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 5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导学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2590417 上传时间:2019-02-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 5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 5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 5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 5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 5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导学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文言文中常用词语的用法,了解文言文常用句式的特点。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类知识卡片的收集、整理,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文言经典篇目的喜爱,继承发扬悠久的灿烂文化。【教学重难点】、掌握文言文中常用词语的用法,了解文言文常用句式的特点。、通过各类知识卡片的收集、整理,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导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我国古代的文化发展源远流长,语言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变化,作为现代的我们怎样才能更好的阅读文言文,准确把握作者的精神追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文言文有关常识,让今天的学习之旅为我们的文言文学习架设一道桥梁。二、

2、 检测预习文言文中的一些文体知识1.世家 :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当然陈胜以戍入史家,也是太史公特别关照。2. 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3.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4.书:即书信,在我国有着渊远流长的历史.它产生于春秋时代,发展于西汉时期,并出现了一些书信写作名家,如司马

3、迁的.东汉以后,由于发明了纸笔,书信也随同文学一道,逐步向社会下层发展.这时的书信,不仅是一种应用文体,且已发展为书信体散文 ,本文属代表性的骈体散文。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作品流露的思想感情陈涉世家歌颂农民战争的巨大威力,表现陈胜的伟大抱负、远见卓识、非凡的谋略。与朱元思书:描绘了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捕蛇者说: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桃花源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幸福生活的愿望。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醉

4、翁亭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四、合作探究文言文常见词语的用法1.通假字:便要还家 被坚执锐2.古今异义:阡陌交通 无论魏晋3.一词多义现象:以、名、于等4.同义词:悉、皆、咸、具、并等5.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岁赋其二名词用作动词:一狼洞其中形容词用作动词:互相轩邈动词用作名词:殚其地之出使动用法:君将哀而生之乎意动用法:固以怪之矣古代文化常识一、人名称谓1.人名:名、字、号、谥号、籍贯、官名2.称谓:一般称谓、谦称、敬称、特称二、地名1.六合:指天地四方(上下东西南北)2.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方(八个方向)3.特殊的地名:江、河、阴阳、中国、九州4.别称:南京(建业.

5、建康)、开封(大梁.东京)三、古代职官四、天文历法(天干、地支)天干(10个):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地支(12个):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五、科举制度1.乡试、会试、殿试2.解元、会元、状元六、音乐文娱1.五音:宫.商.角.徵.羽2.文房四宝:笔.墨.纸.砚3.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4.岁寒三友:松.竹.梅5.花中四君子:梅.竹.兰.菊七、饮食器用1.五谷:稻.黍.稷.麦.菽(稻谷麦子高梁大豆玉米 )2.五味:酸.甜.苦.辣.咸3.五牲:牛、羊、豕、犬、鸡 (马)八、风俗礼仪九、文史典籍1.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2.五经:诗书礼易 春秋3.六义:A:礼.乐.射.御.书.数(B*)4.史书编写方式: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5.重要图书:古文观止 资治通鉴十、目录辞书1.四库全书:经.史.子.集2.尔雅:我国最早的词典3.说文解字:我国最早的字典五、精读品析 学习文言文常用的方法1.充分利用工具书及有关的注解2.学会反复阅读并试着翻译3.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化常识4.学会探讨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精神追求5.实现两方面的学习要求六、拓展延伸:读后启示1.学会关注自然热爱自然2.学会关注生活珍惜生活3.学会关注人生理想抱负4.学会关注社会和谐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