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三历史二轮复习1.5.14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84756404 上传时间:2019-03-03 格式:PPT 页数:109 大小:2.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三历史二轮复习1.5.14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2019高三历史二轮复习1.5.14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2019高三历史二轮复习1.5.14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2019高三历史二轮复习1.5.14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2019高三历史二轮复习1.5.14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高三历史二轮复习1.5.14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三历史二轮复习1.5.14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10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阶段 世界现代史 专题十四 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 与调整,现代世界经济模式主要包括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模式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模式,这两种模式的创新与调整是当时主要特征。,了解资本主义模式和社会主义模式的发展演变和创新过程及其影响。既要知道这两种模式的不同及其对立,也要知道这两种模式的相互借鉴和学习及其对现代化发展的影响,从而能够对这两种模式作出客观的评价。,一、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 1.革命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经济相对落后 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2.革命道路:开创了由_武装起义扩展到 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中心城市,3.革命历程:十月革命

2、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 社会主义革命两个紧密相连、急剧发展的不同性质的 阶段。 4.革命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_夺 权。,武装暴力,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与斯大林模式的不同,余粮收集制,粮食税,重,工业,自由,贸易,计划,调节,公有制,三、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评价 1.新政的特点: (1)新的理论和政策: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转向 _经济。 (2)新的特点:具有干预经济、关注民生、协调发 展等特点,其最大特点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但没有放 弃自由竞争运行机制。,国家干预,(3)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其他国家所继承和借鉴。 (4)新的起点:新政是

3、对生产关系的_,资 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资本主义制度 继续发展的新起点。,局部调整,2.多元史观评价: (1)近代化史观: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 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 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2)社会史观: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 _、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经济 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社会保障,(3)生态史观:罗斯福减少农业耕种面积、修建田 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促进了 _。 (4)整体史观:罗斯福新政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 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与苏俄新经济政 策、中国的改革

4、开放都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 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可持续发展,四、世界三大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及特点 1.不同:,2.特点: (1)苏联:通过牺牲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美国: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国家干预经济,调节资本主义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3)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五、正确认识当代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积极性: (1)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推动社

5、会生产力的发展。 (2)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有限性以及它同现代化巨额投资的矛盾。,(3)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使资本主义市场问题得到缓解,从而在一定时期内减轻经济危机,促进生产的发展。,2.消极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会使矛盾进一步加强,最终加深资本主义经济的停滞趋势。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本质区别,同样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发生表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促进作用削弱。,考向一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5年5考) 【再研真题】 1.(2018江苏单科T18)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

6、体制 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 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 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 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世纪金榜导学号( ) 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思维脉图】,【解析】选C。由“1957年”可知,这一时期是赫鲁晓夫当权;由“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目的在于适度扩大

7、地方经济自主权,C正确。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A错误。题干的材料没有涉及优先发展重工业与否,B错误。题干的材料没有涉及所有制问题,D错误。,2.(2016江苏单科T1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 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 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解析】选C。材料“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表明农村并不缺少机械操作员,故A错误;农业集体化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机械化水平提

8、高的主要原因,不是农业没有明显增产的原因,故B错误;苏联“一五”计划期间片面发展重工业,从农民那里拿走的过多,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阻碍了农业的发展,故C正确;苏联的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农庄拥有土地所有权,故D错误。,3.(2015江苏单科T19)“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解析】选B

9、。A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不正确;冷战是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全面对抗,科技交流也会受冷战影响,而且材料中28个国家没有表明是资本主义阵营还是社会主义阵营,C不正确;D不符合史实。20世纪50年代到1980年苏联处于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符合题意。,4.(2014江苏单科T15)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 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 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 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解析】选B。苏俄(联)实行的三个经济政策的时间依次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新

10、经济政策1921-1924年、农业集体化20世纪30年代。从表中的时间看,主要是在苏俄(联)新经济政策时期,A、D都不在这一时间范围之内,错误。C是分配制度,与农民税款的变化无关。,【考向规律】重在考查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及苏联改革。总体上是考主干核心知识,没有偏离教材的重难点。,【史识拓展】 一、多角度认识新经济政策 1.从形式看,新经济政策是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从阶级关系看,新经济政策在于寻求社会主义经济与小农经济的结合点,巩固工农联盟。,3.从整个经济制度看,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无产阶级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之后,对多种所有制形式采取的特殊政策,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

11、主导的多层次经济结构。,4.从战略策略看,新经济政策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道路失败后所做出的战略退却,是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从直接过渡向间接过渡的转变。 5.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看,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径,即利用商品货币关系,逐步走上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二、对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拓展延伸】列宁与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比较 (1)过渡方式的区别:在列宁领导下,找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正确途径;到斯大林时期结束了新经济政策,从而取消了应有的经济手段,单纯利用行政手段,最终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2)过渡思想的对比:列宁的逐步过渡是正

12、确的,是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斯大林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一思想,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措施,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三、苏联工业化道路与西方工业化道路的区别和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1.区别:西方工业化经历了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发展过程,苏联则一开始就重点发展重工业;西方国家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于资本的原始积累,苏联则是国家采取行政手段保证多投资和高积累。,2.原因: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高积累政策;农民的贡献;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典题精练】 1.(2018苏州调研)有俄罗斯学者把俄国1917年发生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称为“

13、伟大的俄罗斯革命”,将其划分为“2月阶段”和“10月阶段”,认为“它们不是相互矛盾的”。上述观点的主要依据是两者都 ( ),A.着力推翻沙皇专制 B.推进俄国民主进程 C.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D.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解析】选B。A是二月革命的成果;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二者都推动了俄国民主的发展,故B正确; C、D都只是十月革命的成果,不适合二月革命。,2.(原创预测)外部世界的封锁包围和军事压力,国内的粮食危机和政治叛乱,促使苏维埃政权采用新的方式来发展经济。为此,列宁对党内的同志说:“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

14、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验做出判断。”由此可知,列宁的实验 ( ),A.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B.改变了土地的所有权 C.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D.找到了一条正确的过渡道路,【解析】选D。从题干信息“外部世界的封锁包围和军事压力,国内的粮食危机和政治叛乱”“必须根据实验做出判断”可知实验是新经济政策,故选D。A是十月革命的成果;土地所有权没有改变,故B错误;C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意义。,3.(2018扬州模拟)下表为“苏联一五计划部分重要产品指标完成情况”。关于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世纪金榜导学号,A.煤炭和生铁的增长率最高 B.苏联新型工业化模式优势初显 C.苏

15、联按计划实现了工业化 D.各项产品均超额完成预定指标,【解析】选B。根据图表,苏联汽车和拖拉机的增长率最高,A错误;与苏联“一五”计划初步方案比较可知并没有按计划完成工业化,一些项目没有完成工业化目标,所以C、D错误。与1928年相比,1932年苏联的工业化成就比较突岀,能够说明苏联新型工业化模式优势初显,B正确。,4.(2018无锡调研)1975年,苏联的电力、原油、钢等产量,均大幅度超过了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由1950年相当于美国的33%上升到1975年的53%,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主要是因为 ( ),A.美国经济陷于“滞胀”危机 B.苏联革除了斯大林模式弊端 C.美国已转型到知识经济时

16、代 D.苏联改革重点在发展重工业,【解析】选D。由材料“苏联的电力、原油、钢等产量,均大幅度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可知苏联重工业获得迅速发展,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把改革重点定在发展重工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故D正确。,考向二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5年3考) 【再研真题】 1.(2017江苏单科T18)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以下是1990年和2003年不同类型国家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表中数据表明 ( ) A.高收入国家越来越忽视农业生产 B.中低收入国家各产业间发展均衡 C.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呈现平衡发展 D.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基本相同,【解析】选D。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种类型的国家农业和工业所占比重均有减少的趋势,服务业均有上升的趋势,故D符合题意要求,B错误;高收入国家农业所占比重减少,说明农业的发达,并不是忽视农业生产,故A错误;相对来说,高收入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