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转型初探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83072908 上传时间:2019-02-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8.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印度转型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印度转型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印度转型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印度转型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印度转型初探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印度转型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印度转型初探(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印度转型初探摘要 印度的现代化进程自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就已开启,其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变到现代工业社会的总体方向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转型一致,即经济的发展与其他领域发展的互动大体成正相关。然而,由于特殊国情,印度的转型道路和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与发达国家、甚至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转型模式均有区别,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其自身的独特性。关键词 印度转型 现代化 改革转型并不是一次性的重大社会变革,它是长期的、无止境的社会斗争。 印度的转型与发展再思考,印安贾查克拉巴蒂 美斯蒂芬卡拉伯格,国外理论动态第7期第43页印度的现代化进程始于19世纪中叶英国殖民统治时期,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加大了改革步伐,90年代

2、初开始由拉奥政府领导,掀起了一场空前的经济改革。其现代化道路崎岖坎坷,仍处于全面推进阶段,离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还有很大的距离,但在各个领域的推进都取得相当大的进展。本文通过简单概括印度转型的历史进程和其现代化道路中的特殊性所在,为弥补转型国家研究中对印度研究之不足做出微薄努力。一、 印度转型的历史进程概括(一)、经济改革印度的工业发展始于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和中国一样,被殖民时期的印度工业发展是畸形的、缓慢的、片面的。独立后,在经济改革过程中,印度政府尽量注意保证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同时促进发展,因此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取得的成效不大。一直到 90 年代,拉奥政府利用国内经济危机的混乱

3、时机,勇敢地迈出了印度经济改革实质性的、决定性的一步,实行了大张旗鼓的自由化、市场化、全球化的经济改革,开始了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巨大转换。拉奥改革成了印度现代经济发展中新的里程碑。然而,拉奥政府在极力追求效率、进行经济改革的同时,对于实现社会公平较以往政府有所懈怠和忽视,在改革期间对贫困现状的改善不力,社会福利发展缓慢,大多数人没有从经济改革中得到好处。这是拉奥政府1996年大选失败的重要原因,也是拉奥之后瓦杰帕伊政府大选失利的原因。最后,曼 辛格政府经济改革吸取了前两届政府的教训,经济改革具有人性化色彩,更加谨慎,然而,最终也抵挡不住经济发展的压力,于去年9月公布了一系列不利于平民的经济改革

4、措施,包括提高柴油价格、限制液化气补贴和在零售、航空等领域进一步开放外资等,不利于印度社会公平的追求,导致严重的政府信任危机。由此看来,处理好公平与效率问题一直是印度转型和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同时也是让印度政府头痛的难点。总结印度政府在经济转型中所作的措施,主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的努力,即改革和开放。有学者认为印度独立后的工业化道路概括为:在强调自力更生的前提下,以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为中心,通过实行进口替代战略和采用混合经济体制的计划手段,来谋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建立较为完善的自主型工业体系,进而实现工业化和解决社会公正,真正成为一个“有声有色”的现代化大国。赵明歧,印度之路印度工业化道路探析

5、,巴蜀书社,2003 年 4 月版具体方向则是缩小保留给公营成分专营的领域、进行公营企业的改革、放宽以至取消对私营工业的限制、放宽对进口外货和和引进外资的限制、进一步鼓励出口,朝自由化、市场化、全球化迈进。(二)、其他领域改革 由于印度的特殊国情,在转型过程中,印度的经济转变与其他领域转变在时间顺序先后上没有像英国这些发达国家这样分明,工业化在整个现代化中的原动力作用变现的并不是那么突出。印度工业化刚起步时,经济还未充分发展,就立即施行了成人普选制基础上的一会民主制,实行宗教平等的世俗化政策,这些政治、社会方面的某些制度变革走在了前头。而农业领域的制度变革,却因为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如殖民统治者

6、意愿不足、改革阻力大等原因不能进行及时彻底变革,只能采取渐进办法。由于初期农业发展严重滞后,工业发展对农业结构改变起不到应起的刺激作用,英属印度经济的相对发展对印度的土邦也没起到应有的冲击作用,直到独立时,土邦制度这一封建制度活化石仍然完好无损。独立后,尼赫鲁政府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开始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制定实施农业现代化的具体方略,提出废除柴明达尔制,保障佃权,实行最高土地持有限额,学习中国经验建立生产合作社,但是由于强大的改革阻力,除了废除柴明达尔制能基本施行,土地改革无法得到彻底实行。为了减少阻力,英甘地政府转而采取以生物技术投入为中心的新战略,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绿色革命”,使印度农

7、业日益向资本主义性质的商品农业经济转变,逐渐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林、牧、副、渔多种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化。像印度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不仅是全国人口粮食供应的保证,而且为工业化提供足够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占全国人口80%的农村人口储蓄的增加还是提高工业资本形成率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农业的现代化极为重要。之后的历届印度政府在加大对农业投入的同时,提高农业科学技术,鼓励私有部门进入这一领域,1981年印度粮食产量达134106t,创历史最高纪录,粮食产量仅次于中国和美国,为世界第三粮食生产大国。 二、印度转型过程中的特殊现象印度的转型与发达国家转型有所区别,也不同于非西方的国家

8、变迁。萧功秦在中国的大转型中队非西方的国家政治变迁做了4中模式的概括,南欧模式:是一种强国家-强社会模式,是长期处于欧洲资本主义环境中的一种成熟的模式,通常崇尚权威主义,倾向实行多党民主体;拉美模式:在民粹主义政治和军事权威政治的拉锯中形成的一种模式;苏东模式:通过激进的大爆炸方式、即经济与政治的“休克疗法”想西方多元体制转变的模式;东亚模式:即四小龙模式,冷战过程中在两大敌对冲突中通过权威政治想多党竞争性民主转变的模式。印度的转型明显不能简单的归为以上的任何一种模式,而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所在。笔者看到了其转型过程中的三个特殊现象。(一)、经济转变与政治、社会领域转变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没有发达国家

9、在转型中表现的那么突出。经济发展比较迟缓而政治、社会方面的某些制度变化却走在了前头,突出表现在议会民主制的确立、世俗化政策的推行和现代教育的兴起。早在19世纪中期大工业出现以前,现代教育制度和报刊制度就被引入印度,导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阶层先于资产阶级出现;殖民统治时就奠定了印度民主政治的基础,以至独立后,不等经济的充分发展,就立即施行承认普选制基础上的一会民主制,施行宗教平等的世俗化政策等。这是基于特定时期和印度特殊国情的特殊现象。有几点原因可以加以解释,第一,英国出于殖民统治和剥削的需要,要培养一大批对西方有一定了解、懂英语、有一定专业知识的雇员为其服务,从而带动了印度教育制度的发展;出于拉

10、拢和软化资产阶级民族运动的需要,移植西方三权分立的代议制,使印度拥有一定民主色彩的政治体制。第二、国大党巩固地位和统治的需要。争取独立时期,民主是作为反对外来统治的斗争核心的需要,知识分子的和平主义的需要和非暴力的民族主义需要,独立后,民主是为满足言论自由、包容反对派以巩固政权的需要;此外,印度宗教派别极多、宗教冲突时,低种姓印度人受歧视和不公正待遇随处可见,在文化上又极其多元,要建立民族认同实属不易。因此走世俗主义路线,是为了去教派化、实施宗教平等、保护少数民族群体利益,削弱宗教的影响力。也就是说,民主制度在印度国大党执政过程中成了其加强统治、稳定社会和提升合法性的工具。第三、人民意愿所欲。

11、长期饱受殖民统治的印度人民,体会到了民主政治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对政治具有较高觉悟,对参与政治具有强烈渴望。第四、客观条件允许。除土邦外在印度没有封建官僚阶层的存在,因此实行阻力小;再者社会和政治领域的变革也体现了晚近起步的现代化国家的迟发效应,经过认真选择,借鉴发达国家各领域的成就和转变的经验,争分夺秒,实行赶超型现代化以做到事半功倍。(二)、特殊的现代化道路。在印度的现代化过程中,既没有选择资本主义道路,也为实行社会主义道路,而是选择走一条糅合两者优势的印度式中间道路。其基本特征是政治上采取资本主义的议会民主制,而经济上注重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现社会公平。尼赫鲁将其称为“社会主义类型”的道路

12、,后又概括为“民主社会主义”。对于民主政治的偏好已在上一点中做出解释,不再赘述;而对于效率与公平同时推进的做法也有其特殊原因。首先,经济的增长和工业化的发展是印度现代化的原动力,只有经济充分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素养才能得到较大提高,政治民主化和世俗化才能得到充分体现;经济增长也是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优先目标,是实现国内社会公平的前提条件。至于,印度政府如此重视社会公平,并将社会公平放在与经济增长同等重要的地位是有其特俗原因所在的。第一、印度领导人,如尼赫鲁,在长期的民族斗争中和下层群众共患难,加之收到世界社会主义思潮影响较深,因此更懂得重视改善下层人民的处境。第二、印度农村人口占全国人

13、口的80%,在大选中,农村人口的选票至关重要,是否重视社会公平、能否改善下层人民的生活处境是印度政党能否赢得选举的关键指标。然而,要把效率与公平共同推进实属不易,这也是导致印度经济长期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也是历届印度政府在推进印度现代化进程中的重点、难点所在。(三)、两极分化严重与社会稳定。在印度的现代化进程中,有一十分明显的特殊显现,即两极分化十分严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印度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域。财富超过10亿美元的印度富豪数量过去十年中由不到6人增至如今的61人,这一精英阶层所占整个国家财富的比例惊人,由2003年的1.8%暴增至2008年的26%;而印度又是世界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全

14、球极度贫困人口的三分之一在印度。印度的贫富鸿沟为何如此之大,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种姓制度导致的不平等。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根深蒂固,印度人被划分为四个等级以及无等级的贱民。各个阶层很难互相融合,其城市化进程从根基上来说就被人为地排斥,少数高种姓的印度人在城市中有着不菲的收入和体面的地位,他们拒绝与其他阶层共享经济发展带来的福利。第二、工业结构导致的不平等。印度将电子科技工业作为工业发展的优先领域,而印度的软件生产只创造了有限的就业机会,由此导致了“软件新贵”和普通劳动者之间收入分配上的巨大鸿沟。第三、土地制度导致的不平等。要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是让占全国人口多数无地或少地农民得到土地,然而,农业

15、管理属于邦的权限范围,而各邦的证券很多大程度上掌握在大土地所有者、富农手里,要让他们实行彻底的土改之难度可想而知。印度的特殊之处在于,其贫富差距如此之大,加之社会结构如此分裂、极化,政党派别如此繁多,印度社会却仍能保持其独有的印度式稳定。笔者总结出以下三个原因:1、制度和政策。印度从独立之初就开始实行议会民主,坚持重视社会公平。印度政府为公民提供了免费教育、免费医疗和自由居住权,这使得印度人不论贫穷都具有最起码的生活底线;另外,不像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行权威主义体制,印度采取民主议会制,充分权衡各种意见主张,这样经济发展虽然相对缓慢,但是也防止了一些国家常出现的大起大落,有利于印度政局和社会的稳

16、定。印度的选举制度也为社会泄愤提供渠道,由于政党较多,人们不论如何都能在议会中找到代言人,这样就有了意见的表达平台和舒缓机制。 2、等级制度和宗教。种姓制度的根深蒂固让印度人安分守己,不轻易逾越等级界限。印度的宗教功能强大,人们大多认为现实生活是前世种下的因,因此虽然有种姓问题,但人们恪守传统,在各自的种姓内部寻找尊严,相安无事; 3、非暴力思想影响深远。人们一般用对话而不是暴力来进行意志和利益诉求。因此,印度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现象是基于其特殊国情之上的,形成了兼具超前性和渐进性、重点突出又多线推进的发展模式。三、结语印度作为一个崛起的发展中大国,与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两个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17世纪之前均是世界一流大国而18世纪之后却受殖民主义之害同时衰落近两个世纪,而今两国又先后崛起,在现代化道路上两国发展进程及面临问题及其相近 陈峰君,印度社会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第5页,等等。因此,需要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