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院校保险硕士培养模式探索--一浙江工商大学为例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82027927 上传时间:2019-02-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3.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经类院校保险硕士培养模式探索--一浙江工商大学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财经类院校保险硕士培养模式探索--一浙江工商大学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财经类院校保险硕士培养模式探索--一浙江工商大学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财经类院校保险硕士培养模式探索--一浙江工商大学为例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财经类院校保险硕士培养模式探索--一浙江工商大学为例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财经类院校保险硕士培养模式探索--一浙江工商大学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经类院校保险硕士培养模式探索--一浙江工商大学为例(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财经类院校保险硕士的培养模式探索 -以浙江工商大学为例江涛 陈楷彬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保险系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学正街18号31001815868140222摘 要:保险硕士教育作为保险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对于高端保险人才的培养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保险专业硕士在全国范围内起步较晚,如何培养高水平的保险实用人才,各个院校做法各异。本文阐述了我国保险硕士的教学培养现状,分析了存在的若干问题,并给出了一些具有建议性的应对策略。此外,还着眼于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保险专业硕士的培养思路,结合多年招生实际情况,剖析了保险硕士培养方案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课程改革设想。整体上,本文较为

2、细致地探讨了如何优化保险硕士的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关键词:专业学位 保险硕士 培养模式引言保险是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社会文明水平、经济发达程度、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志。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确立了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总体目标。而要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保险人才是关键,如何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高质量保险人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国内的保险教育跨过了30个年头,保险业人才的培养面临新形势和新的挑战。首先,由于我国的保险教育曾出现过长期中断,人才储备很少,总量严重不足。美国平均100人中

3、就有1名保险服务人员,我国平均1000人中才有1名保险服务人员。根据西南财经大学的研究,到2015年,我国保险高级管理人才需求超过5.8万名,保险精算人才需求超过700名,保险核保人才需求达到1.3万名。而2015年,高校的保险专业人才供给不到1.3万名1。其次,国际型、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少,保险人才素质不高,难以满足时代发展需求。保险业是一个知识、技术和人才密集型的行业,需要大量的精算、金融、投资、法律、会计、核保、核赔、市场营销、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人才来支撑其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发展要求保险人才不仅是各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还要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数据处理能力等。

4、而当下高校培养的保险人才难以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尤其是高素质营销人员缺乏,严重影响我国保险业发展。自2009年教育部进行学位制度改革以来,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成为了研究生教育的核心重点。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提出以专业实践为导向,使学术性和职业性相结合,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正规高水平训练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从而区别于以往的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的单一培养方向,逐渐向同层次差异化的研究生培养方式转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保险高等教育的改革也在同步进行。从全国范围内看,保险硕士的发展起步较晚,2011年,25所高校获得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招收保险专硕,而后保险硕士的招生

5、高校队伍逐年扩大,保险专硕教育在保险研究生教育中也逐步被社会认可,成为培养高素质保险人才的一种模式。目前,国内逐渐形成了“西财模式”、“南开模式”、“武大模式”等一些比较成熟的典型培养模式,而浙江工商大学从2011年招收保险硕士以来,不断尝试各种新的培养模式,逐渐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多元化培养模式。一、 保险硕士的典型培养模式概述(一)国外的典型培养模式国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比较完善,成熟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已有学徒式、协作式、教学式与专业式四种。1、学徒制。学徒式的培养模式闻名于德国,也是至今主流高校沿用的只要培养理论研究能力的培养方式。该模式完全由导师负责相应研究生的课程选择,发展方向和论文

6、撰写,是一种学术型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但这种培养方式由于受到导师个人的知识能力水平以及学生与导师关系等方面的影响,并不利于整体研究生科研水平的提高。2、协作式。起源于美国的研究生协作教育模式是指采用导师小组制的学习方式,聘请来自于实业具有丰富经验并有一定学术能力的人担任兼职教师,以此强化学生的总体素质,这种方式也可以称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教育模式的典范。3、教学式。该模式同样起源于美国,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学习,强调在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施专业性高层次教学,并且更加注重实践。对实际问题的研究活动代替停留于理论层次的学习,课外操作和现场教学代替学术研究,在形式上体现为一种“教学型”的培养模式。

7、缺点是每种学位都有不同的标准,很难加以统一筹划,容易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4、专业式。该模式最早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创立,将早期的学院制与引进的德国大学研究所制相结合,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教学、科研与生产开发相结合,强调课程学习和论文写作,教育研究走向多元化,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另外,师生关系由封闭走向开放,有利于研究生取众家所长,拓宽视野与思路,提高培养质量。该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教学和科研难于统一,研究生培养缺乏个性化教育,不同类型之间质量差别较大,不利于基础性研究人才的培养。(二)国内的典型培养模式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保险教育由于曾经出现过长期中断而起步较晚。但是,国内高校经过30年的不断自我

8、探索和国外经验借鉴,在保险教育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西财模式”、“南开模式”和“武大模式”等较为成熟的经典模式2。1、西财模式在国内保险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中,西南财经大学被保监会列入国内3大典型保险教育办学模式之首,誉为“西财模式”。在保险硕士培养方式上,以国际合作办学、顶岗实习、人才培养层次清晰为特色。虽然这种模式偏向于本科教育,但出于其培养毕业生的高专业素质,仍然值得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借鉴。特色之一的顶岗实习制度,通过接触保险公司整个经营流程的岗位实习,可以使学生在更加深刻的理解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职业素养和熟悉工作岗位。以此同时,顶岗实习也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工作机会,有兴趣的学生能够通过实习岗

9、位留在公司继续任职。除顶岗实习外,国际化办学也是西财的招牌特色,同国内外知名保险企业及高校积极合作、建立学术交流、师生互访和培训进修等合作项目,其中同英国英杰华保险公司合作的硕士生“国际保险会计硕士”合作项目最为值得称赞与效仿。该合作项目为业界输送了许多实践能力突出、通晓国际惯例的保险会计高端人才。2、南开模式南开模式同样闻名保险教育界,该模式是指南开大学与北美精算师学会联合培养精算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所培养的毕业的保险研究生有多人通过了北美精算学会的精算师考试,取得了国际公认的精算师资格。南开在保险专业本科生和精算研究生的基础上,设立风险管理硕士研究生,并使保险系硕士生的培养方向达到五

10、个,即保险学:保险经营管理、国际保险、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方向,以及精算学:精算学、风险管理方向。教学上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并辅助以学生配备校内导师和校外兼职导师的双导师制,着重于案例教学并逐渐转向以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手段。由于兼具精算和风险管理两大优势特色,南开保险硕士的培养便是面向各类保险公司、保险监管机构、灾害预防和控制机构、社会保障组织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培养从事保险产品设计、保险财务管理和保险运营管理、企业风险管理、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等工作的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保险专业人才。3、武大模式武汉大学是我国最早恢复保险教育的四大院校之一,武汉大学保险与精算系拥有一个

11、保险本科专业和独立的博、硕士点,形成了完整的培养阶梯。具体培养方案效仿德国的学徒制即导师负责制,特色是采取导师个别指导和研究生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课堂教学和研究生自学相结合。教学方式偏向于启发式和研讨式,更加强调硕士研究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兴趣为导向,进行更加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化培养。课程安排大体分为结合风险管理理论的特点,着重研究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的风险管理方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和实际应用为导向的保险理论应用方向,以及利用现代数学方法,对各种保险经济活动未来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性、估价和管理的保险精算方向。这种培养理念也是兼顾保险大小精细领域的全方位培养模式的一种典范,也是国内大多数高校目

12、前采用的方式。4、央财模式中央财经大学保险专硕设在保险学院招生,保险学院源于1952年设立的中央财政金融学院保险专业,也是我国高等院校中最早建立的保险院系。央财的保险硕士课程设置注重学生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此外央财保险学院还注重国际化发展,与很多境外保险专业团体、保险公司和相关大学的有关院系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专业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目前央财的培养模式改革方向为 “一体两翼三支柱”。以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为目标,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巩固和发展科研创新、实践教学和国际化这三大中

13、财保险的传统特色,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良。其研究生方向设置除保险硕士外还设有保险理论,社会保障,保险精算等专业,其毕业生去向大抵为各级保险监管机构、中外各保险公司、灾害预防和控制机构、社会保障组织、保险中介机构以及中外各商业银行以及证券基金公司等。二、 浙江工商大学保险系的多元化培养模式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从2006年起借助浙江省重点学科金融学的平台,设立了保险学本科专业,2011年开始招收保险硕士,从而建立了较为系统、高效的保险系。十年来,浙江工商大学保险系结合自身的商科院校特色,积极借鉴国内外保险硕士的经典培养模式,并尝试各种新的培

14、养模式,逐渐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文理兼收、因材施教、分层培养的教学理念,以校企合作、实务导师进课堂、案例教学、精算教育等多种培养方式为主体的多元化培养模式。 (一)以区域性市场需求为导向浙江省是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大省,经济发展水平高,民营中小企业众多,且以出口导向为主,保险需求量巨大,保险公司数量众多。近年来,外资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进入,省内保险业竞争更加激烈,保险公司间的竞争战略开始由人海战术和市场份额最大化让位于精英团队和利润优先最大化,人力资源建设的理念由过去单纯追求人海战术向建立高素质精英团队转变,从重推销转向重技术。省内中小民营企业众多,融资难的问题由来已久,大力发展信用保险和保

15、证保险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需求强烈。另外,浙江省是出口大省,出口信用保险和再保险发展速度快。基于以上现实,省内保险人才的需求不仅限于各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更趋向于具有国际化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及熟悉信用保证保险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浙江工商大学保险系从建立开始,就以浙江省内的人才需求为导向,不断加强与校外用人单位的联系,了解市场需求动向,以培养出符合市场迫切需求的保险人才。浙江工商大学保险系与省内各保险公司都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联系,各保险公司高层会定期轮流来学校与同学交流,传达市场需求动向和保险硕士毕业后能胜任工作所必需的技能,给在校保险硕士的发展方向给予指导。(二)实务精英进课堂、校企

16、联合培养高校具有完善的教学体系、高素质的学生和理论水平很高的教师队伍,但高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教学内容与形式滞后于行业实践。保险公司有自成体系的培训系统,实务培训能力强,但是保险公司培训具有短期性、应急性,但缺乏理论性系统性3。而高校和保险公司联合培养可谓是取长补短、珠联璧合。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浙江工商大学保险系多年来与外界保险政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探索联合培养的模式。10年来,浙江工商大学保险系与中国人寿、太平洋保险、平安财险、泰康人寿、生命保险等国内大型保险公司以及浙江省保监局签订了合作培养协议。其中实务精英进课堂是一大特色,院系聘请各保险公司和保监局的高层精英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他们进入课堂使高校的课堂教学更贴近行业的发展,而且他们为保险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出谋划策,完善学科建设。目前我系所聘请的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