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的意义类型与批评方法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192463 上传时间:2019-03-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义类型与批评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义类型与批评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义类型与批评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义类型与批评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义类型与批评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义类型与批评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典诗歌的意义类型与批评方法(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國古典詩歌的意義類型與批評方法任何一門學科,方法都很重要。現行高中國文課本有不少古典詩,當我們去面對學生,要把這些詩的意義詮釋出來;在方法上,有些什麼可以遵循的法則?所謂方法,指的是:當我們的行為想要達到一個目標,例如我們的行為是去解釋一首詩,把詩的意義解釋出來,這就是目標。那麼要達到這個目標,在行動的方式及步驟上,必須有一套可遵循的法則。這套法則,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方法。今天我們所要談的是:古典詩的批評方法。在瞭解批評方法之前,我們必須對中國古典詩歌的意義類型作個歸納;只有通過類型的歸納,才能夠找出可行的批評方法。因為整個中國詩歌統計起來,多達幾十萬首。面對這幾十萬首詩,我們必須把意義類型化

2、,就等於把幾十萬首詩歌意義的共同特徵找出來。經過歸納之後的類型可能不超過兩三種,然後我們就可以針對這兩三種類型,去提出有效的批評方法。這就是我們首先要去瞭解意義類型的緣故。中國詩學最根本的問題,就是詩是什麼?。這個問題乃是針對詩的本質所提出的思考。在中國傳統的詩歌理論當中,對詩的本質這個問題,大抵有兩種不一樣的說法:第一種說法,就是所謂的詩言志。詩言志在尚書的堯典被提出來以後,便成為詩是什麼的第一個答案。從先秦到兩漢,大抵都是以這樣的觀念來看待詩。另外到了魏晉時代,第二種提出來的說法,就是詩緣情。這兩種對詩歌本質所作的解釋,便成中國詩歌意義的基石。在這個基石上面,我們把詩的意義類型可歸納成四種

3、,就是意、理、興、趣。這四種類型在古代的時候叫作格;格就是式的意思,指事物存在的形式。所謂的意格、理格、興格、趣格;用這四種格來作為詩意義的分類,乃明代謝四溟詩話所提出來的。四種格分別是什麼意思,在謝榛的四溟詩話裏並沒有解釋。我後來在寫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的時候,曾經對這四種格作了比較詳盡的詮釋。古人講話很簡略。什麼是意格?什麼是理格?什麼是興格?什麼是趣格?謝榛只為每一種格舉詩為例,並沒有概念上提出說明。我現在就從概念作一個比較詳細的解釋。一、 意格所謂意格,指的是那一類詩呢?有一類詩是把感性的直覺經驗作為對象去反省,因有所覺悟而形成價值判斷的意念。我們活在現實世界,會碰到種種事情,例如與朋友

4、離別,或親人死了,當下覺得悲傷,或快樂、或生氣,這就是所謂的感性直覺。但是一道意格的詩,不是把這種感性經驗,直接地抒發出來。我現在心裏覺得很快樂,就把快樂直接地寫出來;覺得悲傷,就直接地寫出來,這樣不能稱為意格。意格的詩,必須把內心的感覺經驗對象化;也就是把內在的感覺經驗,客觀地放在對面,去反省,去重新想一遍。比如我昨天很生氣,到了第二天冷靜下來,把昨天為什麼發生那樣的事情作個反省,從反省中覺悟出一些意念。這種種意念,往往含有價值判斷,開始有了美呀、惡呀、善呀的念頭;把這些意念表現成詩便會構成意格之作。舉李商隱的蟬 詩為例: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5、。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這首詩的題目是蟬,至是所表現出來的意義絕對不單純,因為裡面已經綜合了許多經驗。綜合了些什麼呢?綜合了他自己很多人生經驗。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這二句綜合了他大半生的遭遇。我自知道李商隱的一生當中,始終過著遊幕生活,不斷轉徙於各個節度使之間,做了一個微薄的小官,到現在還好像木偶人一樣,到處漂泊。而故園已長滿了雜草,他卻不能像陶淵明一樣歸去。因此這二句綜合了這許多經驗。而整首詩不但綜合了詩人自己的經驗,也綜合了他所看到的蟬的經驗。蟬是怎麼樣的一個情況呢?是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樹上的蟬一直啼,由白天啼到深夜,啼到五更,聲音稀稀疏疏,都快要斷了氣,可是一樹碧無情呀?這就好

6、像他所面對的環境,沒有人同情他,欣賞他。樹上的蟬,跟他同樣的遭遇;因此在物我合一的綜合反省下,他馬上就想到那高高站在樹上的蟬,不管怎麼叫,都沒有人理會;蟬的高難飽,也就是他的現實處境。這裏的高指是是清高樂非商立高。因為蟬站在樹上,餐風飲露,當然是清高;詩人也是一樣,對自己的期望很高,可是現實的遭遇,卻連飯都吃不飽。這是他的命,不管費了多少力氣,在那兒即苦,在那兒呼喊,同樣沒有用。可是人生面對這樣的處境,怎麼辦?這是人生觀的問題,所以最後說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即使面對這樣困苦的人生,依然還是堅持自己的清,不與世同流合污。像這樣一首詩,已經綜合了多少複雜的經驗,並從當中省悟出道理來,這裏面有他

7、的經驗、他的信仰、他的觀念。我們閱讀這樣的詩,不能只是直覺的感受就可以,而必須要思考,必須進入到這首詩的內在去思考、去理解。因為這首詩所表達的並非單純的直覺經驗,而是綜合反省了複雜的人生經驗。這樣的一首詩,我們就叫它是意格之作。我不曉得高中國文課本裏是不正有屬於這一類的詩,各位可以用這種原則去做判斷。二、 理格理格之作,就是將感性直覺經驗作為對象,而加以反省,並由覺悟而形成價值判斷。當這個價值判斷還只是個人主觀的念頭,便是意;但當它普遍化、客觀化成為同感共識之理,這時候就變成理格了;因為理有客觀性、普遍性。剛才我們談到過李商隱的蟬詩,寫的是他個人的經驗,因此他所提出的意是他自己個人主觀的某種信

8、念。這樣一個信念,不一定有普遍性、客觀性,也許你不同意,他也不同意。而理格之詩所寫的經驗是普遍的共感經驗,所判斷之理也是客觀的共識之理。這種性質的詩,可以孟浩然與諸子登覓山有作為例: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常在,讀罷淚沾襟。這樣一首詩,寫的是懷古的經驗。這個經驗是什麼?他所反省、所思考的經驗,是一種人類普遍存在的經驗。所以理格的詩,往往出現在詠史或懷古之作,所處理的不是詩人自己切身的遭遇,而是人類已經發生過的共同經驗。歷史是人世的代謝,前人死了,後人繼之。在代謝之間,我們看到人的存在。這種經驗是人類共同的經驗,而不是孟浩然個人的經驗。這個歷史

9、的理也是普遍而客觀的理。像這樣的一首詩,就是理格之作。讀這種理格的詩,必須進入到作品的內在去思考,不能只憑感覺而已。三、 興格接著我們來說興格。興格之作,是由我們感性直覺經驗構成的。直覺經驗,因人事、物色而生。人事就是指人類社會所發生的種種行為,例如送別、懷鄉等。這種種行為,會引發我們內心的感受。物色所指的是自然景象,自然景象的變化也會引觸我們的感受。中國詩歌中的物色觀念,一直到六朝才真正的被提出來;因為中國文化在魏晉之前,漢代一直往上到先秦,所謂的周代文化,漢代文化,都是屬於人本文化。那正一種以人為主的世界觀,也就是以人作為中心去看世界,所以自然物被統攝在人的存在價值之下,沒有獨立性。到了六

10、朝時代,由於文化思想的變遷,人對自然物就有另外一種看法。這個時候,物色逐漸成為文學、藝術創作上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大家都認為自然景物的表象,以及由它所引觸的感覺經驗,便是文學藝術創作最好的材料。魏晉以前的山水,當被放在道德的意義上去看待,所以孔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到了魏晉之後,便不用道德意義來看山水。山水就是山水,它本身的種種表象和變化,直接引起我們的美感,就可以寫進詩裡,畫進畫裡了。而大自然界的種種變化,春天的鳥語花香引起我們的喜樂之感;秋天萬物凋零,引起我們的哀傷之感。自然的物色變動,人的情感也就跟著變動。這就是觸物起情。當然所觸之物,包括人事、物色兩方面。觸物起情,發而為詩,便是興格

11、之作。興就是生,就是起情的意思。如李白的靜夜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他所要表現的就是由望月所引觸直覺的懷鄉之愁,這是標準的興格之作。興格的詩和下面我們所要講的趣格的詩,文字大多比較淺,看起來好讀好解釋;其實不然,因為它寫的是直覺經驗,只能用心去體會,不能用語言去講道理。有那種感覺的人,不用解釋他就體會到了;沒有那種感覺的人,你講了半天,他還是沒有感覺。所以大家都有經驗,在中學講詩的時候,最怕講到這種作品。從前國中的國文課本上有王維的鳥鳴澗,這首詩很不好講,其中的意境,豈是人生閱歷尚淺的中學生所能體味。即使老師體味到了,又如何把它說明白呢?因此,這類的詩,最好不是去分

12、析、思考,而是一遍遍反覆地讀,隨著人生經驗的增長,會有越來越豐富的體會。宋代嚴羽在滄浪詩話中,便告訴我們瞭解詩歌意義的方法是朝夕諷詠,自然悟入。很多詩不是拿來分析,而是拿來覆誦讀體味的。再舉孟浩然的春曉為例: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這首詩中,那一個字不認識,裏頭也沒有什麼道理可說,只是一種興味,生活上的興味。生活上的興味只能直接去感覺;有了感覺,相視之間,便已會心。沒有感覺,就是說了半天,還是不知所云;因為這不是可以分析、說明的。唐詩裏頭,尤其是盛唐詩,以情韻為主,這類作品特別多。所以滄浪詩話裏面講到:盛唐諸公,唯在興趣。盛唐詩中的絕句,朗朗上口,最好的作品,都是興格。

13、在絕句中用理用意,那是到中晚唐以後的演變;這就影響到宋詩了。所以形成所謂唐詩主情、宋詩主意。宋人作詩,喜歡在詩裡塞進知識、思想,搞起觀念、道理來。因此讀宋詩必須經過思考才能了解。四、 趣格趣是由人事或景物現象本身的特徵,所體味而得的美趣,這就是所謂體物得趣。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這一首杜牧的山行就是趣格之作,他寫出山行看到傍晚滿山江葉的美感趣味。另外,以前中學國文課本裏頭可能曾選入白居易的問劉十九:綠螘新醅酒 沒過濾的酒。廣韻平聲灰韻:醅,酒未漉也。,江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像這首詩也是很標準的趣格。他寫出在下雪的傍晚,邀請朋友來家喝酒的生

14、活趣味。然而興格和趣格的區分在那裡?最重要的區分,就是情跟物之間的關係。在興格來說,物對情起了觸媒作用,物只是媒介性的東西。詩人由於種種人生經驗,內在已經有了情,平常這個情潛藏著,當碰到某種物,便把它引發出來。因此物往往變成我們記憶中途的符號。舉個例來說,孟浩然有一首早寒江上有懷: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這首是興格的詩。他所寫的主要是鄉愁,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是對他家鄉的思念之情。可是這樣的思念之情,是透過什麼東西去引觸?是透過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這片景物。他為什麼透過這片景物來引觸也的鄉情?我們注意到木落雁南渡這個雁

15、字。雁在中國文化裏面,常作為鄉愁、飄泊的符號。因為大雁這種鳥是候鳥,遷來遷去。牠不僅是飄泊的符號,也是書信的符號,因靈蘇武牧羊,以雁足繫書的故事,所以形成這種符號了。在我們的文化體系裏頭,看到雁往往會讓人想起家鄉,想起書信。這種感情不是是物給他的,而是原來藏在心裡,物把他引出來。他離開家鄉,這樣的事情給他鄉愁感。這種鄉愁平常也許並沒有發動出來,看到雁,再加上木落、北風江上寒這些景象,便被引觸了,這就叫觸物起情,就叫興。各位讀過詩經,許多作品開頭兩句都寫景物。例如關睢:關關睢鳩,在河之洲,因為這個景物,而引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個情意。所以通常我們將前兩句叫興句,後兩句叫應句。中國早期的詩歌,大都是這種形式,以物引起情感。物與情之間有兩種關係:一種是有類比關係,一種是無類比關係。有類比關係的就是兩種經驗有類似性,像關關睢鳩,在河之洲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有類比關係,因為都是求偶。上兩句寫鳥類的求偶經驗,下兩句寫年輕男女的求偶經驗,這兩種求偶經驗相類似。另外有些詩,物與情便沒有類似性。兩物有類似性而被聯想在一起,叫做類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