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湖之秋”学习感悟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091804 上传时间:2019-03-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滨湖之秋”学习感悟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滨湖之秋”学习感悟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滨湖之秋”学习感悟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滨湖之秋”学习感悟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滨湖之秋”学习感悟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滨湖之秋”学习感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滨湖之秋”学习感悟(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关于阅读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盐城市解放路实验学校 徐曙记得“于永正教学思想研讨会”上,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吴忠豪教授作了教语文其实很简单的学术报告。观点的提出是基于当前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比较严重。他在报告中指出,一直以来,中国的语文教学走的是一条非常艰辛的道路,老师们上课太累。我想,凡是准备过公开教学或对教学有所期待的老师是可以体会到这句话的甘苦的。因为总感觉到一堂课里要教的东西太多,课堂的容量太大,理不清什么该教,怎么教,什么可以不教。原本教学应该是师生双方倍感轻松快乐的事,却往往事与愿违,甚至不少老师认为,上公开课纯属是自找罪受。而反观于永正老师的课堂,却发现他教得简简单单,较之于

2、同台授课的其他名师甚至略显平淡,但目标达成却轻轻松松、扎扎实实。吴建豪教授现场解析了于永正老师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模式:先读书(提要求)再默读检查朗读(35分钟已过)反馈读懂的内容(最后5分钟)。一堂课里干什么?读课文。于永正老师认为朗读是语文学习的最重要的途径与方法,读通顺课文是保底工程,必须人人过关。我想:在座的老师一定会有人感到不屑如果不是于永正谁敢这样上?事实上,让我们来听一听同样是苏教版小语教材主编的张庆先生对小学阶段学生在语文学科应达到的目标的解读:小学毕业生语文基础应达到五条标准能识2500个常用字,并能写一手规范字;能背200篇好文章,并能读适合程度的书报;能写500字左右的通顺

3、作文;能用普通话与别人交流;初步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其实说白了就是“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基于这个目标,于永正老师对“简单语文”提出自己的理解:“简单语文”是指教学目标简约,教法简洁,它强调的是读和写。张田若先生说过一句话:“课文读懂了,思想教育就跑不了,老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什么叫“倡简”?“倡简”实际上就是要运用剪枝的学问,以达化难为易、以少胜多,以约驭博的目的。“简”是浓缩,不是少;“简”需要对文本结构(“学科目标”笔者加)有清醒的认识和规律性的把握。“倡简”必须在整合和统筹上下工夫。合并同类项才能“简”。事实上,于永正老师的“简单语文”并不简单。我理解他是深思熟率后的精简,

4、展现出来的是一种牢牢把握了语文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后的成熟和大气;这就是凝聚着他数十载心血和经验的、去却浮华后的大道至简。吴建豪教授在现场又分别从“教学生多读书;扎实的字词教学;注重积累和表达;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等四个方面深入浅出地揭示了他眼中于永正课堂教学及“简单语文”的内涵。报告中吴建豪教授特别提出老师的教学起点要来自学生。他曾经对小学三、五年级阅读教学课效率进行跟踪调查。通过对三所不同学校的前测与后测,发现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孩子阅读能力的提高作用并不大,有些学校甚至出现经教师讲解后的阅读检测能力倒退的情况。(三年级学生前测时的均分为73.17,后测均分为83.82;而到了五年级,学生前测

5、时的均分为70.3,后测均分仅为71.7。个别学校前测时均分为64.5,后测为55.3。)也就是说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老师讲课文对孩子阅读能力提高的影响已经不是十分显著。换句话说,如果继续就教材教教材,教师的工作意义已经不大。我想这时候我们应该思考和关注的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教什么 语文的教学内容在哪里?在教学层面中的“实际需要教什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或“实际最好用什么去教”,它由“定”和“不定”两部分构成。所谓“定”是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因素,所谓“不定”是指教学内容的不定因素。用形象的说法来表述就是,教学内容中既包含“规定动作”,也包含“自选动作”。因为语文教学作

6、为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决定“教什么”有一定之规。然而,语文教学又是针对很具体的一班、一组甚或一个学生,学生情况不同,教学内容也有所变化。所以,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老师往往会上出不一样的内容。我们比较熟悉的“同课异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挖掘教材中有效的教学价值,达成核心教学目标是衡量高效课堂的重要标志。用教材教而并非教教材更接近于学科目标优化达成的策略。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曾经对34年级的年段教学目标(教什么)加以4个方面的提炼:识字能力、朗读能力、解读能力和诵读积累优秀诗文的能力。然后用这四个方面关照一篇篇课文,教

7、者根据学生的需要提炼有效教学价值组合成相关的教学板块,并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便教利学的活动,再根据教学活动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如何发现每篇课文具体有效的“教学价值”?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相对于文本自身的“阅读价值”,它显得内隐一些。不过,每篇课文课后的练习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发现“教学价值”重要的依据。如负荆请罪(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课后练习4:课外自由结合,排演这个小话剧。这道练习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课文的深度阅读,蕴涵着核心教学目标。依据这道练习题,我们可以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价值”学会阅读剧本通过戏剧冲突展开的故事情节,了解人物性格特点并深化语言训练。当然,也并不是所有课文的练习

8、题都能让人一眼看出它的教学价值。这就需要我们对一篇篇课文进行二次加工,以确定在这篇课文中什么是最有价值的,通过这堂课的设计和教学,应该达成什么教学目的。确定有效的“教学价值”时应重点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其实可以更多地从表达方式上去考虑,看看这篇课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别之处。这与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高年段的课程目标相一致:“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如船长一文,仔细研读会发现作者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的品质。课文中多次出现哈尔威船长与乘客、船员之间的对话以及对危急关头哈

9、尔威船长果断采取强有力自救措施的行动描写,学生在字里行间已经可以感受到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依据这些语言现象,我们可以确定船长一课的“教学价值”学习用语言和形象来表现人物的品质。当然,确定课文的“教学价值”也不是由教材一个要素决定的,还涉及到学生认知发展阶段性的问题。我们只能选择教材内容与学生认知发展相一致的内容作为“教学价值”。这就是为什么有些课文篇目从小学课本、中学课本删去的原因之一。怎么教 我想,在确定了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怎么教”相对来讲就是怎样把恰当的内容落实成便教利学的活动。根据教学活动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举一个例子,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爱之链一课,教学参考书确定

10、了“让学生深度阅读文本后,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伸出援助的手”为教学目标之一。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篇课文的文字相对浅显,故事情节也相对简单,一个六年级的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完全可以达成上述目标。教师的价值体现在哪里?为了避免重复劳动,也为了将目标落实到实处而不是浮于表面,课堂上我抓住了文本的一个小小细节带领学生关注“老妇人用完餐,付了钱。当女店主把找回的钱交给她时,发现她已经不在了。只见餐桌上有一个小纸包,打开纸包,里面装着一些钱。餐桌上还留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在我困难的时候,有人帮助了我。现在我也想帮帮你。”然后把思考的主动权抛给学生“同学们,读到这里你有什么要问的吗?”随即,学

11、生很自然地发问:“为什么老妇人不直接把钱送给乔依的妻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当有学生说到“老妇人怕当面给钱,女店主不好意思接受”时,我适时地追问了一句:“为什么女店主在生活如此窘迫的情况下还不好意思接受别人无偿的帮助呢?”有孩子举手示意:“老师,那是因为当面给钱的时候让人有一种被施舍的感觉。”一下子,仿佛打开了思路,孩子们纷纷举手:“老师,这样做会让女店主感觉到老妇人是在可怜自己”;“老师,这样做女店主会感觉到非常自卑”。这时的我又顺势引导“是的,同学们,在这个世界上,再穷再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生活得没有尊严。老妇人无私地帮助女店主了不起,更了不起的是她选择了别人可以接

12、受的帮助的方式。”接下来,我又给学生们讲述了相关的同学之间如何相互关爱的小故事。(这是他们生活经验中、灵魂深处不曾出现过的和独特体验的)这个故事真实简单但深深地打动了孩子们,他们在感动的同时已经明白:帮助别人时应该选择别人可以接受的方式。课堂上我也不回避孩子们,当前社会上也存在一些带有个人目的的慈善捐助现象,我们往往在电视镜头、报纸报刊上发现,被捐助者常常是抬不起头(实际是不愿抬头面对镜头);而资助者却是笑对镜头,尽情展示。强烈的对比怎么能不引起孩子们的深思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帮助别人?我们究竟该怎样做人?一个看似简单的教学目标在这里扎扎实实地有效达成。在这节课的教学上我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只不过是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通过搭建课堂思辨的平台,通过采取追问、提供典型素材、反差对比等的一些小小教学策略,让孩子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上没有万能的教学模式,只有最切合教学内容的教学策略。要求老师潜心钻研,实事求是,一切从课堂教学效率、从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去考虑。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思考、学会表达是我自己在阅读教学上的一个小小的追求和理想,也是觉得比较有意义的一件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