波幅明显下降(P0.01)。见表 2。表 1 两组 PL 比较表 2 两组波幅比较 3 讨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是诸多类型脑病中较为缓慢进展的大脑皮层损害,因

6、此其病理改变也是一个渐进过程。尽管临床上影像学检查是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但电生理改变仍然是一个神经系统病理变化敏感的检测指标。研究表明,各类脑病均与 SLSEP 异常相关:肝性脑病患者 SLSEP 各成分均发生异常5 ,其中以远场变化明显;酒精中毒性脑病体感诱发电位异常率为84.6%6 ,并且与脑电图改变相一致;糖尿病性脑病体感诱发电位异常已经得到共识7 。另外,有研究按 JUDSON 标准进行检测表明缺氧性脑病体感诱发电位预测准确率为 84.1%8 。目前,对大脑皮层病理改变进行 SLSEP 检查主要是测定中央前成分和顶部成分,在对帕金森病的研究中表明中央前成分异常在早期病变

7、中更明显9,10 。皮层下动脉主要是指大脑中动脉的皮质动脉及其分支,主要支配额、顶及颞叶皮层神经元的供血,并且通过侧支循环与周围皮质结构血管相沟通。皮层下动脉因粥样硬化而逐渐狭窄,尤其终末支病变导致皮层神经元因慢性缺血引起细胞代谢紊乱,如产生自由基过剩、释放肿瘤坏死因子、-淀粉样蛋白沉积、神经纤维缠结形成等,并且这种改变在临床表现和影像学出现变化之前就已经发生。本研究以中老年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为测试对象,并与同龄正常组进行对照,结果发现,中央前电位 P22 峰 PL 及 P14P22 峰 IPL,病例组明显比对照组延长(P0.05),而颈部 N13,远场电位 P14、N18,顶部电位N20、

8、P22 PL 及 P14N20 峰 PL 比较,两组无显著差异,说明中央前成分异常表现出更敏感的特征。尽管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可以并发脑梗死或进一步发展成脑血管病,但由于其缓慢的病理过程使之具有可干预性,因此,早期诊断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本组病例排除了其他脑病及脑血管病,并与同龄正常对照组进行了比较,虽然两组颈部 N13,远场电位 P14、N18,顶部电位 N20、P22 PL 及P14N20 峰 PL 比较,无显著差异,但两组测量成分数据已在正常值的上限11 ,说明正常组的 SLSEP 也可能有异常改变的倾向。因此,将 SLSEP 各成分作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早期预测手段是可行的。【参考

9、文献】1 郑安,黄华品,叶软勇,等.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在帕金森病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1999;1:32-3.32 赵红,宿英英.体感诱发电位的分级标准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4;31:304-5.3 何龙锦,丁书林,李萍,等.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事件相关性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14(2):147.4 贾建平.神经病学M.第 6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1-305 钟碧慧,陈敏湖.肝硬化患者心理测验和脑诱发电位检查的临床意义J.广州医学,1999;30(5):10-11.6 张卫红.慢性酒精中毒脑病的脑电图及体感诱发电位分析J.现代电生

10、理杂志,2009;16(1):17.7 吴丽荣,郭凤兰.糖尿病患者脑干诱发电位和体感电位变化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5):436-7.8 庞英,宿英英.多模式诱发电位对缺氧性脑病的研究J.中华神经学杂志,2005;38(8):491-4.9 黄华品,车春晖,陈胜根,等.早期帕金森病体感诱发电位的高频震荡的成分观察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11):1059-61.10 扬志勇,鲍远程,范红斌,等.帕金森病患者正中神经和胫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研究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06;13(2):67-9,72.11 卢祖能,曾庆杏,李承晏,等.实用肌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52-6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医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