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83381049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PPT 页数:125 大小:10.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件: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_第1页
第1页 / 共125页
课件: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_第2页
第2页 / 共125页
课件: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_第3页
第3页 / 共125页
课件: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_第4页
第4页 / 共125页
课件: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_第5页
第5页 / 共1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件: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件: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1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枢神经系统,检查技术,头颅平片 脑血管造影 USG CT 平扫CT 增强CT 脑池造影CT CTA MRI 平扫MRI 增强MRI MRA,头颅平片,颅板 颅缝 颅板压迹 脑回压迹 脑膜中动脉压迹 板障静脉压迹 蛛网膜颗粒压迹,蝶鞍 内耳道 生理性钙斑 松果体钙化 大脑镰钙化 床突间韧带钙化 脉络丛钙化,头颅正位,头颅侧位,脑血管造影,颈内A: 眼A、后交通 大脑后A、脉络膜A、大脑前A、大脑中A 大脑前A(前交通A、额极A、胼周A、胼缘A) 大脑中A(豆纹A、额顶升A 经眶支、中央沟前支、中央沟支、顶前支、顶后支、角回支、颞后支) 这些脑A分支、分节特点 脑静脉 颈外A,颈内动脉,大脑中动

2、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CT,颅底层面 鞍上池层面 第三脑室前部层面 第三脑室后部层面 侧脑室体部层面 侧脑室顶部层面 侧脑室上层面,各层面显示内容及正常标准 脑实质 皮质、髓质、基底节、脑干、小脑 脑脊液脑隙 脑室(侧、三、四) 池、裂、沟 中线结构 生理性钙化,颅脑CT特点 年龄因素 增强扫描特点 异常图像 密度、增强 脑室系统、颅骨 占位征,头颅MRI,髓质T1WI信号稍高于脑皮质,T2WI稍低于脑皮质 脑脊液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脂肪T1WI,T2WI均为高信号 骨皮质、钙化、脑膜T1WI,T2WI均为低信号 流动的血液为“流空信号”,图A 轴位T1

3、WI 基底节三室 中上部层面,图B 轴位T2WI,图C 矢状位T1WI 中线层,图D 冠状位T1WI 垂体层面,图E MRA侧位,图F MRA正位,头颅MRI影像,尤其是T1WI,与头颅CT相似,但有本质的区别。正常颅脑MRI影像上,脑皮质氢质子数目较髓质多,其T1、T2值较长,故T1WI脑皮质信号稍低于脑髓质,T2WI则稍高于脑髓质。脑脊液为长T1、长T2。脂肪组织为短T1长T2。骨皮质、钙化和脑膜组织的含水量和氢质子很少,为长T1短T2。流动的血液因“流空效应”,T1WI、T2WI均呈低信号,T1WI显示解剖结构较好 T2WI发现病变较敏感 MRA是利用“流空效应”而成像的血管影,异常MR

4、I影像分析 水肿呈长T1长T2;出血因血肿期龄而异;梗塞急性期呈长T1长T2;梗塞纤维修复期呈长T1短T2或长T2;肿块呈略长T1略长T2;脂类呈短T1长T2;骨化钙化呈长T1短T2;黑色素瘤(顺磁物多)呈短T1短T2,疾病诊断 颅脑外伤 脑挫裂伤、脑内血肿、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颅骨骨折、异物、气颅等 脑血管疾病 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脑出血、脑梗塞 脑瘤 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听神经瘤、转移瘤 颅脑感染 脑脓肿、结核性脑膜炎、脑囊虫病等,脑挫裂伤,脑挫伤 病理上脑内散在出血灶,静脉淤血、脑水肿和脑肿胀 脑裂伤 伴有脑膜、脑或血管撕裂,CT 低密度水肿区,散在高密度出血灶,

5、伴有占位效应。有的表现为广泛的脑水肿或脑内血肿 MR 脑水肿T1WI呈等低信号,T2WI高信号;脑血肿T1WI,T2WI均呈高信号,硬膜外血肿,多见于外伤着力部位,常有局部颅骨骨折,常为脑膜A损伤出血致此,出血血肿集聚在硬脑膜外与颅骨之间隙处,因硬膜与颅骨粘连紧密,目前均作CT扫描,征象为: 颅板内侧梭形(双凸透镜),高密度影(与脑实质比),CT值5090Hu;(范围小而厚) 密度一般较均匀 边缘清楚、光滑锐利 局部常见脑水肿征 局部蛛网膜下腔常见出血征 局部有颅骨骨折征 具有占位征:局部脑回 受压内移,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硬膜下血肿,多为对冲伤或着力部位,多为桥V破裂出血所致,硬膜与蛛网膜粘

6、贴疏松,血肿易向周围扩散,所以血肿范围大且厚度薄,CT征象为: 颅内板内侧新月状(或带状)高密度影(与脑实质比),CT值5090Hu,范围广而薄 密度一般较均匀 边界清楚,但不光滑锐利 局部可有或无脑水肿 局部可有或无蛛网膜下腔出血 局部一般无颅骨骨折,常为对冲伤 出血较多时具有占位效应,局疗脑实质受压内移,中线结构侧移,脑出血(包括外伤性、脑血管病变和老年性中风性脑出血) 外伤性:常为脑挫裂伤脑内出血血肿 脑血管病:动脉瘤或脑血管畸形性脑内和或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 老年性中风性:常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常为脑基底节脑深部出血,偶尔发生在半球或浅表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CT征象为: 出血为高密度

7、影像,密度一般较均匀,也可不均匀,CT值一般在5090Hu,形状可规则或不规则 灶周脑水肿,在出血后第24天呈高峰期,脑梗塞 脑血管闭塞(动脉)所致脑组织缺血性改变 病因 脑血栓形成;栓子栓塞 病理 缺血性;出血性;腔隙性,缺血性脑梗塞 CT征象为: CT扫描呈低密度灶,呈扇形。基底贴近颅内板,早期(12天)边界较模糊,中后期(36天)边界较清,无占位征或略有占位征 部位和范围与闭塞的血管供血区一致 23周时可出现模糊效应(侧支循环建立) 增强扫描可呈轻度脑回状强化 12月后为低密度囊变期,大脑中动脉梗塞,出血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 为丘脑基底节区或深部脑髓质小血管(A)闭塞所致 CT征象:

8、于好发部位见小的低密度灶,一般为1 1.5cm大小,早期边界较模糊,中晚期边界较清 MRI检查腔梗灶较CT敏感高,早期更易发现,腔隙性脑梗塞T1WI,T2WI,AVM(脑血管畸形):,影像可以明确诊断,还可以观察大小及血供情况 目前主要是血管成像(DSA、CTA、MRA等),血管造影征为: 1支或几支扩张迂曲的A导入畸形血丛 畸形血管呈丛状、网状,扩张迂曲,蚯蚓状、葡萄状或斑片 远侧由1支或几支明显扩张粗大的引流V导出,流入相应邻近静脉窦内 其周围脑血管不变形移位,若合并出血血肿可出现占位征 血液流速快,由于A-V M存在A-V瘘,血流短路,A血可直接进入V内,故A期或A晚期可见粗大的引流静脉

9、,AVM,脑脓肿: 化脓菌感染脑部,常见耳源性脑脓肿(颞叶、小脑)、血源性(额顶叶)、外伤性等,CT征象为: 脓肿成熟期与急性感染炎症期呈大片低密度区,边缘模糊、形态不规则,以髓质为主,占位效应明显,可有强化作用,随后出现中心坏死化脓的不强化区。脓肿成熟期CT征典型,CT平扫 脑实质内片状低密度影像,CT值约20Hu 低密度区主要位于脑髓质内,呈枫叶状 低密度影内隐约显示等密度环状影 占位效应较明显 CT增强: 原来等密度环明显增强呈环状,余不增强 呈张力性薄壁环,环厚约34mm,厚度均匀,脑脓肿CT平扫、增强,胶质瘤,包括星形胶质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其中星形细胞瘤最

10、常见。 成人多发于大脑,儿童多发于小脑。按肿瘤分化程度分为,级。,CT检查 I级肿瘤呈低密度灶,分界清楚,占位效应轻,无或轻度强化。 -级肿瘤多呈高、低混杂密度的囊性肿块,可有钙化、出血、肿块形态不整,界限不清,占位效应和瘤周水肿明显,多呈不规则环形伴壁结节强化。,I级星形细胞瘤CT平扫、增强,IV级星形细胞瘤 CT平扫、增强,MRI 与CT表现相似,T1WI呈稍低或混杂信号,T2WI呈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恶性度越高,其T1和T2值越长,囊壁和壁结节强化越明显。,脑膜瘤,CT平扫 于好发部位见圆、卵圆、扁平或分叶状稍高密度肿块 密度均匀,边缘清楚,光滑 多数病灶周围有脑水肿 占位征明显 邻近骨

11、质增生或破坏 CT增强 明显强化,密度均匀,边界清、锐利,脑膜瘤平扫、增强,脑膜瘤T1WI,T2WI, T1WI增强,MRI T1呈稍低信号或等信号,T2呈稍高信号或等信号。增强扫描常能显示脑膜尾征。,垂体腺瘤,CT 以冠状位为佳,大腺瘤垂体高度大于正常值,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边界清,上缘局限性隆起,垂体常倾斜,鞍底下陷。CT增强作用明显,较均匀,可有边界不清或坏死区。,垂体腺瘤,MRI 累同CT征,可三维成像,影像更清晰 垂体微腺瘤3cm,颅咽管瘤,多见于儿童 分囊性、实性和囊实性三种,X线平片 瘤体位于鞍上,囊性显示壳状钙化,实质性可有斑片状钙化 CT 平扫 显示钙化清晰 增强,MRI MR

12、I征象类似CT征象,但MRI征象呈多样性 蛋白质和胆固醇时,T1和T2均呈高信号 水为主时,T1低信号,T2高信号 角蛋白和钙质为主时,T1和T2均呈低信号 实质性T1为等或稍低信号,T2为稍高信号 囊实性T1,T2为囊性和实质性征象的混合征 MRI显示钙化和骨质改变效果不佳,而在其他方面常优于CT,颅咽管瘤,颅咽管瘤,实性颅咽管瘤,脊髓,检查技术,平片 骨性椎管,椎间孔,椎弓 椎管造影 蛛网膜粘连、血管畸形、占位病变 CT 骨性椎管、椎间盘;造影CT观察血管畸形、蛛网膜粘连、或占位病变 MRI 观察脊髓、蛛网膜下腔、及其病变,常采用平扫、增强的轴、矢、冠面成像,正常影像,平片 脊髓造影 CT

13、平扫 椎体、椎间盘、侧隐窝、硬膜囊、神经根 MRI正常影像 T1WI 脊髓呈中等信号,位于椎管中央,蛛网膜下腔为低信号 T2WI 脊髓仍呈中等信号, 蛛网膜下腔为高信号,腰椎正侧位,椎间孔,正常腰椎CT,疾病诊断,椎管扩大 椎间孔扩大 椎管内占位性病变 脊髓空洞症,椎管扩大,椎管内占位病变,尤其是生长较缓慢良性的占位性病变,可致椎管扩大 左右径扩大 正位片显示 椎弓根变形 椎弓根间距绝对增大(大于正常值) 椎弓根间距的递增或递减规律遭到破坏 前后径增大 侧位片显示 椎体后缘呈弧形向前凹陷 相邻椎间盘不受累或改变轻微 椎管扩大前后径改变常仅累及椎管前壁后壁改变不明显或不易显示,椎间孔扩大,椎间孔

14、内占位或跨越椎间孔的椎管内外占位性病变,可致椎间孔扩大 正位片 侧位片 斜位片,椎间孔扩大(侧位片),椎管内占位病变,以髓外硬膜内多见,多半为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或脊膜瘤。普通X先平片和CT一般不能确诊.椎管造影和椎管造影CT可以确诊。 MRI征象 清楚显示椎管内的髓外硬膜内占位性病变 确定病变的椎骨节段 确定病变于脊髓的位置关系 注射顺磁性造影剂,能进一步确定病变性质,脊膜瘤矢状位 MRI平扫、增强,脊髓空洞症,脊髓空洞症唯一最佳检查方法是MRI。多为先天性,颈段多发,可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脑积水等改变。 MRI 脊髓内长T1长T2信号边界清晰,呈囊性、串珠状,脊髓增粗 一般若为先天性,常为

15、颈上中段,可有小脑扁桃体下疝,脑积水 一般不做增强扫描即可确诊,脊髓空洞症,头颈部,头颈部包括眼、耳、鼻、喉及部分消化腺(腮腺)、内分泌腺。解剖结构较复杂零碎,内容包括骨质、气体和软组织。一般X线、CT、MRI相结合多能明确部位、范围和性质。,眼与眼眶,检查技术与正常影像 眼眶平片 眼眶CT MRI,眼眶平片,20后前正位眼眶平片: 主要用于观察眼眶骨壁及不透线性异物 53后前斜位片 主要用于观察骨性视神经孔,眼眶CT,常规轴位层厚34mm,层面尽量与视神经平行 冠状位 层厚34mm,眼角膜至眶尖,轴位眼眶CT,眼眶冠状位CT,MRI,患者仰卧闭目 头线圈或小直径眼眶表面线圈 采用SE序列 作

16、轴、矢、冠扫描 层厚34mm 必要时加用增强扫描及脂肪抑制技术,眼部疾病,视网膜母细胞瘤 黑色素瘤 眶内球外炎性假瘤,视网膜母细胞瘤,好发小儿,白瞳征,视力下降,单眼发病多见。原发于视网膜层。,CT 从眼球后部向球内玻璃体内突入的软组织肿块 肿块内呈斑片状钙化 肿块可延视神经向球后延伸至球外,甚至颅内 平扫肿块、钙化为特征故不作增强扫描 MRI 球内后部软组织肿块,T1呈稍低信号,其内钙化灶为低信号 T2球内软组织肿块为稍高信号,钙化仍为低信号 可延伸至眶外、颅内,视网膜母细胞瘤,黑色素瘤,好发成人,一般为单眼发病。起源于脉络膜 CT 眼环局限性增厚 可呈软组织肿块向球内玻璃体突入,成“蘑菇状” 增强扫描,较明显强化 MRI 瘤体为顺磁性物质,T1高信号,T2低信号,脉络膜黑色素瘤,眶内外炎性假瘤,为不明原因非感染性炎症,分弥漫型、肿块型、泪腺型和眼肌炎型。激素治疗有效 CT 弥漫型 表现为眼环增厚,视神经和眼外肌均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