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语文版)绵阳市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题(答案)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828651 上传时间:2017-05-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语文版)绵阳市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题(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精编](语文版)绵阳市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题(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精编](语文版)绵阳市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题(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精编](语文版)绵阳市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题(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编](语文版)绵阳市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题(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语文版)绵阳市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题(答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语文版)绵阳市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题(答案)(语文版)绵阳市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题(答案)二、阅读理解题 号 一、基础整合 (一) (二) (三) (四) 三、写作实践 总 分得 分一、基础题(30 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3 分)A、陨落(yn) 狞笑(nng) 俏皮(qio) 忸怩(ni)B、荆棘(j) 彷徨(fng) 磐石(bn) 蹂躏(ln) C、镣铐(lio) 褴褛(ln) 黯然(n) 山巅(din)D、蜕变(tu) 蛊惑(g) 诚挚(zh) 叱骂(ch)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 (3分)A、触目伤怀(心) 令人发指(伸出手指) 岿

2、然不动(高大、独立的样子)B、肆无忌惮(怕) 义愤填膺(胸) 衣衫褴褛(破烂)C、记忆犹新(还) 惨绝人寰(人世) 骇人听闻(惊吓、震惊)D、望九之年(接近) 变卖典质(抵押) 不知所措(安排、处置)3、下列句子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 (3 分)A、是否有坚强的意志,是一个合格党员的关键参考要素。B、通过这次测验,使我们明白了学习要精益求精的道理。C、我们全校的学生将来都希望考上理想的大学。D、“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句话,写诗的适用,为文的也适用。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3 分)A、只要你不肯把我抛弃/在我将要滞熄的时候/掀起我的鼻冀/在我生命如丝的时候/陪

3、伴我呼吸。B、到了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泪。C、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的并不深刻。后来逐渐理解了,但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D、这些男人一动也不敢动。刚才吓唬她们的哪个大个子现在呆若木鸡。5、对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的评价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作者所构造的“世外桃源”的图景,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反对压迫剥削,反对战乱这一要求,反映了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愿望。B、 桃花源记中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生活图景是真实可信的。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交代得清清楚楚,为了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吸

4、引读者,作者通过离奇的构思,有意把故事写得扑朔迷离。C、桃花源的社会理想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影响,表现了一定的复古倾向,同时因为远离现实,这样的理想是不能实现的。D、 桃花源记是一篇积极浪漫主义的作品,文中所描写的“乐土”是富有生活气息的一片光明世界,它促使人们去追求美好的理想。6、在下面文段的横线上填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汉字真的落后吗? 说在七八十年前,我们的先辈们,那些“五四”运动时期的文化斗士们对这一问题还不能慨然回答的话, ,作为他们的子孙们,我们可以理直气壮而又毫不迟疑地回答:汉字并不落后。汉字 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字, 是迄今为止人类最先进的文字之

5、一。A、如果 那么 则 因为 所以 B、虽然 但是 却 不只 并且C、如果 那么 则 不仅 而且 D、即使 然而 却 不但 也7、按下列要求默写古诗文句(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每错、漏、添一字扣 0.5 分,扣完本小题的分值为止。 )写出古诗的上句或下句:- 2 -最喜小儿无赖, 。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 )被王国维誉为“千古壮观”的一句词出自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这句词是“_。”长歌行中“ , 。”两句诗写出了春天里万物生机勃勃的景象。王维在山居秋暝中描绘山间新雨后清新雅洁的句子是“ ,。”十五从军征中反映我国古代兵役制度不合理的句子是“ ,。”二、阅读题(40

6、 分)文言文阅读(一)(15 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

7、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选文作者 ,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 (2 分)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 分)阡陌交通 便要还家 妻子 鸡犬相闻 后遂无问津者 屋舍俨然 咸来问讯 皆叹惋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 分)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问今是何世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C、不复出焉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D、设酒杀鸡作

8、食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4、认真理解选文内容,完成小题。(7 分)第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 ,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3 分)“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答: 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 分)答: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 分)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译: - 3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 现代文

9、阅读(二) (11 分)朋友们,今天我对你们说,在此时此刻,我们虽然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仍然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立起来,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我梦想有一天,在乔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 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 我今天有一个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亚拉巴马州能够有所转变,尽

10、管该州州长现在仍然满口异议,反对联邦法令,但有朝一日,那里的黑人男孩和女孩将能与白人男孩和女孩情同骨肉,携手并进。我今天有一个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圣光披露,满照人间。 这就是我们的希望。我怀着这种信念回到南方。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嶙劈出一块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耳争吵的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的梦想。 (2 分)答: 2、选段中画线的“我仍然有一个梦想”一句中“仍然”一词有何表达作用?(3 分)答: 3、怎样理解第段“有了这个信念,我们的优美交响曲”的含义?(3 分)答: 4、

11、文段中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在演讲中有何表达效果?(3 分)答: (三)(10 分)利用“刀耕火种”毁林兴建农场造成了双重后果。首先,砍伐林木减少了光合作用,最终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同时也会减少大气中生命必不可少的氧气含量(光合作用对氧气循环极为重要,能确保大气中不缺乏氧气) 。其次,放火毁林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造成环境进一步恶化。这样,最后只能是带来灾难性的气候变化,冰川融解,洪水泛滥。这不是一般性的灾难,它会造成更多的动植物死亡。地球在过去的 5 亿年岁月中,已经经历过 5 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最近的一次大约发生在距今6600 万年的白垩纪末期,其标志是恐龙灭绝。但这不是最严重

12、的一次。最严重的那次大约发生在 2.45 亿年前的二叠纪,那时生命大规模灭绝,77%到 96%的海洋动物物种消失,地面的生物也大量灭绝。如果将雨林完全毁掉,到下世纪中叶,地球很可能会经历第 6 次大规模灭绝。同以前所发生的灾难一样,生命将再次受到严峻的考验。我们已经永远失去了舌头 20 多厘米可从特殊品种的兰花中摄取液汁的达尔文蛾,以及身体几乎透明和骨头为绿色的草蛙。伟大的自然主义者、探索家查里斯威廉毕比曾意味深长地说过:“如果某种生物的最后一个个体停止呼吸,只有在出现新天体或地球重新恢复生机之后,才能再次见到这种个体。 ”1、读第段内容后完成小题。 (2 分)用“/”划分层次:(1 分) “首先” 、 “其次”两个词语表明第段的说明顺序是 。 (1 分)2、第段划线句运用了列数字和 的说明方法,目的是为了说明 。 (2 分)3、第段引文的表达方式是 ,以此作结尾,作用是 - 4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