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古人日已远_青史字不泯_论夏允彝与_幸存录_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843911 上传时间:2017-05-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古人日已远_青史字不泯_论夏允彝与_幸存录_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精编]古人日已远_青史字不泯_论夏允彝与_幸存录_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精编]古人日已远_青史字不泯_论夏允彝与_幸存录_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精编]古人日已远_青史字不泯_论夏允彝与_幸存录_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精编]古人日已远_青史字不泯_论夏允彝与_幸存录_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古人日已远_青史字不泯_论夏允彝与_幸存录_》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古人日已远_青史字不泯_论夏允彝与_幸存录_(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临沂师专学报 1992 年第 1 期古人日已远,青史字不泯论夏允彝与幸存录刘秉铮清顺治二年(1645)九月十七日,是明末江南抗清志士夏允彝的殉难日。夏允彝在明末士林中,是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他生平著作虽丰,留下的却并不多。较为完整的幸存录 ,是他在国破家亡,舍身赴义前,写下的一部总结明末政局的史论。这部史论对明末政坛的观察、分析、议论有很多独到的见解,而且持论异常的公正,为其他同时代的著作所少见。他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是和他一生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理解幸存录的观点,首先必须认识夏允彝和他的时代。(一)夏允彝字彝仲,号缓公,明松江府华亭县人。万历四十六年举孝廉,崇祯十年中进士,授福建长

2、乐知县。在任五年,政绩卓著,曾被举为天下廉卓第一,在明末腐败政权的官吏中,确实是少见的贤能之士。夏允彝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处于急骤变动的时期。明神宗万历帝,幼年即位,首辅大臣是张居正。张不但政治上有主张,行政治理手段也相当出色。因此,万历初,财政和吏治,都井井然。可是,万历本人却是一个非常庸愚的皇帝,只知儿女私情,根本不问国家大计,一切依靠张居正治理政务。而居正晚年,则因位高望尊,傲慢专横的毛病几乎到了顶点,动辄以廷杖、削职等高压手段,压制言官对他专横行为的议论。表面上看来政治一统,实际上却自此植下朋党互攻的祸根,埋伏了明末政治灾难的导火线。张居正死后,继任的几任宰辅,不论是威望或手段都不如

3、他,但权势欲却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内阁和言官的明争暗斗就愈演愈烈。 “妖后” 、 “楚太子狱”事件,是党势形成的明显标志。紧接着发生的“挺击” 、 “红丸” 、 “移宫”三大案,更成了朋党纷争的主要内容。万历死后光宗即位,泰昌朝仅存一月有余,熹宗就接替短命的父亲,做了皇帝。在这种旋风般的皇位变动中,东林一派在熹宗天启朝初期的两党纷争中,占了优势。随即不久,宦官魏忠贤就乘隙专权,不得志的一派为了报复东林,加入了魏党,把万历、泰昌两朝的纠葛,一古脑儿加罪于东林党身上。天启中后期,东林党成了众矢之的,遭到残酷的打击迫害。夏允彝中举后,历经十八年才中进士,这整个中青年阶段,正是他思想日趋成熟的时期,也

4、恰恰处在明王朝日渐衰微时期。而他在这段时期,由于处身政界之外,对政治纷争中的是非问题,就必然有较为客观的认识。这对他以后写作幸存录时观点的形成,是有很大作用的。这段时期他虽然没有从政,却因文章知名全国,而交游众多海内名士,且好奖励后进而深得人望。象后来与允彝结成生死之交的陈子龙,在其未成名之际,就是被允彝发现了他的文学天才,受到允彝的赞赏和推崇,更增加了他的自信。所以在夏允彝殉难后,陈子龙在报夏考功书中,深情地说允彝:“文章通博,吐言成论.而且童稚一言之合,贵于球璧;名高顾俊,一世龙 f 沙,而得末士一行之善,馨若椒兰。 ”表彰他对后进的提掣。允彝的一生,不但博学工文,而且处世谦逊,志节高洁,

5、坚贞不移。这样一位人才,生在皇帝昏庸无能,宦阉弄权柄政的时代,必然不可能大展才智的。而他对这样的政治局面,也很自然地格格不入。当张溥、张采等人组织复社时,他与徐孚远、陈子龙等人也创办了几社,与复社彼此呼应,抨击时政流弊。夏允彝这一时期的活动,正如他的姻侄侯玄涵所说:当“东林诸贤,或拙或申,而公等伏处郡邑,与夭下同忧乐,抵激污流,指诃失政,视穷达蔑如也。历朝二十余年,游历遍中国,二都十三洲之士,争希其风,修节振拔,士气一变,而公所援引导率之功尤多 ,。这段话,不但表彰夏允彝在乌烟瘴气的政治环境中,不同流合污,而且道出他用心良苦地培育后进,与恶势力作斗争的情况。崇祯即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铲除了

6、阉党。但是,不久由于崇祯刚俊自用、猜忌无常的性格,使得一些锐意进取的骨鳗之臣又纷纷被贬斥退。一些无耻之徒,因能迎合崇祯,装扮成谨愿自守,庸懦无能的样子,得到了重用。结果崇祯朝在皇帝的默许下,继续操演着万历以来的党争。崇祯十年,夏允彝中进士,授福建长乐知县。赴任后,表现了他清廉干练的本色。居官期间县治极佳,很为百姓干了几件好事,在吏治极坏的明末官场,的确是难能可贵。这也恰恰证明,在明末污浊的政局中,夏允彝是以自己的行动来实行其廉明政治的主张。崇祯十五年吏部尚书荐廉能知县七人,允彝为其首,恰在这时,允彝母亲逝世,他丁忧回原籍。即使如此,仍时时顾念国家的危亡,只是这时的政局已大坏,且一败而不可收拾了

7、。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丁未,李自成攻进北京,崇祯吊死煤山。消息传出后,全国震动。留都南京的各种政治力量,经过复杂的斗争后,互相妥协拥立福王朱由裕监国,不久登极,在南京组建了第一个南明政权。第二年改元,年号弘光。但这个刚建立的政权,很快就又陷入党争中去。不久就完全成了污浊腐朽的北京旧政权的继续。这期间掌权的马士英等人为了装点门而,一再召允彝入京供职。但他为了表示与马士英等有着径渭分明的不同立场,虽满制后也未应召。清顺治二年(1645)五月十六日,清军进入南京。当清军过江后,江南出现了“士大夫相率奉手板入渴,无敢柞”的可悲局面。而夏允彝面对这种形势,不但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态度,并且积极筹画组

8、织抗清活动。当清统治者再次重申严厉执行改装剃发令时,本来已被清军烧杀淫掠罪行激怒的人民,这时更加忍无可忍,大规模的反抗斗争不断出现。当时,各地义师中涌现了许多有声望、有号召力的领导人,夏允彝也是其中之一。在南京陷落后,陈子龙等人曾在松江盟誓抗拒清兵。是时,江南总兵吴志葵屯兵海中,陈子龙他们计划让他移兵太湖。因吴原为允彝门生,故请允彝偕子完淳去吴军中参谋军事。允彝至吴军中,为他起草檄文,联络江浙士大夫起兵响应,准备大规模抗击清军。允彝等估量敌我形势后,计划以吴的水军为主,登陆进攻苏州。各地义军听苏州军捷报后,同时行动。嘉兴徐石麒、嘉善钱赚、钱梅各率义军攻打杭州;嘉定侯蛔曾会合荆本彻等扫荡沿海驻防

9、清军;等各方面得手后,再以宜兴、句容、漂阳、漂水各县义军围攻南京。此外,让徐孚远、章简、沈犹龙、李待问等坚守松江据点,陈子龙则以监军名义招募水师,结营柳湖,与松江成椅角之势。如果这一周密计划得以实现,江南的抗清局面大有可能改观。可惜苏州一战,虽然有鲁之均率先锋队奋战杀敌,打乱守城清军的布署计划,迫使他们仓皇应战。可是却因主师吴志葵庸懦无能,徘徊观望而坐失战机。致使前队人马覆灭,鲁之均率部壮烈牺牲,继后大军也为清侯玄涵:夏允彝传 。侯玄涵:夏允彝传 。军大败,最后被消灭,吴志葵等将领被俘遭害。紧接着其他各路义军也一一被分别击破,起义领导人,有的牺牲,有的暂时隐蔽,有的远走福建。夏氏父子也避居华亭

10、曹溪.有人劝允彝入海去福建,但允彝决心殉国,拒绝了这一建议。他抓紧时间著述幸存录一书。正在这时,他的好友侯桐曾在嘉定起义失败后,与子玄演、玄洁三人同时赴义。凶信传来,允彝急赴嘉定为好友料理丧事,回来后准备完成幸存录未竟部分。谁知汉奸李成栋在镇压了嘉定起义后,踌躇满志,派人来逼降允彝。允彝严词拒绝了敌人的逼降,决定以死殉国。就在九月十七日,留下了绝命词,自沉于屋后松塘。后来陈贞慧在乙酉四君子赞中,写到这一事件说,当时允彝在家中,大设宴席,遍请诸亲好友:“一时射雕侠客,绣虎名流,西园歌舞之宾,少长咸集。歌笑淋漓,献筹交错,客方轰酒,乃起避席更衣,则已赴沉湘矣。”死前一再告诫家人,不许相救,自尽时,

11、因池浅仅没胸,故俯伏水面,气闷而绝。夏允彝的殉难,毫无悲哀恋世的作态。死前的欢宴,是对汉奸李成栋之流逼降手段的蔑视。夏允彝虽然没有战死沙场,但他和那些英勇奋战、马革裹尸的民族英雄们一样,以其高大的形象永垂史册!(二)夏允彝在幸存录一书前的小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予也应死之人也,生平未暇多读书,时有著述,随手沦散;今待死耳,又复何云?然于国家之兴衰,贤奸之进退,虏寇之始末,兵食之源流,惧后世传者之失实也,就予所忆,质之言乎。言之或幸而存,后世得以考焉。失之略者有之,失之诬者予其免夫。 ”明确表达了写作的动机和态度。细读幸存录全文,夏允彝确实是信守诺言的。全文围绕着“国家之兴衰” 、 “贤奸之进退

12、” 、 “虏寇之始末” 、 “兵食之源流”这样四个内容,分国运盛衰之始 、 辽事杂志 、 门户大略 、 门户杂志 、流寇大略 、 东彝大略六部分来阐述,本着不失之诬的精神,对明末的政治大变动,作了很有见地的评述。作者持论的公允,应该说是其他同时代人的同类著作,无法企及的,幸存录特别在亡国的责任问题,以及朋党纷争的评价问题上,有其很独特的见解。这两个侧题恰恰是明末政治中的核心问题。封建时代的史家们,长期以来在这两个问题上,发表着一些散发封建统治者意识和顽固的宗派偏见的议论,使得这段史实很难得到公正的评价。当然,对待这两个问题,今天的历史学家,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已不难正确地给予评价。但是,翻开三百

13、四十多年前,这位学者的著作,就可以看到,他要对这些问题,用公允的观点进行评述,是多么不容易。既要背叛封建时代为臣之纲的做人原则,又要跳出宗派主义的门户之见,才能坚守“不失之诬”的原则。没有极大的勇气是很难做到的。而这种勇气,有时甚至要比为国殉难还要来得困难。理解这点,我们再看夏允彝的观点,就更能为他的一些论述所感动了。对待明王朝的覆灭,责任在谁?幸存录发表了不同于众的见解。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者,在追究亡国乱政的责任时,不外是女人祸国,人民不臣这两点。特别后者,总是把起义造反的人民骂之为贼,斥之为寇。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不是,都不能与此相比。夏允彝虽也同样的称呼起义军为贼为寇,对起义军的胜利造成的崇

14、祯自尽之事,大加责难义军。但对把亡国之咎归罪于农民军,却表示了不同的看法。当他叙述清军在昊三桂导引下,击败陈贞慧:山阳录.本节所引夏允彝文皆出自幸存录 ,不另一一作注.北方的农民军进军江南后,说:“一时迎降恐后者,以为先帝之仇,东夷能为我灭寇,非我仇也。磋乎!寇之发难从何事起?天下嗽傲,皆以加赋之故,然赋加于何年?皆以东夷发难也。且河北为寇所攘,犹日取之寇,江南何罪而奄有之耶?”这一看法,不但批驳了汉奸们自我粉饰的谬论,而且明显地流露出对起义军的同情,指出农民起义是在残酷剥削下爆发的。这里既修正了自己过去对农民军的敌视态度,又一针见血地指出清军的侵略实质,而给国家所带来的悲剧性的灾难,也就在于

15、此。这确实是忠于他不失之诬的论史主张。那末,造成亡国的原因究竟何在?夏允彝说:“我谋不减,将不择,兵不练,廷臣置边事于度外,边臣以寻端卸患为得计。至南都之政,贿赂滋章,如狂如醉,使高皇之开辟,烈皇帝之忧勤,一朝宗社丘墟,大可痛也。 ”这种恶果出现的原因,在这段话中,虽然由于有为君父讳的缘故,没有直接点明。但任何人细读幸存录全文后,都可发现允彝认为亡国的总祸根,是皇帝的无能和专横。他曾一再说:“神庙仁圣非常,虽御朝日希而柄不旁落,止以鄙夷群臣之故,置庶务不理;士大夫益纵横天下,故国事大坏。 ”“客氏者熹庙之乳母,而与忠贤私为夫妇者也。上于庶务皆委不问,宫中唯忠贤、客氏为政。 ”“烈皇帝太阿独操,

16、非臣下所得窃用,而每当大举措,则内挡每发其端,似阴中而不觉也。若满朝之用舍荣枯,则一视首摆之趋向,亦似阴移而不觉者。 ”“烈皇帝之英明勤敏,自当中兴,而卒致沦丧者,以辅佐非人也。庶几如范景文之博大好贤,方岳贡之清勤优国,不失贤相,惜用之少迟卫”用这样的语言,来评价明代后期三个关键性的皇帝,不是使人们清楚地看到神宗、熹宗、思宗昏昧不明而又平庸无能独断专横的处事方法,的确是误国的总根子?至于对于象弘光这样荒淫无耻、昏庸无道的皇帝,则更是直言不讳的斥之:“南都之政,咄咄怪事,殆不胜书。性活在封建时代、受封建伦理教育的士大夫,在总结当代亡国历史教训时,能触及神圣的皇权,指出君父为误国祸根,应该说是需要有极大的勇气,才有可能迈出这一步的。虽然以后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在这问题上,有更较强烈的言论,但毕竟已是入清之后的事,为时要晚得多,不论在心理压力和舆论趋向方面,都比之夏允彝要容易得多了。夏允彝这时所说的,都是他对自处时代中的所有重大事件,长期观察分析后,而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