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徽文化保护及开发的调研与思考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816225 上传时间:2017-05-1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强徽文化保护及开发的调研与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加强徽文化保护及开发的调研与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加强徽文化保护及开发的调研与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加强徽文化保护及开发的调研与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加强徽文化保护及开发的调研与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加强徽文化保护及开发的调研与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强徽文化保护及开发的调研与思考(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加 强 徽 文 化 保 护 及 开 发 的 调 研 与 思 考到目前为止,什么叫徽文化?没有正式定义。笔者对徽文化的理解为,徽文化是以徽州一府六县为地域,以徽州宗族为社会基础,以徽商资本为经济基础,以程朱理学为思想核心,涉及徽州宗法制度、土地制度、徽州宗族、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州教育、徽州科技、徽州工艺、徽州木刻、徽州版画、徽州文献、徽州文书、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朴学、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商、徽戏等方方面面的地域文化。然而,歙县是徽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徽文化乃是当今中国三大地方显学之一。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

2、神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径。 ”这就为我们加强徽文化保护与研究指明了方向。针对这个课题,笔者深入有关部门搜集徽文化史料及保护、研究与开发等方面资料,调研撰写了加强徽文化保护、整理和开发的调研与思考一文,旨在我省落实党的十六大“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精神,推进徽文化产业化发展,加强徽州文化保护与建设,提供基本调研素材。第一部分 徽州的基本概念一、徽州政区历史沿革宋宣和三年定名徽州。徽州系指徽州府所辖“一府六县” 。徽州府设在歙县,该治一直延至民国。1949 年 5 月,成立徽州专区;1987 年,撤销徽州地区,成立地级黄山市。歙县,自秦建置以来,是古徽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唐宋以来,文化昌盛,人才辈出

3、,被誉为“东南邹鲁” (“邹鲁”指春秋时的邹国和鲁国,孟子生于邹,孔子生于鲁,是文教兴盛之地的代称) 。古徽州自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 年) ,由吴时的新都郡改名新安郡(新安之名取自黟县新安山) ;其后,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 589 年) ,将新安郡改为歙州;到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 1121年)定名徽州。徽州之名沿用了 867 年,可谓历史悠久。二、徽州地域文化的形成勤劳的徽州人民在数千年悠悠岁月里,将山越文化、吴楚文化、中原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徽州文化。它无论在器物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还是精神文化层面都有着深厚底蕴和杰出创造。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4、,是徽州老祖宗千百年来不断发扬光大,彰显浓郁地域特色的传统历史文化。徽州文化的形成大致有四个阶段:一是早期江南越文化阶段,时间从远古至春秋战国,是徽州本土文化形成时期。二是山越文化阶段,时间从战国中后期至三国。山越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中原经济时期。三是新安文化阶段,时间从东汉末年至南宋,中原贵族三次大迁居带来了发达的中原文化,从而撞击、整合了徽州山越文化。前三个阶段,为积淀和开创徽州文化奠定了扎实根基。四是徽州文化阶段,从南宋至 20 世纪八十年代。公元 1132 年,南宋王朝受北方金人南侵,迫于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移至江南-临安。徽州因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等优势,从而促进了徽州经济文化的

5、全面崛起。徽州文化,既有独特性,又有典型性,是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它根植于本土“小徽州” ,伸展中原大地,形成了区域性的江南“大徽州” 。通过“大、小徽州”互动,吸取文化精粹,不断充实、融合、历炼、创新,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2001 年 5 月,江泽民同志亲临黄山视察时,对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赞叹不已,谆谆告诫我们:“如此灿烂的文化,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一定要世世代代传下去,让它永远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三、徽商的形成与影响徽商,系指零散的徽州籍商人,是徽州商帮(不是安徽商帮) 。徽商作为一种松散型的商人帮伙,形成于明代中叶(公元 1488 年前后) 。徽商,从明代中叶至

6、清道光年间,执商界牛耳 300 余年,居全国商业集团之首,素称“无徽不成镇” 。徽商以盐、典、茶、木业居多,无业不营。在清代两淮盐业八总商中,歙县盐商就恒占半壁江山。徽商能驾驭全国商界,他具有贾儒结合,官商相联,乡党互助的特点;80%以上的徽商靠勤俭发家,具有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敬业精神。四、徽学与徽州文物遗存徽州学,是 20 世纪 80 年代后被人们逐步重视的学科。80 年代,20 多万件反映徽州民间实态文书契约的发现,乃学术界之空前盛事。3000 多种徽州典籍文献和 1000 余种族谱传世,供与文书契约相互参证。从此,一个以研究徽州历史文化为对象的学科-“徽州学”在学术界受到重视和研究,日

7、益为国内外学者所瞩目。徽文化研究,始于 20 世纪 30 年代,徽州本土学者黄宾虹和许承尧是徽学研究的拓荒者。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后,以研究徽州历史文化为内容的“徽学”概念广为传播,朝着科学化研究方向发展。进入 90 年代,徽文化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徽学”曾被誉为与敦煌学、藏学比肩而立的中国三大地方显学之一。徽州悠久的历史,在徽商雄厚资财的鼎力相助下,徽州历代名人的痕迹大都以文化遗存、传世瑰宝的形式留传下来,遍布城乡。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市现存地面历史文化遗存 11000 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7 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6 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5 处,省级历史文

8、化名城、名村(镇) 、街区 17 处。现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百种,其中,徽剧、歙砚制作技艺等 14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项入选国家级拓展名录,24 项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山市现有馆藏文物 20 万余件,徽州契约文书 50 多万件。可谓明清文物之乡、文物之海,堪称文物“聚宝盆” 、文物“博物馆” 。五、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在徽州文化产生、发展、传承的区域对其所承载的文化表现形式,开展以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的全面的整体性保护工作的徽州文化圈所涉及的地缘范围。在文化部和安徽省文化厅的明确要求和有力支持下,2007 年,黄山市编制了徽州

9、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通过国家审议。2008 年 1 月 2 日,国家文化部批准在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和江西省婺源县设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成为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后第二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标志着徽州文化保护进入了整体性、动态性阶段。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范围,为安徽省黄山市全境、宣城市的绩溪县,江西省上饶市的婺源县(原古徽州“一府六县”)。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面积13881 平方公里,总人口 200 余万人。第二部分 徽文化保护与利用一个民族自强不息在于不断总结与创新,一种文化生生不息在于不断汲取、传承与弘扬。改革开放后,以中央两代领导核心视察黄山为标志,黄山旅游迎

10、来了两次发展高潮。1979 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徒步登上黄山,揭开了黄山开发开放的发展序幕,黄山旅游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2001 年,江泽民同志亲临黄山视察,扬起了新世纪黄山腾飞的时代风帆,黄山旅游经济实现了由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当前,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为黄山经济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黄山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强力推进旅游国际化,迅速在全市掀起黄山旅游发展第三次高潮的决定 ,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品牌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快黄山旅游国际化建设进程,早日把黄山风景区打造成全国综合竞争力最强的自然景区

11、,把黄山市建设成为“安徽旅游龙头、华东旅游中心、中国旅游名牌、世界旅游胜地”的新型国际化旅游城市。近年来,黄山市坚持以旅游为导向,以徽文化资源为基础,把传承和弘扬徽文化,推进徽文化与旅游的深度结合作为发展旅游的重要抓手,立足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探索新发展方面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一些值得借鉴和推广的成功经验。一是制定政策措施,为保护徽文化资源护航。根据国家文物保护法 、 安徽省文物保护实施办法和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等法规,黄山市政府实施了文物保护和白蚁防治工作有关规定,颁布了黄山市古民居保护暂行办法、 弘扬徽派建筑文化,加强规划建设管理的暂行规定和黄山市历

12、史文化遗产地保护管理办法等政策规章。各县(区)政府相应发了文件,许多古老乡村在乡规民约中对文物保护作了明确规定。通过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申报和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审定公布了 82 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 85 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29 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率先在全省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库。这些政策规章的实施为徽文化资源保护提供了强力支撑。二是多渠道筹资,抢救徽文化遗存。黄山市有不少徽派古建筑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历经百年风雨侵蚀,亟待抢救修复。由于对文物古迹修复要求技术高、难度大、耗资多、任务艰巨。据初步筐算,近 5 年来,全市通过积极争取国

13、家和省级专项保护资金,以及地方政府投入、社会力量捐赠、城乡居民自筹等筹措专项资金,累计投入维修文物费用一亿多元,抢救性修复各种古建筑 400 多处。在保护徽文化遗存上:一是在徽文化资源相对集中的古村落、古建筑区,实行地域性整体保护;二是对具悠久历史和较高艺术价值的单体或群体文物,采取“就地”修复和环境整治性重点保护;三是对散落在偏远山村有较高艺术价值,又不宜“就地”保存保护的古民居、古建筑,采取“异地”整体搬迁性保护;四是对已失存又有很高艺术特色和价值的古遗存,采取“徽居再生”式按原貌修复重建,旨在旅游开发利用上加以保护;五是在城市建设上着力徽文化继承与创新,把塑造特色、提升品位,作为城市规划

14、建设的指导思想之一;六是在市县主干道两侧的现代建筑体上进行整改,加大“保徽、建徽、改徽”力度,彰显了“精巧、雅致、生态、徽韵”的整体风貌。三是注重徽文化场馆园建设,弘扬徽文化。近年来,黄山市各级多渠道筹资修建或扩建了陶行知、戴震、程大位等纪念馆;新建了徽州文化、状元文化、中国徽州税博物馆;在民间建起了万粹楼、巴慰祖、新安歙砚艺术、徽商、谢裕大黄山毛峰茶文化、祁门红茶等各类博物馆 18 座。此外,还兴建了戴震、陶行知、黄宾虹、黄士陵、张曙等 5 大徽州名人主题公园,以及黄帝文化墙、 “徽骆驼”大型雕塑、祁红文化、状元文化及张曙音乐广场等。这些徽文化场、馆、园、墙的建设,不仅成了中外游客了解和体验

15、徽文化的重要窗口和旅游景点,也成了市民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徽文化熏陶的“大课堂” ,不断丰富和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为构建“和谐黄山”提供了更多的健身、休闲和娱乐场所。四是多方深入研究,挖掘普及徽文化。目前,黄山市成立了徽州学、朱子、戴震、徽州文化、汪华文化等研究会,黄山学院建立了徽州文化研究所。先后出版了徽州文化知识读本 、 徽州学概论 、 徽州五千村 、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丛书 、 歙县民间艺术 、 徽菜 、 徽学园地等一批普及性读物。以“国家名片”发行了“文房四宝” 、 “徽州名人” 、 “徽州民间艺术”等个性化邮票、邮册。成功举办或联办了戏曲、民俗、徽文化研究等学术性会议近 30 次。

16、通过互访考察,黄山市与韩国安东市开展了“徽学与安东学比较”合作研究。市政府成立了徽州文书抢救整理出版工作委员会;借助“文化遗产日”还积极开展了“徽商银行杯”徽文化百题知识竞赛,进一步宣传普及徽文化知识。在抓好“非遗”教育与传承徽文化上,黄山市针针对徽州非物质遗产不同项目特性,采取以多元化教育方式,大力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如:市文化部门与省职业艺术学院合作,重点培养 5 年制专科徽剧班。在明代著名数学家、珠算宗师程大位故乡创办屯溪大位小学,对珠算技法进行传承。休宁县创办木工学校,把传统木匠工艺和木雕技艺编成教材,以“师带徒”式引入教学。歙县创办全国首家“歙县徽雕艺术学校” ,尝试以职业教育模式培养歙砚和徽雕手工技艺“非遗”传承人,标志着徽州雕刻技艺的传承由师傅带徒弟的作坊式,向职业学校正规化、规模化培养的历史性突破。五是坚持生产经营,鼎力传承徽文化。在徽州传统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上,以政府为主导,鼓励民间参与,坚持生产、扩大经营、加强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