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感染》ppt课件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81577129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4.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肺部感染》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肺部感染》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肺部感染》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肺部感染》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肺部感染》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肺部感染》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肺部感染》ppt课件(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股骨粗隆间骨折伴肺部感染脑梗塞上消化道出血等一类病人的护理查房,呼吸内科 代龙芹,目录,1病史简介 2相关知识 3护理程序 护理诊断 护理措施,一 病史简介,1.病情介绍 患者谷玉白,男,76岁,因外伤致右髋部疼痛伴活动受限10天入院,因近期出现呕吐、咳嗽咳痰症状 伴呕出咖啡色液体,肺部感染转入我科。 PE:T: 36 P: 100次分 R:19次分 BP:10070mmHg,HR: 106次分 SPO2:90,神清,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许干湿啰音,右髋部压痛,大便OB。 既往史:糖尿病,脑梗塞,腰椎压缩性骨折 入院时处理:予抗感染、补液、化痰、护胃、氧疗护理等对症处理。,一 病史简介,2.

2、医疗诊断 右股骨粗隆间骨折 肺部感染 房颤 脑梗塞 T2DM 上消化道出血,二 相关知识,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社区和医院获得性感染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罹患人数甚众。 WHO资料显示,肺炎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位死亡原因,在我国则居第五位。,肺部感染,肺部感染(亦称下呼吸道感染或支气管-肺感染是最常见和最重要的感染之一。 肺炎是肺部感染的代表性疾病,包括终末气道、肺泡腔及肺间质等在内的肺实质炎症。,分类,病因分类 非感染性:理化因素所致肺炎 感染性:细菌性肺炎 非典型病原体所致肺炎:支原体等 病毒性肺炎 真菌性肺炎 其他病原体所致肺炎:原虫寄生虫等,分类

3、,患病环境分类 社区获得性肺炎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CAP) 医院内获得性肺炎 (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HAP),Diagnosis,确定肺炎诊断 评估严重程度 确定病原体,确定肺炎诊断-诊断依据,1,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 3.肺实变体征或(和)湿罗音; 4.WBC10109L或4109L; 5.胸部X线检查显示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有胸腔积液。 以上1-4项任何一项加第5项并除外肺部其他疾病,重症肺炎诊断标准,1.意识障碍 2.呼吸频率30次分

4、3.PaO260mmhg,PaO2FiO2300,需行机械通气 4.血压9060mmhg 5.胸片示双侧或多肺叶受累或入院48小时内病变扩大50 6.少量:尿量20mlh或80ml4h,或急性肾衰需透析,什么是合格的痰标本?,标本必须新鲜:室温下采集,立即送检 标本应该来源于下呼吸道 涂片镜检:鳞状上皮细胞10低倍视野 白细胞25个,或鳞状上皮细胞:白细胞1:2.5,并发症,1.感染性休克 2.胸膜炎、胸腔积液、脓胸 3.肺脓肿,临床表现,发热、咳嗽、咳痰,原呼吸症状加重,脓血痰,胸痛,呼吸困难,窘迫,发绀。 肺实变及胸水体征。 格兰阴性杆菌病变融合、坏死,形成多发性脓肿,常累及双肺下叶。,肺

5、炎链球菌肺炎发病机制,上呼吸道免疫防御功能受损、慢性心肺疾患免疫缺陷者细菌进入下呼吸道,在肺泡内繁殖 该菌的致病力是荚膜对组织的侵袭作用 病变可引起通气血流比列失调,导致缺氧 易累及胸膜引起渗出性胸膜炎 肺炎链球菌属格兰阳性球菌,病理,分期 充血水肿期 红色肝样变期 灰色肝样变期 溶解消散期 病变消散后,肺组织结构无破坏,不留纤维瘢痕 少数病例由于机体反应性差,纤维蛋白吸收不完全 而成为硬化性肺炎,临床表现,(一)症状 常有受凉劳累等诱因 大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前驱症状 起病多急骤 典型症状:寒战、高热、咳嗽、咳铁锈色痰、 胸痛(五联征) 肺外表现:休克、心肌炎、DIC等,临床表现,(二)体征

6、肺部体征 早期-患侧胸侧呼吸动度减少,呼吸音减低 中期-肺实变体征:语颤增强,叩诊浊音, 病理性支气管呼吸音 后期-湿罗音,累及胸膜时有胸膜摩擦音 其他体征,X线检查,右中 叶肺 炎正 侧位,Therapy,抗感染治疗:最重要 (主要原则是高效低毒,对病变组织有良好的渗透性,不易产生耐药菌株。)方法:有经验性选药和病原学诊断选药。 对症支持治疗 并发症的处理,四 护理程序,护理诊断 1.清理呼吸道无效:与呼吸道感染、痰液粘稠有关; 2.气体交换受损:与肺部炎症引起呼吸道面积减少有关; 3.体温过高:与致病菌引起肺部感染有关; 4.疼痛:与肺部炎症有关; 5.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食欲减退

7、有关; 6.有血液循环障碍的可能:与牵引时体位不当,易,四 护理程序 护理诊断,损伤或压迫动脉;患肢过度肿胀,牵引致局部压力增高有关; 7.有体位不正确,牵引失当造成骨不连的可能:与牵引重量过大或时间过长,牵引力线与治疗目的不一致有关; 8.有牵引针眼感染的可能:与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针眼过大,皮肤过紧,造成针眼撕裂;穿入钢针过于松动有关; 9.有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的可能:与病人缺乏功能锻炼知识;早期惧疼、害怕骨折移位不敢活动有关;,四 护理程序 护理诊断,10.有皮肤损伤的可能:与病人缺乏功能锻炼知识;早期惧疼、害怕骨折移位不敢活动有关; 11.潜在并发症:感染性休克,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

8、,便秘,咯血,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四 护理程序, 护理目标 1.患者无感染的发生; 2.皮肤完整无破损无压疮发生; 3.病人躯体活动能力增强; 4.病人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 5.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6.病人焦虑状况得到缓解; 6.获得有关疾病的医疗保健知识。,四 护理程序,牵引的护理,牵引是应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对抗软组织的紧张和回缩,使骨折或脱位得以整复,预防和矫正畸形。,预防、矫正畸形,目的,复位,固定,减轻肢体肿胀,牵引用物,牵引床:硬板床 牵引架:布朗氏架、托马斯架 牵引器具: 1)牵引绳:无伸缩性、光滑结实(尼龙绳、塑料绳) 2)牵引重量:砣(有重量标志) 3)牵引弓:颅骨牵

9、引弓、普通的牵引弓、马蹄式牵引弓 4)牵引针:骨圆针、克氏针,牵引分类,骨牵引,用穿入骨内的克氏针、斯氏针、颅骨牵引弓直接牵拉骨骼。从而使骨折、脱位的患者进行有效的复位和固定。,常见骨骼牵引,适用于: 颈椎骨折脱位 牵引重量: 体重的1/12,颅骨牵引,适用于: 有移位股骨及骨盆环骨折、陈旧性髋关节脱位 牵引重量: 体重的1/7,胫骨结节牵引,股骨髁上牵引,适用于: 骨盆骨折、股骨颈骨折、股骨干骨折、 股骨粗隆区骨折等 牵引重量: 体重的1/6-1/8,尺骨鹰嘴牵引,适用于: 复位困难的肱骨髁上骨折 牵引重量: 体重的1/20,骨牵引的一般护理,1.向患者解释牵引方法,效果,建立自信。 2.全

10、面掌握病情,了解患者有无合并症及对牵引的耐受性。 3.保持有效牵引,经常检查牵引装置是否过紧松散,防止牵引砣接触地面,牵引重量不可随意增加或移去,抬高患肢。 4.观察末梢皮肤血运感觉运动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和肢体肿胀程度。 5.骨牵引针眼滴酒精处每日用75酒精消毒bid,或无菌敷贴包扎(一般7-10天更换一次),渗出较多随时更换,防止感染。注意牵引针有无左右偏移,如有偏移,不可随手将牵引针推回,应用碘酒和酒精消毒后调至对称。若是牵引针反复发生偏移,可用宽胶布粘贴患肢于牵引架上,防止移动。 6.预防垂足畸形,避免患肢受压,可穿T型鞋,加强股四头肌的锻炼。 7.鼓励抬臀运动,下肢牵引者,踝关节处垫

11、一软枕,足跟悬空,防止压疮形成。,骨牵引的注意事项,1、 牵引的肢体应抬高,高于心脏位置。 2、 下肢牵引的肢体应外展位。 3、 牵引的砣不可随意去除,砣应高于地面1015厘米,不可接触地面。 4、 牵引针眼处,每天滴酒精两次,预防针眼处感染。 5、 被牵引的肢体应制动,避免大幅度活动,引起牵引针的移位。 6、 牵引针的两端各有一密封瓶,是为了保护病人健侧肢体的皮肤不被划伤,和衣物被服不被刮破。如瓶子脱落,请告知医护人员。 7、 下肢牵引的病人,脚后跟部应加垫一软毛巾,以保护皮肤。 8、 病人可利用床上拉手训练抬臀。,骨牵引的健康教育,1.牵引前清洁牵引部位皮肤 。 2.多饮水,多吃粗纤维食物

12、,预防便秘。冬季可穿厚袜套或棉腿套,防止冻伤。 3.头部牵引抬高床头,下肢牵引抬高床尾,保持牵引力与体重平衡。 4.不能随意自行增减牵引重量,不能在牵引装置上盖物。 5.牵引后若肢体出现麻木,指(趾)端苍白或发紫、感觉迟钝、不能运动等血运障碍时,应及时告诉医务人员。,骨牵引的健康教育,每天主动屈踝关节,防止足下垂。做力所能及的事,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6.练习深呼吸,用力咳嗽,定时拍打背部,以预防坠积性肺炎。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引起褥疮,可对骶尾部每2-3小时按摩一次,定期翻身,温水擦浴等方法预防。 7.牵引撤除后清洁皮肤,骨牵引的针眼需保持清洁干燥,以预防伤口感染。,压疮发生原因,压疮分期,压疮分期,压疮分期,压疮分期,压疮的预防措施,六勤,压疮分期,压疮预防,(一)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 1.定期变换体位-解除压迫 2-3小时翻身一次,最长不超过4小时,建立床头翻身卡 2.保护骨骼隆突处和支持身体空隙处 3.正确使用石膏、绷带及夹板固定,压疮预防,(二)避免局部刺激,压疮预防,(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压疮预防,(四)改善机体营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