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对现今大学生的影响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217458 上传时间:2019-03-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6.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文化对现今大学生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传统文化对现今大学生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传统文化对现今大学生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传统文化对现今大学生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对现今大学生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对现今大学生的影响(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统文化对现今大学生的影响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潜在的推动因素。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承担者,中国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他们的努力。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根植于民族传统之中,以传统文化为前提。只有把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才能赋现代化以民族特色,也只有这样的现代化,才是真正现实的、具体的、有活力的现代化。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支柱和希望,是社会价值观念中具有超前性和先导性的价值群体,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既是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一种敏感的折射,同时,也是社会变迁的缩影。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及形成怎样的价值观,是一

2、个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前途的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发展兴衰的问题,因此,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与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人生价值属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范畴,是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产生的。因此,人生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人生价值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也就是人们对人生目标、人生价值取向和人生价值途径的认识和根本态度。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日益发展的环境下,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人生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是仍然具有重大的引导作用,还是已经丧失了固有的文化魅力?本文正是基于这种思考,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来分析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从而客观地考察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及其变迁。古代中国传统文化有“三教”,即儒教、道教和外来的佛

3、教。佛教是外来宗教,但它一到中国,即与中国的传统意识形态相结合,接受了中国的“三纲”说,承认忠君、孝父母是出家人必须遵循的最高原则。道教出自中国下层社会,起于农村,后来成为官方宗教。这三教从不同角度为统一的中央政权服务,有时有矛盾,但最后趋于融会贯通,构成了内涵十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古代中国传统文化所论及的主要内容,总体而言可以归纳为关于人的问题。这是一种偏重于讲怎样做人的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生价值观学说。中国古代思想家、尤其是儒家学者,对于人生价值观的内涵、类型、层次、标准等问题,都有充分的论述,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庄子提出“物无贵贱”,宣扬相对价值,孟子的“良贵”说,认为

4、人人都是先天赋予的固有价值,韩非子等为代表的法家的“仁义爱惠不足用”,而“严刑重罚可治国”的法律价值观,以及王充的道德权力并重的“德力具足”的价值说等等。这些关于人生价值观的思想和流派都从不同侧面和不同需要提出了独具一格的观点。 人生价值观包含着对人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观点,包含着怎样做人、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的看法。社会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交往的个人所组成的,每个人都与他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也与一定的自然环境发生联系。怎样做人,实质上就是怎样对待自己,以及怎样对待与自己构成相互作用的其他三组基本关系,即与他人的关系、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正是通过对待自我、他人、

5、民族和国家以及自然的关系而实现的。人格的塑造。人格也就是古代人所说的人品,也就是个人在自我发展方面的价值取向。要正确对待自己,塑造崇高的人格,最关键的就是要正确对待生命与道德、人格的关系。儒家认为,人是生物,人的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有实体的,且在天地间有着重要的地位。 追求高尚的道德人格贯穿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始终,是“内圣外王”的前提条件。在今天社会转型时期,许多大学生的精神“迷失”了,人格的精神不复存在,将自我追求置于绝对重要的个人价值实现。在社会与个体之间价值主体向自我倾斜,即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崇尚“自我”,兼顾“社会”的一种价值取向。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当代大学生逐渐地注重个性,崇

6、尚自由和独立,要求社会承认和尊重个人需要,他们信奉“我就是我”的格言,欣赏萨特存在主义的“自由选择”的价值观,反对他人、社会对自我评价设定标准,强调“不需要别人来规定我”,坚持“走自己的路”。当然,这种追求自我发展的价值取向表明当代大学生具有独立的意志,也就是肯定了个人的独立人格。但也存在着从绝对自我出发,无视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存在,在个体和社会之间价值主体向自我倾斜的心态,而且随着社会发展,这种价值取向也越来越严重。人与他人的关系。这是关于人伦与群己的关系问题。古代思想家、尤其是儒家学者提倡人与人应当互相亲爱,以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并对人伦的准则与规范有着深入的论述。中国古代学者提出的处理

7、个人与他人的准则与规范主要是仁、礼、和、义、信。“仁”是孔子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其含义是“爱人”、“泛爱众”;“礼”是古代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即孔子所谓“不知礼,无以立”。此外,“义”和“信”是指公正地对待他人和人与人之间的诚实守信的原则和道德规范。 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个以关心社稷民生、维护民族独立和保卫中华文化为基本内容的爱国主义传统,以爱国主义为人生的崇高价值。中国古代提倡“忠”、“公忠”,忠的原则就是对别人尽心尽责,公忠就是在处理个人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时的感情态度,是对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忠诚。古代强调的“忠”和“公忠”实际上是强调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至上性,

8、强调为社会尽责、为民族尽忠的献身精神。韩非子说:“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之谓公。公私相背也,乃苍颉固以知之矣。” 中国传统文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潜在的推动因素。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承担者,中国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他们的努力。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根植于民族传统之中,以传统文化为前提。只有把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才能赋现代化以民族特色,也只有这样的现代化,才是真正现实的、具体的、有活力的现代化。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培养、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因素。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灵魂,它对于塑造民族的品格和风貌,对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增强,作用之大不可量化。而蕴含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产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民族历史愈悠久,传统文化愈丰富,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则越深邃,民族精神越强烈。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客体,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之主体。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这一辩证统一关系,决定了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时,离不开传统文化教育,也就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今大学生培养上的重要性。参考文献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张祥浩 石开斌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价值思考 张翔宇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