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中的汉语借入语所彰显的中国文化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83074554 上传时间:2019-02-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语中的汉语借入语所彰显的中国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英语中的汉语借入语所彰显的中国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英语中的汉语借入语所彰显的中国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英语中的汉语借入语所彰显的中国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英语中的汉语借入语所彰显的中国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英语中的汉语借入语所彰显的中国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语中的汉语借入语所彰显的中国文化(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英语中的汉语借入语所彰显的中国文化 摘要: 英语属于开放性语言。经过多年的接触与交流,英语从汉语中也吸收了众多的词汇,并丰富了其表达方式。本文主要论述了英语中一些典型汉语借入语的内涵与渊源,从中揭示出历史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关键词:英语;借入语;中国文化Chinese Culture Reflectedin the English Borrowed Words from ChineseAbstract: English, as an open language, borrowed many words, phrases and expressions from other

2、languages including Chinese in its history of development. Based on introduction to some typical English borrowed words and phrases deriving from Chinese, this paper reveals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collision and melting between western culture and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 English; borrowed

3、words; Chinese culture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世界上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必然会相互借用语言成分,从而出现数量众多的借入语。作为开放性语言的英语尤其如此。吸纳外来词是丰富和发展词汇的一种途径,据有关专家统计, 在浩若烟海的英语词汇中, 接近80%都是借入词, 因此, 英语词汇素有世界性词汇的美称。据斯基特词源大词典(Skeats Etymological Dictionary)的统计, 本地土著英语词汇只占总词汇量的22.6%, 其他词汇则直接或间接地来自法语、拉丁语、希腊语、希伯莱语、斯堪的纳维亚语、意大利语和汉语等。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 英语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英语借用外来

4、语的历史。汉语对英语的影响可谓由来已久,牛津字典中以汉语为来源的英语词有一千多条(1189个) ,共有16 %的词汇属于汉语借入词, 英语中已使用从中文借用的词汇、短语数量种类之大, 居于英语中借入词第十一位。在语言学上也出现了描述这种英语受汉语影响的术语:Sinicization of English。这一切不仅反映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也反映了在交流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反映了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历史发展轨迹。一、中国文化对英语词汇产生的影响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她不仅在科学技术的发明上为世界做出了贡献,而且她的生活习俗也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西欧、北美等国家。几个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的

5、发展及与其他国家往来的增多,英语从汉语中吸收了不少词汇。这些词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国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娱乐文化,宗教文化和其他文化。1、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tea 茶:17世纪时中国的茶叶开始出口到海外。英国人最初称“ 茶”为tee。现代英语词tea是由tee演变而来。tee源于印尼爪哇人的te。爪哇人的te又源于中国福建人。“ 茶在闽南语中读作te或tay。现在英语词tea作为名词,意域有所扩大,表示茶树、茶叶、茶点、汤等。ketchup 茄汁,番茄酱: 18世纪由中国闽南话进入英语。Ketchup是闽南话中“茄汁”的谐音。如今英语ketchup不仅表示“ketchup”,还表示“浅红色”

6、。ginseng 人参:17世纪由汉语进入英语。人参是中药中的昂贵滋补药,能养颜补神,益精壮气,早先却并不被西方所了解。随着中国文化的影响,西方人也发现其妙用,开始采集种植这种经济效益高的植物,英语中也有了源于汉语的ginseng(人参)词汇。如今英语词ginseng不仅指人参,还可以指由人参制成的药品。Ginseng还可用作“中国人参、洋参和高丽参”的总称。2、中国服饰文化的影响silk 丝:早在西汉时期,中国的丝和丝制品即通过往返于沙漠地带“丝绸之路”的商队运往波斯,直至叙利亚及地中海沿岸国家。因此当时的希腊人就把“丝”音译成seres,用来指盛产丝绸国家的人,拉丁语也用seres指“中国

7、人”。该词于888年正式进人古英语,几经演变即成了今天的silk。这是历史上第一个进人英语的汉语词。cheongsam长衫、旗袍:cheongsam是汉语“长衫”的粤语发音。现在的cheongsam亦可以指女性的旗袍(chi-pao)。备受中国女性青睐的旗袍,不仅以其合身的裁剪衬托出了女性的线条美,而且以其高衣领、曲开襟和布扣子等独特风格在世界服装中鹤立鸡群,受到西方世界的特殊喜爱。 Shantung 山东绸:早年因山东出产的绸缎出口国外,英语中则将绸缎称为Shantung。目前英语中凡“柞蚕丝绸、人造丝棉制成的仿绸”均用Shantung一词表达。3、中国游乐艺术文化的影响中国的琴棋书画是典型

8、的中国游乐艺术文化形式之一。这些有着鲜明汉文化烙印的琴棋书画在英语中均被冠以China或Chinese字样,如Chinese braughts(围棋),Chinese checkers(跳棋),Chinesehorn(萧),Chinese chess(象棋),以及中国的七巧板也以英文Chinese tangram进入了英语词汇。Chinese-lantern纸灯笼:用纸糊成的灯笼是中国民间逢年过节举行灯会和正月十五舞龙灯的主要套具。西方人对中国这种传统的高雅文化十分好奇,并以英文的形式进入了英语词汇。Kung fu功夫:神秘的中国武术为西方世界所景仰。汉语中武术又名“功夫”。由此而产生的英语译

9、名也带着中国文化的烙印进入了英语词汇。Mah-jongg 麻将:20世纪由中国官话传入英语,专指源于中国的麻将牌。同时还可以用作动词,指“麻将牌和了”。4、中国礼仪宗教文化的影响Tao,道:汉字“道”的英语音译词,来自于老子(Lao Tze)的道德经,道教的单词是Taoism。Tao这个词,英语解释为way(方法)。不少中国人信奉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中国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宗教文化。特别是始发于中国的儒教和道教,使西方人对中国的文化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Confucius 孔子:由“孔夫子”一词的粤语发音转变而来,相关的词还有Confucianism(儒家思想,儒教) 等。chin-ch

10、in 请,客套,闲聊:18世纪由中国官话“请请”音译进入英语。中国是个礼仪之邦。人互相尊重,谦和恭让,无论是同行还是共同进餐,中国主人总是请客人以先行先吃为敬。因此汉字“请”使用十分广泛。英语词chin-chin的寓意与汉语“请”有所不同,表示客气的招呼和告别,并且具有引申义“聊天、闲谈、问安”等。kowtow 叩头,磕头:19世纪由中国官话进入英语,表示跪地叩头的礼节,现在英语kowtow主要用作动词,具有一定的贬义色彩,意为“恭服、屈膝、卑躬屈膝”等。5、其他中国文化的影响typhoon 台风:源自粤语“大风”。当typhoon成了英语的专业名词后,返译为中文普通话 “台风”,是一种语言返

11、译现象。Yamen 办公场所:系汉语官话“衙门”的音译,19世纪由中国官话译入英语,现专指“中国官员办公和生活的场所”。pidgin 混杂的语言、洋泾浜英语。旧时,有些在中国沿海通商口岸做事的中国人学说的英语极不纯正,他们往往把英语词business读成“ 皮钦” 。由于通商中该词使用率颇高,天长日久“皮钦” 这个读音反而约定俗成。19世纪中叶pidgin这个中国人读business时的错误发音被收入英语,成为一个独立的词,专指混杂的语音、通商语言、不纯正的英语。二、中国文化对英语俚语、习语产生的影响1、对中国文化给予肯定的英语俚语、习语China doll在英语中用来形容女性容貌出众玲珑可爱

12、。也许是陶瓷烧制的玩具娃娃面目清秀显得聪颖逗人之故吧。试看英语中这一词组的用法:Tom,did you see the new girl in our department? She is really a China doll. (汤姆,你看见了我们系里新来的女同学吗?她真是十分漂亮,貌似天仙。)集人们智慧于一体的中国七巧板,九连环等,对西欧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美国俚语中,Chinese puzzle用来形容极其复杂而难解答之事。试看: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system is a Chinese puzzle to most foreigners. (大多数外国

13、人对美国的教育制度感到迷惑不解。)英语成语from China to Peru 引申意义为“到处”“举世”。如:The police searched from China to Peru for the two run-away rascals,but could find them nowhere.(警察到处搜捕那两个在逃的流氓,寻遍天下都找不到。)中国古代用的铜钱中间钻一方孔,便于用线穿串携带。英语Chinese ducat用来指中国人,也可用来指表示文艺演出的赠送券。China plate在英国俚语中用来表示“伙伴”“好友”之意。如:He is a China plate to Tom

14、.(他是汤姆的好朋友)。2、对中国文化持否定态度的英语俚语、习语中国拥有几千年的文明史,灿烂的中国文化令欧美人羡慕不已。然而,近代中国封建皇朝的腐朽统治,使这个古老的文明国度在一些方面落后于西欧一些发达国家,使国人遭到了外国人的蔑视。由此一些带有贬义的与中国文化有关的俚语、习语也出现在现代英语中。文明古国,历史悠久。在这漫长的历史形成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有着独特的模式。中国人走路讲究步态庄雅,讲话讲求深思熟虑,办事须得三思后行,见面彼此间少不了寒暄客套。这与讲究效率的西方模式相比,办事的节奏和效率自然不同。因此,欧美人认为中国人办事缓慢拖沓。旧时,在正式使用航空客运前,从中国到太平洋彼岸都

15、是海上航行,整个旅程需花数月时间。由此,美国俚语中有一句“slow boat to China”用来形容办事效率之低,事情发展之慢。如:It will take them quite a long time to get the permit to open a new bus line in the city.It is just a slow boat to China. (要在城里新开一路公交车,他们要等很长时间才能得到批准。办事进展之慢,不亚于乘小舟去中国。)1848年在美国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州发现了黄金。次年约有8万多梦想发财的人涌往采金地,从而掀起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淘金热。当时

16、许多华工往往在一些白人已经放弃的旧采金地寻找金子,想碰碰运气。其淘到金子的机会自然是微乎其微的。Chinamanschance一语即由此而来,其字面义为“中国佬的机会”,但真正的意思却是“极微小的机会”、“微乎其微的希望”。俚语中用了Chinaman这一带贬抑含义的词跟当时华工在美国备受歧视不无关系。三、汉语借入语对英语句法的影响 汉英两种语言在语法上有着很大的不同。用汉语的语法和表达方式写出的句子通常被称为Chinglish,但随着汉英两种文化和语言的交流,一些原先被认为是Chinglish的句子也逐渐被英语所接受。例如:Long time no see. 早期广东移民创造的英语句子,来自于广东话“好耐冇见”(很久没见)。Next time I see you, you die. 早期广东移民创造的英语句子,来自于广东话“下次俾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