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四川大学经济学博士辅导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3791513 上传时间:2019-03-01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1.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调控(四川大学经济学博士辅导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宏观调控(四川大学经济学博士辅导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宏观调控(四川大学经济学博士辅导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宏观调控(四川大学经济学博士辅导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宏观调控(四川大学经济学博士辅导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宏观调控(四川大学经济学博士辅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调控(四川大学经济学博士辅导(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政府与市场及国家宏观调控,第五讲,讨论题:,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各自的优劣势。 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目标和手段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优势与近年来宏观经济调控的成效,第五讲 政府与市场及国家宏观调控,第一节 市场的有效性与缺陷 一、市场的有效性 市场规律能自动调节社会资源配置 市场有效性的表现及原因 1、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 2、市场经济是客观经济 3、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 4、市场经济是效率经济 5、市场的有效性来源于市场经济四大规律的调节作用,二、市场的缺陷 1、功能性缺陷 (1)外部性存在 (2)公共品的存在 (3)个人的自由选择不一定实现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2、市场不完善导致市场失灵

2、 (1)垄断 (2)信息不完全与不对称,未来的不确定性 (3)价格的弹性减少,调节作用减弱 (4)交换分配格局的影响 3、制度原因导致市场机制扭曲,(1)产权边界不清,对市场价格反映迟钝 (2)市场秩序混乱 (3)行政干预多,市场信息失真 (4)地方保护主义限制市场竞争 (5)缺乏创新企业家 市场上述缺陷并不能否定市场在资源配置,经济调节中的基础作用。,第二节 政府缺陷及原因,一、政府决策缺乏硬性约束,导致决策失误 二、政府决策需要的信息不足,导致决策失误 三、决策成本过大 四、决策者智慧不足 五、决策者利益约束弱化 第三节、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 一、政府干预的重点及目标 1、重点 政府

3、干预经济的重点或任务:协调、控制,2、目标 总体目标: (1)效率、增长、稳定 (2) 经济福利 (3)分配公正 具体目标: (1)经济增长 (2)物价稳定 (3)充分就业 (4)产业结构高级化 (5)国际收支平衡,3、目标之间的冲突与协调,(1)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的交替关系 (2)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之间的交替关系 (3)平等与效率的关系 (4)国内均衡与国际均衡的交替关系,二、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 1、制定规则,建立秩序 2、制定和实施发展计划 3、政策指导和参数管理 4、政府直接投资和引进外资,第四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 经济职能和宏观经济调控,1、经济职能 (1)宏观经济调控职能 (2)国有资

4、产管理和营运职能 (3)基础设施建设职能 2、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 (1)总供求平衡 (2)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3)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3、宏观经济调控目标 总供求平衡 结构平衡 物价稳定 充分就业 国际收支平衡 4、宏观经济调控手段 (1)经济手段 财政政策手段:财政收支政策 货币政策手段:适度货币供应量、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再贷款利率、汇率、利率。 (2)法律手段 (3)行政手段,第五节 近年来价格与经济波动及宏观调控,一、近四年价格波动概况 CPI经历上升、下降、再上升,总体大幅上涨的态势 2008年全年CPI上涨5.9% ,PPI比去年涨6.9%,

5、 2009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下降0.7,中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下降5.4。,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CPI)3.3,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5.5。 2011年CPI上涨5.4%,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 ? 2012年CPI上涨4左右(预计),2001年到2010年CPI走势图,二、近四年经济波动概况,GDP 保持平稳快速增长 2008年GDP增9.0% 2009年GDP同比增长8.7 2010年GDP增长10.3,达40万亿元。 2011年GDP增长?,接近47万亿元。,20022010年GDP增长图,20022010年GDP增长情况,

6、年份 GDP 增长率 2002: 120332.7 9.10% 2004: 159878.3 10.10% 2006: 211923.5 11.60% 2008: 314045 9.60% 2010: 397983 10.30% 2011: 470000 ? 2012: 7.5(预计),三、近年来物价有升降,总体涨幅过大的原因,近五年来,全球经济高速增长,国内外需求十分旺盛,导致生产要素和基础性产品供给不足,价格上涨(近一年煤炭、原油、铁矿石、粮食、钢铁、有色金属、运输等价格成倍上涨),进而推动了原材料、机电产品成本上升,价格上涨。因此,这轮物价上涨首先是需求拉动,随后成本推动,最后国际传递火

7、上浇油,出现了CPI和PPI的全面上涨。 2008年3月与2001年12月相比,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上涨4.5倍,食品价格上涨1.6倍;金属及金属制品价格上涨3.2倍,国内在价格管制下,仍然上升1-2倍。,案例1:钢铁是典型的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价格上涨,1、成本推动 焦炭价格涨幅近3年年均上升30%左右。 焦炭价格占生铁冶炼成本的20%-30%)。铁矿石涨幅近3年年均上升70%左右。还有电力、劳动力、资本价格上涨。,2、需求拉动,从2002年中国粗钢产能不足1亿吨,到2010年突破6亿吨。 57%的铁矿石对外依存度。2007年我国进口铁矿石3.83亿吨,其中进口澳矿1.46亿吨,占38%;进口巴西

8、矿0.98亿吨,占25.5%。2008年预计我国粗钢产量在5.3亿吨左右,全年将进口铁矿石4.2亿吨, 中国区域拥有铁矿石储量约221亿吨,但如此大的储量并不能满足国内钢铁业巨大需求,主要原因是国内绝大部分铁矿石都属于低品位矿石,平均品位低于32,且伴生矿多,采掘选矿成本相对较高。,案例2:原油是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价格上涨又一典型 “2001年前后,国内外诸多机构预测中国2020年能源需求将为24亿吨标准煤,可是,2006年实际值的比预测结果提前14年到来了。” 2006年我国能源消费的总量为24.6亿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长9.3%。 能源需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态势。“十五”期间“能

9、源消费的年平均增速接近10%,是改革开放初期20年中平均增速的两倍”。,能源消费总量由2000年的14亿吨标准煤增长到2005年的22.33亿吨标准煤,短短5年的时间便超过过去20年的总和。如:原油消费量1990年为1.18亿吨,2005年增加到3.0亿吨,其生产量增幅较小,维持在1.8亿吨左右,但进口量迅速增加,不得不在1996年变成了原油净进口国,仅仅10年间,对外依存度即上升到40%,2006年进口油1.69亿吨,使对外依存度突破了50%。其中,石油进口由2000年的0.7384亿吨增加到2005年的1.4275亿吨,2006年进口石油达到1.69亿吨,全年需求量3.2亿吨左右。,资源约

10、束加剧能源供求紧张,推动价格上涨。,资源约束: 能源总量比重小,约为世界 10%; 能源人均水平低,约为世界的40%; 优质能源资源匮乏。 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较,3、效率约束加剧能源供求紧张,推动价格上涨, 能源利用技术落后,能源利用效率低; 总能源效率为32%,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单位GDP能源消耗是美国的4倍,欧盟的6倍, 日本的10倍 。,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增长走势,国内能源供需形势 : 供应的增长总是赶不上需求的增加,我国能源需求增长压力大, 目前我国人均能耗 1292 千克标准煤,为: 美国的 10% 日本的 22%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

11、家的 19% 世界平均水平的 61% 达到世界平均水平需要40亿吨(目前仅25亿吨,2020年需要40亿吨) 达到OECD的水平需要90亿吨,4、物价上涨的基本路径总结,经济高速增长,需求拉动物价上涨; 技术约束,成本上升,成本推动物价上涨; 结构约束,物价继续上涨; 国际传递,助推物价上涨; 投机炒作,加速物价上涨,通胀、失业增长的关系:菲利浦斯曲线,菲利浦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英国经济学家W菲利浦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此后,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尤其是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原来表示失业率与货币

12、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浦斯曲线发展成为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菲利浦斯曲线提出了如下几个重要的观点: 第一,通货膨胀是由工资成本推动所引起的,这就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正是根据这一理论,把货币工资增长率同通货膨胀率联系了起来。 第二,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存在着交替的关系,它们是可能并存的,这是对凯恩斯观点的否定。,第三,当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u)时通货膨胀率为0。因此可以把自然失业率定义为通货膨胀为0时的失业率。 第四,由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因此可以运用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也可以运用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以较高

13、的失业率来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这就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速度过快的体现:,GDP:2007年13.0%(07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长38左右,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连续五年超过10 ) 2010年,我国经济规模再次稳居全球第二,排美国之后。2005年,据世界银行排名,美国GDP规模第一(12.455万亿美元)、日本第二(4.505万亿美元)、德国第三(2.781万亿美元)、中国第四(2.229万亿美元)。2007年全球GDP增速中,英、法、德、日、美等发达国家仅3%左右,我国经济增速远远超过上述发达国家和地区,2010年我国GDP达39.8万亿,排世界第二。,中国经济增长率波动曲线(19

14、532007年),4、物价涨幅过大危及经济健康运行,当前价格涨幅已经超过我国经济健康运行可以承受的上限,CPI和PPI“两高”超过存款利率(年利率2.75%)和贷款基准利率,存贷款利率与CPI和PPI的倒挂扭曲了资金要素的真实价格,不利于资本的合理配置。 1986年-2007年,我国年均增长9.9%,同期CPI上涨3.6%。GDP增长的幅度是CPI增长的2.75倍,如果今后几年经济增长合理区间设定为8%-10%,对应的CPI涨幅应是3%左右,转型国家在这一指标上下波动2%是可以接受的,即CPI应控制在1%到5%之间,今年1-2月CPI已达5%上限,显然这个通胀率已超过我国经济健康运行可以承受的

15、合理水平。,四、近年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及原因,1、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情况:有升有降,总体大幅上涨 新世纪初年至今,国际商品市场发生了罕见剧烈波动。世界银行2009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把此前五年大宗商品价格异乎寻常繁荣概括为二十世纪以来持续时间最久、幅度最大一次(World Bank,2008)。以图1报告CRB指数为例,该指数从2002年5月的211点涨到了2008年6月的476点,六年间累计涨幅125%,是过去半个世纪最大涨幅之一。随后市场急转直下,价格指数暴跌至2009年2月的311点,降幅33%也是半个多世纪来最猛烈下跌,到6月24日价格指数又回升到398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图,2、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原因,一是美元加速贬值。 美国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影响 二是需求稳定回升。 三是供给依然偏紧。 四是商品投机增强。 五是涨价预期影响。定量宽松货币政策长期化,强化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预期。 六是地缘政治动荡持续和日本大地震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原因理论分析,供求失衡、宽松的流动性与通货膨胀预期是导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升的重要原因 一、供求理论。 二、货币主义理论 三、理性预期理论,3、我国应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发输入型通胀的对策,(1)国内外市场价格发生联系的客观必然性 国际分工 国际贸易 国际间商品货币运动 国内外市场价格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