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的书法和书法的抒情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821947 上传时间:2017-05-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抒情的书法和书法的抒情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抒情的书法和书法的抒情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抒情的书法和书法的抒情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抒情的书法和书法的抒情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抒情的书法和书法的抒情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抒情的书法和书法的抒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抒情的书法和书法的抒情(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心画也。”就是说通过走笔泼墨的书写过程,“把貌似简单的笔墨运动,升腾为抽象的律动”,造成汉字点化线的曲直、畅涩、起落、轻重、刚柔、停顿、连接、粗细、交叉以及结体上的欹正变化、章法布局等,从而使人产生庄重、轻快、强劲、文雅、妍媚等联想,同时传达出作者的人格、意趣、情感、审美经验等;并通过作品的抒发,进而去影响和感染别人。对于书法的这种功能或宗旨,孙过庭在书谱中作了极其精辟地概括,即“达其性情,形其哀乐”是也。 (一)“达其性情”个性的极端张扬 关于“达其性情”,刘熙载曾有一段著名的比喻:“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说明书法作品与写者的性格特征有着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联

2、系,并反映出书家的文化与道德修养等,一部璀璨的书法史,实际上就是各具个性,风貌迥异的名家大师为我们树起的一座座骄人的里程碑!“圣哲之书温醇,骏雄之书沉毅,畸士之书历落,才子之书秀颖”(艺概)。综观王羲之、柳公权、颜真卿、米芾、黄庭坚、郑板桥、徐渭、金农、其书作无一不与他们个人的气质、个性、品格以及深厚学识、修养相关联;也无一不是其个性的张扬!正如书谱所总结的:“虽学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刚狠者倔强无润;衿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勇;狐疑者溺于滞涩;轻琐者染于俗吏。”这里的刚狠、衿敛就是指创作者的个性特征。值得一提的是,从古代书家的遗墨看,大

3、都属于自撰自书。其文自然真情流露,也更变于表达作者的性情。刘熙载云:“观人于书,莫如观其行草”;古语亦云:“文则数言乃成其义,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其义一也! “唐人尚法”!天下统一,无法度则无以“治天下”。从本质上说,封建社会本身就是一个扼杀个性的时代。由于当时强大的封建礼教观念十分严格,书家个性的“庐山真面目”被无情地扼杀或抑制,要求“以儒家君子为做人的楷模,以仁义道德为人格理想,以文质彬彬为精神风貌”。这也是历来把法度几乎提到至高无上地位的社会基础。而不少有新意的书画家,不拘于成法,却又不敢公开站出来反对封建统治者所提倡和赏识的如孔孟之道“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气质浑然”的、抹杀个性的“

4、中和气象”的法度,就只好隐逸山林,简居民间,甚至装疯卖傻,借酒气以行其“道”毫无遮拦地个性抒发!于是,便有了浪漫不羁的米芾、郑板桥,雄奇放肆、孤傲狂狷的徐渭等画家书法,或荒诞不经,八面出锋;或随意“刷”写(米芾戏语),不受拘束;于是,便有了“癫张狂素”、“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甚至有敢于当着皇帝的面“反系袍袖,狂跳便捷”等等近似或直接“犯上”,然而却又十分合乎情理的现象,倒反而成就了书法史上一些极富个性的大家、大师级人物! (二)“形其哀乐”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如果说,“达其性情”尚属一个“书法家”的基准要求的话,那么,“形其哀乐”则明确地对书法创作的意境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追求。 众

5、所周知,书法本身是一种极具抽象性的艺术。由于单体汉字一般并不具有随意表情的作用(有人统计,在五万多个汉字当中,既使象形文字也只有三百多个,大约是汉字总数的十七分之一);而书作者,特别是书作所依托的文辞所传递的“哀乐”,却偏偏要通过书法作品的“形”表达出来,这个“形”的含义,就很值得我们书法家品味了。因为,它并不是某个理论家或书法家随意提出来就能提出来的,而是有无数优秀的经典作品事实上已经体现了的。而且,她们其所以能够成为优秀,成为经典,也正是由于她们既具备了“达其性情”,又能够“形其哀乐”这样的“功能”和标准,才使他们得以成其为优秀或经典的。因之,其表述“哀乐”的“形”的关键,就必然落在了汉字

6、结体的欹正变化、用笔的骨力强弱、运毫的疾徐畅涩、使墨的轻重淡浓以及章法布局的开塞稳险等方面,并使其给人产生以联想才会发挥作用,于是,便形成了这样一种模式: (受文辞意境等诸多因素启迪的)作者的心境通过(受个性、学养、情绪等字外工夫所滋养的)运笔、使墨、布局等“形”迹 + (与作者心境具有共识的相对数量的社会群体)欣赏者的联想所产生的共鸣最终实现作者所要表述的情感的恰切外化,即“形其哀乐”(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 这是一种美仑美奂的艺术境界。而能否达到这一境界,则是一个书法大师和书法艺术大师的最显著的区别标志之一! “有动于心,一表于书” 关于“作者的心境”和“情感的恰切外化”,韩愈在送高闲上

7、人序中有十分具体的表述:“往时张旭善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如何“发”?一笔者注。以下括号内文同)观于物,见山水岩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星列,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万物之变,可喜可愕,(产生联想!)一表于书:变化如神,不可端倪”。这里,首先是“有动于心”,然后才(动用“库存学养”所产生的联想所得)“一表于书”。所谓担夫争道、观舞剑、看蛇斗都是产生于联想,有所感悟,方于书中“发之”焉。试看: 那乘醉意朦胧间“一表于书”,信笔写下了为历代书家称道的清逸秀丽,充满生机,能够充分体现晋人精神解放的自由之美并和王羲之那种

8、 “放浪形骸”、神情散浪似清风明月、真气扑人那种人格美境界相“如”的兰亭集序;那在极度悲愤之中笔随心哭、至性郁结的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以及自谓其书“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其诗写得苍凉多情,书作更是起伏跌宕的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不都是中国书法史上脍炙人口的“顶尖级”行书佳作么!陈绎曾翰林要决变化云:“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轻重,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大家知道,世界上既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有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人的“喜怒哀乐”情感变化,总是有诱因的:因环境、因事件、因人际之间的交流等等,

9、当然更多的则是受所书文辞的启迪,因之才有可能依据其所激发的“情”之“重轻”,“决定”字之敛舒险丽;始能“一表于书”,“变化无穷”。可见书法的抒情性,则是书法之所以能否成其为艺术的最重要条件之一! 这里有一个极为有趣的现象:就是在行草书中,最为人们推崇的佳作,包括肚痛帖、鸭头丸帖、韭花帖等,几乎都是“无意于佳作而自作”的“信手拈来”之作;而许多“认真创作”的书作,包括多次重抄的兰亭集序等,倒反而不如她们,何也? “书者抒也”。除了个性的张扬,更高的境界则在于和所书文辞内涵产生“共鸣”后激情的抒发。元张宴评祭侄文稿时云:“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端楷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意兴,则

10、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能出于无心,使其手心两忘,其妙见于此也。”好一个“心手两忘”,以至“无心”顾及任何形式的约束!抱三怀纵,“意兴”出矣,“其妙”见矣!于是,情趋笔使,“醉来信手三两行,醒后却书书不得”,“兴来小豁胸襟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十杯五杯不解意,百杯以后始癫狂;一颠一狂多意气,大叫数声起攘臂”。“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极其生动地道出了在长期封建礼教压抑下,文人们只有在醉意朦胧的酒意(或假借酒醉)之后,才能真情袒露的那种“姿情任性,了无障碍”状态下淋漓尽致的创作过程。仔细研读历代书作,无论是“多意气”也好,“三两行”的“兴”也罢,或则“千万字”的“胸襟气”

11、、“数千张”之前的“倚绳床”,等等,等等。这种情之所至而不能自已的“有感而发”,有时竟然能让“满座失声看不及”!这种情以书抒、 抒情并茂的佳作,才是构成中国书法艺术的真正“脊梁”! 近代的弘一法师(李叔同)由于看破红尘,虔诚向佛,把“种种恶逆世界看作真实收益处”,因而他的墨迹不激不励,心平气和,潇洒自如,给人一种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感觉,“平淡、宁静、冲逸”,充满了宗教所赋予的超脱和恬淡,呈现出一派“空”“寂”的禅家气息,不同样是“情移书变”的佐证么? 然而,这种意境不是任何书法作者都可能达到的。即使当代一些被奉为“泰斗级”的书家,有谁能拿得出一件称得上既能“达其性情”,又能“形其哀乐”的精品

12、佳作?而更多的人则是苦习终生,充其量作到“达其性情”。甚或只能在大师的阴影或名家的麾下往来游走,千幅万幅不离“家门”,因而被斥为书匠、书奴,自然是理所当然的了!(三)文情书趣 双峰并秀 中国书法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文学,特别是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有人说,书法是文化人的事。艺概云:“写字者,写志也。”文学的意境于书法的意境既有各自的独特性,而作为艺术又具有其一致性。而二者巧妙完美的结合,即对意境的追求,不仅完全相同,而且是中国书法艺术重要特征之一。 综观中国书法史上所有优秀作品,无论是事先经过作者倾注全部学养等,精心酝酿、设计(意在笔先);或者由于激情所使,信笔拈来,都无一例外地和作品内容有着极其

13、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象兰亭集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诗帖等等优秀作品的产生是这样,其它能被后世所认知和推崇的作品,同样是这样。著名的六朝摩岩石刻泰山金刚经,字里行间,隐隐中透出一种超然心态和庄重肃穆的虔诚信念。“它表现的不仅是一种具体范畴的书法美,而且是一种慑人心魂的博大精深的境界,十分和谐地将宗教与艺术凝结在一起。若不是宗教和书法艺术有着深层的理解,是很难写出如此超凡脱俗的妙品来的。”(参见杜中信等合著历代名碑技法) 松风阁诗帖同样值得一谈:“我来名之意适然”,“想看不归卧僧毯”,“山川光辉为我妍”,“舟载诸友常周旋”。其诗闲逸恬淡,潇洒而又放荡不羁。这闲逸的生活、无尘的竟境,反映到书法上,

14、其笔调舒适自然,有一种山林散仙野之风。真可谓诗情书趣,浑然一体,魅力无穷! 又如,苏轼到黄州的第三年。“流放地的非人生活,报国无门、家有难归的愤懑情绪,使苏轼再也难以沉默。他完全忘记了写诗招祸的惨痛教训,在一种不可抑制的创作激情推动下,挥毫写下了黄州寒食诗二首从笔墨的转合之际、节奏起伏之间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强烈斗争和莫大痛苦。这种斗争和痛苦是随着笔墨的逐渐延伸而加重加深的。开始写的时候,还显得从容舒缓,但越写到后来,越发显得哀情难抑,不可扼止。深情的文学语言和天才的书法语言,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崇高的悲剧美。可以说,除了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外,几乎难以再找到如此强烈的具有感情冲击力和穿透力的作品。

15、”(李进孝感受崇高,再说风流见中国书画报 99/86 期 2 版)。我们不妨再看看劲逸雄伟的送裴将军诗。这是又一幅文书同构的杰作:“猛将清九垓,战马若龙虎,腾陵何壮哉!”“入陈破骄虏,威声雄震雷,一射白马倒,再射万夫开”。其诗威武雄壮,大气磅礴!其书作运笔更是忽行忽楷,动静结合,如惊海狂涛,摧枯拉朽;如千军万马,所向披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裴将军挥师破匈奴的生动场面。在中国书法史上,应该是一幅罕见的书:楷行草书并用,很值得研究。一是这种现象前所未有,特别是在法度森严的唐代;二是作者是否受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启发,为了更好地表达其诗中的某种意境,而在有意打破“陈规”,探索新的字体组合形式?其它如“

16、若海涛泓洞,天风萧飂”有“海鸥云鹤之致”的山东掖县摩崖,郑文公碑;狙豪狂狷,阳刚大气的张猛龙碑;以及闲逸散淡的神仙起居法等等。试设想,有诸多作品如果没有各自特殊的创作背景以及当时赖以创作的文辞情境所激发的或散逸、或悲愤、或抑郁、或激昂的心境,作者能够在没有任何启迪的境况下而随便“信手拈来”么?如果没有强烈的感情驱使,其作品又如何能够在“无意”间“信手拈来”,那也就更谈不上成为书法史上的经典杰作而光彩照人了。苏轼曾云:“推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一曲兰亭集序,一曲祭侄文稿直“唱”了一两千年,久赏不衰;这种无意于精而自精的件件佳作,无一不是受文辞的感染、激惹以及综合素质的蒙养使然。反观大量只在字画的解体、布白上下功夫,片面强调书法的“纯艺术”性,而不注重修养的全面行,不考虑所表达文辞的内在含义,实在是内心空虚的表现! 笔者曾见过“著名”以毛泽东清平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