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课件 北师大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3299544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3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课件 北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安徽省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课件 北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安徽省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课件 北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安徽省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课件 北师大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安徽省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课件 北师大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课件 北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课件 北师大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1.说出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 2.能够列举出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3.比较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的异同,增强比较能力。 4.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港澳回归的背景和过程、回归后的发展情况等,培养分析、归纳能力。,教学目标,检测预习,1、一国两制的概念是什么? 2、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和意义? 3、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是什么?,播放七子之歌导入新课。,导入新课,“一国两制”构想,1、什么是“一国两制”(含义)? 2、“一国两制”是怎样形成的? 3、“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有什么意义? 4、“一国两制”构想

2、最初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提出的?但最先解决了什么问题?,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1979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1981年9月,叶剑英发表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九条声明,包含了“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一国两制”构想获得大会通过,具有了法律效力,含义: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坚持 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原先的社 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 来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香港问题,由来,解决,1842年南京条约英国割占香港岛,1860年北

3、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为期99年,1982年中英会谈,中国政府重申香港主权问题,1984年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请思考:香港的回归有什么现实意义?,1987年中葡正式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的怀抱,澳门问题,“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前提条件综合国力增强 关键因素“一国两制” 构想 法律依据联合声明 群众基础渴望回归,中国政府为什么能 成功解决港澳问题?,交流篇,1992年9月,首批大陆 记者访问团赴台

4、采访。,1994年12月,大陆民族少 年艺术团应邀赴台交流。,1997年3月,伍绍祖率中国奥运金牌运动员代表团访问台湾。,1998年1月,台湾第一个探 亲团来到大陆,登上长城。,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两岸关系的缓和,2、两岸关系的发展,3、两岸关系的新发展,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取得历史性突破,和平统一进程八项主张,请思考,是什么因素阻碍了台湾的统一?,势力的阻挠,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一国两制的构想(理论),运用,港澳回归(实践),推动,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作用),总结提升,1、在“ 一国两制” 的构想中,最重要的原则是( ) A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B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坚持一个中国的

5、原则 D坚持区别对待的原则,C,当堂训练,2、我国能够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各种因素中,最主要的是( ) A新中国已经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 B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 C改革开放使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D“一国两制”的构想为有关各方面所接受,C,3、邓小平在1984年提出:“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上述观点强调( ) A 反对美国插手中国内政 B 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一个中国 C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D“一国两制”只适用于台湾,B,作业布置,一、作业:1、自我测评 二、预学指导: 1、预习第14课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2、思考下列问题,1、新宪法颁布的时间? 2、南方谈话的内容及意义? 3、我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的时间? 4、我国是怎样应对经济全球化进程和世界格局多极化? 5、邓小平理论的确立及意义?,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