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出题模式和答题技巧探究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83152816 上传时间:2019-02-26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5.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出题模式和答题技巧探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诗歌鉴赏出题模式和答题技巧探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诗歌鉴赏出题模式和答题技巧探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诗歌鉴赏出题模式和答题技巧探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诗歌鉴赏出题模式和答题技巧探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出题模式和答题技巧探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出题模式和答题技巧探究(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歌鉴赏出题模式和答题技巧探究,考点要求,一、鉴赏古代诗歌的意象、语言和表现手法。 C 二、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C,理解诗歌内容的方法,五.巧分类,一.看标题(序、注),二.析尾句,三.抓字词,明意象,四.知人论世,一.看标题(序、注),阅读下面宋诗,回答问题。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通过“源活水清”的生活现象,意在说明什么哲理?,诗人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肯定源头活水乃是方塘明净如镜的根本原因,据此,作者意在对读书之道作一个总结:只有源源不断地汲取新知识、新思想,才能够明白事理,才能心明如镜。,二.析尾句,枫桥夜泊 张继

2、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表现了羁旅游子的思乡之情。,四.知人论世,“知人”就是要掌握作家的生平和诗歌风格,并由此及彼地类推诗人的其他作品。 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家生活的时代风貌(注意也要把握同时代作家所具有的共性),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

3、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作中,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 而宋代词人就不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经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五、巧分类掌握诗歌类型:,1写景抒情类品味意境,揣摩感情 这类诗歌一般都要营造一个特定的意境,让读者在品味意境的基础上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这类诗歌主要是展开想象和联想,使诗歌描绘的画面如在

4、眼前,自己也仿佛置身于画面之中,进而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2送别友人类分析情景,理解情感 古时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朋友间往往一别多年,再会无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例如: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

5、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3边塞诗揣摩语气,品味内容 唐代有两个重要的诗派: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边塞诗人有王昌龄、高适、岑参等,他们或借诗歌表达对统治者的不满,或表达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或表现自己杀敌报国的决心和豪情壮志。例如: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4托物寄兴辨物明志,把握主旨 这类诗歌往往运用比兴或象征的表现手法,借歌咏某一事物表现某种主题。鉴赏这类诗歌首先要辨析“物”的特征,揣摩议论抒情的句子,进而明确所要表现的主旨。例如: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5思乡

6、怀人领悟意象,理解感情 这类诗歌往往借助于某些具体意象,抒发诗人怀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这类作品在古诗歌中的数量很多。例如: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王勃蜀中九日,6忧国忧民知人论世,领悟情感 古代不少诗人以天下为己任,写出了许多忧国忧民的作品,尤其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如唐朝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时期,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时期等。理解这类诗歌要联系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进而领悟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例如: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杜甫登楼,7怀古伤今

7、联系背景,理解典故 读懂怀古诗首先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典故,更重要的是要关注这些典故中的人、事与作者的际遇的连接点、相似点。有了连接点、相似点,作者与古人,今事与古事才能有机地对接起来,进而令作者生发出很多感慨。这类诗往往通过对古人、古事、古迹的描绘,或借古讽今,或怀古伤己,或发表某种感慨。例如: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安石南乡子,8阐发哲理理解现象,准确阐发 这类诗在宋代特别多,因为宋诗崇尚理趣。诗歌往往由某类自然现象入手,阐发某种有普遍意义的见解。理解这类诗歌,首先,要理解所描写

8、的现象;其次,能用准确的语言阐发诗中蕴涵的哲理。例如: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理解下面每首诗各自所蕴含的哲理,本诗借欣赏庐山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待人、事或生活、社会,都应多角度、多侧面甚至换一个角色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会得出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这首诗借游春的愉悦启示人们:生活是美好的,只是你没有留心而已,只要你关注生活,只要你有好的情致,何愁没有明媚的春光?,2、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朱熹),1、横看成岭

9、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苏轼),本诗揭示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以及新生事物刚一露头,就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这一生活哲理。,本诗蕴含着这样的哲理:“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3、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 杨万里 ),4、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 叶绍翁 ),9闺怨诗理解情感,发挥想象,闺怨诗以女性心态为描写对象,

10、浓重的感伤色调,细腻的心理描写,多用比兴手法,从整体而言,都呈现出一种婉约缠绵幽怨感伤之美,悠长含蓄无尽之味。,闺怨诗一般不重使典用事,喜用当时的景物,避生就熟,无非班姬、昭君、文君、望夫石、牛郎织女、月、霜、露、楼之类,一看便知,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 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 玲珑望秋月。,两点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C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C,考试说明,一是读不懂题目; 二是读不懂作品; 三是作品题目好像都懂,就是无从下手,不知道从哪方面解答。,同学们的问题,三不懂:,诗歌鉴赏的提问多种多样,诸如形象、语言、艺术 风格、表达技巧到

11、思想内容、作者观点.但总括起来, 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某某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或某某一词表现了什么?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几联的理解。,技巧:考查的是诗歌鉴赏最基本的知识, 就是先要读懂诗意。,一、诗意理解型常用的提问方式是:,例如,2004年天津卷第16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唐李白听蜀僧浚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这类提问,着眼点是如何正确地解读文本,答案的组织就要从文本入

12、手。“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等。“万壑松”写出琴声的音乐效果。“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写曲终时的景色,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二、意境分析型常用的提问方式是:,例如,2005年辽宁卷第17题第(1)小题: 宋王安石江宁夹口三首(其三):“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宋方惟深舟下建溪:“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

13、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 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 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意象)综 合起来构建的、可以让人产生无穷想像的一 种境界,应该包括景、情、意三个方面。,【规范答题步骤】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总+分).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适当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简洁优美。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

14、什么而“感伤”。,29,一 般 表 达 式,“本诗通过描写等景物,营造了氛围(描绘出一幅的图画) ,表达了的感情。” 特别提示:题目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一定注意结合原诗中的意象进行具体阐释。,例如,2005年辽宁卷第17题第(1)小题: 宋王安石江宁夹口三首(其三):“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宋方惟深舟下建溪:“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 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 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所谓意境,是指寄

15、托诗人情感的物象(意象)综 合起来构建的、可以让人产生无穷想像的一 种境界,应该包括景、情、意三个方面。,遵照上面三点,这道题的答案就很简单,“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的“小(野)店”、半死的“沙枫”,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诗人旅途漂泊的孤寂怅惘的心绪。,练一练,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2.鉴赏思维切入点: (1)、筛选景物,注

16、意景物意境内在的协调性(共同点); (2)、抓描写景物的修饰性词语。,答 题 示 例,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古诗常见 意象,一朵忽先变, 百花皆后香。 (宋人陈亮梅花),零落成泥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