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吴方言内部词汇差异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819776 上传时间:2017-05-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吴方言内部词汇差异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析吴方言内部词汇差异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析吴方言内部词汇差异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析吴方言内部词汇差异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析吴方言内部词汇差异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吴方言内部词汇差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吴方言内部词汇差异(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吴方言内部词汇差异卜杭宾(西安翻译学院 人文艺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5)摘要:吴方言作为中国第二大方言,无论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与北方方言有着很大差异。在吴语区尤其是苏南浙北上海,各地差异不大。然而就词汇而言,由于历史演变以及地域差异,吴语区内部仍有相当一部分词汇存在差异,有些词汇独具地域特色。关键词:吴语;词汇;内部差异;地域特色吴方言(Wu)又称吴语,作为中国第二大方言,主要通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大部分地区。目前全世界有约八千万人使用吴语,在中国排第二,在全世界非官方语言中排名第十。吴语历来被称为“吴侬软语” ,其中尤以苏州话为代表,声音软糯清脆,优雅柔美。然而吴语在非吴语

2、区的人看来,却好听难学。的确,即使在吴语区,虽然吴语互通性很高,但由于吴地南北差异及历史演变等因素,各地区仍有相当一部分词汇存在差异。. 吴语人称代词的复杂性众所周知,在普通话中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代词单数分别为“我、你、他” ,复数则为“我们、你们、他们。然而,在吴语区,人称代词却相当复杂,形式多样。为方便而不致繁琐,现将吴语太湖片主要地区的人称代词以表格形式列出:我 你 他 我们 你们 他们上海话吾 侬 伊阿拉 那 伊拉苏州话吾 倷 俚(恩乃)伲 恩笃 俚笃宁波话吾 恩 其阿拉 那 其拉绍兴话吾 拿欧 伊伢 nga 那 牙 嘉兴话吾 倷 伊伢 nga 那 拉从上表可以看出,吴语第一人称代词基本

3、相同,音近似 ngou, 与陕西方言的“我”nge的发音很相近,不知是否与当年泰伯从关中奔吴有关。事实上,在上海话中“吾”与复数人称代词“阿拉”早就有混用现象,最有名的当属那句“阿拉上海宁(人) ”。至于第二人称“你”情况就复杂得多,很多人都知道在吴地“侬”作为第二人称代词很普遍。然而熟悉中国古典文学的人都知道在古代“侬”是作为第一人称的,如鲍照吴歌第二首:“观见流水还,识是侬泪流。 ”晋书武十三王传:“道子颔曰:侬知侬知。 ”玉篇人部:“侬,吴人称我是也” 。而“侬”的本意其实是“人“,戴侗六书故第八云:“吴人谓人侬” 。 侬在浙江中南部的一些地区仍有古语的影子,如我、你、他”说成“我侬、你

4、侬、渠侬” 。.第一人称的“侬”实际上就是从“人”义的“侬”变化过来。知道近代“侬”才作为第三人称代词使用,但是主要也局限于上海及周边地区。 “侬”在宁波话中则变成了“恩” ,包括周边地区如萧山绍兴也有相当一大部分人使用。 “恩”当系“尔”的音变,这在古文中很常见。当然也有学者如梅祖麟认为从历史渊源来看,吴语的第二人称原来应该是“汝” 。南朝民歌第二人称用“汝” , “汝”和“你”在当时有明显的南北方言分别。 世说新语排调记载:“晋武帝问孙皓:闻南人好作尔汝歌,颇能为不?皓正饮酒,因举觞劝帝而言曰: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万寿春。帝悔之。 ”上述的史料记载非常明了地告诉我们,当

5、时南方方言第二人称是“汝” ,而且,这一点在当时的北人,如晋武帝,看来颇具南方地域色彩,言下之意就是当时的北方方言里,第二人称不用“汝” ,否则晋武帝口中不会说出“南人好作尔汝歌” ,而孙皓也不会在所作的南方民歌里连用四个“汝”字。此外,认为吴语中的第二人称来自日母鱼韵,在语音上也解释得通。当然,即使在宁波话中内部也有将第二人称“你”说成“拿欧”的,音近“侬” ,两种说法都存在。在笔者的家乡杭州萧山,东片地区多说成“拿欧” ,南片则说成“恩” 。上表中亦可以看出绍兴话的“你”和宁波话萧山话的发音几乎一样,也显示了地域之间的影响。因为萧山旧属绍兴管辖,和绍兴宁波都位于宁绍平原,地区交往密切,所以

6、很多词汇发音都很相似。而再往北的嘉兴,第二人称的“倷”则与苏州话相近,苏州嘉兴位于太湖流域,是吴语的两大重要分区。而在清末民初苏白方言杰作海上花列传中则用了“耐” ,与“倷”音同。然而正如上述所言,区域内部也有略微差异,但可以看出无论是“侬” 、 “拿欧”还是“倷”主要是历史音变现象引起的,在实际交流中没有多大影响。至于第三人称,浙北主要是“伊”与“其”两种。一般认为“其”本字为“渠” ,如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武夷山游手记五 ) “海棠秾丽梅花淡,匹似渠侬別样奇。 ”(杨万里郡圃杏花诗 ) “渠会永无缘”-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可见,“渠”在吴语里主要用来指代第三人称

7、。宋代的字书集韵记载道:“亻渠 ,求於切,吴人呼彼称,通作渠。 ”明代冯梦龙编辑的吴语民谣集山歌月上 “约郎约到月上时,那月上子山头弗见渠。咦弗知奴处山低月上得早?咦弗知郎处山高月上得迟?” 。那么, “渠”又是如何演变成“伊”的呢?其实“渠”的读音在各个吴语内部方言里有很多变体,根据声母可以分四类: 1.g 类,比如 ge,gi,g?。主要分布在浙江的婺州片、处衢片、瓯江片、台州片和太湖片的余姚、常熟。 2.j 类,是 g 类腭化而来。主要分布在太湖片的苕溪小片、临绍小片和甬江小片。比如诸暨和宁波的 ji。 3. 类,这个头上弯弯的 h 表示浊喉擦音。是 j 类发音时候舌头偷懒弱化而来的。主

8、要分布在太湖片,比如上海、昆山和富阳。这个字现在往往写成“伊” ,这是受了五四时期鲁迅等人的影响,其实这个字不太对,因为“伊”的声母没有浊喉擦音成分,是个清声。4.前面三类无论强弱,都可以算是浊声,而这第四类是第三类的清化,擦音没有了,而且音调提高了。它也主要分布在苏沪嘉小片,比如嘉兴的 i 和苏州的li(俗字写成“俚”)。至于吴语区的人称代词复数,第一人称代词复数主要有“阿拉” ,集中于沪甬地区。当然在周庄地区也有人说“阿拉” 。曾有人指出“阿拉”一词源于浙江海宁,然而其实该词只在海宁部分郊区使用,而不像宁波话里“阿拉”全境通用,所以上海话的“阿拉”的正宗原产地是宁波是可以肯定的。近年由于上

9、海话的影响,就笔者认识的常州人中年轻一代也有说“阿拉”的,但不普遍。其实早期的上海话第一人称代词复数主要是“我伲” ,在上海大多数郊区县被普遍使用.伲 有一些变种,如南汇奉贤等地的 阿伲。这与苏州话的“伲”有关,无锡话中“我们”多说成“哪伲” ,后来受宁波话影响,以至现在上海话中就用“阿拉”取代了老派的“我伲” 。以“拉”作为词缀的还有衢州等地的“我拉” “你拉” “倷拉” ,至于绍兴话嘉兴话中的“伢”则是“ngo(我) 拉”的复合音,此处不再赘言。可以说,第二人称代词复数主要是“那” ,除苏州话为“恩笃” 。第三人称也主要为“拉”或以“拉”为词尾。绍兴话中的“牙”其实是“伊拉” “其拉”的连

10、读所致,可以说绍兴方言人称代词复数连读现象造成的音变是最明显的,绍兴话也具有吐字迅速发音浑厚的特点。在苏州话中“他们”则为“俚笃” ,可见苏州话中人称代词复数多以“笃”为词尾。戴昭铭历史音变和吴方言人称代词复数形式的来历一文认为,吴方言中的“拉/伲”类都来源于“两” 。此说基本可信,但太绝对了,有些可能正是属于 l-、t-互变,即部分可能来源于戴文所说的“笃类”字。戴文认为汉语方言(包括吴、粤、客、晋等方言)中的“笃类”字都来自古代汉语的“等” 。但曹志耘语法特点初探 (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五届学术讨论会论文,1989)指出,明代苏州一带吴语人称代词复数排除式分别为“我里(哩) 、你搭、渠搭”

11、,对应于今天苏州话的“伲、恩笃、俚笃” 。苏州话“和、跟”的意义用“帮、跟、搭、搭仔、塔、脱、得”表示(钱乃荣 1992) ,与北吴其它方言用法一样。所以笔者认为“笃类”字应与“搭”有关。吴语区其他地方还有以“里”等词缀结尾的,大致如下表:1+里 如:常熟无锡 如“我里 ”“佗里” 2+家 如:常州 “我家、你家、他家 ”。3+等 如:汤溪 “我等、汝等、渠等 ”。 4+帮 如:文成 “吾帮侬、汝帮侬、渠帮侬 ”。 5+些 如:江山 “我些侬、汝些侬、渠些侬 ”。 6+俫 如:温州 “吾俫、汝俫、渠俫 ”。 二 吴语基本词汇之间的差异 就笔者平时与苏锡沪嘉等地区的人的交流所得,笔者发现其实吴语

12、区的互通度是很高的,尤其是浙北与苏南地区互通度极高。嘉兴话与上海话,上海话与宁波话苏州话,由于历史原因各方面差异不是很大。但是各地区由于区域性,在基本词汇方面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普通话中的“XX 话”在北吴大部分地区说成“XX 闲话” ,但在笔者家乡杭州萧山及绍兴地区则说成“XX 谈头”或“XX 说话” ,此处“说话”变成了名词,同“话” 。当然也有用“闲话”的时候,如在浙北口语中表示很乐意替人家帮忙时常说“闲话一句” 。 苏沪嘉地区 “桌子 ”说成“台子” ,在萧山话中则说成“条” 。对于人的称谓,吴语区也很不统一,苏沪嘉地区“父母”常说成“爷娘” ,使人想起木兰辞中的 “爷娘闻女来” ,而

13、在宁绍地区则说成“阿爹、姆妈” ,其中“姆妈”在上海地区也是很常用的。而在苏州话中“阿爹”则变成“爷爷”的意思,而嘉兴地区“爷爷”则说成“大爹” 。而“奶奶”在桐乡嘉善萧山温州地区一般说成“嬢嬢” (音近“娘娘” ) ,在嘉兴地区则说成“亲妈” ,苏州话里“奶奶”叫“好婆”或“阿婆” 。而在常州溧阳一代“姑姑”叫“伯伯” 。苏州宁波地区称呼年轻女子为“细娘恩”或“小娘” 。这些亲属用词差异很大,的确会引起很大误解。“怎么”在浙北苏南也有好几种说法,嘉兴苏州地区叫“哪哈” ,上海叫“哪能” ,而在萧山绍兴则叫“哪格” ,宁波地区则叫“咋” ,类似北方方言。在绍兴萧山地区,反问时最大一个特点就是喜

14、欢用“何” ,如“何里” “何浪” “何格” ,意思为“哪里”和“谁” 。 “哪里”也有用“阿里”的,同嘉兴话上海话,苏州话则为“罗搭” 。 “谁”在北吴更常见的为“啥宁” 。苏州话发问时常带有“阿”字,如“倷饭阿吃?” “倷阿看着过?”来表示“可曾” ,在绍兴嘉兴一代多为“有弗有” 。另外,吴语区的常用字“朆” ,在苏州话中意思为“不曾有” ,表示本应该发生却不曾发生的动作事件,如“朆看见总经理来(本应该来) ”, “朆”也常用来回答,如问答“倷饭阿吃?” “朆,朆” ,表示还没吃。但是这个词在绍兴萧山则表示“不用,没必要” ,表“不曾有”用“呒有” (须连读) ,差异还是比较大的。毋庸置疑

15、,浙南吴语与浙北吴语差距很大,互通度也不及北吴高。 “抽屉”一词,浙北多为“抽斗” ,浙南说法不一,有“格,桌格,橱格,格斗,格簏,拔簏,簏格,暗槽,要堵”等说法,相当复杂。下列常州上海温州平阳四个点的例子大致可以反映南北吴语用词的特点:常州上海温州平阳白糖白糖白糖糖霜糖霜百叶百页 百页千张千张高兴开心开心快活快活愣戆戆呆呆猪蹄蹄髈蹄髈髈蹄髈蹄铲子铲刀铲刀镬戳镬戳事情事体事体事干事干夹(菜)搛(平声)搛(平声)夹(入声)夹(入声)茄子落苏茄苏茄儿dz- 茄儿dz-猴子活狲活狲猴陀猴陀其实,南部吴语中的很多词在北部吴语者看来简直像听天书,如丽水温州地区把“吃早饭”叫“吃天光” ,把“很高” 、

16、“很险”说成“高险” 、 “好险” 。总之,在很多情况下浙南地区会出现邻近乡镇不能通话的现象,浙北和苏南互通度则相对较高。三 吴语各地区特色词汇 吴方言区词汇除上述基本词汇的差异外,各地区还有一些特色词汇。上海话尤其是俚语由于受外来殖民地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洋泾浜英语,其构词法的基本规则就是英语读音的中文译名在加一个汉语词根,像“赤佬” ,即是英语单词“cheat”加中文“佬”的混生词语, “戆大”由英文单词“gander”音译过来,表示 “糊涂虫,傻瓜” ,还有像“瘪三” 、 “老克拉” (上海小资) 、 “拉三” (行为放荡的女子)都独具上海特色,尤其在现代作家如程乃珊、张爱玲等作品中也随处可见充满海派文化的词。嘉兴话中用“死蟹一只”表示“完蛋”也非常形象,另外像“草黄” (嘉兴本地产黄酒、贤湖亭黄酒) “草啤”(嘉兴本地产啤酒,银燕)俏大女(泡妞)扎大男(追男仔) ,都是嘉兴的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