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元学案(生)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8313262 上传时间:2017-09-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7.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单元学案(生)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一单元学案(生)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一单元学案(生)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一单元学案(生)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一单元学案(生)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单元学案(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单元学案(生)(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八年级语文上册学案设计第一单元 以战争为主题年级:八年级 科目:语文 主备教师:张 英 学生姓名: 班级: 1、新闻两则(两课时) 毛泽东教师寄语:敌进我退,敌驻我扰 ,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毛 泽东【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学习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学习难点】: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预习导学】(一) 知识链接1、有关新闻知识:

2、 2、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简历及主要事迹。(二)识记积累1、给加点字注音。溃退( ) 歼灭( ) 督战( ) 芜湖( ) 签订( ) 取缔( ) 对峙( ) 要塞( )2、课文标题中的“百万大军”中的“百万”是( )A 约数,指很多,如古文中的“九、十二、百千” 。 B 确数,确指一百万军队。C 约数,指百万左右。 D 夸大其词,用来威慑敌人,相当于“号称” 。3、本文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对这一叙述顺序的安排,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路军先发起进攻的时间最早。 B 东路军所遇之敌最为顽强,所以作为重点在最后来写。C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故放在中路军之后写。D

3、 中路军在 24 小时内 30 万人都渡过了长江。 【课堂研讨】(一) 、导入。 (二) 、自学展示。(三) 、合作探究。结合新闻的结构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1、标题2、导语3、主体部分。主体部分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的进展,列表如下:时间 兵力 渡过兵力中路军 安庆 芜湖 30 万 九江 安庆 21 日 17 时 22 日 22 时 三分之二东路军 21 日 17 时 22 日 22 时 35 万 【精读精练】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

4、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下午的整个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A)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B)江阴要塞, (C)长江。我军前锋,业已(D)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附: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1、A、B、C、D 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 、 ( ) 、 ( ) 、 ( ) 。2、 “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3、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4、 “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5、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6、文中说“至发电时止” ,从

5、新闻的角度考虑,这句话的作用是: 。 【巩固达标】 :阅读“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等句,回答问题。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体裁是_,这段文字主要内容是写_。 2、文中把我军与敌军战斗情况进行对比的文字是_与_,对比的作用是_。 3、文中运用议论表达方式的句子是 ,其作用是( ) (多项选择)A 补充说明战役背景 B 点明我军胜利原因 C 补充叙述战役侧面情况 D 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4、文中能解释为什么抵抗“甚为微弱”的词语是_,这个词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广大官兵的_情绪。 5、不料正是

6、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一词怎样理解?2组长签阅: 教师评价: 日期: 第二课时(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自主学习】:1、生字词。阌乡( ) 潢川( ) 鄂豫皖( ) 绥靖( ) 阻遏( ) 管辖( ) 襄阳( ) 逃窜( ) 2、找出本文的六要素。 人物: 时间: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与结果: 3、划分层次,了解结构: 【课堂研讨】(一) 、导入。 温故知新,复习有关新闻的知识。(二) 、自学展示。(三) 、合作探究。1、本文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文章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 2、 作者为什么写历史上南阳发生的

7、两次战争? 3、 我南线人民解放军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取得了哪些伟大的胜利? 4、如何理解“我们在所有江淮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繁茂了。 ”中的比喻? 【精读精练】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攻势下,南阳守军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而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南阳为古苑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在过去一年中,匪首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上月,白匪崇僖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

8、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最近蒋匪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阁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己全部为我解放。1、这则消息最核心的内容应是( )A河南全境已大部为我解放 B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C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D我军攻势迅猛,蒋匪全局败坏2、本段表达方式的主要持点是( )A采用倒叙 B在记叙中穿插说明C以说明为主,记叙为辅 D顺叙、倒叙、插叙全都用上3、用横线画出说明的文字。这段说

9、明文字主要介绍了什么? 它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巩固达标】 :完成同步练 P2(1-11 题)【板书设计】 :【自我反思】 :(本节课我的收获和疑惑也可以写成当堂课的课后反思)3组长签阅: 教师评价: 日期: 八年级语文上册学案设计第一单元 以战争为主题年级:八年级 科目:语文 主备教师:张 英 学生姓名: 班级: 2、芦花荡(两课时) 孙犁教师寄语:战争的先决条件是:以好斗为唯一美德,以求和为唯一耻辱。 -肖伯纳【学习目标】: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2、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3、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习重

10、点】: 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感悟其性格中的真善美。 【学习难点】: 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性格中“过于”二字。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一)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本文是孙犁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用明快、优美的笔墨叙述了芦花荡里一位老人护送两位女孩及智杀日本鬼子的经过,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英雄形象。 2、走近作者:(二)识记积累1、给加点字注音。疟( )子 寒噤( ) 仄歪( ) 阴惨( ) 泅( )着 飒飒( ) 2、 芦花荡的作者是 现代作家 。 芦花荡的姊妹篇是 (风云初记 荷花淀 )。3、指出下列描写句是属于哪一类描写。A、他没法解释

11、: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 ( )B、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4、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课堂研讨】(一) 、导入。 (二) 、自学展示。(三) 、合作探究。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2、请用不同的标记分别从文中画出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的句子。 试进行分析。 3、这些描写表现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特点? 4、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

12、耐,一切保险。 ”怎样理解这句话,用自己的话概括,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5、小说中着意突出的是其中哪一性格特征?“过于自信与自尊”的“过于”应当怎样理解?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精讲精练】阅读芦花荡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至结尾。1、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 2、文段中写老人引诱鬼子上当,他用什么作诱饵?(用文中的语言作答)3、以上内容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4、从当时的大背景来看,这一英雄事迹更深层的说明了什么?5、文章结尾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能力提升】1、 提供原句和仿句的开头或结尾,要求仿写出与原句大致相同的句子。勇敢是把利刃,可以斩落对手,自大也是一把利刃,却只能割伤自己;_是一把利刃,可以_, 也是一把利刃, 。 2、下面语句有语病,找出并修改。 在这场没有硝烟却惊心动魄的抗击非典型性肺炎的战斗中,无数英雄无畏的医务工作者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血与泪的代价。4组长签阅: 教师评价: 日期: 第二课时【自主学习】1、选择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语句:(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在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奔向东南去了。A. 像一朵荷花 B. 像一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