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美学》ppt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3238925 上传时间:2019-02-26 格式:PPT 页数:354 大小: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秘书美学》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54页
《秘书美学》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54页
《秘书美学》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54页
《秘书美学》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54页
《秘书美学》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秘书美学》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秘书美学》ppt课件(3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周明辰 赵胜潮 李永民 李德亮,著,河 北 花 山 文 艺 出 版 社,秘书美学,第一章,美、美学、秘书美学概要,要建筑摩天大厦,必须打好根基;要把握事理,必要审度客观存在的流变。 美的理论研究,升华为美学;美学横向结合,形成秘书美学。而要真正悟出秘书美学的真谛,又必须逆向回转,借助于美学原理,认识美学及其规律,来深刻领会和应用秘书实践活动中的美。 所谓“开宗明义”,大概就是这个道理。,第一节 美的本质与特征,美,千姿百态,形象各异,客观地存在于整个世界。 美,以特有的魅力,陶冶人们的性灵,启迪人们的思辩,诱发人们的追求,鼓舞人们的创造。爱美,已成为人的天性;寻求美的规律,已成为人的天职。那么

2、,什么是美呢?这个有关美的本质的课题,是美学领域的基本问题。美的本质问题的解决,是解决美学中其他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正确的解决了美的本质问题,才能找到科学的解释其他复杂审美现象的理论基础。,一、美的本质 (一)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1、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 在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大致有四种观点: 第一种是从客观精神上去探讨美的本质问题,把美的本质最终归结为客观理性、绝对精神的。如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只有美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第二种是从主观心理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

3、观意识、审美感受等。如休谟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情感愉快;布瓦洛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理性;鲍姆嘉通认为美的本质是感性知识;康德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情感;叔本华认为是意志;弗洛伊德认为是性本能;桑塔耶那认为是快感;克罗奇认为是直觉。,第三种观点是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出发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如亚里斯多德认为美就在于事物的感性形式,在于事物的外在形式的“秩序、匀称、明确”,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某种形式规则;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家博克认为美是借助于感官的干预而机械的对人的心灵发生作用的物体的某种品质;法国的狄德罗提出“美在关系说”,他认为美是

4、随着关系而变化的。 第四种是从主观精神和客观事物的统一中去探求美的本质,但他们往往最终还是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观心理。如利普斯的移情说、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主客体的同形同构说等。,2、我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几中主要观点 在我国,对美的本质系统地理论探讨,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建国以来的两次美学论争中,美的本质问题都是主要论题,尤其是第一次论争更是专注于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下面是四种我国当代美学界中有代表性的观点: (1)美在主观说:这一观点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吕荧在其美学问题中指出:“对美的看法,并不是所有人都相同的,同是一个东西,有人认为美,有的人却认为不美;甚至同一个人对美的看法在生活中也

5、会发生变化,原先认为美,后来会认为不美所以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他把美理解为“第二性的现象”。高尔泰则由美的相对性来否定美的客观性。在他看来,“美是人对事物自发的评价。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主观,就没有美”。 (2)美在客观事物的典型性说:这种观点以蔡仪为代表。蔡仪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但客观的现实事物并不都是美的,美在于客观事物的典型性。他对美的规定是“我们认为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一般的东西”。,(3)美在主客观统一说:此说以朱光潜为代表。朱光潜指出:“如果把美下一个定义,我们可以说,美是客观方面的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

6、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也就是说,他认为美不是物,而是意识形态化的物的形象。由于美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所以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4)美在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说:代表人物为。这派观点的核心在于它所提出的“社会性”,认为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正确主张应当是:美是社会的,又是客观的,它们是统一的存在。这一观点强调美不依存人类主观意识,是第一性的,美感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是第二性的。,(二)美,是人的本质在对象世界的感性显现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人们探讨美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观点和方法。 我们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确认美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因此,探讨美的本质,不能离开

7、人的实践活动,包括审美实践活动。客观世界中的事物,只有当它们和人构成一定的审美关系,成为人的审美对象时,它们才有可能是美的;而人与客观世界之间审美关系的形成,客观世界的事物成为人的审美对象,则是通过人类长期劳动实践实现的。 既然探讨美的本质,不能离开人类的劳动实践,那么,我们怎样从美与人类劳动实践的联系来说明美的本质呢?,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类劳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类通过这种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创造力)表现出来,物化在对象之中,这就是所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具体地说,就是人类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目的,体现自己的意志,使自然界打上自己

8、的印记,成为“人化的自然界”。客观事物的美,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是人化自然的一种属性。马克思在谈到人的生产与动物的生产的区别时又指出:动物的生产只是一种本能的活动,仅仅是为了维持自身的肉体生存;而人的生产则并不受肉体需要的直接支配,因而,人不仅生产自身,而且生产整个自然界,通过改造自然界来为自己造福,满足自己多方面的需要。,人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他的生产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自由的活动,即指人能够在认识、掌握客观事物的性质、特征的基础上,使劳动对象按照自己的目的、意图发生预定的变化,变“自在之物”为“自我之物”。人在生产过程中把自己的创造才能和智慧乃至整个生命活动(即“能动的类生活

9、”)包括意志、情感、品格等等物化在对象之中,以求得在对象世界中“复现自己”和“直观自身”。所谓“复现自己”和“直观自身”,实际上包括了人类创造美和欣赏美的全过程。人们对美的欣赏,本质上就是对复现于对象世界的人的本质力量的观照(直观);而美,即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的感性显现。具体地说,决定一个事物是美的,使其具有一种魅力,能引起人们喜爱和愉悦感的,正是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力量。因此,美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马克思虽然没有对什么是美,即美的本质问题作出过明确的理论表述,但是,我们从他关于“劳动创造了美”,“人按照美的规律建造”,劳动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并使自然成为“人化的自然”,以及人在

10、对象世界中“直观自身”等等论述中,完全可以得出上述关于美的本质的论断。,二、美的特征 要真正地把握美,还需要考察它所具有的各种特征。那么,美究竟有哪些特征呢? (一)形象性 所谓形象性,是说美具有一种能以其具体感性形象为人们的感官所感知的特征。 美是事物的一种属性,离开了具体的事物,就无所谓美。除科学美以外,美的事物一般是以其具体感性形象作用于欣赏者的感官,使欣赏者得到一种直接的感受。通常把对美的欣赏称为“观照”或“直观”,即因美是一种可以凭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实物形象。确实,作为审美对象的美,不是抽象的概念,不是从无数美的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美的概念(科学美例外)。我们可以欣赏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

11、,感受到她的美,却无法欣赏书上关于长城的抽象的描述,无论它描述得怎样准确、生动、明白。我们说桂林山水是美的,指的是桂林地区的具体的山山水水,而不是这些山水的抽象概念。只有当他身临其境,置身于峰峦幽谷之间,流连于山泉溪水之旁,面对那如画的湖光山色,才能如醉如痴地沉浸于美的享受之中。 客观事物的美(除了科学美),总是寓于具体的感性形式之中,离开了特定的形式,美也就无所依托。我们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的感性显现,也就是说美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它必须通过对象世界各种事物的感性形态才能显现出来。这里,人的本质力量是构成美的内容因素,而事物的感性形态,则是构成美的形式因素;任何事物的美,都是内

12、容和形式的统一,无论是社会美、自然美,还是技术美、艺术美都是如此。拿人的心灵美来说,这似乎纯属精神性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好像是无形的。但是,体现精神、性格、道德情操美仍然离不开人的社会实践,离不开人的言谈举止。人们的行动,就是一种可以凭感官感受到的感性形态的东西。美存在于各类事物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之中,这就是美的形象性。,(二)感染性 所谓感染性,是说美具有一种能感染人,愉悦人,令人喜爱的特性。 美既然是具体的,形象的,它就不是直接诉诸于人的理智,而是首先诉诸于人的情感。或者说,我们欣赏任何一种美的事物,首先不是明白某种道理,而是在感情上产生某种激动,获得某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论语中记孔

13、老夫子在齐国欣赏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赞叹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这说的就是音乐形象的美的巨大感染力,它使人陶醉,使人心旷神怡,得到感情上的极大的愉悦和满足。车尔尼夫斯基也曾用爱情来比喻过美的感染性和愉悦性,他说:“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我们无私地爱美,我们欣赏它,喜欢它,如同喜欢我们亲爱的人一样。由此可知,美包含着一种可爱的,为我们的心所宝贵的东西。”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曾从人类实践活动的特殊性质方面作过进一步的揭示。一个对象之所以能以其感性的形象引起人们的喜悦之情,就在于这一对象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它显示了人的本质力量

14、,从这一对象中人们感受到了自己的创造才能,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个性。马克思把人类的生产比作一面镜子,人们从自已所创造出的对象世界中看到了自己的形象,看到了自己的生命。因此,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必定能在自己创造的世界里,寻求到真正的美,并由此获得人生的乐趣。,(三)社会性 所谓社会性,是说美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物,它具有社会的属性。 美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存在和发展,都依赖于人类的社会生活。美的客观性就在于它的社会性。美虽然可以离开欣赏者的感受而独立存在,却不能离开社会实践的主体人而独立存在。我们说美是属于人的对象世界的现象。所谓对象世界,就是一种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15、我们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中的感性显现,所谓人的本质力量,也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美既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它就不可能不打上社会的烙印,无论是社会美,艺术美,还是自然美,都是如此。 (四)功利性 所谓功利性,是说美对人来说具有某种价值,或有着于人类有益、有用的特性。 美的功利性,表现为普遍的社会效用性。人类之所以需要美,追求美,创造美,就因为它对人类有益,有用。例如,人们制造各种陶器,当然首先要考虑它们的使用价值。但是,人们之所以要讲究陶器的造型、式样、纹饰、色彩,却主要是为了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即追求审美的价值。事物的审美价值虽然同使用价值有着密切的联系,

16、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美的社会效用和价值自人类离开原始时代以后就主要表现在精神方面。就是说,它的功效性,它的效用,主要表现在它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陶冶人们的情操,纯洁人们的灵魂,培养人们高尚的品格。,三、真、善、美的关系 美是自由的形式,是合规律性与和目的性统一的形式。合目的性反映了美的内容有关善的方面,合规律性反映了其真的方面,这就涉及到美与真、善的关系问题。真、善、美的关系历来就是美学家们悉心研究并给予诸多论述的问题,真、善、美之间的和谐统一,也一直是人们向往的理想境界。,(一)美与真的关系 所谓真,是指客观物体运动、变化、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规律性。它是一个认识论范畴,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关于美与真的关系,很多美学家和艺术家都发表过自己的看法。早在古希腊,亚里斯多德就提出“模仿说”,强调了模仿现实艺术的真实性;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美学家布瓦洛认为“只有真才美,只有真才可爱”;法国艺术家罗丹也指出,“美只有一种,即宣示真实的美”;我国汉代的哲学家王充也特别注意到美与真的关系,并提出“真美”这一概念,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