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构图与空间序列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4028418 上传时间:2019-03-02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8.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景构图与空间序列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风景构图与空间序列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风景构图与空间序列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风景构图与空间序列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风景构图与空间序列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风景构图与空间序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景构图与空间序列(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06 风景构图与空间序列,1 景的观赏,景可供游览观赏,但不同的游览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观赏效果。因此,如何组织好游览观赏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掌握好游览观赏的规律,反过来又可指导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 1.1 动态观赏与静态观赏 景的观赏有动静之分,即动态观赏与静态观赏。动就是游,静就是息。游而无息使人精疲力尽,息而不游又失去游览的意义。因此一般园林绿地的规划,应从动与静两方面的要求来考虑。,在动态的游览路线上,应有系统的布置多种景观,在重点地区,游人必须停留下来,对四周景物进行细致的观赏品评。动态观赏,如同看风景电影,成为一种动态的连续构图。静态观赏,如同看一幅风景画。静态构图中,主景、配景、前

2、景、背景、空间组织和构图的平衡轻重固定不变。所以静态构图的景观的观赏点也正是摄影家和画家乐于拍照和写生的位置。静态观赏除主要方向的主要景色外,还要考虑其他方向的景色布置。动态观赏一般多为进行中的观赏,可采用步行或乘车乘船的方式进行。静态观赏则多在亭廊台榭中进行。,实际上,动、静的观赏也不能完全分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或因时令变化、交通安排、饮食供应的不同而异。 同是动态观赏,景观效果也不完全相同。如乘车游览,无限风光扑面而来,但往往是一瞥印象,景物在瞬间即向后消逝。所以动态观赏往往因游览者运动的速度不同,对景色的感受各异。景物与人的距离较远,景物向后移的速度较快。乘车观赏,选择性较少,多注意

3、前方景物和景物的体量轮廓及天际线,沿途重点景物应有适当视距,并注意景物不零乱、不单调、连续而有节奏,丰富而有整体感。乘船游览,虽属动态,如水面较大,视野宽阔,景物深远,视线的选择也较自由,与置身车中的展望不同。缓步慢行,景物向后移动的速度较慢,景物与人的距离较近,可随人意既可注视前方,又能左顾右盼,视线的选择就更自由了。步行游览是游览的主要方式。,1.2 观赏点与观赏视距,一般对景物的观赏是先远后近,先群体后个体,先整体后细部,先特殊后普通,先动景如舟车人物,后静景如桥梁树木。因此,对景区景点的规划布置应注意动静的要求,各方式的游览要求,能给人以完整的艺术形象和境界。 无论动态、静态的观赏,游

4、人所在位置称为观赏点或视点。观赏点与被观赏景物间的距离,称为观赏视距。观赏视距适当与否与观赏的艺术效果关系很大。 在视距大于500米时,对景物可有模糊的形象。如果要看清景物的轮廓,如雕象的造型及识别花木的类别,则距离更缩短到250270米左右。,在视域方面,垂直方向约为130,水平方向约为160。根据眼球的构造,眼底视网膜的黄斑处,视觉最敏感。但黄斑的面积不大,只有67范围内的景物能映入黄斑,映入人眼的景象距黄斑愈远,识别能力愈低。在60视域边缘的景象。映在视网膜上的识别率只有映在黄斑处的0.2倍。,一般情况视域超过60时,所见景物便模糊不清。以3内所见景物能较清楚。而凝视点即聚精会神的细看某

5、处,如识别纪念碑上的碑文等,视角则要在1左右。在正常情况下,不转动头部,而能看清景物的视域,粗略估计,大型景物的合适视距约为景物高度的3.3倍,小型景物约为3倍。所以合适视距约为景物宽度的1.2倍。如景物高度大于宽度时则按宽度、高度的数值进行综合考虑。因为视觉的观赏要求,高度的完整性较大于宽度的完整性。一般平视静观的情况下,水平视角不超45,垂直视角不超过30,则有较好的观赏效果。,如对建筑的观赏,可分别在建筑物高度的1、2、3、4倍距离处,设空间场地布置视点,使在不同视距内对同一建筑收到移步换形的效果。一般封闭广场中,如中心布置有纪念建筑时,该纪念建筑物的高度及广场四周建筑物的高度与广场直径

6、之比宜为1:31:6,方有较合适的视距。但景物视距,常因具体情况而有不同的处理,不能作硬性规定。如因用地较小,不能有适当的视距时,则多注意景物细部处理,使在较短视距内, 观赏细部的艺术。有时在较短视距内,观察景物能获得高大的形象。如山峦峰石的布置堆叠,就要造成一个局促环境来观赏,方有高插云端的感觉。,1.3 平视、俯视,仰视的观赏,游人在观赏过程中,因所在位置之不同,或高或低而有平视、俯视、仰视之分。在平坦地区,江河之滨,向前观赏,景物深远,多为平视。在低处仰望高山高楼,则为仰视。登上高山高楼,居高临下,景色全收,则为俯视。平视、仰视、俯视的观赏,对游人的感受是各不相同的。,平视观赏:平视是中

7、视线与地平线平行而伸向前方,游人头部不必上仰下俯,可以舒展的平望出去,使人有平静、深远、安宁的气氛,不易疲劳。平视风景由于与地面垂直的线组在透视上无消失感, 故景物的高度效果较少。 但不与地面垂直的线组,均有消失感,因而景物的远近深度,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有较强的感染力。平视景观的布置宜选在视线可以延伸到较远的地方,有安静的环境, 如园林绿地中的安静地区以及休、疗养地区,并布置供休息远眺的亭廊水榭。西湖风景多恬静感觉,与有较多的平视观赏分不开。在扬州平山堂上展望江南诸山,能获得“远山来此与堂平”的感觉,故堂名平山,也是平视观赏。如欲获得平视景观,视野更宽,可用提高视点的方法。“白日依山尽,黄河入

8、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即如此。,仰视观赏:观者中视线上仰,不与地平线平行。因此,与地面垂直的线有向上消失感,故景物的高度方面的感染力较强, 易形成雄伟严肃的气氛。如一座高50公尺的纪念碑,站在距离约10公尺处观赏,碑的下部就显得特别庞大,上部因向上消失关系,体型感逐渐缩小,能增强纪念碑的雄伟气氛。在园林绿地中,有时为了强调主景的崇高伟大,常把视距安排在主景高度的一倍以内,不让有后退的余地,运用错觉感到景象高大,这是一种艺术处理上的经济手法之一。旧园林中堆叠假山,不从假山的绝对真高去考虑,采用仰视手法,将视点安排在较近距离内,使山峰有高入蓝天白云之感,,颐和园中,从德辉殿仰视佛香阁,

9、仰视角约为62,由下向上望,佛香阁宛如神仙宫阙,高入云霄,眼前石级又如云梯,步步引导上升。但仰视景观,对人的压抑感较强,使游人情绪比较紧张。,俯视景观:游人所长位置视点较高景物多开展在视点的下方。如观者的视线水平向前,下面景物便不能映入60*的视阈内,因此必须低头俯视,中视线与地平线相交,因而垂直地面的线组产生向下的消失感,景物愈低就显得愈小。过去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说法,“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是此意。俯视景观易有开阔惊险的效果。在形势险峻的高山上,可以俯览深沟峡谷、江河大地,无势可用者可建高楼高塔,如镇江金山寺塔、杭州六和塔、昆明西山龙门、颐和园佛香阁,都有展望河山使人胸襟开阔的效果。,

10、1.4 风景视线与导游线,观赏点与景点间的视线称为风景视线。好的景点必须选择好观赏点的位置和视距。风景视线的布置原则主要在“隐、显”二字上下工夫。一般是小园宜隐,大园宜显,小景宜隐,大景宜显,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隐显并用。 1开门见山的风景视线:这是采用“显”的手法,可用对称或均衡的中轴线引导视线前进。中心内容、主要景点,始终呈现在前进的方向上。利用人们对轴线的认识和感觉,使游人始终知道主轴的尽端是主要的景观所在。,2半隐半现、忽隐忽现的风景视线:在山区、丘陵地带,在旧有古刹丛林中,采用这种导引手法较多。如苏州虎丘,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虎丘顶上的云岩寺塔,起了指示的作用。至虎丘近处,塔影又消

11、失在其他景物之后。进入山门后,塔顶又显现在正前方的树丛山石之中。继续前进,塔影又时隐时现,并在前进道路的两旁布置各种景物,使人在寻觅宝塔的过程中同时观赏沿途景物。 3深藏不露,探索前进的风景视线:将景点、景区深藏在山峦丛林之中,由甲风景视线引导至乙风景视线,再引导至丙、丁风景视线等。其间景点或串或并,根据具体情况决定。造成路转峰回、花明柳暗、深谷藏幽、豁然开朗的境界。,杭州灵隐寺、龙井寺、虎跑、动物园、昆明金殿等的布置基本上是藏而不露的处理。整个风景隐藏在山谷丛林之中,空间变幻莫测,景观是在游人探索之中开展的。 导游线亦可称游览欣赏线。它与交通路线不完全相同,导游线也需要解决交通问题,但是,更

12、重要的是在组织好风景视线,使游人能充分观赏各个景点和景区。所以导游线的布置不是简单地用道路把各个景区、景点相连。,外部环境中的景点、景区,在展开风景的过程中,要有起承转合,通常可分为起景、高潮、结景三段式处理。其中又以高潮为主景,起和结为陪衬和烘托主景而设。也可将高潮和结景合为一体,成为两段式的处理。 将三段式、两段式展开,则有下列的处理方式: 三段式:序景起景发展转折高潮转折 收缩结景尾景。 二段式:序景起景转折高潮(结景)尾景。,导游路线一般宜曲不宜直,曲的路线比直的路线富于感染力。在较大的园林绿地中,为了减少游人步履劳累,宜将景区景点沿路线外侧布置。在较小的园林绿地中,要小中见大,路线宜

13、迂回占边,即向外围靠、拉长线路。为了引起游兴,道路宜有变化,可弯可直,可高可低,可水可陆,沿途经过峭壁、洞壑、石室、危道、泉流,爬山涉水,再通桥梁舟楫,蹊径弯转,开合敞闭,身经不同境界。在较小的园林绿地中,一条导游线路即可解决问题。一般可为环形,避免重复。也可环上加套,再加几条越水登山的小路即可。,2. 景观空间组织,空间组织与景观构图关系密切。没有空间,一片闭塞,便不能组织风景视线,没有广场空地便没有供多数游人活动的环境。空间有内、外之分,建筑的个体设计多注意内部空间的处理。建筑群及外环境的规划,则多注意相互间外部空间的组织及内外空间的渗透过渡。组织风景视线的外部景观空间,又分可控空间与不可

14、控空间。可控空间是按规划设计意图,利用屏障如建筑、墙垣,山石、树木,水面等组成一定的范围,游人在空间中游览;不可控空间是游人视线所能达到的空间,其距离远远超过所规划的空间范围,空间外向,游人是不一定能到达的,但可对外组织借景的空间。,2.1 视景空间的基本类型,组织风景视线,观赏景物的空间为视景空间。视景空间的基本类型如下: 1静态空间与静态风景,动态空间与动态风景:游人观赏景物有动静之分。景观的最小艺术感受单元为固定视点的静观构图。这种视点固定,观赏静态画面所需的空间为静态空间。这与观赏一幅绘画有共同性,只有视线所及的景物,对画面的构图有作用,视线以外不发生影响。有时还特意将视线围起来,造成

15、框景,使风景画面的构图更趋完美。人是动的,各个静态空间的观赏也不是孤立的。在两空间过渡转折时,便出现了步移景异的动态观赏和组织动态空间的要求。,因之,在景观规划中,有时把全园划分为既有联系又能独立,自成体系的局部空间。在游人最多、逗留最久之处,如亭、廊、茶厅中、入口处、制高点、构图的中心地带,安排优美的静观风景画面,反之,在优美的静观风景画面之前,布置足够的广场、平台、亭、廊和公共建筑等,来供游人停息,便于观赏静态的风景构图。游人走动,画面就会变化,视点起伏曲折移动,景色的变化相应增多。在动态观赏的空间组织中,要考虑节奏规律,有起点、有高潮、有结束,而布置不同的空间。在静态空间中,多考虑风景透

16、视的不同视角的要求,不同视距的不同感染力,动态空间中,多考虑构图的连续和景色的交替。,2、开敞空间与开朗风景,闭合空间与闭锁风景:人的视平线高于四周景物的空间是开敞空间,开敞空间中所见到的风景是开朗风景。开敞空间中,视线可延伸到很远的地方,视平线向前,视觉不易疲劳。开朗风景,目光宏远,心胸豪放。古人诗有“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正是开敞空间、开朗风景的写照。但开朗风景中,如游人视点很低,与地面透视成角很小,则远景模糊不清,有时因见到大片天空而感单调。如提高视点位置,透视成角加大,远景鉴别率也随之增高。 视点愈高,视野也愈宽阔。,开敞空间多利用湖面、江滨、海滨、草原以及能登高远望之地进行组织。人的视线被四周屏障遮挡的空间是闭合空间,闭合空间中所见到的风景是闭锁风景。屏障物之顶部与游人视线所成角度愈大,则闭合性愈强。反之,所成角度愈小,则闭合性愈小。闭锁风景,近景感染力强,四面景物,有琳琅满目的效果。但久留易感闭塞,易觉疲劳。闭合空间多利用四合院、林中空地,四周为山峦环抱的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