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课件(共十一章)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82177457 上传时间:2019-02-23 格式:PPT 页数:145 大小:4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育原理课件(共十一章)_第1页
第1页 / 共145页
德育原理课件(共十一章)_第2页
第2页 / 共145页
德育原理课件(共十一章)_第3页
第3页 / 共145页
德育原理课件(共十一章)_第4页
第4页 / 共145页
德育原理课件(共十一章)_第5页
第5页 / 共1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德育原理课件(共十一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原理课件(共十一章)(1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德育学的本体论研究,德育原理,第 一 章 德 育 学 的 本 体 论 研 究,一、德育学研究对象的考察 二、关于德育学学科性质的思考 三、关于德育学的研究任务的确认,第 一 节 关 于 德 育 学 研 究 对 象 的 考 察,一、我国德育学著作及教材关于德育学研究对象的表述. 1、华中师范大学等六院校合编德育学 2、胡守棻主编德育原理 3、胡厚福著德育学原理 4、在研究对象外延问题上,也存在不一致看法。 5、一些研究者在其著作中避而不谈。,第一节 关于德育学研究对象的考察(续),二、从不同学科视角分析几种德育学研究对象的不同表述 (一)科学分类及学科称谓不明确 (二)研究对象范围不确

2、定对象不明确,具体分析如下:,1“德育学研究的对象是德育规律”、“德育学是研究德育规律的科学”。 2“德育原理也就是研究德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3“德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德育问题”、“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是德育一般问题或德育问题一般” 4“品德形成规律,不可能也不应包含在德育规律之中”,第一节 关于德育学研究对象的考察(续),三、如何把握德育学的研究对象 德育学是一门研究在学校范围与条件下德育理论与实践的科学。其对象应是学校条件下德育理论与实践(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经验与思想)。 学校条件可从学校固有职能所基于的条件、学校工作的展开和学校内部社会群体特征三方面审视 总之,学校德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

3、范围和条件下的德育理论与实践(包括实践中产生的德育经验与德育思想)。,第二节关于德育学科性质的思考,一、关于教育学的学科性质认定:规范教育学 二、教育学学科理论性质的划分对德育学的学科性质认定的启示 三、德育学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意义的学科 在学校德育活动中,指导德育实践至少有两种规范:理性规范和实践规范。,第三节 关于德育学研究任务的确认,一、确立德育学研究任务依据 学科的任务,主要根据该学科特定研究对象、社会对该学科要求以及该学科本身发展成熟程度等而提出。,第三节 关于德育学研究任务的确认(续),二、德育学研究的根本任务:为求达到学科本身的科学性,必须客观地、科学地揭示学校

4、德育的规律。,第一节 关于德育学研究对象的考察(续),二、从不同学科视角分析几种德育学研究对象的不同表述 (一)科学分类及学科称谓不明确 (二)研究对象范围不确定对象不明确,具体分析如下:,第二章 德育的本质、地位与作用,第二章 德育的本质、地位 与作用透视,一、德育概述 二、德育的地位 三、德育的作用,一、德育概述,一、认识德育本质的必要性 德育研究理应回答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什么是德育”即所谓“实然问题”,二是“如何进行德育”即“应然问题”。 “应然”研究成果辉煌,而卓有成效的“实然”研究却是凤毛麟角,成果寥寥。,一、德育概述(续),二、从词源学和语义学的角度看德育的基本含义 “德”的基本

5、含义是指人们合乎客观事物发展规律或规则的内在思想意识与外在行为的有机统一;“育”的基本内涵则是指人的品德的培养。,一、德育概述(续),三、德育的概念揭示 德育做为外来词,从英语“moral education”译用而来。 (一)德育说法种种 以往我国对于德育概念理解定义五花八门,随意性强,缺乏理论规范。 (二)德育概念的内涵(本质)从逻辑和哲学角度揭示 (三)德育概念的外延分析,一、德育概述(续),(三)德育概念的外延分析 1依德育主体不同可分学校德育社会德育和家庭德育。 2依据德育客体即教育对象的不同,又可作多种划分。 3根据德育内容不同,可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四方面。,

6、第二节 德育的地位,一、古代教育的目的是德育 中国:孔子 朱熹 西方:古希腊苏格拉底,第二节 德育的地位(续),二、德育在近代教育中的地位 西方: 文艺复兴时期 近代教育时期 夸美纽斯 洛克 赫尔巴特 康德 杜威 我国:王国维 蔡元培 陶行知,第二节 德育的地位(续),三、德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 西方各国教育 英国 社会主义学校教育 前苏联 新中国成立后 总之,德育在教育中始终处于首要地位。其深层原因是在于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第三节 德育的作用,一、德育具有促进社会道德进步和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一)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看德育的作用 (二)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

7、客观实际看德育的作用 (三)从德育效能所最终达成的目标看德育的作用,第三节 德育的作用(续),二、德育在学校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导向作用 (一)德育对于学校教育的办学方向、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现其教育目的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二)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中具有正面导向作用 (三)德育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深入人心具有灌输作用,第三章 德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研究,第三章 德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研究,一、德育概述 二、德育的地位 三、德育的作用,一、德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一、政治经济制度对德育的影响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德育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德育目标 孟子 欧洲中

8、世纪 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德育内容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德育的主要方法,一、德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续),二、德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 1、传播为一定政治经济制度服务的社会意识形态 2、培养具有一定的政治思想品德的人才 3、德育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第二节 德育的相对独立性,1、德育规律的客观性 2、某些德育内容的人类性 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内容中含有社会性因素,多具社会人类性而不太具有阶级性。 3、德育方法的工具性 德育方法作为实现德育目标的手段,许多具体方法并无意识形态性质。,第三节 德育与社会的和谐发展,1、德育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社会历史必然性

9、:德育是社会产物 2、德育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3、德育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内在的静态性与动态性 静态是相对的,动态是绝对的,第四节 市场经济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的整合,一、市场经济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的质的解读 (一)市场经济道德解读 市场经济道德也具有一般道德基本结构,即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以及精神与物质等基本道德关系。 (二)对传统社会主义道德的反思,第四节 市场经济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的整合(续),二、市场经济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整合的内在必然性 (一)市场经济的本质奠定了二者整合的客观前提 (二)市场经济的一般价值取向构成二者整合的客观基础 (

10、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价值取向表明二者的整合具有深刻的制度根源,(四)市场经济与伦理道德的相互依赖与促进表明二者的整合具有积极的内在动力 (五)社会精神文明与社会经济生活的联系与区别显示出二者的统一是一种对立统一 (六)社会进步的经济尺度与道德尺度的统一表明二者的整合符合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五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学校德育的价值取向,一、正确把握和理解新的社会思潮和社会舆论 (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奉献精神的认识 (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第五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学校德育的价值取向(续),二、正确认识和分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所产生的

11、一些新矛盾 (一)正确认识和分析经济市场化与共同富裕、社会生活稳定之间的矛盾 (二)正确认识和分析价格放开与低工资、低消费政策的矛盾 (三)正确认识和分析人际关系的物化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矛盾 (四)正确认识和分析无规范的行为和社会主义法制之间的矛盾,第五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学校德育的价值取向(续),三、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多种社会观念 (一)开放意识 (二)竞争观念 (三)创业观念 (四)法制观念,第四章 德育与人的品德发展研究,第四章 德育与人的品德发展研究,一、品德发展概述 二、品德结构及其组成要素 三、影响人品德发展的因素 及其作用 四、青少年儿童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第

12、一节 品德发展概述,1、哲学层面的“发展” 指由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 2、教育学层面人的“发展”指人在成长过程中身体与心理方面有规律进行的量变与质变过程 3、德育理论关于对人品德发展的理解 : 品德实际上是指个体的人对社会道德的内化与外化而表现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 总之,品德发展指个体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以及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下,其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和法纪品质,不断地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动态序列过程。,第二节 品德结构及其组成要素,一、对几种主要的品德结构说的简要述评 (一)“知、情、意、行”四因素说 (二)“基本维度说” (三)“

13、四项意识说” (四)“三维结构说” (五)“三环结构说” (六)“三种道德心理要素的 核团结构说”,第二节 品德结构及其组成要素(续),二、品德的基本结构,第二节 品德结构及其组成要素(续),(一)社会因素 个体人的品德结构是在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品德结构还受社会心理的制约 (二)人格因素 自我意识,第三节 影响人品德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一、遗传素质是人的品德发展的生物前提 (一)遗传素质为人的品德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二)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品德心理的发展过程和阶段 (三)人的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制约着人的品德发展的个别差异,第三节 影响人品德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续),二、

14、环境对人的品德发展有重要影响 狭义环境和广义环境 环境决定论,第三节 影响人品德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续),三、德育在人的品德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目的性和方向性; 计划性和系统性; 组织性和专门性; 德育可控制和利用遗传、环境等因素对人的自发影响,第三节 影响人品德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续),四、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品德发展中起重要推动作用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重要特点,第四节 青少年儿童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一、他律品德向自律品德的转化规律 他律品德基于人的基本需要。满足基本需要是目的,品德行为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是出于个人意愿,而是外在规范的约束。 自律品德基于个人的品德需要,品德行为

15、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第四节 青少年儿童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续),二、品德形成与发展的从众性规律 从众(Comformity),是在现实或想象的群体压力下,个体改变自己的立场、观点、态度,随从多数人的意见,产生与多数人一致的言行。 个体品德发展的从众性心理变化过程大体要经历三个阶段。,第四节 青少年儿童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续),三、品德形成与发展要依赖内部品德心理的认知冲突的规律 品德认知冲突是指个体内化外在的品德规范时与原有认知结构之间的矛盾。 品德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品德认知冲突推动品德发展,一定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形成某种确定的品德结构。,第五章 德育目标论,第五章 德育目标论,一、德育目标的涵义及分层 二、 德育目标的产生机制三、 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德育目标的价值取向,第一节 德育目标的涵义及其分层,一、德育目标的涵义 德育目标是对德育对象的品德方面的总的规格或要求。 二、德育目标的分层 (一)德育目标的从属分层 1、德育总目标决定德育分目标 2、德育分目标服务于德育总目标。,第一节 德育目标的涵义及其分层(续),(二)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 小学;中学;大学 (三)德育目标内容分层 1、思想教育目标 2、政治教育目标 3、法纪教育目标 4、道德教育目标 (四)德育目标的对象分层 后进生;中等生;先进生,第二节 德育目标的产生机制,一、目的性是人类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