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精品课件-顾涛-10第十讲中国的经典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82831912 上传时间:2019-02-25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3.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明精品课件-顾涛-10第十讲中国的经典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中国文明精品课件-顾涛-10第十讲中国的经典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中国文明精品课件-顾涛-10第十讲中国的经典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中国文明精品课件-顾涛-10第十讲中国的经典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中国文明精品课件-顾涛-10第十讲中国的经典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明精品课件-顾涛-10第十讲中国的经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明精品课件-顾涛-10第十讲中国的经典(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辩论二 中国文化发展应根植本土还是走出传统,正方:王泽玮、陈大威、范潇阳 反方:袁月、钟鼎、高曈 主持人:陆苇 计时员:李平允、张艺莹,第十讲 中国的经典,孔子转换了人类社会的整个概念。他是一种新理想的创造者,而不是旧观念的辩护人。 美芬格莱特孔子 (Herbert Fingarette,1921- ),一 经典与诸子的关系,西周的“四科之教”,乐正崇四术,掌国子之教。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礼记王制) 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庄子天下) 况夫先王之道,仁义之统,诗、书、礼、乐之分乎!彼固天下之大虑也,将为天下生民之属长

2、虑顾後而保万世也。其流长矣,其温厚矣,其功盛姚远矣,非顺孰修为之君子,莫之能知也。(荀子荣辱),“六艺”的传统,孔子晚年编易、修春秋,由此确定了新的教育传统“六艺”之教。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 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儒家与诸子,(1)儒家与诸子都是从“四科”之教的西周传统中培养、脱颖出来,都是在春秋以后的社会大变

3、局中探索中国社会的新出路。 (2)儒家的宗旨在“述而不作”,努力将西周礼乐教育的传统保存、继承下来。其新创在于编修易、春秋,而使“六经”最终定型,由此形成儒家经典的基本格局。 (3)诸子则从各自的角度谋求新创,开拓出百家争鸣的时代风尚。,诸子为六经之流裔,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蠭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

4、折中,皆股肱之材已。 汉书艺文志,诸子和而不同,盖百家皆出于(周)礼,而诸子身际周末文盛之世,其恉趣虽殊,皆务经国治人,持躬履则,特见地有差,至丹素相非、辛甘互忌,后之学者遂昧其同原异趣之迹矣。推其学术之造端,固莫不原于礼教也。 陈钟凡诸子通谊 (1925),文明定型的时代,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一方面是一个极混乱紧张的时期;但另一方面,则古代的贵族文化,实到春秋而发展到它的最高点。春秋時代常为后世所想慕与敬重。 春秋时代,实可说是中国贵族文化已发展到一种极优美、极高尚、极细腻雅致的时代。 钱穆国史大纲(1939),诸子的经典,儒家:论语、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墨家:墨子 法家:韩非子、商

5、君书 兵家:孙子兵法 杂家:吕氏春秋 参考书: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二 回归经典运动,礼治深入制度骨架,儒者在古代本为典章学术所寄托之专家。李斯受荀卿之学,佐成秦治。秦之法制实儒家一派学说之所附系。中庸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为儒家理想之制度,而于秦始皇之身而得以实现之也。汉承秦业,其官制法律亦袭用前朝。遗传至晋以后,法律与礼经并称,儒家周官之学说悉采入法典。夫政治社会一切公私行动莫不与法典相关,而法典为儒家学说具体之实现。故二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1934)

6、,荀子:礼与法,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齐明而不竭,圣人也。人无法,则伥伥然;有法而无志其义,则渠渠然;依乎法,而又深其类,然后温温然。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荀子修身劝学,荀学之影响,孔子两大派,孟子、荀子。传经之功荀子最多。 礼学重师法,自荀子出,汉儒家法本此。 康有为万木草堂口说 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 谭嗣同仁学,礼法合治成熟于唐,西汉有曹褒撰汉礼,西晋有荀顗等修晋

7、礼,至梁又有何佟之等纂梁礼,然唐以后均散佚,直至大唐开元礼而集汉唐以来礼典撰修经验之大成,堪称继周礼以后中国礼典发展到第二座高峰时期的杰作。唐开元以后,礼典虽时有修缮,然已无大变动,如此下贯诸清。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指出:周公而后,至汉曹褒始有礼书;又阅四姓,至齐伏曼容始请修之,梁武帝乃勅何佟之、伏暅终其事,天监十一年而五礼成;其后嗣之者,唯唐开元也。,法典的修纂,汉高祖元年入咸阳,与秦父老约法三章,是汉代发布法令之始。其后萧何编纂刑法典“律九章”,又有张苍、叔孙通、晁错等所定律。汉世律学最盛,经学家注公羊传、周礼,均融入汉律。 至东汉,编纂法典之业渐盛。魏有陈群、刘劭新律十八篇。晋之法典,有泰

8、始新律及晋令。直至唐代,律、令、格、式的体系完全形成。以唐六典、唐律疏议二书为现存最完备者。尤其唐律疏议成为唐宋以来法曹界之准据,中华法学之渊薮。,陈寅恪对礼制的研究,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1939)旨在追溯隋唐制度出自三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曰(西)魏、周: 所谓(北)魏、(北)齐之源者,凡江左承袭汉、魏、西晋之礼乐政刑典章文物,自东晋至南齐其间所发展变迁,而为北魏孝文帝及其子孙摹仿采用,传至北齐成一大结集者是也。 所谓梁陈之源者,凡梁代继承创作陈氏因袭无改之制度,迄杨隋统一中国吸收采用,而传之于李唐者。 所谓(西)魏、周之源者,凡西魏、北周之创作有异于山东及江左之旧

9、制,或隂为六镇鲜卑之野俗,或远承魏、(西)晋之遗风。,程树德对法律的研究,章太炎五朝法律索隐(1908): 晚世士大夫喜言法律。法律者,模略格令仪注而为言,此则六典、通礼之流悉包之矣,出于礼而入于刑。余观汉世法律贼深,张汤、仲舒之徒,益以春秋诛心之法,其次文帙完具者,独有唐律,汉唐二律皆刻深,不可施行。求宽平无害者,上至魏,下讫梁,五朝之法而已。 程树德九朝律考(1925):汉律考、魏律考、晋律考、南北朝律考、隋律考。搜集从公元前二世纪至七世纪间已经散佚了的历代法律资料,作了综合的考证。,中华法系,中华法系为世界最古之法系,有其悠远长久之历史,及卓尔不群之精神,在世界各大法系之林中独树一帜。世

10、人对于中华法系之认识每多误解,以为律统、刑书、刑官、刑狱之类,乃中华法系之应有面目;而不知礼书、礼制之中,更有一大部分属于中华法系之领域也。 中国固有法系既受了儒家法学的灌溉培养而逐渐成长,不特在律的方面充分表现明刑弼教的精神,而且在律以外,又有许多无字的信条,非成文的规范,安定了社会,支配了人生,一言以蔽之,就是“礼”。“兼有今日英美法系及欧陆法系之长”。 陈顾远中国文化与中国法系(1969/2006),第二次回归:宋明理学,至唐代,经典注疏的严密化。孔颖达五经正义将义疏学推向了极致。开成石经的确立,使经籍文字趋于定型。 至唐代,佛学的势力越来越大,已有压倒儒学之势。 由此产生了以韩愈、柳宗

11、元为代表的新儒学复兴运动,直至南宋,经过一批学者的努力,完成了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思想的重新建构。 由此,孟子的地位逐渐抬升,荀学逐渐趋于潜流。 “五经”的时代逐渐让步于“四书”。,第三次回归:清代朴学,有清二百余年之学术,实取前此二千余年之学术,倒卷而缫演之,如剥春笋,愈剥而愈近里;如啖甘蔗,愈啖而愈有味;不可谓非一奇异之现象也。 清代思潮果何物耶?简单言之:则对于宋明理学之一大反动,而以“复古”为职志者也。其动机及其内容,皆与欧洲之“文艺复兴”绝相类。 其启蒙运动之代表人物,则顾炎武、胡渭、阎若璩也。其全盛运动之代表人物,则惠栋、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也,吾名之曰正统派。其蜕分期运动之

12、代表人物,则康有为、梁启超也。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六经皆史,六经皆史也。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 古之所谓经,乃三代盛时,典章法度,见于政教行事之实,而非圣人有意作为文字以传后世也。 三王不袭礼,五帝不沿乐,不知礼时为大,而动言好古,必非真知古制者也。 章学诚文史通义,经学时代,1929年,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卷“上古哲学”写成。1933年下卷写出,定名为“经学时代”。1934年9月,上下卷共同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上卷改名为“子学时代”)。 此时诸哲学家所酿之酒,无论新旧,皆装于古代哲学,大部分为经学之旧瓶内。因此旧瓶又富于弹力性,遇新酒多不能容时,则此瓶自能酌量扩充

13、其范围。所以所谓经者,由六而增至十三,佛学东来,中国人依中国之观点,整理之,选择之,解释之。在整理、选择、解释之时,中国人之新见,随时加入,而旧瓶亦能容受之。故中国之佛学,其精神亦为中古的,其学亦系一种经学。,期待第四次回归,(1)汉代儒学之兴:融合了诸子之学,尤其是礼、法和黄老的汇通。 (2)宋代理学之兴:是在三教合流的背景下产生的,佛学的影响已深入学术机理。 (3)清代朴学之兴:西方的科技、思想已大量涌入,天文、历数之学勃兴的基础上锻造出的实证之学。 (4)21世纪的复兴:2001年,饶宗颐提出“新经学”。新资源何在?,三 六经的构成与思想,六经之教,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

14、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礼记经解,1. 周易:中国社会学,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子曰:夫易开物成物,冒天下之道。圣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易系辞,易六十四卦,二爻(阴、阳)八卦(乾 坤 震 巽 坎 离 艮 兑) 六十四卦: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

15、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咸、恒、遯、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大畜卦辞,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卦辞 初九,有厉,利已。 爻辞 九二,舆说輹。 九三,良马逐,利艰贞;曰闲舆卫,利有攸往。 六四,童牛之牿,元吉。 六五,豮豕之牙,吉。 上九,何天之衢,亨。,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也。 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易传十翼,易传是最早对易经进行训释的,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随经文分列: 彖辞上下:释各卦卦名、卦辞及一卦大旨; 象辞上下:释各卦卦象及各爻爻象; 文言:分释乾坤二卦的象征意旨; 另一部分别自为卷: 系辞上下:申述通论易经文义; 说卦:阐说八卦象例; 序卦:解说诸卦的编排次序; 杂卦:将各卦分设32组两两对举概括卦旨。,2. 尚书:中国政治学,尚书是我国上古的典章文献的汇编,相传由孔子编定。体式分为六种:典、谟、训、诰、誓、命。 史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