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评价信息及其获取ppt课件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82860188 上传时间:2019-02-25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1.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评价信息及其获取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环境评价信息及其获取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环境评价信息及其获取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环境评价信息及其获取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环境评价信息及其获取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评价信息及其获取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评价信息及其获取ppt课件(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环境评价信息及其获取,1 污染源调查,2 环境特征调查,3 环境质量监测,4 定性信息的获取,5 环境模拟实验,主要内容:,2.1 污染源调查,2.1.1 污染源调查的作用,污染源:能够产生污染物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污染源的分类,按照污染物的来源: 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按照对环境要素的影响:大气污染源、水体污染源、土壤污染源、生物污染源、噪声污染源等,按污染途径:直接污染源、转化污染源,按污染源形态:点源、线源和面源 。,污染源调查的作用,2.1 污染源调查,环境调查是了解环境污染的历史和现状,预测环境污染的发展趋势的前提,是环境评价工作的基础。通过污染源调查,可以掌握污染源的类型、数

2、量及其分布,掌握各类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数量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情况。,2.1 污染源调查,2.1.2 污染源调查的方法,(1)区域污染源调查,详查,排放方式、排放规律调查,区域污染源调查,对主要污染物进行追踪分析,普查,(2)具体项目的污染源调查,污染物流失原因分析,2.1.3 污染源调查的内容,2.1 污染源调查,企业和项目概况 工艺调查 能源、水源、辅助材料情况 生产布局调查 管理调查 污染物治理调查 污染物排放调查 污染危害调查 发展规划调查,工业污染源调查,农业污染源调查,生活污染源调查,交通污染源调查,噪声调查 汽车尾气调查,农药使用情况调查 化肥使用情况调查 农业废弃物调查 农用

3、机械使用情况调查,城市居民人口调查 城市居民用水和排水调查 民用燃料调查 城市垃圾及处理方法调查,2.1 污染源调查,2.1.4 污染物排放量的估算,式中: Mi为某种产品生产过程中投入一种物料i的总量;Pi为经过工艺过程进入产品中的量;Ri为回收的量;Bi为转化为副产品的量;Wi为进入废水、废气、废渣中成为污染物的量; G为产品的产量。,(1)物料恒算法:,2.1 污染源调查,单位产品的总排污量是进入废水(wiw)、废气(wia)和废渣(wis)中的该物料的总和,即,如果废水、废气、废渣经过一定的处理后排放,其处理过程的去除率分别为w、a和s,则生产单位产品排入环境中的该污染物量为:,2.1

4、 污染源调查,(2)排放系数法:,式中:Dii污染物的排放量(kg/a); Mip、Mim、Mir单位产品的排污系数(kg/t)、万元产值的排污系数(kg/万元)和单位原料消耗的排污系数(kg/t); Gi、Yi、Ri产品年产量(t/a)、年总产值(万元/a)和原材料年消耗量 (t/a)。,2.1 污染源调查,(3)实测法:,式中:diw、dia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t/a); ciw、cia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浓度(mg/L,mg/m3); Qiw、Qia废水、废气排放量。,A、二氧化硫排放量的计算 式中:G二氧化硫的产生量,kg; B燃煤量,kg; S煤的含硫量,%。 B、燃煤烟

5、尘排放量的计算 式中:G烟尘烟尘排放量,kg; B燃煤量,kg; A煤的灰分含量,; df烟气中烟尘占灰分量的百分数,%,与燃烧方式有关; 除尘器的总效率, %。,2.1 污染源调查,(4)燃烧过程主要污染物的计算:,2.1 污染源调查,如安装了2级除尘器,则除尘器系统的总效率为: 式中:1一级除尘器的除尘效率,%; 2二级除尘器的除尘效率,%。,不同炉型的烟气中烟尘占灰分量的百分数( df值),2.1.5 污染源评价,2.1 污染源调查,(1)污染源评价的目的 污染源评价的目的是通过分析比较,确定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为污染治理和区域治理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 (2)污染源评价项目和评价标准

6、 污染源评价的项目:一般是评价范围内引起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 污染源评价标准:国家环保局污染源调查领导小组编写的工业污染源调查技术要求及建档技术规定。,(3)污染源评价的方法 一般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进行污染源的评价。某种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的定义为: 式中 :Pij第j个污染源中第i种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 Cij 第j个污染源中第i种污染物的排放浓度; C0i第i种污染物的评价标准; Qij 第j个污染源中第i种污染物的排放流量。 如果第j个污染源中有n种污染物参与评价,则该污染源的总等标污染负荷为: 如果评价区域内有m个污染源含有第i种污染物,则该种污染物在评价区内的总等标负荷为:,

7、2.1 污染源调查,该地区的总等标负荷为: 评价区内第i种污染物的等标负荷比为: 价区内第j个污染源的等标负荷比为: 评价区内的主要污染物 :按照评价区内污染物的等标负荷比排序,将累计百分比大于80%的污染物 。 评价区内的主要污染源 :按照评价区内污染源的等标负荷比排序,将累计百分比大于80%的污染源 。,2.1 污染源调查,2.2 环境特征调查,2.2.1 环境背景调查: 样品应满足一定数量要求,要能够确定样品值的出现频率与分布规律,当其分布符合正态分布规律时,背景值可以取平均值。 式中:xi表示第i个样品中某物质的数值; n样品的数量。 样品的误差可以用标准误差表示:,2.2 环境特征调

8、查,2.2.2 环境现状调查:,2.2 环境特征调查,自然环境调查,社会经济环境调查,人体健康调查,1.地质环境调查 a. 地质 b. 地貌 2.大气环境调查 a.一般气候特征 b. 污染气候特征 c. 灾害性天气 3.水环境调查 a. 地面水 b. 地下水 4.土壤环境调查 5.生物环境调查,1.人口调查 2.经济结构调查 a.产业结构调查 b.能源结构调查 c.投资结构调查 3.工业调查 4.农牧渔业调查 5.交通运输调查 6.科技调查,1.基础资料 2.死亡回顾调查 3.健康状况 a.有关疾病的现状体检 b.儿童生长发育及生理功能检查 c.生理缺陷调查 d.生物材料检测,2.3.1 环境

9、质量监测的目的,2.3 环境质量监测,正确掌握环境质量的现状,监测目的,预测出在人类社会行为作用后的环境质量,2.3.2 环境质量监测方案,2.3 环境质量监测,确定监测项目,01,确定监测范围,02,确定监测频率,确定监测点位,04,03,2.3.3 大气环境质量监测,2.3 环境质量监测,TSP、PM10、SO2.NOX、CO和光化学氧化剂等,监测项目,监测范围与布点,监测频率,对于以高架点源为主要污染源的建设项目而言,监测半径一般取最大落地距离的12倍,一级评价每季监测一次;二级评价冬、夏、春(或秋)三次;三级评价1.7月二次,2.3 环境质量监测,2.3.4 地面水环境质量检测,地表水

10、的监测项目根据地表水的类型不同有所差异,如下表所示。,监测项目,监测范围与布点,监测频率,地面水的监测范围一般根据污水排放量和水域规模确定,采样点的布置则根据地面水的类型和规模确定。,一级评价需监测3次,分别在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进行;二级评价监测2次,分别在丰水期和枯水期进行;三级评价只需在枯水期或水质较差时监测1次。,2.3 环境质量监测,2.3.5 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2.3 环境质量监测,1.自身排放的主要污染物;2.现有监测资料中已被检出超标的污染物;3.划分地下水质类型和反映水质特征的常规监测项目;4.常见的有害物质;5.细菌指标。,监测项目,监测范围与布点,监测频率,根据污染年

11、限和污染范围确定监测范围,根据污染物的种类和该地区的扩散条件确定布点位置。,在一个水文年内,一般按枯、平、丰水季各采样一次。,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金属元素、微量元素、农药及其它污染物,据调查的目的和条件而定,网格布点法、对角线布点法等,取表层(020cm)和底层(2040cm)土,2.3 环境质量监测,监测项目,采样单元的确定,布点方法,采样点的深度,2.3.6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2.4.1 专家咨询法及其特点,2.4 定性信息的获取,专家咨询法:一种古老的方法,它的具体做法是组织环境科学领域(或相关领域)的专家,运用专业方面的经验和理论对环境质量指标进行赋值。,特点:,(1)充分利用专家们的创

12、造性思维对环境 进行评价;,(2)依靠专家集体的智慧而不是依靠个别或少数专家,从而消除了个别专家的片面性和局限性;,(3)现代专家咨询是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以打分方式进行定量评价。,2.4.2 专家咨询法的实施,2.4 定性信息的获取,1.业务水平 2.足够的时 间 3.认真的态度,1.问题要集中 2.调查表要简明 3.向专家提供背景资料,处理的方法和表达的方式取决于评价问题的类型和对评价的要求。,确定咨询的主题,专家的选择,咨询结果的处理,2.5 环境模拟实验,环境模拟实验也是获取评价信息的方法之一。尤其是在环境影响评价时,如果没有类比的资料可以借鉴,就可以考虑通过实验的方法进行环境影响的模拟预测。 环境模拟试验应根据相似理论,在按一定比例缩小的环境模型上进行,以预测由建设项目引起的环境变化。,Thank You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