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第四单元练习必修一-郭敏玲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842835 上传时间:2017-05-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第四单元练习必修一-郭敏玲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精编]第四单元练习必修一-郭敏玲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精编]第四单元练习必修一-郭敏玲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精编]第四单元练习必修一-郭敏玲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精编]第四单元练习必修一-郭敏玲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第四单元练习必修一-郭敏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第四单元练习必修一-郭敏玲(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高一语文第四 单元测试卷(必修 1)班级 姓名 座号 一、 基础知识(32 分,每题 4 分) 。1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爱而不见(xin ) 乘彼垝垣(gu yun) 肇锡余以嘉名(c) 伶俜萦苦辛(lng png)B渐 车帏裳(jin) 汩余若将不及兮(g)腰若流纨素(zh) 盈盈一水间(jin)C搔首 踟蹰(zh) 将子无怒(qing)乘骐骥以驰骋兮(ch chng ) 便言多令才(bin)D夙兴夜寐(mi) 及前王之踵武(zhng)绕树三匝(z) 摧藏马悲哀(cng)2下列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拙归园田(笨拙、愚拙) 对酒当歌(应当)B盈盈一水间(间隔)

2、 始适还家门(刚才)C多 谢后世人(告诉) 名余曰正则兮(取名)D女也不爽(差错) 洵美且异(确实,的确)3下列句子中不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爱而不见 自牧归荑 犹可说也 隰则有泮B来吾道夫先路 扈江离与辟芷兮 终老不复取 蒲苇纫如丝C何时可掇 奄奄黄昏后 匪女之为美 指九天以为正兮D泣涕涟涟 吁嗟鸠兮 说怿女美 纤纤作细步4下列划线字,不全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自可断来信 汝岂得自由 B泣涕涟涟 叶叶相交通C可怜 体无比 处分适兄意 D纫秋兰以为 佩 黄泉共为友5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恰当的一项是( )A受任以来,他夙兴夜寐,早起晚睡B如此 二三其德,谁还敢相信他的诺言呢?2C与你们相

3、敬如宾,白头偕老。D会议桌上,他信誓旦旦,可是三分钟热度过去不久,老毛病又犯了。6下列文化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A 楚辞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B 离骚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长篇叙事诗。C “六义” 是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前三个是内容体例,后三个是表现手法。D “乐府双璧 ”是指北朝的孔雀东南飞和南朝的木兰辞 。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_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2)1960 年 2 月 19 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竖立在了上海南江海滩 20 米高的发射

4、架上。今天,已经可以_的一个秘密是,这枚火箭的飞行高度,只有 8 公里! (3)然而,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中国的飞天梦想只能_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 (4)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关横亘在中国科学家面前:载人飞船上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和工作环境。尽管有国外可供_的经验,但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 A诞生 泄露 密封 借鉴 B诞生 透露 尘封 借鉴 C降生 泄露 尘封 利用 D降生 透露 密封 利用8.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 1885 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

5、B当他们在想象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不由得慢了下来。 C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 1997 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3D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 “够了。 ”9.下列划线的熟语使用不当的是( )A加入世贸组织、北京申奥成功、 “神舟”五号上天 祝愿伟大的祖国在新的一年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B他学习努力,坚持不懈,在这次高考中终于爆冷门,考取了北京大学。C我们万众一心,取得了抗击非典的胜利,但决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D “败军之将,不敢言勇” ,但这位屡战屡

6、败的主教练却依然对自己辉煌的过去滔滔不绝。二、课内阅读。(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16 分,每题 4 分)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韧,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

7、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其曰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10下面几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 刚开始焦仲卿对刘兰芝有所误会。4B、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刘兰芝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作为对封建家长制的无言的挑战。C、

8、“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这一句暴露了焦仲卿的软弱性。D、 “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 表明刘兰芝忠于爱情义无反顾。11下列对刘兰芝“ 举身赴清池 ”原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兰芝被逐出焦家时,就已经下定以死殉情的决心了。B亲兄逼嫁,难以违抗,已知“渠会永无缘”了,毅然允婚时,就已下决心以死明志。C刘兰芝答应改嫁,并亲手制作嫁衣,因受到仲卿“贺卿得高迁” 的责怪与嘲讽,才下定一死的决心。D兰芝已同意了改嫁,由于被仲卿“吾独向黄泉”的话所感动,才下定“ 黄泉下相见”的决心。12下列对“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度下

9、,只有一死才能得到幸福。B使诗歌的结构富有戏剧色彩,给人以启示和力量。C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封建制度的抗议和嘲讽。D宣扬了封建迷信,削弱了反封建的意义,是这首诗的局限。13按原诗故事发展顺序排列下面的情节:顺序依次是 (只写序号)(1)仲卿别母 (2)相约殉情 (3)仲卿自缢 (4)兰芝投水(二)默写题(每空 1 分,共 8 分)14 ,以望复关。不见复关, 。既见复关, 。15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 。16月明星稀, 。绕树三匝, ?17盈盈一水间, 。三、课外阅读。阅读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回答问题。(12 分)5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

10、,不知秋思落谁家。18.“地白”的意思是 ,其意境与李白的诗句 最相近。(6分)19.用简洁的语言说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一诗句的妙处。(6 分)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22 分)择死与择生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牵襻着我。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这个偏差或许是有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

11、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亡国的事实。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传人”。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屈原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救的狂澜的惟一坚持。“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之于生死

12、,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6虽然“哀莫哀兮生别离,乐莫乐兮心相知”,已将生乐死苦、留恋人世的滋味体会尽致,但是,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之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屈原即是著名的范例。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的。他认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时而高歌,徜徉在汩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屈原之死,死的原因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

13、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的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真谏烈臣;但司马迁认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分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既有了帝王家的史官,却执意要做民间第一史家。当时虽没有明文不准平民“写史”,但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监视与怀恨。他选择受刑忍辱,弃政从文,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之举,这是勇敢与崇高的跨越。他不愧为敢于在朝堂上和禁锢人臣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的杰出代表!弃一帝而得天下千秋,伟哉司马迁!屈原择死,司马迁择生,都是崇高的。他们择死与择生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构成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隆起的脊梁。20请用原文中的语句解释第一段中“这中国式的生命”的含义。(6 分)答: 2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语句的含义(8 分)7(1) (屈原之死)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