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3460084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丝绸与中国文化的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丝绸与中国文化的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丝绸与中国文化的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丝绸与中国文化的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丝绸与中国文化的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丝绸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丝绸与中国文化的关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丝绸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四大要素,而丝绸作为衣料,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一方面,丝绸美化、滋润着中国人的生活。艳丽柔美的绫罗绸缎装饰着男女老少的服装,装饰着家庭中的床褥,装饰着厅堂庙宇等公共场所,装饰着古籍书画等文房用品。甚至小到手帕、荷包等小件,都可以觅见丝绸的踪影。另一方面,蚕桑丝织业是中国农村经济特别是南方农村经济的主要依赖,也是国家最重要的财政及外贸收入之一,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很大的作用。除了与这些表面的服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密切相关外,丝绸也与中国传统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一、 丝绸与语言文学在已经发现的甲骨文中,以“糸”为偏旁的有100多个

2、。许慎说文解字所收字中“糸”旁260个,“巾”旁75个,“衣”旁120多个,都直接或间接与丝绸纺织有关。在以“糸”为偏旁的文字中,关于纺织丝绸业的有缫、绎、经、纬、绘、织、综、统、纪、纺、绝、继、续、绍、纡、约、紊、辫、结、练、绣、缋、编、缉等,关于纺织纤维和纺纱搓线的有绪、缅、纯、绡、绺、细、级、线、缕、绳、纫、缪、绸等,关于纺织品种类的有缯、纨、绮、缣、绨、缟、绫、缦等,关于纺织品色彩的有绿、缥、缇、紫、红、绀、缲、缁、缛等,关于服装饰品的有缨、绅、绶、组、纽、纶、缘、绔、绦等,其他引申义的还有纸、彝、绥等。其中关于丝绸工艺和服饰的占主要地位,约为50%;丝绸品种其次,占35%左右;织物色

3、名约占30%;其他文字约占15%。到南北朝时期,由纺织丝绸衍生出来的文字进一步增加。梁顾野王玉篇收录与“糸”相关的七部共计400余字。而到宋本玉篇中则收“糸”部计459字,“巾”部172字,“衣”部294字。至清代康熙字典中的“糸”部约有830字,又较宋代增加很多。这说明中国语言与丝绸的关系相当密切。在现代汉语中,源自丝绸纺织的一些词汇还有很多复合词组和成语,大大地丰富了我们民族的语言,增强了表达力,如“综合”、“继续”、“线索”、“约束”、“编辑”、“组织”、“机构”、“联络”、“连绵”、“经天纬地”、“锦心绣口”、“提纲挈领”、“作茧自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

4、其中,“作茧自缚”原指一条家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后多用来指自我束缚、自我封闭;“锦心绣口”、“锦绣河山”、“锦上添花”等都是用丝织物的美丽来形容其他事物的美丽;“经天纬地”取经纬相交构成整个天地之意,如今的地理学上所用的“经度”、“纬度”就来源于此;“组织”的原意是织物的经纬线交织的结构,后泛指各种人为的组合;“机构”乃是织机的结构,后泛指一切机械和组织结构;“综合”原是指众多的丝线穿过综眼而被有序地集合在一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蓝草染料在染色后能得到比草色更深的色彩,用于比喻后辈超过前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则是对染工整日在染缸旁被染料沾染的形象描绘,比喻人的思想易受朋友或环境的影响。除

5、了大量专业性的纺织科技著作,如蚕书、梓人遗制、天工开物等直接记述丝绸生产外,中国古代还有大量的诗词小说等文学作品与丝绸生产有关。这些文学作品出现的基础是封建社会中男耕女织的生产状况。由于家庭丝织在古代社会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女性又较易成为文人描写的对象,因此,“女织”就成为文学家们的重要题材了。这类的实例极多。我国最早的文学作品诗经中已有许多关于丝绸生产的描述。著名的豳风?七月中有一段描写蚕桑丝绸生产的诗句:“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再如小雅?采绿则与染色染草有关:“终朝采绿,不盈一。予发曲局,薄言归沐。终

6、朝采蓝,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到汉魏六朝时,仍然有大量与丝绸有关的诗歌被记录下来,如汉代古诗?上山采蘼芜:“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逮钦立辑校:古诗五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一二古诗,中华书局1983年。再如汉乐府陌上桑,描写了一个采桑女子罗敷的故事,同样十分著名:“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逮钦立辑校:陌上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九乐府古辞,中华书局1983

7、年。此外,六朝有许多诗歌如蚕丝歌、采桑度等也是以丝绸生产为题的。唐代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高峰期,各种与纺织相关的诗歌更多。许多著名诗人均写下了这类诗篇或诗句,如杜甫的白丝行和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诗句等。唐代诗人中以此为题材写得最多的是白居易、王建等人。白居易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多有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作品,如缭绫、红线毯、重赋吟等,专以丝绸生产为题。其中缭绫一首广为传唱:“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应似天台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

8、纹。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王建是晚唐诗人,写了许多如簇蚕词、田家行、织锦曲、捣衣曲等反映蚕桑丝织生产的诗。其中,织锦曲描写四川织锦户的生活:“大女身为织锦户,名在县家供进簿。长头起样呈作官,闻道官家中苦难。回花侧叶与人别,唯恐秋天丝线干。红缕葳蕤紫茸软,蝶飞参差花宛转。”宋代以词著名,词中也有不少对蚕桑景象的描绘。苏轼浣溪纱就曾描写农村的缫丝生产:“麻叶层层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辛弃疾有鹧鸪天云:“陌上柔条初破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又有粉蝶儿云:“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甚无情,便下得,雨风。向

9、园林、铺作地衣红绉。”均与丝绸生产有关。而宋词中写得最好的纺织词要数无名氏的九张机,它写活了一个织锦女子把相思之情织入图案的故事:“一张机。采桑陌上试春衣。风晴日暖慵无力。桃花枝上,啼莺言语,不肯放人归。两张机。行人立马意迟迟。深心未忍轻吩咐,回头一笑,花间归去,只恐被花知。三张机。吴蚕已老燕雏飞。东风宴罢长洲苑,轻绡催趁,馆娃宫女,要换舞时衣。四张机。咿哑声里暗颦眉。回梭织朵垂莲子。盘花易绾,愁心难整,脉脉乱如丝。五张机。横纹织就沈郎诗。中心一句无人会。不言愁恨,不言憔悴。只恁寄相思。六张机。行行都是耍花儿。花间更有双蝴蝶,停梭一晌,闲窗影里。独自看多时。七张机。鸳鸯织就又迟疑。只恐被人轻裁

10、剪,分飞两处,一场离恨,何计再相随。八张机。回纹知是阿谁诗。织成一片凄凉意。行行读遍,厌厌无语,不忍更寻思。九张机。双花双叶又双枝。薄情自古多离别,从头到底。将心萦系。穿过一条丝。”明清时期,小说盛行,小说中常见蚕桑丝绸的描写。明代的“三言二拍”中经常能见到这类描写,如醒世恒言中曾写到江苏盛泽镇有一个名叫施复的手工业者,原是一家每年养几筐蚕的小机户,但由于他养蚕、缫丝的技术好,织出的绸质量上佳,商人们争相增价抢购。仅仅几年间,他就增添了三四张机子,并雇工织造。另一部明代小说金瓶梅则以开绸缎铺的西门庆为主要人物,其中写到的丝绸品名、贸易情况也十分多(图042)。曹雪芹是江宁织造曹寅的后代,对丝绸

11、生产和产品有着非同一般的理解,因此,其名作红楼梦中亦有大量描写丝绸纺织品之处,如锁子锦、妆花缎、蝉翼纱、轻烟罗、茧绸、羽纱、缂丝、弹墨、洋绉、西洋布、雀金呢、哆罗呢、氆氇、倭缎等,不胜枚举。二、 丝绸与艺术丝绸自古就是重要的书画材料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大量的帛书帛画用的就是丝织品。唐宋之间,丝织品是文人绘画的主要材料,传世唐宋绘画中大多数是绢本。到明清之际,绢本逐渐减少,纸本增加,但仍有不少书画以丝绸作底,称为绢本或绫本。约从宋代开始,丝绸还成为书画的装裱材料。宋元时主要使用缂丝和织锦做裱材及包首,明清时较多地用锦绫来装裱书画。因此,丝绸与美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周膺:略论丝绸对中国绘画的

12、影响,丝绸史研究1985年第2期。在中国历史上,丝绸与美术的关系更多地体现在丝绸生产场景作为常见题材频繁出现在古代美术作品中。商代青铜器上已见有蚕的纹饰,战国时期则有许多带采桑场面的青铜壶出土,采桑图反映了当时采桑女劳动、欢爱、歌舞、祭祀的情景,十分生动。汉魏六朝至隋唐,丝绸生产场面经常出现在画像石、画像砖、壁画、木板画上。尤其是汉画像石,在山东滕县的宏道院和龙阳店、山东嘉祥县武梁祠、山东肥城西北孝堂山郭巨祠、山东济宁晋阳山慈云寺、江苏沛县留城镇、江苏铜山洪楼、江苏泗洪曹庄、四川成都曾家包等地都有纺织画像石的发现,其主题多为曾母断机训子,图中机具都为斜织机。赵丰:汉代踏板织机的复原研究,文物1

13、996年第5期。在甘肃嘉峪关的魏晋壁画墓中,则发现了大量关于采桑、丝绢的画像砖。唐代则有两幅传世名作与丝绸生产有关,即捣练图和倦绣图,画中不但反映了丝绸精练、刺绣、缝衣等过程,而且人物所穿着的服饰也反映了当时的丝绸图案。最为有名的反映丝绸生产过程的绘画作品是南宋初年于潜县令楼绘制的耕织图。耕织图以当时的农业和丝绸生产为题材,共设耕图21事,织图24事。其正本进呈宋高宗,被翰林画院摹绘成彩色绢本,收于宫内,成为皇室成员了解蚕织生产的参考和欣赏品;副本留在家中。现传宋元时期的耕织图版本有吴皇后题注本、梁楷本、程棨本等。其中吴皇后题注本中共有浴蚕、切叶、暖种、拂乌儿、摘叶、体喂、一眠、二眠、三眠、暖

14、蚕、大眠、忙采叶、眠起喂大叶、拾巧上山、簇、装山、熁茧、下茧、蚕蛾出种、约茧、剥茧、称茧、盐茧、瓮藏、生缫、谢神供丝、络垛、纺绩、经靷、籰子、做纬、织作、挽花、下机、入箱等画面,并绘有最早的脚踏缫丝车和提花绫机,生动而详尽。乾隆时期,有人进元程棨本耕织图,其上所绘严格按照宋楼次序。乾隆令人制成耕织图的刻石,藏于颐和园。明清各朝,耕织图摹本纷纷问世,尤其是清代特别重视。康熙三十五年(1696)二月,康熙皇帝命宫廷画家焦秉贞仿楼图绘成御制耕织图,并亲自写序作诗,刊发各地,劝谕农桑。后来雍正、乾隆各朝也予以效法,一时间摹刻耕织图之风大盛,一些农书、方志上也印有耕织图,连许多石刻、窗户木雕、瓷器彩绘、

15、年画纸币、墨砚上都有耕织图。耕织图的盛行,还导致相同类型棉花图的诞生。丝绸与其他装饰艺术的关系也很密切。丝绸曾是室内装饰的墙布,因此在建筑图案中经常模仿丝绸的纹样。青铜器、陶瓷、漆器、金银器等装饰纹样也都曾跟随丝绸装饰之风,或与丝绸风格互相影响,体现着共同的时代特征。例如,从青铜时代中期开始,各种礼器上出现的动物纹样的周边和间隙之处填满了各种小几何纹,如回纹、雷纹等,可能正是由于几何纹暗花织物上加以动物为主题刺绣的影响所致。宋元之后的设计中经常可以看到的锦地开光图案,以小几何形的琐纹如曲水纹、锁甲纹、球路纹等作地,上布带环的窠状纹样作主题,无疑也是来源于丝绸图案设计,并大量出现在瓷器、金属器、漆器及建筑等几乎所有的艺术中和生活用品上。丝绸与艺术的关系还可以在音乐领域中找到。据史载,野蚕丝一直被用于制作琴弦,由此看来,作为中国器乐主要形式之一的弦乐也离不开丝绸,中国古代的器乐也因此被称为“丝竹”。三、 丝绸与宗教礼仪古代中国是一个有着严格礼仪制度的国家。在古代社会中,丝织品本身就是高贵与身份的标志,而棉麻织品则是普通人的服用品。 “天子”的服饰无疑是最高等级的。尚书?益稷中已见对早期冕服十二章的记载:“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据后代的解释,这十二章的含义是: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光明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