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框架分析法》课件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81578069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2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逻辑框架分析法》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逻辑框架分析法》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逻辑框架分析法》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逻辑框架分析法》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逻辑框架分析法》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逻辑框架分析法》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逻辑框架分析法》课件(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想法到项目 用逻辑框架法设计项目 Logical Framework Approach,李来来 LEAD-China 广州,逻辑框架分析法的用途,逻辑框架分析法是用于项目规划和项目管理的方法、目的在于提高项目的规划和实施质量。 它强调: 项目的目标 项目受益人群 规划时的参与性,逻辑框架分析法的意义,用来确立项目目标和目标群体, 分析影响项目成功与否的外部因素。 建立项目监测机制,跟踪检测项目的实施过程和情况。 援助单位特别是国际援助机构的要求。,规划逻辑,国家/地区范围,项目实施地,国家/地区范围,项目实施地,最终目标,目的,项目 行动,投入,产出,现状,成果,应用逻辑框架分析法 进行项目

2、规划练习,分成4个小组讨论征集、选定一个项目想法(idea):想通过什么活动解决什么问题?(10分钟) 小组陈述项目想法,每个小组一个想法(每个小组3分钟) 选定一个作为学习案例,规划步骤,分析现状从想法到项目 分析利益集团,明确目标群体和受益人群 分析项目要解决的问题 分析、确立项目目标 分析可选方案 设计项目 项目要素 影响项目成功的因素或“假设” 设定指标,1、利益相关者分析,确立目标及受益人群,确认受问题影响的个人或群体(当事人) 分析不同群体或当事人在项目中的地位、作用和利益。 明确各个不同利益之间的关系以及和项目/项目所针对的问题的关系,为确定问题优先级做准备。,一、现状分析,1、

3、利益相关者分析,按照他们和项目的关系进行分类(如:受益单位、个人、妇女、权威机构等等)。 分析这些群体或个人的利益和需求所在。 确定各利益群体的优先级,从而选定出项目的目标群体。 地理范围内:是项目实施地的大多数人,而不是实施单位 项目活动范围 经济状况:生活状况、条件 有需求 性别和年龄 社会地位,“利益相关者”分析方法(1),“头脑风暴”得出利益相关者“清单” 1、参与式鉴定利益相关者乡级抗洪水利工程,“利益相关者”分析方法(2),“利益相关者”表鉴别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所在 2、鉴定利益相关者利益所在:“小额贷款”扶贫项目,“利益相关者”分析矩阵(3),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力”以及项目对各自

4、的“重要性”分析 1:基本不重要或没有影响力 5:非常重要或影响力很大 3、鉴定利益相关者重要性和影响力,“利益相关者”分析矩阵(4),重要性/影响力矩阵确定项目对利益相关者的不同优先考虑 4、重要性/影响力矩阵,“利益相关者”分析矩阵(5),确定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方式利益相关者在项目不同阶段的作用 5、参与矩阵扶贫项目,应用逻辑框架分析法 进行项目规划练习,小组讨论:利益相关者分析,明确项目的目标群体(10分钟) 小组陈述讨论结果 利益相关者角色分配,3、分析问题所在,找出项目区域存在的问题 列举所有问题 方法:畅所欲言得讨论 找出关键问题或问题结症 列举出所有的重要问题(方法:畅所欲言) 从

5、中分析出关键问题做为解决方案的入手点(方法:分类、归纳、集中),3、分析问题所在 方法和程序,列举的问题是现存的问题,可以“度量”的;而不是将来可能发生的。 列举出的问题不应该是需要但未实施的解决方案。 每章卡片只能写一个问题。 练习:利益相关者写问题卡片,3、分析问题所在 “问题树”,4、分析目标,自上而下地将“问题树”中的问题改写为理想状况或问题解决之后的状况 改写有关文字、删除无关或不实际的目标、必要时添加新目标 用线条明确各目标之间的“手段结果”关系 得出“目标树”,5、分析可选方案 - 列举可选方案,在“目标树”上得出可能成为解决问题的可供选择的方案。 删除那些不可实施的方案。 删除

6、那些正在由其它项目实施的方案 得出的是项目产出或成果。,讨论、评估不同可选方案的可行性: 总成本 重点受益群体的受益程度 实现项目目标的可能性 社会风险 根据上述条件选出一个最佳方案 选择一定要在各方达成共识基础上决定,四、分析可选方案 - 选择方案,可选方案分析表,用逻辑框架设计项目 项目要素,二、设计项目,1、定义目标群体,受影响群体,目标群体 (直接受益人),其他受益人,其他 受影响人,2、目标的设定,目标的设定,必须保证: 与国家的发展政策不矛盾 与资助机构的发展政策一致 有充分的合理性 定义清楚、与项目目的直接相关 是过程的结果,而不是手段,目标是指项目发展的总体目标; 一个项目的成

7、功是对实现长期目标的贡献,3、目的(近期目标)的设定,近期目标一般只有一个 目标群体清楚 对长期目标的贡献清楚 实事求是 是要达到一个理想状态,而不是过程 内容准确并可接受检验,项目目的是项目可操作的内容,体现了项目 要达到的结果。,近期目标的设定 举例,例一: 到2003年1月,将本县日排放废水100吨以上的污染企业的排污量降至国家标准以内。,例二: 到2003年1月,本县流域的水质达到II级。,4、设定指标 定义,指标是度量项目是否实现了项目设计的长期、近期目标和产出/成果的标 指标应标明: 目标群体(为谁) 数量(多少) 质量(多好) 时间(什么时候实现) 地点(在什么地方),设定指标

8、举例,确定指标:淮河的水质 确定目标群体:淮河流域的居民、乡村、企业 数量:排污量 质量:河水质量不底于1980年的水平 时间:2001年十月2003年十月 地点:河南某县,目标:改善淮河水质,设定指标 检验可用性,指标的设定是否基于现存的统计数据、信息? 数据、信息是否新、是否可靠?是否能够证实其可靠性? 得到数据是否需要特殊手段? 不要使用成本高和/或不可靠的指标。,5、设定产出,应包括所有为实现目的的产出 只包括由项目行动所导致的成果 每一项成果都是实现目标的手段 实现成果的可行性 准确并可以接受检验,项目的产出或成果是实施项目行动的结果;行动应保证成果的实现。,检验产出的设定 和目的(

9、近期目标)的区别,产出: 污水处理系统可集中处理全县8个排污水量在100吨以上的污水,近期目标: 到2003年1月,本县日排放废水量100吨以上的企业达到国家的排放标准。,6、明确行动,列入取得成果所需要的所有活动 所有列入的活动要和产出直接有关 建立时间表保证行动的实施 国际合作项目应保证所有活动要与合作者的要求相吻合,如:参与式、环保观念,项目行动是在规定的时间里把项目投入转化为预定产出或成果的活动。,7、设计项目投入,投入要针对具体的活动设计 投入的设计要保证活动的实施 设计要具体、准确 符合伙伴国或单位的情况,如:性别平等、环境观念。,投入是实施项目、取得项目成果、实现项目目标所必须的

10、“原材料”。,8、明确项目基本假设,外部条件构成实施项目的基本假设。它们和项目管理无关,但却能影响项目的成功。,9、项目要素框图(PM),10、检验逻辑关系,逻辑框架的本质是它的逻辑性,也就是说,我们应该相信: 如果我们采取行动,并且假设是对的,那么我们将产生成果; 如果我们产生成果,并且假设是对的,那么我们将会实现目的; 如果我们实现了目的,并且假设是对的,那么我们将对目标做出贡献。 产出应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达到目的 目的可以贡献于目标的实现,练习逻辑框架,小组用逻辑框架矩阵练习 展示、陈述各自的逻辑框架,案例介绍(1),1994 年 7 月 16 日河南颖上闸下泻污水,19 日到达安徽蚌埠,

11、20 日凌晨 蚌埠闸开闸下泻污水,形成 70 公里长污水团带,23 日上午污水前锋入淮阴,造成淮河下游特大污染事故。 水污染影响沿岸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人畜饮用水、工农业用水、生活用水。 污染主要原因:淮河流域企业排污严重,特别是沿河的小企业和乡镇企业。,案例介绍(2),国务院和国家环保局要求,1997 年底淮河流域工业污染企业达标排放- 零点行动。 为确保实现达标排放,国家要求治淮四省筹集资金、制定有关法规政策、督 促检查项目进展、关停达标无望企业。 四省共有 1500 多家日排放废水 100 吨以上的污染大户, 59.6%的企业被关闭,28.3%的企业停产治理。,案例介绍(3),199

12、8-01-01:沿淮工业污染源实现达标排放,削减污染负荷40%以上 (人民日报)。 1999-11-02:水利部对淮河流域内25条河流的34个断面检测结果:82.6%属五类和劣于五类(华声报)。 2000-1-13:44%的河段水质超过三类限值,27%的河段水质大五类,93%的河段超标。淮河流域水污染依然严重(江淮晨报)。,1、分析利益相关者 -谁是受问题影响的人?,上、下游两岸居民(农民),乡村和企业 被关停的企业(乡镇企业)和因此而失业的工人及家庭 当地政府部门 经济、劳动部门 环保部门 当地银行,分析利益相关者及之间的关系,案例:问题树,案例:确立目标,健康经济好转,更新设备,提高管理水平,保证生活生产,企业正常运行,达标排放,降低治污成本,企业改造,技术改造,就业、收入稳中有升,社会安定,案例:分析可选方案,地方财政增加,扩大规模,培训管理者,一:培训,二:改造企业,四:分摊治污成本,三:关停,案例:分析可选方案,项目要素框图(PM),核实 (M&E) 项目进度报告,核实 (M&E) 技术检测手段和报告,核实 (M&E) 技术检测手段和报告,核实 (M&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