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 考试资料分析题全攻略

上传人:n**** 文档编号:82591217 上传时间:2019-02-24 格式:DOC 页数:91 大小:1.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 考试资料分析题全攻略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公务员 考试资料分析题全攻略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公务员 考试资料分析题全攻略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公务员 考试资料分析题全攻略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公务员 考试资料分析题全攻略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务员 考试资料分析题全攻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 考试资料分析题全攻略(9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公务员考试资料分析题全攻略一、申论中的分析技巧-2二、小型分析题的答题技巧-72.1文字资料分析- -72.2统计图分析-152.3统计表分析-30 三、模拟试题及强化训练-47一、申论中的分析技巧近年来,申论考试中综合分析题所占比重和难度都有增加的趋势。与对策题、作文题相比,分析题的题材角度更为广泛。一般情况,作文题与对策题都是要求考生针对某一社会焦点问题写作文章或是提出对策。换句话说,都是针对某一申论主题要求写作文章或是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任何一个申论主题都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要求考生进行分析。所以无论从题材上还是类型上,分析题都要远比作文题、对策题在数量上大的多。 这里我们要强调一点,不要过

2、分地看重按形式给分析题的题型分类。因为分析题是题目类型和涉及内容都相当灵活的考题,如果强行对其进行分类,然后对每一类型如何作答再进行所谓的“模板套路式”的备考,往往会造成我们作答时被所谓题目的类型束缚住思路,影响作答的准确性、全面性、深刻性。比如很多分析题的题干要求“请就对我们的启示进行分析”。这样的题目,很容易被统一归类为所谓的启示分析题。事实上,启示分析题所要分析的内容有可能给我们带来多方面的、多种形式、多种角度的启示,这就决定了在答题思路上,也应该相应有很大区别。强行将分析题类型归纳为观点类、启示类等类型是没有必要的,甚至有时会起副作用。 分析题实际上是一种作答技巧性相当强的申论题目,很

3、多技巧如果应用得当,会使作答分析透彻,条理清晰,阐述全面。 本节将首先对两种最常用的分析方法,为大家进行讲解。判断分析的常用方法:“联系对比法”有一种常见的分析题类型分析判断题,要求考生对某种做法或某种观点的合理性进行判断。这种类型的考题在近年来的国考和地方申论考试中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因为其对考生分析能力的测查更直接、客观。 对于这样的题目的作答,我们推荐给大家一种思维方法联系对比法,顾名思义就是将需要判断分析的问题对照联系我们比较熟悉的同类问题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得出结论,再依据结论进一步对问题进行分析的思考方法。举个例子:2007年2月28日“东方金贸”报道,春运人多,女性排队,特别是漂亮女

4、性容易遭到一些男人的性骚扰,再加上女性警惕性低,容易成为小偷关注对象。河南商丘火车站党委决定鉴于这两方面考虑专门设置了女性购票窗口,为女性购票免去了拥挤和遭受异性骚扰的苦恼。很多人认为这种做法体现了车站的文明进步是好事。当然,也有人对此提出的质疑。题目要求让你判断这种做法是否值得推广并谈谈你的看法。表面上看,推出女性窗口确实是保护了妇女权益。让前来购票的女性免去了拥挤和异性骚扰之苦,同时减少了女性被小偷光顾的机会。其出发点是为女性旅客着想,是可以肯定的,但是,如果利用联系对比法进行深入分析,就不难发现其中的问题。我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地铁上、公交车上和火车站的售票口拥挤程度不相上下。难道也要

5、设置女性专列、女性专车吗?再依此类推,难道还要设置女子中学、女子小学、男女分班吗?这显然是一种倒退、一种复辟。将女性看作一种需要隔离保护的弱势群体,本身就是女性的一种性别歧视。即使要设置弱势群体的专门售票窗口也应该优先设置残疾人、老年人等真正的弱势群体的专用窗口。 这种联系对比的思考方法是做判断分析题的一种最常用、最有效,相对也最可靠的方法。特别提醒:联系对比法将需要判断分析的问题对照联系我们比较熟悉的同类问题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得出结论,再依据结论进一步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的方法。例题 2009国考“给定资料11”提出了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策略,认为提高粮食价格是关键之策,不必担忧对低收入人群的影

6、响,他的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20分)【相关材料】11、今年9 月胡锦涛同志前往河南考察后,网上有作者发表了一篇谈粮价的文章。其中提出如下政策建议:要鼓励粮食生产,基本的政策取向是提高粮价和补贴,降低农资成本。但种粮补贴受制于财政状况,不可能无限扩大。所以,粮价才是粮食政策的关键。对于增加农民收入而言,粮价上涨比增加补贴要实惠有效。按2007 年的粮食产量,中央财政1028 亿元的种粮补贴摊到每公斤上是0.2元。也就是说,粮价每公斤再上涨两毛,农民兄弟就能把从中央财政获得的种粮补贴挣回来。这两毛钱的涨幅,按2006 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75 . 92 公斤粮食来算,人均支

7、出仅增加15 . 2 元。如果每公斤涨五毛呢,那么就可以增加农民收入2570 亿元,而这换成财政补贴可能需要好几年才能实现。因此,只要粮价上去了,农资价格涨一点没关系,补贴低一点也没关系。我们现在之所以不敢大幅提高粮价,是担忧粮价上涨影响低收入人群,其实这种担忧是不必要的。因为农民基本上不需要买粮,完全可以种粮来满足自己吃的需要。因此,真正受粮价上涨影响的是城镇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中的低收入者。但这种影响完全可以通过补贴来避免,而且这种补贴,要远比种粮补贴少。我们可以测算一下,2006 年城镇居民低收入的人均粮食消费为78 公斤,按占城镇人口比例20 计,为11541 万人。假设粮食价格每公斤

8、上涨0 . 2 元,那么低收入人群每人增加粮食消费15 . 6 元,如果这部分钱全部由财政来补贴,仅需18 亿元,远远低于1028 亿元的种粮补贴。即使财政给所有国人都补贴,上涨0.2 元,也仅需支出200 亿元,还是要比种粮补贴节约。粮价上涨的受损者,一是政府,应补贴低入人群而支付财政资金,但前面算过,规模不大,政府完全可以承受;另外的受损者则是城镇居民中的中、高收入人群。但这部分支出对他们的消费总支出来讲并不大,相信不会产生重大影响。农村支持城市那么多年了,现在确实该城市反哺农村了,提高粮价其实是效应最直接的一个反哺政策。因此,在当前的政府框架中,提高粮价是关键之策、点睛之笔。【参考答案】

9、材料11提到的观点是不对的。粮食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价格关系着国计民生的诸多方面。粮价上涨势必造成饲料价格上涨、食品加工业原材料价格上涨,从而带动相关产品价格的普遍上涨。材料11中的观点仅仅考虑到粮食价格与城乡居民粮食消费的关系。实际上,粮价上涨所造成的连锁反应中最受益的是农资、食品加工等相关产业,而包括种粮农民在内的中低收入消费者却要承受相关支出的增加。这当然也会带来民政部门对低收入人群社会保障的巨大压力,甚至直接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这种片面孤立考虑粮食价格的思路,违背了统筹兼顾的思想,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要靠支农惠农政策、靠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10、靠切实作好耕地保护工作和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对于粮食这种特殊商品,认为提高粮价是“关键之策”,是单纯依靠市场手段的一种政府职能“缺位”。【讲解】题目要求对所指观点有没有道理进行判断。如果我们单从材料看,它的这种策略表面逻辑性很强。有些考生就沿着这个思路讲“有道理”、“为什么有道理”,也有相当一部分考生采取了模糊、“中庸”的回答方法,认为这种观点既有有道理的一面,也有要慎重对待的一面,关键是实施过程中重要统筹兼顾好各方面利益云云。以上观点的答案是错误的。粮食价格直接影响到食品加工企业的原材料收购价格、饲料价格、农资价格等等诸多上、下游行业价格,从而直接影响CPI指数。粮食价格是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问

11、题。保持粮食价格稳定是关系到群众生活、经济平稳发展、社会稳定和谐的重大问题。遇到此类问题,我们该如何思考呢?这里强调一个重要的申论作答技巧:我们判断一个做法是否正确时,可以考虑我们所知道的现实工作中是否已经采用了类似的方法,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考虑。例如:很多专家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提出取消计划生育政策。针对这一提法,我们就可以联系现实工作中的做法进行思考。现实工作中,我国仍在大力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尤其在偏远落后地区,对计划生育的宣传力度和行政执法力度一直没有减弱过。可见这一提法是欠妥当的。再分析现实工作中的做法,不难得出,取消计划生育政策会使多数地区出生率急剧上升,导致人口素质下降,从而

12、引起资源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医疗服务问题等一系列问题的连锁反应。回到这道有关“粮食价格”的国考真题,我们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在现实工作中,前几年猪肉价格上涨引起了食品行业价格的普遍上涨,甚至影响了CPI指数。国务院迅速出台了促进生猪养殖的相关政策,包括对能繁母猪的补贴等办法,稳定住了生猪价格。近一段时间大蒜价格出现了快速上涨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大家试想,区区的大蒜价格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如果粮食价格上涨,所牵动的食品加工业、饲料业、农资业等行业的价格上涨以及其后的连锁反应将会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不仅是CPI上涨、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和

13、谐稳定,所以提高粮食价格是一个明显的错误对策。并且,国家针对粮食问题主要采取加大农业投入、以工业反哺农业、推行支农惠农政策、保持耕地面积以保证粮食储备等对策,这些对策的提出都是以粮价稳定为大前提的,可见粮食价格是涨不得的。第二部分:小型分析题资料分析测验主要考察应试者对各种资料(主要是统计资料,包括图表和文字资料)进行准确理解与分析综合的能力。资料分析测验的基本方式是:首先提供一组资料,或是一段文字,在资料之后有几个问题,要求考生根据资料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计算、处理,然后,从问题后面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找出正确答案。 资料分析主要是对文字资料、统计表、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圆形统计图、曲线图、

14、网状图)等资料进行量化的比较和分析,这种类型的题目主要考察应试者对各种资料分析比较和量化处理的能力。需要提醒应试者注意的是,做这类题目的直接依据是试题提供的资料,切记不要脱离资料本身所提供的信息,不要凭自己个人的经验或非试题提供的同类信息作出判断,否则会严重影响考试成绩。第一节 文字资料分析一、文字资料分析测验的解题技巧(一)文字资料分析测验的考试内容文字资料分析题是用陈述的方式将一系列相关信息罗列出来,要求考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解答,主要考查应试者对一段文字中的数据性、统计性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与加工的能力。文字资料分析题是资料分析测验中较难、较复杂的部分,因为它不像统计图像那样具有直观形象、一目

15、了然等特点,其数据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因为众多数据都隐藏包容在一段陈述中,需要应试者从中将需要的数据逐一找出,并将相关的数据串起来。这就要求应试者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而准确地把握字里行间包含的各种数量关系及其逻辑关系,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才能得出准确的答案。通常要小心的是文字中的细节、伏笔,有些文字陷阱会误导应试者做出错误的选择。(二)、文字资料分析测验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在所有的资料分析题中,文字资料题是最不易处理的一种。在遇到这类题时,切忌一上来就找数据。因为这种题是一种叙述,叙述就有语意,有语意就可能让人误解。如果一上来就直奔数据,而对材料陈述的内容不屑一顾的话,很可能背离材料的本意和要求,造成失误。做文字资料分析题,在拿到题目之后,首先要将题目通读一遍,用大脑分析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然后仔细看一下后面的问题,与自己原先想的印证一下,接下来再有针对性的认真读一遍材料,最后,开始答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准确地把握材料;另一方面,对材料中的各项数据及其各自的作用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有些人可能不喜欢做那些统计表的问题,面对大堆的数据觉得无从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