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颈部和甲状腺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82852564 上传时间:2019-02-25 格式:PPT 页数:108 大小:13.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件:颈部和甲状腺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课件:颈部和甲状腺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课件:颈部和甲状腺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课件:颈部和甲状腺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课件:颈部和甲状腺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件:颈部和甲状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件:颈部和甲状腺(10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头颈部影像学诊断,张龙江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医学影像科,第五节:颈部 (neck),提纲,检查技术 大体及影像解剖 颈部先天性疾病 颈部淋巴结病变* 颈部血管鞘区病变 甲状腺病变,影像学检查技术,CTA=CT angiography DWI=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MRA=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颈部血管 carotid vessels,大体及影像解剖,颈部血管解剖颈动脉,颈动脉 椎动脉 颈静脉,MRA,CTA,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锁骨下动脉,头臂干,椎动脉,左颈总动脉,大体与影像解剖椎动脉,1,2,3,4,椎动脉,颈部血管

2、解剖,下颌下腺,颈内动脉,颈内静脉,椎动脉,表浅静脉,胸锁乳突肌,颈部血管解剖,右侧颈静脉,左侧颈静脉,右侧颈静脉有时较左侧粗,不要认为异常 注意区分静脉和淋巴结,增强检查以及多平面重组对 区分两者有帮助,颈部淋巴结 cervical lymph node,男,33岁,右颈部肿物1月余,颈部淋巴结,颈部淋巴结概况 颈部淋巴结丰富,占全身800 多枚淋巴结中的300多枚 淋巴结病变表现为淋巴结肿大;炎症、肿瘤 肿瘤中原发以淋巴瘤最常见,继发者中以转移瘤最常见,颈部淋巴结,淋巴结分区和意义 和区:舌骨体下缘以上、胸锁乳突肌后缘前方为 I、区所在,颌下腺后缘为 I、区的分界 区:位于区的下方,后缘与

3、为胸锁乳突肌后缘, 上下界分别为舌骨体下缘和环状软骨下缘 区:位于区下方,胸锁乳突肌后缘与前斜角肌外后缘的连线是其外后界 区:以环状软骨下缘作为分界分为 VA 与 VB 区;胸锁乳突肌后缘将前面的、 区与其后方的 VA 区分开;胸锁乳突肌后缘与前斜角肌外后缘的连线将位于连线前内方的IV区淋巴结和连线外后方的VB 区淋巴结区分开 区:指舌骨体下缘以下,位于气管两旁左右,两侧颈总动脉内缘之间的区域 区:位于上纵隔,在胸骨柄上缘以下、无名静脉以上,两侧颈总动脉间区域,颈部淋巴结分区,颈部淋巴结分区,淋巴结分区 区:下颌和下颌下淋巴结 区:颈深淋巴链的上组颈内静脉淋巴结 区:颈深淋巴链的中组颈内静脉淋

4、巴结 区:颈深淋巴链的下组颈内静脉淋巴结 区:脊副和颈横淋巴结链 区:气管前和气管旁淋巴结 区:气管食管沟和上纵隔淋巴结,Submandibular node,Submental nodes,区淋巴结,颈上组淋巴结,区淋巴结,下颌下腺,颈内淋巴结,舌骨下缘,环状软骨下缘,3区,4区,/区淋巴结,脊副淋巴结,区淋巴结,颈横淋巴结,区淋巴结,气管旁淋巴结,区淋巴结,气管食管沟淋巴结,食管,气管,颈部淋巴结分区的临床意义,区:口底部、舌、扁桃腺的首先引流区 区:鼻咽部、口底部、舌及舌根部、扁桃体和软腭部鳞癌的好发淋巴结转移区 和区:喉 (喉咽)癌与甲状腺癌的好发转移区域 区:甲状腺癌,即使很小(5-

5、8mm)也有临床意义;是甲状腺癌的风向标 和区:很少发生转移,颈部横断面解剖 sectional anatomy of the neck,大体与影像解剖-断层解剖,舌骨平面,大体与影像解剖-断层解剖,甲状软骨板平面,大体与影像解剖-断层解剖,环状软骨平面,大体与影像解剖-断层解剖,甲状腺体部平面,mass,正常甲状腺CT表现,平扫:CT值高于周围正常组织,约7010HU,边界清晰,密度均匀。根据显影程度可提示甲状腺功能 增强:快速、明显、均匀强化,且持续时间长,平扫CT,增强CT,右叶,左叶,峡部,右叶,左叶,峡部,气管,大体与影像解剖-断层解剖,甲状腺下平面,颈部先天性病变 congenit

6、al lesions of the neck,鳃裂囊肿(branchial cleft cyst) 甲状舌管囊肿(thyoglossal tract cyst) 颈部淋巴管瘤(lymphangioma),颈部先天性病变-鳃裂囊肿,临床与病理(clinical & pathological findings) 由未完全退化的鳃裂组织发育而成 儿童及青少年 第2鳃裂常见,多位于颈外侧区(下颌角下方、胸锁乳突肌中上1/3的前缘或下方) 光滑、界清、质软肿块,第1鳃裂,第2鳃裂,第3鳃裂,第4鳃裂,颈部先天性病变-鳃裂囊肿,影像表现(imaging findings) 位置:颈前外侧、从下颌角到舌骨水

7、平或舌骨下 形态和内部结构: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水样密度或信号的囊性肿物 壁:薄,合并感染可增厚 增强:囊液不强化,囊壁轻度强化,颈部先天性病变-鳃裂囊肿,第二腮裂囊肿,颈部先天性病变-甲状舌管囊肿,临床与病理 未退化的甲状舌骨导管内残留上皮细胞的分泌物不能排出或排出不良 1-10岁儿童多见,成年人偶见 舌根部至下颈部 随吞咽和伸舌而运动 极少会恶变乳头状癌,舌盲孔,颈部先天性病变-甲状舌管囊肿,影像表现 部位:颈正中或旁正中 舌骨下水平(65%) 舌根口底(20%) 舌骨水平(15%) 形态及内部结构:病灶为低密度/液体信号,不强化;囊内可有分隔;伴感染时周边有强化,颈部先天性病变-甲状舌

8、管囊肿,颈部先天性病变-甲状舌管囊肿,CE-CT,T2WI,作业:女,33岁,颈部肿物多年。CT报告为异位甲状腺;请分析,平扫,增强,颈部先天性病变-颈淋巴管瘤,临床与病理 分为单纯性(毛细血管型)、海绵状和囊性,囊性最常见 病因:起源于胚胎淋巴管的残留组织 年龄:80-90%在2岁前发病,成人少见 临床表现:颈侧部软性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易并发感染和出血 病理:瘤体由增生、扩张及结构紊乱的淋巴管构成,呈多房囊肿,壁薄,内含黄色淋巴液,颈部先天性病变-颈淋巴管瘤,影像表现 部位:好发于胸锁乳突肌前方,相当于颌下腺后方的颌下间隙内 CT:一侧颈部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囊性病灶,多为多房囊肿;具有多

9、间隙生长的特点(见缝就钻),壁薄,无强化 MRI:多为长T1长T2信号,合并感染时T1信号可增高;合并出血时T1WI和T2WI均为高信号 鉴别诊断:鳃裂囊肿,颈部先天性病变-囊性淋巴管瘤,囊性淋巴管瘤,颈部先天性病变-囊性淋巴管瘤,颈部淋巴结病变 lymph node lesions of the neck,常见颈部淋巴结病变分类,颈部淋巴结病变-转移瘤(metastasis),分类 原发头颈部肿瘤的转移 占70,好发于颈内静脉链及颈后三角区 原发病变多位于口腔、副鼻窦、咽、喉;大多数为鳞癌,甲状腺癌多为腺癌 来自胸腹腔的转移 以腺癌为主,少数为鳞癌,多出现在左锁骨上区淋巴结,少数位于颈前或颈

10、后三角 原发灶不明的淋巴结转移 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颈部肿块时可产生相应的症状,颈部淋巴结病变-转移瘤,影像表现 单个或多个淋巴结肿大(直径大于1.5 cm) 密度改变:平扫时轻度肿大的淋巴结境界清晰,其密度均匀,无钙化,中心较少发生坏死,明显增大的淋巴结多相互融合成团,呈不规则或分叶状,境界不清,与周围组织有粘连,中心可出现坏死而呈低密度 鳞癌所致的颈淋巴结转移,淋巴结易发生坏死 增强扫描:无坏死的淋巴结呈均匀强化,中心坏死后呈环状强化,鼻咽癌淋巴结转移,鼻咽癌单侧淋巴结转移,颈部淋巴结病变-转移瘤,鼻咽癌淋巴结转移,颈部淋巴结病变-转移瘤,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颈部淋巴结病变-转移瘤,鉴

11、别诊断 淋巴瘤 颈淋巴结肿大,在治疗前常不发生坏死液化,故呈均匀密度,但易融合成团 淋巴结结核 可发生坏死、液化而出现中心低密度区,形态改变与转移瘤有时鉴别较难,但病人多为年轻人,头颈部无原发肿瘤 鉴别困难时,需穿刺活检诊断,双颈淋巴结结核,颈部淋巴结病变-淋巴瘤(lymphoma),临床与病理 原发于淋巴结的恶性肿瘤 霍奇金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是青年人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常见原因 一侧或双侧,以双侧多发、散在淋巴结肿大常见,可融合 不规则发热、消瘦,其他部位淋巴结大及肝脾大,颈部淋巴结病变-淋巴瘤,影像表现 淋巴结肿大,可为单个或多个,呈圆形或椭圆形,双侧多见 肿块较大,一般边缘清楚。但当淋巴结包

12、膜穿破时,可累及周围组织,边缘不清楚 CT平扫呈等密度,且较均匀,增强扫描肿块呈均匀性强化 未经治疗的肿块一般不发生坏死,霍奇金淋巴瘤,DWI,T1WI,T2WI,DWI,ADC,单发淋巴瘤,PET-CT,PET,CT,颈部淋巴结病变-淋巴瘤,鉴别诊断 颈部肿块包括感染性病变(如结核或感染性肉芽肿等)、转移瘤、淋巴瘤和 Castleman病、神经源性肿瘤等 CT上肿块密度均匀的有淋巴瘤、感染性肉芽肿和Castleman病 中心坏死伴有周围强化者,常见于结核、转移瘤及治疗后的淋巴瘤 淋巴结钙化多见肉芽肿感染后期和甲状腺癌转移 需结合病史和活检,颈部淋巴结病变-淋巴瘤,结核,坏死性淋巴结炎 (ne

13、crotic lymphadenitis),单发转移瘤(胃癌),PET-CT,CT,PET-CT,PET-CT,巨淋巴结增生(Castleman disease),颈部淋巴结病变-淋巴瘤,颈部淋巴结病变的鉴别诊断,颈部血管鞘区病变 lesion of cervical vagina vasorum,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 也称为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 神经鞘瘤(Schwannoma) 颈动脉瘤(aneurysm,了解内容),颈部血管鞘区病变-颈动脉体瘤,临床与病理 也称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 位于颈动脉分叉处,多为良性,少数为恶性 颈部无痛性肿物 多见

14、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 病理:质中等、有包膜、表面光整、切面呈红褐色,有丰富的滋养血管,颈部血管鞘区病变-颈动脉体瘤,影像表现 CT: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多位于颈动脉分叉内侧,使分叉向外侧推移,增强扫描后肿块明显强化,类似于动脉瘤样;CTA可见颈动脉分叉增宽,形成“高脚杯”征 MR:T1WI呈低-中等信号,T2WI信号相对较高,特征性匍形留空血管和“胡椒盐征”;增强扫描后肿块明显强化,横断面,MIP,SSD,SSD,患侧颈内A,右侧颈内,ICA,ICA=颈内动脉 ECA=颈外动脉,ECA,横断面CT,T1WI,DSA,增强T1WI,增强T1WI,T2WI,颈部血管鞘区病变-颈动脉体瘤,鉴别

15、诊断 神经鞘瘤(Schwannoma) 该肿瘤易坏死囊变,增强扫描不如颈动脉体瘤强化明显,颈内动、静脉向前推移 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angioma) 位于颈深部时,肿瘤,边缘清楚,钙化常见;增强扫描可明显强化,亦可强化不明显。肿块将颈内、外动脉推向一侧,颈部血管鞘区病变-神经鞘瘤,临床与病理 起源于神经鞘膜细胞的良性肿瘤 常见于颈动脉鞘间隙,来自迷走、舌下神经干及颈交感丛 常见于30-40岁成人 颈侧部肿块,较大时可出现临床症状,颈部血管鞘区病变-神经鞘瘤,影像表现 肿块发生部位 多见于颈动脉间隙上部而极少数位于下颈部 常压迫颈动脉及颈内静脉,将其推移或分离移位 迷走神经起源的肿瘤,可推移甲状腺向前移位(喉返神经沿气管、食管之间上行,紧贴甲状腺侧后叶) 发生于舌下神经者,可引起舌下神经管扩大及周围骨质破坏,颈部血管鞘区病变-神经鞘瘤,影像表现 形态及密度 圆或类圆,边界清、等密度,病灶小时密度均匀,较大的肿瘤内可见坏死及囊变的低密度区 增强扫描 肿块呈中等强度或轻度强化。与肿瘤的血供多少有关;囊变区不强化,T2WI脂肪抑制,T2WI脂肪抑制,T1WI,颈部血管鞘区病变-神经鞘瘤,鉴别诊断 淋巴结转移和淋巴瘤 多数表现为位于颈动脉鞘外侧的淋巴结肿大 可单发或多发,当多个淋巴结肿大相互融合成大块时,形态多不规则,呈分叶状,与周围组织间隙分界不明显 淋巴瘤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