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第三章(材料分析题)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840928 上传时间:2017-05-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第三章(材料分析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精编]第三章(材料分析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精编]第三章(材料分析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精编]第三章(材料分析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精编]第三章(材料分析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第三章(材料分析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第三章(材料分析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材料分析题不白警告同胞勿受要求立宪者之毒论:“夫政府者何物也?非一般同胞组织一高等机关,捍圍土地生命 计呼?乃政府自庚子、甲午之后,蔑外之手段 变为媚外之手段,将十八省之路权、 矿权、邮政权、森林、航海诸权,直接间接掬而送之列强之手” 。“试一披支那颜色图,莽莽大陆,容有一片干净土地也?是各国政府为捍圍扩张土地财产之政府,而中国政府为断送土地之政府也” 。1.就文章内容和用语来看,该文当出于( B )时期。A.戊戌变法 B.晚清新政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2.作者认为,政府的职能就是( C )的,并非一般民间组织。A.为民众生活着想 B.为捍卫和扩张国

2、家土地和财产着想C.为捍卫国家领土、人民生命着想 D.为解决大众困难着想3.甲午、庚子所指的历史大事变是( ACD ) 。A.中日甲午战争 B.辛丑条约签订C.八国联军入侵 D.义和团运动4.“媚外之手段”指清政府( ABC ) 。A.结与国之欢心 B.甘当洋人政府 C.诸主权掬送列强 D.人民害怕洋人5.中国已没有一块干净的土地,指的是庚子以后,中国面临的( ABD ) 。A.新的瓜分危机 B.新的边疆危机 C.新政政治危机 D.资本输入加强20 世纪初列强对华的经济扩张:据统计,1895 至 1914 年,列强在中国设立的工矿企业 130 个,新设银 行 13 家共 85 个分支机构,直接

3、投资修建中东、胶 济、滇越、南满、广九等铁路。外国在 华投资, 1894 年 1.09 亿美元;1914 年 9.61 亿美元。其中铁路投资是投资重点。到 1914 年,列强对华铁 路直接投资约 2.92 亿美元,筑成铁路 3772 公里。1902 年前,列 强借给中国的 铁路贷款 0.48 亿美元;1903至 1914 年间达 2.05 亿美元。 铁路投资包括铁路的诸种权利,甚至囊括了对铁路沿线矿产的开采权。所以日本 朝日新闻坦言:“铁 路所布,即权利所及。有铁路权,即有一切之权;有一切权, 则凡其地官吏,皆我颐之奴,其地之民,皆我刀俎之肉”。1.材料表明,列强除商品输出外,还争相在华投资(

4、 ACD ) 。A.开设工矿企业 B.兴办民用企业 C.铁路修筑权 D.矿山开采权2.在华投资成倍增长,说明( C )是列强操控中国经济命脉的主要手段。A.商品输出 B.资源掠夺 C.资本输出 D.垄断铁路3.从列强在华投资额度可知, ( B )是其投资重点。A.矿山 B.铁路 C.航运 D.林业4.铁路的诸种权利即铁路的( ABD )等权利。A.修路权 B.所有权 C.转卖权 D.经营权5.朝日新闻道出了列强争夺中国铁路权利的罪恶目的( ABCD ) 。A.奴役其人民 B.瓜分其领土 C.剥夺其主权 D.掌控其经济孙中山的革命道路:孙中山,名文,字德明,号逸仙。家庭贫寒,使他自幼备尝艰辛。1

5、0 岁入私塾,12 岁时被兄长孙眉接至檀香山,进入意奥兰尼书院读书。他在非学问无以建设中回忆:“得至檀香山,就傅西学,见其教法之善,远胜吾乡。故每课暇,辄与同国同学诸人相谈衷曲,而改良祖国,拯救同群之愿,于是乎生。当时所怀,一若必使我国人人皆免苦 难,皆享福乐而后快”。因表现出基督教倾向,引起兄长不满,遂将其送回国内。 1884 年 孙中山到香港求学。1886 年入博济医院附设南华医学堂,后转入西医书院(香港大学前身)学习。他说:“ 予自乙酉中法战败之年,始决倾覆清廷, 创建民国之志,由是以学堂为鼓吹之地,借医术为入世之媒” 。常与志同道合者如陈少白、尤列和杨鹤龄在一起讨论时事,人称“四大寇”

6、。此时期,他与维新派人物如自己的老师、西医书院创始人何启、同 乡郑观应等也往来密切。1894 年 2 月, 孙中山写了上李鸿章书,提出 “人能尽其材”、 “地能尽其利” 、“物能尽其用” 、“货能畅其流” 的主张,并言,此 为“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书成,偕同乡陆皓东赴沪,托郑观应介绍给李鸿章之二幕僚,六月到天津投书。是时中日关系极紧张,李 鸿章借口军务繁忙拒见。 给了孙中山一盆冷水。而在北上途中所见,清廷腐 败已入膏肓, “所有希望完全成泡影”,遂确信“和平方法,无可复施”, “孙先生的志向益发坚决,在檀香山就积极筹备兴中会,找人入会,一定要反抗满洲政府”(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 )。

7、1.自幼备尝艰辛,使得孙先生对中国农民始终( CD ) 。A.怜悯 B.关心 C.同情 D.关注2.“就傅西学” ,使孙先生朦胧产生了( AC )的新的社会理想。A.改良祖国 B.天下大同 C.拯救同群 D.天下为公3.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使孙先生( BD )的思想逐渐产生、日益坚定。A.改良社会 B.反清革命 C.君主立宪 D.创建民国4.孙先生也受到过维新思想影响,其上李鸿章书就提出要改良( ABCD ) 。A.教育,选拔人才 B.农耕,发展生产C.工业,机器生产 D.交通,商品流通5.近代以来,很多革命先驱都是( BC ) 。A.始终坚持改良道路 B.改良的路走不通C.才决定采用革命手段

8、 D.革命和改良都使用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即“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军政宣言指出: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 “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 “民族主义,并非是遇着不同种族的人便要排斥他”, (在 东京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安民布告:“ 我国民要摆脱满洲政府束缚,要将满洲所有 压迫人民之手段, 专制不平之政治,暴虐残忍之刑 罚,勒派加收之苛捐及满洲政府所纵容之虎狼官吏,一切扫除” 。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1.“驱除鞑虏”的

9、基本意思为( BD ) 。A.驱除满人 B.推翻清政府 C.驱除游牧民族 D.武装革命2.“恢复中华”的基本意思是( ABC ) 。A.摆脱外来压迫 B.争取国家主权C.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D.建立中国人的国家3.“反满” 、 “排满”的矛头,是指向清王朝的( BCD ) 。A.满族贵族统治 B.封建专制制度 C.民族歧视政策 D.民族压迫政策4.民族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 AD )的进步思想。A.民族平等 B.民族联合 C.民族和睦 D.民族团结5.从提出到民国初创的实践可知道,民族主义是一种( CD )思想。A.极端的 B.排外的 C.实践的 D.发展的三民主义之“民权主义”:即“创立民

10、国” ,孙中山在东京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我们推倒 满洲政府,从 驱除满人那一面 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革命分作两次去做” 。军政府宣言:“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 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 为者,天下共击之”。所以列宁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称赞,三民主义“充满了 战斗的、真诚的民主主义”。1.民权主义指明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目的,因此也是同盟会纲领的( C )A.中心 B.重点 C.核心 D.基础2.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 BD ) 。A.平等条件 B.辩证统一体 C.矛盾统一体 D.互为

11、因果3.政治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AD ) 。A.国民平等 B.总统公举 C.议员公举 D.有参政权4.民权主义指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的是( BC ) 。A.君主立宪 B.结束封建专制 C.民主共和 D.立宪改革5.民权主义深得人心,所以后来袁世凯称帝( C ) ,只当了 83 天皇帝。A.天下共劝之 B.天下共勉之 C.天下共击之 D.天下共谴之三民主义之“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也即 孙中山所说之社会革命。 军政府宣言:“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 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此种方式最适宜于我国社会 经济之改革” ,并认为社会革命

12、后,私人永 远不用纳税,但收地租一项,已成地球上最富的国,从而实现“举 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孙中山发刊词)。 “平均地权”思想源于美国亨利 乔治的单一税学说。其中心即国家通 过向土地征收单一的地价税,使地租转交给国家。通过此方法,可以限制以致取消土地私有制,从而达到土地国有。乔治学说针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土地垄断现象而提出。乔治认为土地垄断是贫穷和不幸的根源,因而欲通过将地主的地租作为国税征收而达到土地国有。1924 年,在新三民主义之民权主义中, 孙中山增加了“节制资本”和“耕者有其田”等内容。1.孙中山“平均地权”所针对的是( B )问题。A.城市土地 B.城市地价 C.农

13、村土地 D.农村地价2.当时的中国,占统治地位的仍是( C )土地所有制。A.自耕农 B.家族村落 C.封建地主 D.工商地主3.“平均地权”并不能满足农民废除( B )的普遍要求。A.封建雇工制度 B.封建土地制度C.封建宗法制度 D.封建经济制度4.民生主义试图探寻一种一劳永逸的办法,即土地国有, ( BCD )的方法。A.能发展现代农业 B.使中国富强C.避免因土地引发的社会革命 D.还避免贫富悬殊5.新三民主义增加的相关内容,说明孙先生已看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的根源是( ACD ) 。A.生产社会化 B.生活贫困化C.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D.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辛亥革命爆发的必

14、然性:金冲及五十年变迁:“只有当新的社会制度已经孕育到呼之欲出时,一句话,只有当社会大变革的内在条件已经足够成熟的时候,暴力才能成为新社会诞生的助产婆”。恩格斯 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 :“任何地方发生革命震动,总是有一种社会要求为其背景,而腐朽的制度阻碍这种要求得到满足”。 20 世纪初,清政府 为挽救统治危机而不得不施“新政”,欲 图通过改革而“外患减轻”、 “内乱可弭” ,达到“ 皇位永固”。同 时,对力图通过国会请愿等和平方式推动政府加快改革以避免革命的立宪派痛下杀手,四次镇压了其国会请愿活动。随着清政府这些集权举措和“皇族内阁”出台,改良的幻想破灭了。革命论盛行,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

15、谈革命,而身行破坏”(兴 之论中国现在之党派及未来之政党)。有人写信给梁启超说:“近日内局愈蠢,外力愈急,大有废宇危墙复遭疾风甚雨之势,恐非儒生博士空言阔论所能救治。故弟仍以为非长刀阔斧、猛火洪炉,不足有为也”(梁任公先生知交手札)。1.革命和改良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但它们的发生都是要有( B )的。A.基础 B.条件 C.成因 D.环境2.一个国家是走革命还是改良的道路,完全是由当时的( ABD )所决定的。A.社会政治经济状况 B.阶级结构和力量状况C.百姓生活贫富状况 D.现实的具体的国情3.当时,中国已不存在走改良道路的可能性,这是因为( ABCD ) 。A.封建专制制度已衰竭到无力改良 B.专制统治者也无一丝改革诚意C.“新政”的目的是强化中央集权 D.政府镇压了立宪派的请愿活动4.非革命不可!其根本原因是,清王朝( BCD )A.缺乏精明领导人和有力措施 B.已无力抵御列强侵略C.已无法照旧统治下去 D.“新政”目的阻碍了历史的必然要求5.为什么说“大有废宇危墙复遭疾风甚雨之势”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