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4.2 气温和降水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2588543 上传时间:2019-02-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4.2 气温和降水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粤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4.2 气温和降水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粤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4.2 气温和降水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粤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4.2 气温和降水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粤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4.2 气温和降水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粤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4.2 气温和降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4.2 气温和降水(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气温及其变化一、教材分析气温是天气和气候的主要组成要素,涉及面广、理论性强,所以应采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亲身体验的方法,利用对比法、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来源:学优高考网气温的测定,主要讲解气温的表示符号及读法,气温的观测和计算方法气温的变化,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气温的日变化;气温的年变化,主要从两个侧面说明,一是南北半球一年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的时间,而是热、温、寒三带四季气温变化的特征不同;气温的年际变化。气温的世界分布,首先讲解了等温线知识,它是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的关键。本部分即重“地”又重“理”,将世界气温水平分布的规律与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纬度、海陆、地势

2、、洋流等结合,使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结合。又为后面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和气候特征打下基础。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气温日变化、月变化。(2)使学生明确大气受热的原因和水陆受热的不同。(3)使学生认识热带、温带、寒带气温年变化的不同特点。(4)使学生掌握全球气温分布规律。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初步掌握气温和降水的观测方法及有关气温降水量数值的一些计算方法。(2)通过数据分析培养抽象概括现象规律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天气现象的产生和变化体现着自然界的规律的,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三、教学重点难点气温的年变化、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四、教法建议1以生活中常出现的“怎样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

3、变化”这一问题,引入本节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通过“观测温度计,计算日平均气温”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气温的日变化,训练学生掌握有关气温日变化的观测、统计、读图技能。通过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的活动,引导学生在读图、分析中了解气温的年变化,并训练学生掌握有关气温年变化的统计、分析的地理思维能力。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的活动,引导学生在读图、分析、概括中,了解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并训练学生掌握有关气温分布规律的读图、分析、概括的地理思维能力。关于“世界气温的分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地图,学会从“整体到局部” 逐步分析的方法。注重从图上直接得出结论,将分布

4、规律与影响因素联系起来分析。为了避免单纯的灌输,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切忌教师不要直接给结论。五、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六、教学案例:引入新课从上一节所讲天气与气候的概念中,我们知道组成气候的要素有气温、降水和风等。讲授新课教师讲述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顺口溜:早穿皮袄午披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没有)这句顺口溜说的是新疆地区的天气情况,它说明了新疆地区的天气有什么特点?提示气温的变化方面。(气温变化大)的确,一天的气温有着明显的差异。那么气温在一天的什么时刻达到最大值?什么时刻达到最小值?(午后:大约14:00气温达一天最大

5、值;日出前后:气温达一天的最小值。)如何测量一天的气温呢?(利用百叶箱中的温度计)播放视频气象观测员测量气温的短片。提问百叶箱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白色,反射阳光。)提问日常说今天的气温多少度,这是指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最低值、还是日均温?(日均温)日均温怎样计算呢?(给出一组数据:2时、8时、14时、20时的气温,4次气温数相加除以4。)提问一天中气温最高值最低相差多少,即气温日较差,这又是怎么样计算得来的?(最高值-最低值。)教师讲述不仅在一天中气温有最高的时刻和最低的时刻,而且在一年中也有气温最高月和气温最低月的时候。同学们,请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前面学过的知识,填写下表。气温最高月气温

6、最低月南半球1月7月北半球7月1月教师提问一年中气温最高月北半球出现在几月份?(7月。)为什么?(太阳直射在北半球。)南半球气温最高月出现在几月份?(1月。)为什么?(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北半球气温最低月出现在几月份?(1月。)为什么?(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南半球气温最低月出现在几月份?(请看课文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那么年平均气温是怎样计算出来的?(一年中十二个月的平均气温相加除以12。)月平均气温又怎样计算呢?(该月每天的日均温相加除该月的天数。)承转过渡以上所讲的气温日变化、月变化、年变化都是从同一个地方气温的时间变化来说的,现在我们还从气温的空间分布来认识地球上不同纬度的地方的气温具有

7、什么特点。教师讲述我们要知道各个地方年平均气温的状况,就需要用等温线来表示。什么叫做等温线?请在世界气温的分布小标题中找出什么叫等温线(齐声朗读一遍),“人们根据世界各地的气象记录,把气温相同的点,在地图上用线连起来,这叫等温线”。把这句话用笔勾出来,再根据这句话,请学生在台前试画一个等温线图。教师说明画出的等温线体现了:等温线大体上与纬线相平行;同纬度上的各地气温相同;不同纬度上的各地气温高低不同。教师提问读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引导读图回答:(1)看气温从赤道向两极有什么变化规律?第一步,请在图上找出赤道;第二步,由赤道向两极方向依次观察,北半球20等温线和南半球20等温线,北半球和南半

8、球10、0等温线;第三步,找出气温分布规律: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极地逐渐降低。提问刚才读图你发现纬度高低与气温高低有什么关系吗?(纬度低、气温高;纬度高、气温低。)提问这样,气温分布随纬度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各纬度获得太阳光热多少不同。)(2)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是否相同?(沿北半球10等温线,在太平洋和欧洲陆地上各固定一点A、。用红纸剪两个大圆点贴出。然后用长米尺以其中一点的纬线作标准。)提问A点纬度高,应当气温低,点比A点纬度低,应当气温高,但为什么A、两地气温却都是10呢?(提示:这两地一位于海洋,一位于陆地。)来源:gkstk.Com提问这说明气温高低除受纬度影响外,还受什

9、么因素影响呢?(海陆位置的影响)(3)处在同纬度的高原山地与平原低地的气温是否相同?提问夏季,很多人上庐山避暑,这是为什么?(山上凉快,即气温低。)讲述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4)等温线密集的地区和等温线稀疏的地区谁的气温差异大?讲述等温线密集的地区气温差异大。七、板书设计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一、气温及其变化气温日变化:陆地最高温:14:00;最低温:日出前后。气温年变化:北半球:月平均最高温:7月;月平均最低温:1月;南半球相反。气温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A一般情况下,在同一地点,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大约下降0.6摄氏度。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极地逐渐降低受海陆位置的影响,内陆气温比

10、近海岸地区气温高。八、教学反馈:通常情况下,一天之中,最高气温最可能出现在:11时12时 13时 14时一年之中,在北半球大陆上,气温最高的月份一般出现在:1月6月 7月8月小华在自己的家里测得一日的气温如下表所示,据此回答34题时 刻8点14点20点2点气温()19023、该地区这一天的日平均气温为 ( )A 、0 B、2 C、3 D、4 4、小华测量气温的仪器一定是 ( )A、温度计 B、湿度计 C、百叶箱 D、气压计答案: 3.B 4.A九、 教学反思(课后小结)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可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启发学生思考、分

11、析,培养学生自欺欺人获取知识的能力。比如在讲气温与生活时,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一说生活中我们为什么比较关注一天气温的高低;讲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时刻,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去感觉,然后再结合书中的气温曲线图去分析,验证自己的感觉是否正确,由于分析的实例尽量从身边的生活中来,学生非常熟悉,并乐于参与讨论,学习兴趣高昂,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阅读地理图表,分析地理问题,获取地理知识,以及利用资料绘制地理图表是学习地理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这种图文转换能力的培养。事实证明,学生的创意和绘图能力出乎老师的意料,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即享受乐趣,又培养了技能,从而达到了预

12、期的教学效果。十、“活动”参考答案P55活动:读图4.52时8时14时20时日平均气温3615129可指导或组织学生在分别在一日中的早(早上上学时)、午(中午下课后)、晚(下午放学前)观察温度计;也可让学生体会早(早上起床时)、午(中午下课后到下午上课前)、晚上(晚饭后到睡觉前)的身体感觉。(略)。P56活动:观察图4.6活动:最高气温出现月份最低气温出现月份气温年变化特点287月-51月冬冷夏热P56活动:(3098200)100)0.617.4 36-17.418.6P57活动:全球等温线分布规律通过读图,引导学生得出:a.南半球比北半球平直(规则、有规律);b.等温线的温度值低纬高、高纬

13、低,低纬地区等温线稀疏;c.世界的寒极在南极洲等三方面的结论即可。降水及其变化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内容的安排与前一节的气温分布有类似的地方,可以利用前一节的分析方法,引导学生从降水的来源降水量的测定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分析成因,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思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大气降水是从空中降落下来的雨、雪、雹等总称。教材通过一段文字讲述了降水的来源到降落到地表的动态过程,水汽从 这里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物质是在一刻不停运动着的,而运动是由一定规律可循的。降水量的测定首先是学生形成年降水量的准确概念,其次在降水量的测定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来源:gkstk.C

14、om世界降水的分布和降水的季节变化,教材体现了降水的时间概念、空间概念、数量概念的结合。在降水的空间分布中,教材通过提问对各地降水量的多少作了定性的叙述,而在降水的季节变化中,偏重定量的说明。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另外,教材用提问、图像、小结的形式,反复说明一个问题,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图像能够较直观地反映降水的时空分布和变化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课本提供的读图问答,引导学生读图思路,降低难度和训练思维;课文中对规律的总结归纳,可以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降水形成的条件和过程。()使学生了解降水量的测定方法。()使学生了解降水的分布和季节变化。过程与方法通过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学会读图概括出事物的变化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体验地理探究的乐趣。()认识降水的复杂性(变化与分布)。三、教学重点难点降水的条件、大气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四、教法建议1在介绍降水概念时,可以参照教材中用漫画的形式介绍降水的形成过程,也可以不用教材的内容,利用学生生活中对降水形式的感受和模拟降水实验的形式,重组教材,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增强学生的感情认识,降低学生对“降水”这一概念的理解难度。建议教师可参照如下形式:可让学生先说说自己见过的降水形式有哪些;而讲解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