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1章节框架分析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81764613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3.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必修1章节框架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地理必修1章节框架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地理必修1章节框架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地理必修1章节框架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地理必修1章节框架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理必修1章节框架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必修1章节框架分析(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继承 发展 创新 ( 之二),地理必修1章节框架分析,-地理必修1的体系结构 -地理必修1的设计特色,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地理必修1的体系结构,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第三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

2、环境的整体性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于经典的自然地理 内容 稳中求变,地理必修1的逻辑结构,宇宙环境,自然地理过程,自然地理规律,行星地球,大气,水,地貌,整体性和差异性,课标模块和地理相对应,地理必修1的设计特色,第一部分:宇宙中的地球,地球所处宇宙环境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内容标准”要点,第一章的内容逻辑结构,教科书对课标要求的落实:第一章,行星 地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存在生命的行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动态/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静态),延伸概念: 宇宙,地球本体,宇

3、宙中的地球,在哪里,是什么,说明,第一章第三节 地球运动的调整情况,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删掉了恒星日与太阳日图)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昼夜更替和时差(加了国际日界线)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原来放在大气部分)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变化和五带(加上了五带的内容), 围绕地球进行教学,收放有度,组织有序 注意教材的一些新表述,如天体的概念、太阳活动的整体性、地球表层等 对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的分析思路(注意教材的推理过程),备课提示,天体系统概念出现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原教材 出现段落:人类认识的宇宙 重点:宇宙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之中,由此介绍天体系统的概念。

4、 知识,新教材 出现段落: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重点:通过天体系统联系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知识和方法,点析,点析, “行星的运动和结构特征”活动的设计意图?,用资料实证 给出结论(这些结论是应该掌握的) 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 行星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和远日行星,活动 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随着纬度的变化而变化。对照图1-8和图1-9,回答下列问题 图1-8 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 图1-9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的差异 (1)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 (2)生物量的差异? (3)问题(1)和(2)的结论有无相关性? (4)描述两地区的自然景观。, “太阳辐射对地理

5、环境影响”活动的设计意图?,活动主题:用实例分析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思路:,气候要素,自然景观,生物量,问题设计:,(1)和(2)读图分析规律 (3)是要素相关性分析 (4)是地理表达能力训练, “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的推测”活动设计意图?,活动 根据图1-13,回答下列问题 图1-13a 19852000年太阳黑子数变化 图1-13b 18世纪一来太阳黑子数变化 (1)19852000年太阳黑子数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周期大约是多少? (2)18世纪以来太阳黑子数的变化周期是否与(1)基本相同? (3)可以断定太阳黑子有11年的周期变化规律吗?,活动主题: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推测,分析思路:

6、 明线分析得出太阳黑子11年周期 暗线体会科学分析的方法 (更重要) (1)分析太阳黑子由少到少,或由多到多的时间间隔。“潜台词”是这一个变化能说明黑子有11年的周期变化规律吗?(不能) (2)把时间尺度延长,则可以得出周期变化的规律。, 地球运动特点与初中相应内容有什么区别? 初中:地球运动的平均状态,忽略细节;定性 高中:地球运动的不均匀性,重视细节;定量, 地球四季与五带形成内容如何抓重点? 核心概念:黄赤交角(为什么有黄赤交角/原因;什么是黄赤交角/定义;角度是多少(量) 中心内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为什么会移动?原因 怎样移动?过程,对地面接收太阳辐射能量的影响?四

7、季和五带的形成,为什么提出 “地球表层”的概念?怎样把握“活动意图?,在讲完地球圈层结构之后,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于与人类生存关系最为直接的地球表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地理环境”,它是地球环境的一个独特的组成部分。,题干部分简要表达了地球表层的三个特点,既是新知识,又是引发学生思考的切入点。这里不要也不可能要求学生理解这三个特点。对这些特点的理解只有通过后续内容的学习才能做到。因此,活动的设计,主要是引发思考、承上启下。,资料 几个常讲的环境概念(选自环境地学概论 宇宙环境:是指地球大气层外的环境。 地球环境:是指人类赖以诞生和生存发展的整个地球系统,包括地球在宇宙空间(特别是太阳系)中的位置、

8、结构、组成、区域分异及其历史发展和演化趋势。 地理环境:是指围绕人类周围自然界和人文界的总体,即地球表层。其空间范围,一般认为上至对流层顶、下至有生物和液态水存在的地方,即岩石圈上部。 自然环境:是指围绕人群可以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的总体。它与自然地理环境类似。包括地质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等。 人文环境:是指人类从事各种活动所形成的环境形态。包括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聚落环境等。,第二部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大气受热过程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及对气候的影响 锋面、低压、高压天气系统 水循环的过程

9、、环节、意义 洋流分布规律、意义,“内容标准”要点,第四部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某种资源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其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某种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内容标准”要点,教科书对课标要求的落实:,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地理环境要素分析:大气、水、地貌 涉及三个圈层: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第二章的内容逻辑结构,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大气的运动,基本过程,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大气的受热过程,环流的形成过程,不同尺度的大气运动,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0、,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常见的天气系统(局地尺度),锋和锋面,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全球气候变化,说明,第二章个别内容的调整情况,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增加了世界气候类型的相关思考活动 了解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比较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特征(分析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 分析某种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和成因(海洋性气候),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更换相关材料,降低教学难度,第三章的内容逻辑结构,地球上的水,水的运动(自然过程),人水关系,水循环,洋流,地理意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说明,第三章个别内容的调整情况,第二节 大规模海水运动 增加绘制洋流模式图的活动 分析厄尔尼诺

11、现象的活动改为“阅读”,降低难度,第四章的内容逻辑结构,地表形态的塑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内力,外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内外力作用塑造地貌 过程 案例分析,山地的形成,河流地貌的发育,人与地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说明,第四章个别内容的调整情况,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增加板块构造的内容,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减少地貌学的专业术语,尽可能简化内容,备课提示, 紧紧围绕揭示自然地理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选择教学内容 掌握基本自然地理过程 大气: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运动过程 水: 水循环过程 洋流运动过程 地貌:地貌过程(山地的形成/河流地貌的发育),怎样讲述自然地

12、理过程? 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有什么结果或影响?, 对课标第四主题内容的分散处理, 注意呈现方式的改变,图说的加强,对一些重要概念、原理进行直观化处理。,采用演绎或归纳的叙写方式“说理”。(案例/活动/阅读的运用),探究或研究性学习的显性和隐性表达:“活动”和“问题研究”的设计;课文中缜密的过程或成因陈述。,要分析清楚案例要说明的“道理”“原理”“过程”等 (本案例要说明的是内外力作用地表的过程和结果), 学生掌握的是“道理”“原理”“过程”,案例可以更换,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地质条件(石灰岩地区) 流水的侵蚀作用,过程, 对地表形态案例的处理, 地球上的大气

13、与原教材比较有什么变化?,第二单元 大气 2.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2.2 大气的热力状况 2.3 大气的运动 2.4 全球性大气环流 2.5 常见的天气系统 2.6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2.7 大气环境保护 2003年6月第1版,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 气运动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问题研究 为什么市区气 温比郊区高 2004年5月第1版,点析,第二章,“不变”在哪里? 逻辑结构保持不变,教师“熟悉”教材,原教材内容全面,一般规律,“变”在哪里? 教学内容重点的变化, 教学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的变化,直白地表达概念、观点、结

14、论等各种信息,在活动设计中,把传授和形成经典知识的两个过程综合在一起呈现,全球尺度,局地尺度,新教材重在大气运动,注重表达形成概念、观点、结论和事实的过程,把经典知识的传授和形成经典知识的过程分开讲述,同是讲“气压中心”,写法不同,1. 提出论题 2. 分析高低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叙述) 3. 结论,用一段很短的文字介绍原因和结果,用“活动”的方式分析和印证结果: 利用热力环流理论解释冬夏大陆气压状况(复习) 2. 引导学生边画边想,带状的气压带被分割成高低压中心,由此形成认识, “大气的热力状况”与原教材比较有什么变化?,原教材 标题:大气的热力作用 内容: 1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

15、用(大气组成成分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表达方式:文字叙述为主 2 大气的温室效应 (大气逆辐射) 表达方式:文字叙述为主 重点在现象(点),新教材 标题:大气的受热过程 内容: 1 太阳辐射能在地-气系统中的传递 (追踪太阳辐射能的运动和变化) 表达方式:简要的文字叙述,辅以直观的图解方式 2 大气逆辐射的作用 表达方式:活动 重点在过程(一条线), 如何把握对气候类型知识的要求?,课标的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教材的处理: 完成规定动作用案例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如何影响气候的形成(案例1) 拓展自选动作以复习的方式,依据世界气候类

16、型分布图,从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和特征两方面加深印象。基本不涉及成因,只解决“是什么”层次的问题。, 如何掌握冷锋天气过程和暖锋天气过程的要点? 冷暖气团的相对位置/暖气团抬升的机制/冷暖锋面过境天气(降水)/冷暖锋过境天气, 如何把握台风和寒潮两个案例? 落实课标“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的要求。 可以从主要原因和危害两个角度分析这两个案例(教材表达清晰),也可以从灾害科学的角度去分析两个案例:孕灾环境致灾因子灾情。, 如何把握全球气候变化的内容? 有两个概念需要区分:一是不同时间长度的气候变化,如教材中提到的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近现代的气候变化;二是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