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案例分析(ppt89)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81772176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PPT 页数:89 大小:3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ppt89)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ppt89)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ppt89)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ppt89)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ppt89)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ppt8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咨询案例分析(ppt89)(8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咨询与治疗案例分析,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系 刘学兰,2,授课提纲,案例1:走出阴影 案例2:我不是神经病 案例3:好学生也需要心理关怀 案例4:焦虑的露丝,一、走出阴影: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儿童的游戏治疗,(一)案例介绍,5,1、基本情况,治疗对象:塞吉毛拉,男,9岁。7岁跟他的母亲和妹 妹从墨西哥来到美国后,被安置在哥伦比亚州 一个公立学校的二年级里。 家庭资料:父亲:麦尼尔毛拉,30多岁。 母亲:妮塔毛拉,30岁出头。 妹妹:拉葵尔,3岁。,6,2、主要问题,他的老师说他不敢参加班级活动,无论是叫他的名字还是要求他加入活动,他都会变得僵硬发抖,而且有时会用手把脸蒙起来。 和教

2、师不能很好沟通,也不和别的孩子一起玩。当他的同学碰到他并邀他一起玩游戏,他会坐在地板上并捧着脸控制不住地抽泣。 他的老师报告说在一次去国家动物园春游的时候,塞吉拒绝走过木桥,对流水显得很害怕。,7,3、心理诊断,根据所获得的信息,治疗师估计塞吉得了创伤后应激障碍。他经历了一次痛苦的事件,那就是溺水并目击母亲被强暴。所以,一个简单的挑战或新的经历都会引发和当时的创伤相关联的感觉,而且塞吉经常性的郁闷和情绪倒退反应形成了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症导致了他安全感的彻底缺失。他对人对事不再有一个合理的情绪反应。,8,4、治疗方针,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增加他的说话和社会接触来消除他的紧张情绪反应,改善他

3、的心境。,(二)治疗过程,10,1、前三次治疗,治疗师和孩子进行了气氛轻松的面谈,观察其认知、情绪、行为的基本情况; 然后和父母见面,对家庭状况、孩子的生活史、经历的创伤事件进行了了解; 经过分析后认为孩子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但所幸认知能力没有被损坏; 接着治疗师和孩子进行了聊天、讲故事、画图等各种活动并和孩子建立了基本的咨访关系。,11,2、 第四次治疗,治疗师试着让塞吉玩娃娃屋和家庭成员的游戏,塞吉把娃娃屋归类为女生的玩具,但是仍然好奇地望着它。治疗师把一些牛仔和印第安人偶拿给他,这些东西似乎比较能引起他的兴趣。他一言不发地玩着这些小人偶。,12,3、第五次治疗,治疗师带来了一个婴儿用的澡

4、盆,装了半盆水,几个小人偶放在澡盆外,另外还放了一块大木片,让它浮在水面上。治疗师坐在澡盆旁边的地板上,开始玩那些娃娃。塞吉坐在旁边,好奇地观察着。几分钟以后,开始把木片当船,在水里划来划去。 在这次治疗中,他的口语表达明显增加很多。肢体语言也更加自由开放。有时候他似乎沉浸在游戏当中,完全没有注意到治疗师在观察他。,13,4、第六次治疗,游戏材料相同:澡盆、一块木片和几个娃娃。治疗师希望这次能够比前一次多引导他一些。 只提供重要的游戏材料并不一定引发经验的重现,还必须对情境做适度的安排。治疗师建议假装在没有船的情形下,要让“人”从澡盆的一端到另外一端去。刚开始,塞吉抗拒由治疗师主导游戏的进行,

5、后来他们各让一步,塞吉同意让治疗师主导一阵子。,14,5、第七次治疗,治疗师先让塞吉做肌肉放松训练,接着要他闭上眼睛,仔细想象事情发生的地点,想得越真实越好。治疗师向他解释这个过程就像是一种游戏,好像走进一本故事书里,只是这个故事并不见得是他喜欢的。故事有好有坏,在生活当中我们都拥有好和坏两种故事。为了让治疗师可以真正分担他“不好的故事”,他得慢慢地告诉治疗师每一件事情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这次治疗对塞吉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次,他撤出了心理防卫,进入某些最深层的情绪。在想象中,他紧紧地抓住治疗师的手,轻声哭泣。,15,6、第八次治疗,治疗师带来三个手工制的布娃娃,两个男的和一个女的。治疗师决定尝试

6、有关他母亲被强暴的角色扮演。到目前为止,治疗师认为塞吉和他已经建立了良好关系,足以让他们一起进展到最令他感到痛苦的经验。,16,7、第九次治疗,治疗师使用相同的布娃娃。这次治疗主要在探讨“山狗”攻击母亲的当时,如果塞吉变大一点的话会怎么样。 治疗师:当那个男人从灌木丛里出现时,假装你已经变成你想要变的样子。你想要变成什么样子? 孩子:一个很大、很大的人,真正的大人,就像我爸爸。 治疗师:好。你现在可以变得跟你爸爸一样大。 孩子:(抓起先前当作坏人的男娃娃,跟当作好人的娃娃面对面)你不可以伤害她,听见了吗?(说话的同时,制住了坏人娃娃)这一下是因为他太恶心!这一下是因为他太坏了! 治疗师:你做得

7、很好!(鼓掌) 孩子:我把他解决了。(露出胜利的微笑),17,8、第十次及以后的治疗,治疗师处理塞吉对于“山狗”的感觉和他的噩梦。如今他的害怕已经转换为愤怒,好几次痛打布娃娃。他假装自己是个巨人去压扁那个家伙,或是把对方原先令人惧怕的力量变成像小孩子一样无能。这种角色的转换似乎让塞吉有能力在新的安全环境中,处理过去的创伤。 在主要问题已经缩小到比较可以处理的状态之后,生活当中其他威胁便不再那么严重了。从此,他的生活有了新的改善。治疗师也继续帮助他认识周围的世界和他自己的力量。,(三)案例分析,19,1、问题根源分析,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8、PTSD)是指对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境的延长反应,其典型症状包括:在麻木感和情绪迟钝的持续背景下,不断地在闯入的回忆(“闪回”)或梦中反复再现创伤,与他人疏远,对周围环境漠无反应,回避易使人联想到创伤的活动和情境。常见焦虑和抑郁情绪。,20,2、治疗过程的特点,游戏疗法的选用 治疗师对游戏的适时引导 鲜明的人本主义特色,(四)拓展资料,22,玩具的选择,诺顿(Norton,1997)为游戏治疗选择玩具提出了以下规则: 1、玩具必须是干净卫生的。 2、玩具必须能表现儿童的现实生活。 3、玩具要具有投射的作用。 4、玩具要能够使儿童从事幻想类游戏。 5、玩具要能促使儿童进行决策。

9、6、玩具要使儿童能够发挥创作性。,23,诺顿(1997)建议使用的玩具表,24,诺顿建议使用的容易携带的玩具表,二、我不是“神经病”: 问题行为学生的心理辅导,26,1、基本情况,胡小明(化名),男,15岁,广东人,初一学生。 小明家处在比较偏僻的农村,父母均为农民,家庭收入来源主要靠养猪、种蔬菜、香蕉等,家庭经济收入在农村处于中等水平。父亲45岁,小学文化,母亲40岁,文盲。原有一个弟弟,在5岁时(当时小明7岁)溺水身亡。,27,2、主要问题,学习成绩很差,每门学科成绩基本排名最后;经常和社会不良青年混在一起,屡教不改;上课精神分散,经常违反课堂纪律,小动作多,戏弄同学;受批评后反应激烈,与

10、老师顶嘴,情绪冲动,乱摔椅子,擅自离开教室;欺负弱小同学,经常为一些小事跟同学打架;对家长的管束充耳不闻,顶撞,甚至打父母,离家出走,彻夜不归。 小明在学校戴上了“双差生”的帽子,不受欢迎。班主任认为他有心理问题,而小明也不服班主任的管教。小明的同学都不喜欢他,而且也很怕他,经常说他有“神经病”,不愿与之交往。,28,3、心理诊断,小明主要是攻击型问题行为,同时兼有其他多种问题行为。这些问题行为使他完全不能适应校园生活,因此,小明的问题也属学校适应障碍。,29,4、心理历史与成长环境,小学一到三年级学习成绩不错,各方面表现尚好,四到六年级开始违反校规校纪,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粗鲁无礼,易怒,成绩

11、逐渐下降。小明7岁时其弟溺水死亡,他当时只是感觉很怕,没表现出很大哀伤,很快就适应了。 父亲喜欢酗酒,喝醉之后常打骂小明及其母亲,较少过问小明的学习情况,以打骂为惟一教育手段。母亲对小明佷溺爱,总是从物质上满足他,很少责罚,也不敢多加管束。,(二)辅导过程,31,辅导者对小明进行了13次面谈,与小明父母面谈3次,与小明班主任面谈2次,共历时5个月。,32,第一次面谈,小明由其班主任带到咨询室,情绪激动,态度抵触,大声叫喊:“你们又想批评教训我?”辅导者观察一会后,用温和的口气对小明说:“我不会批评你,有什么委屈就说出来吧。”结果引导小明诉说了很久。 通过第一次面谈,辅导者了解到小明对父亲的憎恨

12、、对母亲的依赖和反感,对学校生活的不满,与老师、同学既对立又需求的心理矛盾;发现小明想参与班集体生活的意向。本次面谈中,小明的情绪由愤怒、疑惑到逐渐平缓。,33,第二次面谈,辅导者仍引导小明倾诉,并帮助小明分析了三点:第一,爸爸是爱自己的,但态度不好,使自己反感;第二,老师对自己的情况不了解,说自己是“双差生”,还当着同学的面批评,自己的面子过不去,所以才大闹课堂;第三,自己想跟同学玩,但同学不理睬,并说自己是“神经病”,自尊心受到伤害,就和同学打架。 辅导者和小明讨论如何改变现状,让他明白两点:第一,课堂上少违反纪律,别旷课,争取老师、爸爸对自己改变印象;第二,别欺负弱小同学,多为班集体做好

13、事;对同学的议论,反应要冷静,才能制止同学们的议论。,34,第三次面谈,小明近来在校情绪平稳很多,课堂纪律有进步,但老师和同学还不是很接纳他,令他苦恼。昨天爸爸喝醉酒,又打骂他。妈妈为了保护他,也被打了。小明为了保护妈妈,就和爸爸打架。今天心情不好,课堂捣乱,又受批评。小明情绪波动很大,表示没心思学习,要离开这里。辅导者鼓励他继续努力;向他指出他爸爸无故打人是不对的;答应与他爸爸沟通。,35,第五次面谈,小明这一段情绪较稳定,没有旷课,违犯纪律较少,受到老师表扬,但同学仍不喜欢和他在一起。现在担心期末考试,不知怎么办?辅导者与小明讨论后认为,对同学要谦让、关爱,才能得到同学的回报;指定期末学习

14、方法及对其承诺考试成绩奖励法。,36,第八次面谈,小明情绪低落,考试成绩仍是倒数前三名,感到老师、同学都瞧不起他,不想读书。 辅导者帮他分析成绩差的原因,鼓励他继续学习,并共同讨论如何制订寒假生活方案。,37,第十次面谈,小明情绪波动大,因前两天违犯课堂纪律,被老师批评,就与老师顶嘴并私自离开教室。回家后被父亲打了一顿,就离家出走,彻夜不归,跟社会青年混在一起。 辅导者与他探讨了两个问题:第一,老师、爸爸的责罚有没有依据?第二,用“出走”的方法来对抗有效吗?,38,第十二次面谈,小明情绪忽好忽坏。爸爸较少打他了,老师表扬他作业工整,但仍有一些同学说他有“神经病”。小明心里很难受,真想打那个同学

15、。 辅导者与之澄清两点:第一,爸爸、老师对你的印象已经改观了,再违犯纪律,就前功尽弃了;第二,同学也不懂什么是“神经病”,乱说而已,不要动怒。辅导者鼓励小明多与同学沟通,争取同学的理解。,39,第十三次面谈,小明情绪波动较大,抽泣。述说受不了同学骂他“神经病”,就用椅子砸同学,致使其头破血流。小明表现出明显的反抗心理,认为自己的努力都是白搭,得不到承认,产生不想读书的念头。 辅导者帮他分析,打架解决不了问题,要用正确的生活态度去证明。继续鼓励小明勇于面对现实,承认错误,争取提高成绩。,40,与家长面谈,辅导者与小明的父母谈了3次,主要内容是:第一,了解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情况;第二,希望能家长能配

16、合对小明的辅导,并采取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第三,希望家长与老师多沟通,教育方式一致。 辅导者与小明的班主任也谈了两次,请班主任上课多观察小明,对小明的进步表示肯定,让小明参加集体活动等。,(三)案例分析,42,1、问题根源分析,从家庭来看:小明生活在一个不健康的家庭,父母错误的教养方式是导致他产生问题行为的极其重要的原因。 从学校来看:学业上的挫折感、教师的不公正对待和同学们的排斥是小明问题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从内部原因来看:小明长期的挫折体验、认知障碍和人格缺陷是问题行为产生的重要心理根源。,43,2、辅导过程分析,成功之处: 良好关系的建立:辅导者在辅导过程中对小明的行为没有进行批评和教训,努力创造一种接纳、平等、宽容的氛围, 鼓励小明的宣泄,也赢得了小明的信任,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初期辅导有些成效:经过几次辅导,小明的行为发生一些改变,没有旷课,违反纪律少了,说明辅导也起到了一定作用。,44,辅导中存在的问题,第一,辅导目标存在问题。对于问题行为学生的辅导,主要不是讨论和处理问题行为本身,而是处理学生产生问题行为的不安、担心、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