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品德学科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220835 上传时间:2019-03-03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50.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提高品德学科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如何提高品德学科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如何提高品德学科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如何提高品德学科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如何提高品德学科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提高品德学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提高品德学科(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提高品德学科“前置性作业”实效性的研究与实践结 题 报 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翻开品德课本,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每一课的板块内容主要以图片、话题等进行情境设置为主,文字表述较少,教学上有极大的弹性空间。一课基本上会安排两课时上完,如果课堂上仅拿着教材“照本宣科”一番,那么好几页的内容只需半节课就可以结束了。这样的课堂毫无实效可言,也没有一点趣味性,最终会让学生感到厌烦。可以说没有充分的课前尝试性学习,品德课就成了“无源之水”,课堂教学将举步维艰。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必须探明这一点,并且从这一点开始教学。这就是说,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

2、验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起点。任何一堂课都不应该从零开始,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要和所学习的有意义材料结合起来,才是有效的学习。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而前置性作业正是可以将课程带出课堂,使课程延伸、扩展到课堂之外,让课堂教育的作用辐射于整个生活。因此,品德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课前的尝试性学习,将其有机地结合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提前介入教学内容,扩大学习资源,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给学生布置相应的前置性作业已成为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它

3、将关系到整堂课的开展,是重中之重。但对如何有效地落实前置性作业还存在着许多困惑和盲点,如需要什么样的前置性作业?应当怎样指导、评赏前置性作业?等等。笔者对当今品德课堂前置性作业布置普遍存在的问题解读如下:问题一:前置性作业内容望而生畏当前,品德课堂中前置性作业设计显得非常空洞,目标过高。教师在设计前置性作业时,眼睛只盯着课内、课本,作业内容拘泥于教参中的教学设计,并没有因地制宜,导致有些前置性作业难度过大,使学生迷惑不解,望而却步。问题二:前置性作业形式单调乏味现在的前置性作业设计往往忽视了趣味性,形式单调,常以课前调查、收集资料等形式为主。究其原因:这种形式一方面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另一方面也

4、普遍适用于每个主题活动。但学生往往对此兴趣不大,作业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问题三:前置性作业评价销声匿迹许多教师仅仅把“前置性作业”当作一个煞有介事的环节,很少对学生的前置性作业进行指导与检查,更谈不上反馈与评价,与课堂教学严重脱节,使前置性作业成为断线的风筝。究其原因,笔者以为主要是目前不少教师对品德学科前置性作业的认识不够深刻,尤其是关于前置性作业的设计、指导、评价等有效策略的研究还存在很多盲点。从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要求和实际的教学实践看,都需要我们对品德课堂前置性作业的实效性问题进行研究。因此,笔者认为提出本课题的研究非常必要和迫切。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前置性作业就是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

5、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对新知识有初步的感受和理解,可以促进学生更有目的地进行课堂学习。它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尤其是品德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课前的尝试性学习,将其有机地结合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提前介入教学内容,扩大学习资源,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完整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包含生活的积累和反刍、教学对话和实践、生活实践和考证这几部分的。所以,走进品德课程,在以生为本的新的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的观念、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在发生质的飞跃,而前置性作业作为课外拓展的重要资源,也应当受到大家应有的重视。1德育教育的性质决定品德前置性作业重要性前置性作业,是

6、品德课教学前的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教授说:“生活的味道越浓,教育的意义就越大,坚持下去就会产生奇迹。”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教育的起点,学生的生活是教育的背景,强调在生活中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学生的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是在现实的生活中自主建构的。为了实现品德课程真正回归生活,我们就要让学生在完成前置性作业的过程中回归生活,把作业看成是课堂内外的一个衔接点,力争课堂教学的起点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再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体现“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2教学效能意识需要延伸活动作为支撑其实,品德课程布置适当的前置性作业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难以

7、实现。首先,每周两课时的新课程相对与原来每周一课时的思想品德课,反馈周期短,有利于提高执行力。其次,有些前置性作业可以与其他学科整合,比如体验反思类的等,同时,品德前置性作业一般不同与其他学科的作业,趣味性和实践性强,不会过多地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再次,随着家长对孩子品德成长的重视,德育课程前置性作业也会逐步受到他们的欢迎。三项目研究的内容和实施策略(一)重视课前,探索设计有效课后延伸活动的策略与方法课后延伸活动的设计是本课题研究的前提。只有首先明确课后延伸活动围绕什么内容进行设计,又准备以怎样的形式展开,才能确保课后延伸活动的有效性。1围绕教学目标,找准设计课后延伸活动的衔接口 布鲁姆说:“

8、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课后延伸活动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为此从设计到落实的过程中,都必须以教学内容为指导,体现教材的中心思想,紧扣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课后延伸活动的实效性与针对性。教师在设计每项课后延伸活动时,必须要思考和明确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落脚点以及活动价值在哪里。要从活动的“质”上去思考、取舍,而不应该停留在诸如“这堂课有没有课后延伸活动”等这些问题上。在设计课后延伸活动时,首要的就是吃透教材、确定目标,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笔者觉得可从以下几个“基点”去设计课后延伸活动:(1)

9、教材需要延伸之处纵观整册教材,我们可以发现,教材中有大部分的活动都明确要求学生课后延伸,这就要求教师安排学生开展必要的课后延伸活动,以最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之中。如教材中的“小调查”这一板块就需要设计一个相应的课后延伸活动,教师应充分利用这小调查中的表格或提示,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感受、调查、实验、讨论等学习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对生活、对社会的理解和认知。再把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和思考带到课堂上来,在交流中共同探讨生活、社会的问题。通过课后延伸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填补这些教材中的“空灵”部分,使整个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实效性。以三下册浙教版品社教材第一单元话说社区为

10、例:课 题教材中呈现的课后延伸活动备注社区我的大“家”了解自己所在社区的名称和社区的公共设施(宣传栏、活动室、健身园),完成书本P5页的调查表。从中可以发现4篇课文中3篇课文的教材中呈现了调查表,均需要学生作课后调查,比例之高。可爱的社区人了解社区工作人员以及相应的职责;调查本社区垃圾分类的现状,完成书本P15页的调查表。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回忆或向家长了解社区开展活动,完成书本P18页的调查表。走进社区采访社区的一位居民,了解他对社区的贡献。(2)内容难以品味之处品德教材所提供的只是一些范例,还有供我们讨论的话题。如果要深入开展学习的话,光靠这些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教材中部分主题活动的内容深

11、奥又乏味,尤其是历史性、地理性题材的课文,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兴趣不大。为此,我们在课后应布置一些收集资料方面的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走近教材,充盈教材。一方面让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等,收集与文本内容有关的资料;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观察、访问,收集生活中的活资料。生活中的材料,学生耳闻目睹,真实性强,他们容易接受。如对于四下年级的孩子来说,五大少数民族的地理环境、人土风情等都是陌生的。所以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教学光借助书上的几张图片肯定是不够的,必须注重课后有效的资料收集,教师便可布置收集类的课后延伸活动。这样,不但能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为课堂教学积累直观的感性材料

12、,还能使学生在课堂上较容易地感悟,理解教学内容,激发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认识。(3)习惯要求养成之处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节品德课就能解决的问题,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无论品德与生活还是品德与社会中都留存着大量的实践空白,让学生课后操作、延伸,巩固深化教学内容。为此,教师要利用教材,使课堂上的热情延伸到课外,不断地进行课后导行、巩固,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做学习的有心人一课,我们教师就应设计相应的课后延伸活动,培养学生每天按时完成活动的习惯,按时作息的习惯。此类活动内容就是把课内掌握的有关生活和社会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去运用、确证,通过课后延伸活

13、动,促进优良行为、习惯的养成,使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形成教育合力。(4)情感亟待共鸣之处有些主题活动所涉及的内容虽然与学生的生活比较接近,但学生没有亲身体验,不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振,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设置一些课后延伸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悟课文所要传达的情感。如教学谢谢你们,我的父母一课时,课文旨在让学生通过了解父母的辛苦,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如果单靠教材中“两份账单”等内容的讲解学生很难感受到自己父母的辛劳,很难产生发自内心的感恩情感。为此,我们可以在课后进行小课题爸爸妈妈一天的工作和生活的探究,学生对父母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工作种类、工作时间、劳动强度、平均获得的劳动报酬及

14、父母为孩子做了哪些事,花费了多少时间等进行走访调查。从调查中,让学生真切地了解到父母的辛苦,能用心灵去感受父母的处境、心理和用心良苦。“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对一些情感性较强的课文,在上课之后老师可布置一些实践型课后延伸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丰富而深刻的学习体验,对事物、生活与社会有新的感受与认识。另外,我们有时不一定要一课一活动,也可以主题单元为单位来设计综合性课后延伸活动,以春天的歌一单元为例,在完成课堂教学之后,我们可以整合科学、语文、美术、音乐等学科布置融入生活的综合性课后延伸活动:组织学生结合科学课程收集春天万物怎样变化的资料;亲自种一棵树,或种一盆花,并精心栽培

15、;让学生去访问自己的父母或园丁,感受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重要性和需要付出的艰辛;结合语文课程写写赞美春天的诗文,结合美术课程画画春天美丽的景色;结合音乐课程唱唱春天的歌。从而通过这一系列的延伸活动,让学生热爱春天,了解春天的特征,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学习相关劳动技能。当然,并不是每一次的教学内容都必须有课后延伸活动,要根据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否则只会增加学生压力和负担,而教师工作也会变得烦琐沉重。2紧扣活动内容,选择设计课后延伸活动的形式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内动力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学生开展活动的热情与成效,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活动的形式。因此,课后延伸活动的设计,要尽量富有趣味性,新颖、

16、易操作,让学生不觉得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是一种愉悦的体验,幸福的享受。通过两年多的实践研究,笔者探索出了以下几种常见的课后延伸活动形式:(1)资料搜集式。在教学结束后,教师还应根据教学需要以及儿童的兴趣水平,设计相应的资料搜集式课后延伸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家长的帮助下,通过家庭、社区、媒体等多种途径搜集文字、图片、视频与音频、实物等资料,以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对既定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予以鲜明的证明和具体的充实,从而将其化为发自内心的价值追求和自我完善的意向。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平时活动范围基本局限在学校与家庭这二个圈子中,因而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不强。让他们走出校门,向社会收集相关的学习材料,是有一定难度的。为此,让学生去搜集、查找资料时,笔者觉得应注意做好以下两方面:A指导要先,容易收集。“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